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1

理大、北京交通大學和港鐵學院簽署合作協議 攜手培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軌道交通人才

為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軌道交通發展,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北京交通大學(北京交大)及港鐵學院於昨天(8月26日)簽署合作協議,結合兩地大學的教學資源和科研實力,以及鐵路營運者的實踐經驗,攜手推出「一帶一路」軌道交通高級管理及專業人才培訓項目,促進人才培育、技術合作和交流。 合作三方將於今年十月開展首屆人才培訓項目,包括開設「可持續軌道交通:規劃、運營與新技術」培訓課程,為約三十名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中從事軌道交通發展、規劃、政策、營運的高級管理人員、學者、科研及培訓人員、以及其他有志推動「一帶一路」智慧出行和綜合運輸系統發展的專業人才提供培訓。 為期兩星期的課程將分別於北京及香港授課,當中涵蓋專題講座、工作坊及研討會,並會安排參加者參觀北京及香港的軌道交通營運機構,了解業界最新發展,同時提供平台讓參加者就新興科技的應用及營運經驗作交流,以促進「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在基建、經濟及民生等多方面可持續發展。是次合作協議為期三年,三方計劃每年均會舉辧至少一期課程。 「一帶一路」軌道交通高級管理及專業人才培訓項目合作協議簽署儀式於北京進行,由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北京交大交通運輸學院院長孟令雲教授及港鐵學院院長何天健博士代表三方簽署。 文効忠教授表示:「理大致力參與『一帶一路』在工程學領域的人才培訓及發展計劃,今次我們十分高興與港鐵學院及北京交通大學達成合作夥伴關係,舉辦此『一帶一路』軌道交通高級管理及專業人才培訓項目。理大在智慧鐵路及先進鐵路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早已在世界不同國家及地區所採用,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透過今次計劃,理大希望能與香港及其他『一帶一路』國家的專家作出深入交流及討論,未來希望可以更積極連繫他們,促進更多的合作計劃。」 孟令雲教授表示:「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北京交通大學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充分發揮交通優勢特色,推動軌道交通領域教育與科研合作。衷心希望以本次『一帶一路』軌道交通高級管理及專業人才培訓項目為契機,與香港理大、港鐵學院攜手,共同搭建一個共用軌道交通前沿技術、分享運營管理寶貴經驗的高水準國際交流平台。」 何天健博士表示:「在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中,鐵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今次『一帶一路』軌道交通高級管理及專業人才培訓項目是首次由鐵路營運者與大學聯手籌辦。港鐵學院期待今次的合作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知識匯聚的平台,並透過分享港鐵的世界級鐵路營運和管理經驗,使課程理論和實踐並重,以達致透過區域交流從而促進可持續集體運輸系統及智慧城市發展的目標。」 項目現階段以培訓課程為主,三方將繼續探索更多合作可能,長遠為促進「一帶一路」軌道交通領域的合作和交流作出貢獻。   ***完***

