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 1

理大與中旅集團開展產學研合作 推動科技賦能旅遊產業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中旅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和獎學金捐贈協議,雙方將透過產學研合作形式,攜手推動科技賦能旅遊產業發展,加強對旅遊科技人才的培養,並開拓前沿科技在旅遊業的應用。 合作備忘錄暨獎學金捐贈協議簽署儀式日前(11月13日)於理大校園舉行,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長盧麗華博士、中旅集團董事長王海民先生及中旅集團總經理范雲軍先生見證下,由理大協理副校長(大學發展)羅璇博士及中旅集團副總經理簡易先生代表雙方簽署。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和工程學院的代表、中旅集團有關部司負責人和一眾嘉賓,聚首一堂見證儀式。 此次合作結合理大在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和多個新興領域的學術及科研成就,以及中旅集團在旅遊業的全産業鏈優勢,雙方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和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旅遊行業的應用,從而提升旅行體驗和服務質素。 在人才培養方面,中旅集團向理大慷慨捐贈「香港中旅集團『數智旅遊』專項獎學金」,支持大學培養同時具備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專長,以及電子計算、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等科技知識的人才,並將提供寶貴的實習機會,裝備學生迎接行業挑戰。 滕錦光教授在儀式上致辭時表示:「中旅集團歷史悠久,在行業享負盛名,是旅遊旗艦企業。理大作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在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和人工智能等學科擁有世界級的科研和人才優勢,更在今年初成立了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應對旅遊業轉型面對的需求和挑戰。通過這次合作,我們期望能激發出更多的創新思維與實踐,推動香港數字化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助力國家建設旅遊強國。」 王海民先生表示:「理大作為享譽世界的百強名校,擁有卓越的學術成就和高端的人才儲備,酒店管理、人工智能等學科排名前列。中旅集團作為旅遊央企和駐港央企,擁有『吃住行遊娛購』全產業鏈綜合優勢和紮根香港近百年的區位優勢。期待以此次簽署儀式為新起點,雙方在新技術賦能旅遊產業、旅遊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打造產學研協同的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共同推動香港傳統旅遊業轉型升級。」 理大與中旅集團的合作標誌著雙方共同推動香港數字化旅遊業轉型和發展的嶄新里程碑,並期待藉此為社會創造新價值與新機遇。   ***完***  

2024年11月15日

活動 拓展事務處

for website

理大學者憑先進感應人工智能研究 榮獲「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2024」

人工智能(AI)快速發展,在不同領域啟發新洞見,從而推動創新並改變我們對複雜系統的理解。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憑藉在「人工智能及機器人」領域的傑出成就,榮獲「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2024」。 理大理學院副院長(科研)、應用物理學系教授柴揚教授對研發人工智能感應技術的貢獻備受認可。他在「人工智能及機器人」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特別是在開發仿生感算融合計算範式方面,使人工視覺傳感器能夠直接在傳感器內處理信息。 該獎項表彰柴教授的創新科研,減少頻繁將數據傳輸到外部計算單元的需求,提高計算效率,並豐富傳感器在物聯網應用中的功能。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我們很榮幸獲得這個殊榮,這肯定了我們的優秀學者在人工智能感應科技的卓越成就。理大的前瞻性創新研究令人鼓舞,並為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我們期盼這些創新成果能夠推動科技進步,為人類生活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每年評審一次,主要面向香港科技創新重要領域,設立五個獎項,獲獎者可獲港幣200萬元。自該獎項舉辦以來,理大連續三年、合共有六名科學家獲嘉許,涵蓋領域包括「先進製造」、「金融科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及機器人」。 柴教授在感應人工智能系統取得重大進展,成功克服了耗能、延遲和數據壓縮方面的關鍵挑戰,增強了決策能力和情境感知,同時改善了安全性和私隱度,釋放了感應人工智能在各個行業的應用潛力。為實現複雜視覺信息的高效處理,他在神經形態器件方面,研發了新型的器件硬件架構和優化技術,使先進的感應人工智能系統能夠在移動設備、物聯網傳感器及邊緣計算中應用,為智慧城市、自動駕駛車輛及工業自動化等發展引領革新。 受到自然生物感知系統的啟發,他的研究團隊致力於探索如何通過新型硬件設計將感知與處理功能融合在一起。通過模仿生物視覺系統,該團隊開發了能夠提高圖像識別準確性、適應極暗/極亮光照以及不同波長,並能夠靈活感知動態運動的視覺傳感器。 「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是由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辦、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冠名贊助的公益性獎項,旨在獎勵在香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學家和科硏團隊,認可他們在科學技術創新和科學技術成果轉化方面取得傑出成就。 ***完***

2024年11月15日

成就 應用物理學系

Photo 1

理大與清華大學攜手成立「STEAM聯合實驗室」融合藝術與科技引領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清華藝科)宣佈成立「STEAM聯合實驗室」,雙方將融合各自的科技研發和藝術設計領域的專業優勢,共同推動跨學科研究、技術革新和人才培育。此為理大首個與清華大學合作的聯合實驗室,標誌著兩校邁向新的里程碑。 此STEAM聯合實驗室將涵蓋科學、技術、數學和工程等傳統學科的STEM平台內,增加結合藝術和設計學科(Art & Design)的創新研究。它還將透過舉辦研討會和各種推廣活動,積極推動STEAM專業教育和技術發展,強調整合藝術設計與STEM的融合,促進創新、經濟成長和社會福祉。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率領理大代表前往清華大學參加簽署儀式。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馬賽教授代表雙方簽署。 此項合作將充分發揮兩校跨學科研究的豐富經驗和卓越成就,集中關注藝術與設計範疇及其社會應用的影響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雙方將共同努力,STEAM聯合實驗室致力培養創新技術的文化氛圍。 STEAM聯合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為理大設計學院教授及理大未來(關懷)移動研究中心主任王佳教授和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馬賽教授。研究重點涵蓋人工智能與設計、智能交互系統、可持續設計與科技、創新教育方法、數據驅動設計和人機共生設計。 理大未來(關懷)移動研究中心以設計為主導的創新平台,一直致力於開拓突破性的研究,積極融合跨學科、前沿科技、STEAM理念及創新設計方法,以滿足人類生活、關懷和福祉,並在智能設計及互動體驗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果。 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在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先生共同倡議下,於2001年5月成立。已故李政道先生為中心名譽主任,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馬賽教授擔任中心主任。中心致力於搭建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跨學科基礎理論研究及應用研究平台、高水平學術研究基地和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同時爲複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做出試驗性探索。 聯合實驗室亦得到理大設計學院院長李健杓教授及理大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高級顧問容錦泉教授的支持。是次合作旨在推動 STEAM研究、教育和產品開發,共建更可持續的未來。STEAM聯合實驗室將發展研究項目,引領學術界、研究界和工業界之間的緊密協作,同時加強兩校之