2024年8月27日

活動 工程學院

photo_10

理大與港協暨奧委會合作 向新秀運動員提供運動治療及康復服務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及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港協暨奧委會)日前簽署合作備忘錄,以理大專業的康復治療服務,配合教研人員的科研成果,支援港協暨奧委會的四個本地體育總會會員,包括中國香港手球總會、中國香港棒球總會、中國香港體操總會及中國香港網球總會的新秀運動員,促進其運動表現並減低損傷機率,爭取在賽場爭取更好成績。 在署理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體育專員聶繼恩女士、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及港協暨奧委會會長霍震霆先生的見證下,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港協暨奧委會義務秘書長楊祖賜先生代表雙方簽署。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康復治療科學系系主任彭耀宗教授、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符少娥教授、港協暨奧委會義務副秘書長黃寶基先生、相關本地體育總會以及運動員代表亦有出席儀式。 林大輝博士表示,中國香港代表隊在今屆巴黎奧運會,取得兩金兩銅的歷史佳績,為國家和香港贏得榮耀,除了有賴運動員的堅毅和拼搏之外,亦必須歸功於背後團隊的努力。他說:「理大一直支持政府推動和落實五大體育發展政策目標,亦衷心感謝港協暨奧委會多年的工作,讓運動員有優越的條件,在運動路上走出康莊大道。我們期望與港協暨奧委會攜手合作,以理大在康復治療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科研成果,為運動員提供更好的訓練和支援,在國際賽事中為國家及香港爭光。」 霍震霆先生在致辭時表示:「理大作為一所專注科學、工程和技術學科的大學,將充分發揮在運動科學和運動治療方面的優勢,為運動員提供運動科學和技術、傷害預防和康復支援,幫助運動員克服傷患,重拾受傷前的運動水平,甚至提升運動水平。」他由衷感謝理大對運動員的積極支持,以及促成這次合作的各方,為運動員創造了有利的環境,並期待未來能夠與理大進一步展開更緊密的合作。 由符少娥教授帶領的團隊及學生將透過是次合作,為四個本地體育總會的新秀運動員進行季前評估、訓練支援、康復治療及現場支援;預期首學年將有約100名修讀來自理大物理治療學學士課程及運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課程,及理大專業進修學院運動專科物理治療專業證書課程的學生參與。 團隊期望透過此合作模式,為運動員進行評估以鑒定較易受傷的位置、視察運動員的訓練姿勢並分析有機會引致受傷的動作、為有傷患的運動員提供康復治療,及為出賽的運動員提供現場支援,從而提升運動員的表現,為港爭光。   *** 完 ***

2024年8月20日

活動 康復治療科學系

photo 1

理大「青少年研究指導計劃2024」圓滿結束 發掘中學生科研興趣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重視青少年的全人發展,致力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機會,以培育能推動社會創新發展的人才。為發掘中學生對科研的興趣,理大今年成功舉辦第四屆「青少年研究指導計劃」(計劃), 讓高中生在理大學者的指導下參與研究項目。今年計劃有約70位來自不同學院及學系的學者參與,並取錄了180名來自58間本地及國際中學的學生,人數創歷屆新高。 計劃今年開設30個專題研究項目,主題涵蓋多個不同的學科領域,包括應用社會科學、設計、時裝及紡織、酒店及旅遊業、語言、護理學、康復治療科學,以及航空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建築工程等各類工程學。在理大學者指導下,學生在四個月內親身參與研究設計、採集數據、分析及報告等過程,從中掌握研究所需的知識和技巧。同時,他們亦有機會參觀理大多個實驗室和教學設施,並探索理大多元的本科課程,及早為未來升學選科和就業作好準備。 理大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說:「理大致力以頂尖的學術資源,支持香港培育年輕科研人才。『青少年研究指導計劃』讓中學生在大學優秀的學術人員的指導下體驗研究工作,更有機會於國際學術會議上展示研究發現,帶來實際的影響 。 去年計劃的其中一組學員便參與了於美國德州休士頓舉行的『美國應用語言學協會年會2024』,並在會上匯報他們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見,此計劃能激發到學生對研究的熱情。我期待他們將來成為理大學生,甚至新一代研究人員,為我們的未來推動具影響力的創新研究。」 楊立偉教授(左六)參與「青少年研究指導計劃」導師和學員的分享環節。 在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朱嘉行博士的指導下,來自保良局顏寶鈴書院及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的三位學生進行了以「研製用於室內環境的自動駕駛機械人」為題的研究項目。他們均認為經驗難得,並分享表示:「自動化和機械人科技漸趨普及,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透過這個研究項目,我們有機會學習到自動駕駛機械人的運作原理,包括電腦編程工作、光學雷達系統和感應器的應用,更涉獵到深奧的人工智能概念,啟發到我們對工程學的興趣,希望日後可以在大學修讀相關學科。」 三位分別來自聖保祿學校和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學生則以「數碼時代的運動服飾設計」為主題進行研究,並由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易潔倫教授和助理教授 (研究)史秋琼博士擔任導師。學生們在項目中學習親自設計運動內衣,她們分享指:「我們一直都對時裝設計很感興趣,項目除了涵蓋實在的設計知識外,亦讓我們了解到相關的科技趨勢。最難得的是,我們有機會參觀及了解先進的4D身體掃瞄儀器和動作捕捉系統,並作為模特兒親身體驗這些嶄新技術,大開眼界之餘,亦對科技如何影響時裝設計有更深刻的體會。」 來自港青基信書院和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的兩位學生在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副教授羅秀儀博士的指導下,完成了「探討年長顧客對餐廳自助服務科技的取態和反應:針對本地年長餐廳顧客」的個案研究。他們說:「在這個項目中,我們從導師身上獲益良多,學習了多種研究方法和技巧,並實際參與了文獻回顧、深入訪談和數據分析等不同的工作。我們年輕一代對自助服務科技習以為常,因此難以想像它們對長者帶來的挑戰。經過這次研究,我們對社會共融等議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認識到酒店、餐飲、服務和旅遊業如何能積極影響社區福祉,希望研究發現能為業界提供參考,改善長者使用這些科技的體驗。」 理大自2021年起舉辦「青少年研究指導計劃」,讓中學生有機會探索更廣闊的研究領域和學科知識,並發展對科研探究的興趣,從而培育新一代本地創科人才,助力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計劃至今累計吸引了108所本地及國際學校的520名中學生參與,共完成了144個研究項目,成果備受認可。展望來年,計劃將會邀請更多學校及中學生參與,並在明年初開始接受報名,預計於四月至八月期間開展。 有關本屆計劃的照片、影片及詳情,請參閱計劃網頁: https://www.polyu.edu.hk/geo/prospective-students/undergraduate/local/junior-researcher-mentoring-programme/   ***完***

2024年8月19日

教與學 環球事務處

4764

理大科學家利用量子微型處理器晶片實現革命性分子譜模擬計算

量子模擬為科學家模擬及研究各種傳統電腦難以處理的複雜系統,包括金融建模、網絡安全、藥物研發、人工智慧及機器學習等。其中,探索分子振動譜對於理解分子設計和分析中的分子特性至為關鍵,然而,這一直是傳統超級電腦難以有效解決的長期運算難題。雖然研究人員正努力開發模擬分子振動譜的量子電腦和演算法,但受限於準確性和計算資源等問題,目前僅限於簡單的分子結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世界首創的16位量子比特半導體微型處理器晶片,為模擬大型複雜分子譜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團隊精心設計基於量子疊加與量子糾纏模擬方案,而傳統方式則需要耗費大量的運算時間。此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題為 「基於壓縮真空態製備的大尺度光子網路用於分子振動譜模擬」。這項尖端技術為解決複雜的量子化學問題創造條件,亦為量子計算應用帶來了新的突破。 研究團隊由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量子工程與科學講座教授、量子技術研究院院長、傑出創科學人教授及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劉愛群教授領導,及研究論文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朱慧慧博士主導及團隊的共同努力,合作機構包括南洋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新加坡微電子研究所及瑞典的查爾摩斯理工大學。 朱博士與團隊透過實驗展示了這款大規模量子微型處理器晶片的強大功能。團隊利用線性光子網絡及壓縮真空量子光源來模擬分子振動譜。該16位量子微處理晶片是在單個晶片上製造和集成。團隊還研發了一套完整系統,包括用於量子光子微型處理器晶片與控制模組的光電熱封裝、驅動軟件及用戶介面,以及可程式化的底層量子演算法。開發的量子電腦系統可應用不同計算模型。 量子微型處理器可用於處理複雜任務,例如更加快捷、準確地模擬大型蛋白質結構或優化分子反應。朱博士表示:「我們的方法可以突破傳統限制,實現早期的實用分子模擬,有望在相關的量子化學應用中實現量子加速。」 量子技術在材料科學、化學及凝聚體物理學等科學領域非常重要。量子微型處理器晶片是量子電腦的核心技術,為量子資訊處理提供不可替代的技術方案。 該研究成果為無數實際應用打開了新的大門,包括解決分子對接問題,以及使用圖形分類等量子機器學習技術。劉院士說:「我們的研究為解決實際的量子模擬技術開闢了新途徑。下一步,我們將擴大微型處理器的規模,以應對更複雜的應用,造福社會。」 團隊在量子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解決了使用量子計算微型處理器進行分子譜儀模擬的難題,是微型處理器及量子計算應用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完***

2024年8月19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

a

理大與瑞騰國際攜手推動體育科技人才及產業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瑞騰國際體育科技集團(瑞騰國際)今天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成立「體育科技人才與產業發展中心」(中心),透過推動體育相關的教育、學術交流及聯合科研項目,為業界培養頂尖人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體育科技教育、研究及產業發展。 合作備忘錄在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數碼港行政總裁鄭松岩博士見證下,由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院長、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及生物力學講座教授張明教授以及瑞騰國際創始人及行政總裁楊瑞慷先生代表雙方簽署。是次策略夥伴合作將發揮理大的科研優勢和瑞騰國際的產業經驗,支持雙方在體育科技方面的學術活動和教育項目。 中心亦將連結理大研究人員與體育組織,由學者、科研人員、體育專家和業界人士組成專家團隊,進行具影響力的跨學科研究,同時致力探索優秀研究項目的合作機會,並參與本地主要研究資助計劃。在人才培育方面,瑞騰國際將運用其豐富本地及全球業界網絡,為理大於 2025 年開辦的體育科技與管理理學碩士課程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在產業發展方面,中心會為企業提供各類專業服務,涵蓋知識轉移、投資、業務和人際網絡拓展,以及技術培訓等,並作為孵化器與加速器,推動兩地體育產業發展。 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以世界一流的學術與研究優勢,研發不少創新發明,並致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理大很高興與瑞騰國際攜手成立『體育科技人才與產業發展中心』,發揮大學的卓越研究實力和企業的雄厚合作網絡,透過產學研協作,推動嶄新及尖端的體育科技研究和人才培育,加速大灣區的體育產業發展,提升業界整體競爭力,促進兩地經濟高質量發展。」 楊瑞慷先生表示:「瑞騰國際作為全球化且領先的體育科技平台,非常高興與理大合作建立『體育科技人才與產業發展中心』。通過結合雙方的獨特優勢,我們致力在人才培養方面作出高質量貢獻,並推動行業發展。我們深信,中心不僅在香港和大灣區是獨一無二,還將為全球相關業界帶來可持續的社會、學術、產業和經濟效益。」 未來,中心將會積極探索理大支持和培育企業與瑞騰國際轄下重點創新項目的合作機會,發揮協同效應,以推動體育產業的人才培育、研究創新和知識轉移。   ***完***

2024年8月16日

活動 體育科技研究院

1

理大與西安交通大學攜手培育學生服務領導力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西安交通大學(西交大)合辦「絲路翱翔青年領袖計劃─大學生服務領導力發展研習營」(研習營),旨在為兩校學生提供互相學習和知識分享的平台,培育內地及香港學生成為擁有專業才能、良好品德且關愛他人的服務領袖。 研習營於早前舉行,匯集 70 名來自理大及西交大的學生,於理大修讀為期六天的服務領導力課程及參訪交流活動,通過參與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學習「服務領導力」的理論和實踐。活動有助促進內地及香港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和互鑒,進一步深化兩校在人才培養、創科研究及師生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和發展。 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石丹理教授歡迎到訪理大交流的西交大師生,除闡述了理大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策略外,還表示:「理大冀透過是次活動加強兩校學生的交流,並讓青年學子深刻領悟服務領導力的價值,助他們成為兼具國際視野和樂於服務社群的青年領袖,為個人和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作為活動的贊助機構,香港田家炳基金會認同研習營的目標和理念,總幹事戴大為先生亦參與了活動,與兩校師生深入互動交流,並介紹了基金會在推動中國內地教育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服務領導力課程由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多名講師及教授擔任導師,課程內容沿襲理大的得獎教學項目──「領袖與個人發展」計劃。該項目由石丹理教授帶領的團隊設計,並於「QS 全球教學創新大獎 2021」勇奪金獎;通過趣味性十足的課堂互動,豐富的服務領導力理論知識,為學生深入剖析服務領導力的多維面相。導師亦帶領學生回到古代中國,在傳統文化中尋找領導能力的根源,並在與西方文化的角力中,思考屬於東方文明的服務領導力定位。課程從服務經濟到抗逆能力,再由自我影響到積極關係,協助學生構建服務領導力的思想認知,為更好地培養人格特性塑造理論基礎。   ***完***

2024年8月16日

教與學 本科生學務處

PolyU young scholar awarded Asian Young Scientist Fellowship 2024_press_pic

理大青年學者憑藉物理材料突破 獲選2024 年度亞洲青年科學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致力於培養年輕研究人員,推動科學與技術領域的新質生產力。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助理教授冷凱博士,憑藉在物理科學領域的卓越成就,獲2024年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Asian Young Scientist Fellowship)嘉許。 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旨在鼓勵和支持亞洲優秀青年科學家進行創造性和變革性的研究,涵蓋三大領域︰「生命科學」、「物理科學 」和 「數學與電腦科學」。經嚴格評選過程,每年從亞洲甄選出12名得獎者,並向其所屬機構提供連續兩年共10萬美元資助,以支持他們的科研工作。此針對亞洲青年科學家的新項目由未來科學獎的創始成員籌辦 。 冷博士從亞洲各地眾多優秀且資歷深厚的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委員會認可她在分子厚度二維雜化鈣鈦礦領域的開創性工作,並樂意支持她在這一前沿領域的持續探索。 冷博士表示:「能夠在激烈的評選過程中獲此殊榮,我感到十分榮幸和鼓舞,我期待與亞洲各地富有前瞻思維的年輕科學家進行交流並拓展合作機會。我和我的團隊將繼續努力尋求突破、探索創新,為柔性光電子和自旋電子器件的多樣化應用鋪路。」 冷博士是首位精準可控分離單層二維雜化鈣鈦礦的學者。她深入探索這類材料的獨特物理性質,並致力於建立精準的原子結構-性能關系。不斷推動其在光電微電子和自旋電子領域的應用邊界。目前,她的團隊正專注於雜化鈣鈦礦單晶薄膜的可控生長及其大規模器件集成。 冷博士已獲得多個著名的研究獎項認可,包括理大頒發的青年創新研究者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港澳)、《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亞太區「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裘槎基金會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和新加坡國家化學研究會早期職業研究金獎。   ***完***

2024年8月15日

成就 應用物理學系

cover

理大學者研發智能軟體機械人防護衣 自動調溫隔熱 保障高溫環境工作安全

全球暖化持續加劇,令大眾飽受高溫天氣的煎熬,而保持人體熱舒適度對於高溫環境下的工作人士尤為重要。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副教授壽大華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首款採用軟體機械人紡織物料,可適應環境溫度變化而自動調溫的智能防護衣,同時有效隔熱透氣,保障高溫環境下的工作安全。研究結果已於知名國際跨學科綜合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發表。 維持合適體溫是保持生活質素和促進工作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相反,高溫環境會增加熱壓力,加重身體能量消耗,為健康帶來威脅,包括加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健康和氣喘問題,同時增加傳染病傳播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00 年至 2019 年期間,全球每年約 48.9 萬人因高溫相關原因死亡,其中在亞洲和歐洲的個案分別佔 45% 及 36%。 熱防護衣是保護極端高溫下工作人士的重要裝備,尤其是需要身處火災現場的消防員和長期在戶外工作的建築工人。然而,傳統防護衣的熱阻固定不變,在常溫環境下穿著容易因過熱造成不適;若用於火災現場和極端高溫環境,其隔熱效能又未必足夠。為此,壽大華博士及其研究團隊研發了一款智能軟體機械人防護衣,可以根據用家身處的環境溫度自動調節隔熱效能,在不同溫度 下提供卓越的熱防護和熱舒適度。 研究的靈感源於自然界的仿生學,例如鴿子主要基於結構變化的自適應熱調節機制。鴿子常利用羽毛在皮膚附近形成一層空氣間隙,減少熱量流失於環境中。而當溫度下降時,鴿子會豎起羽毛使其變厚且蓬鬆,以積蓄大量靜止空氣,增加熱阻來提高保暖效果。 團隊開發的防護衣採用自動調節熱溫度的軟體機械人紡織布,借鑑人體外骨骼排列和分布的網狀結構,將軟體驅動器置於防護衣內相應支撐區域。其熱適應原理是在軟體驅動器中封裝無毒不燃的低沸點液體,在環境溫度升高時,封裝的液體由水態變成氣態,令軟體驅動器膨脹,並使紡織物料結構變厚,靜止空氣層因此擴大,使熱阻提升一倍多(從 0.23 Km²/W 提升至 0.48Km²/W)。當防護衣的外表面溫度達到攝氏 120 度,相比於傳統熱防護衣,這種低成本的智能防護衣內表面溫度可降低攝氏 10 度以上。 另外,這種基於聚氨酯的軟體機械人紡織物料擁有柔軟、堅韌及耐用的特點,相比形狀記憶合金熱敏防護衣,質感更貼膚舒適,亦可任意調整形狀,有助廣泛應用於不同類型的防護衣;即使經過嚴格洗滌測試,也不會出現滲漏情況。這款紡織物料的多孔間隔針織結構亦可顯著減少對流熱傳導,令防護衣保持高透濕度。此外,這款軟體機械人防護衣既輕巧,又毋需熱電晶片或循環液冷卻系統進行冷卻或加熱,即在不消耗任何能量的情況下仍能有效調節溫度。 壽大華博士表示:「穿著厚重的消防服會感到非常悶熱,當消防員離開火場脫下裝備後,靴子有時候甚至可倒出近一磅汗水。這激發了我去開發一種能適應不同環境溫度、同時具備良好透氣性的防護衣。我們研發的智能軟體機械人防護衣能適應不同季節和氣候、各種工作和生活條件,以及室內外環境溫差等,令用家在高溫及極端環境下獲得持續的熱舒適體感。」 展望未來,壽博士認為這項創新技術有望廣泛應用於運動服、醫療保健服、戶外裝備等領域,以及作為建築用熱適應紡織隔熱材料,達致節能的效果。他的團隊亦擴展軟體機械人服裝技術的應用層面,在創新科技署和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資助下,研發出適用於低溫環境或氣溫驟降的高透濕充氣外套和保暖服,有望幫助野外遇困人士在惡劣環境中維持正常體溫。   ***完***

2024年8月13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時裝及紡織學院

Photo 1

理大提供政策研究及培訓支援西貢地區關愛隊服務社區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創新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與應用社會科學系攜手合作,進行政策研究及提供專業培訓課程,以協助西貢地區關愛隊更好地為社區提供服務。 為提出有效的公共政策建議,更好地服務香港,理大與地區服務及關愛發展基金(西貢)有限公司今日簽訂合作備忘錄。此次合作亦有助西貢地區關愛隊的專業發展。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在歡迎詞中表示理大致力服務社區及為社區發展作出貢獻。大學希望幫助關愛隊成員提升技能和知識,締造更包容互助的社區。 地區服務及關愛發展基金(西貢)有限公司主席蘇清棟先生指出,在中央及香港特區政府的支持下,透過培訓及合作,西貢地區關愛隊致力為社區提供優質服務,為香港的和諧穩定作出貢獻。 學員代表、廣明關愛隊隊長莊元苳先生感謝各參與機構的支援,並強調將和其他學員一起提升能力,以更好地服務社區,支持特區政府的地區治理工作,為香港的良政善治貢獻力量。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介紹本次合作政策研究的內容,並概述了培訓課程的主要目的和特點。他鼓勵學員擁抱創新和科技,深入了解社區不同需求,更好地裝備自己,為社區作出貢獻。 透過發揮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同應用社會科學系的專長,理大協助關愛隊進一步提升服務技能,更好地凝聚社區力量,為地區居民帶來更多福祉。   ***完***

2024年8月12日

活動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 1

理大逾百師生到盧旺達進行服務學習 為山區家庭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 並與村民首次合作設計時尚服飾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致力培育擁有家國情懷、具備全球視野和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專業人才及社會領袖。今年暑假,逾110名理大師生前往盧旺達盧瓦馬加納地區的8個村莊進行服務學習,為超過400戶山區窮困家庭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並首次引入理大的時裝設計專業與當地村民合作,利用富當地民族風格的布料設計時尚服飾,不但豐富學生課堂以外的學習體驗,亦為當地村民帶來正面改變。 為期兩周的盧旺達服務學習是「Wong Tit Shing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Project: Habitat Green in East Africa」項目的一部分,由理大服務學習及領導才能發展處統籌,今年踏入第11年。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及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亦首次隨團參與。 作為香港首間將服務學習納入本科生核心課程的大學,理大希望鼓勵學生關心社會、實踐所學,回應社會需要。今年參與盧旺達服務學習的師生及教職員,分別參與由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和電子計算學系,及時裝及紡織學院開辦的兩個服務學習項目。 盧旺達部分村落一直以來都沒有電力供應;理大服務學習項目針對當地貧困居民對電力的實際需求,開展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項目,希望透過師生與當地組織協作,提供可靠穩定的基本電力供應,改善村民生活質素。 為進一步促進兩地交流,理大師生首次與當地村民合作,運用紡織藝術、製衣和時裝設計的專業知識,與村民攜手縫製別出心裁、糅合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的服飾。在項目的尾聲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社區慶祝活動,同時舉辦時裝展,展示兩地合作的獨特設計,理大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及中國駐盧旺達大使王雪坤先生及其他當地組織代表亦一同出席,慶祝是次服務學習項目取得圓滿成果。 理大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右四)、中國駐盧旺達大使王雪坤先生(左六)及其他當地組織代表一同出席社區慶祝活動及時裝展。 林大輝博士表示:「很高興看到理大師生投入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應用在項目內,令當地村民能夠學到謀生技能、改善生活和前景,對盧旺達發展帶來幫助。」 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著力培育德才兼備的學生,服務學習能夠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加強他們對社會需要的了解、提升專業能力,並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我希望未來能夠吸納更多盧旺達學生到理大學習交流,為當地的發展培養更多人才。」 理大管理層代表團此行亦分別到訪盧旺達教育部及盧旺達大學,探討合作的可行性;亦拜訪了中國駐盧旺達大使館,在教育範疇展開深入交流。代表團亦到當地高中及升學機構參觀,希望繼續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提供更多教育機會。   林大輝博士(左二)、滕錦光教授(右二)及楊立偉教授(左一)與盧旺達教育部部長 Gaspard Twagirayezu先生(中)會面。   林大輝博士(前排中)、滕錦光教授(前排右二)及楊立偉教授(前排左三)與盧旺達大學署理校長Kayihura Muganga Didas教授(前排中)及管理層會面。 ***完***  

2024年8月9日

聯繫國際 服務學習及領導才能發展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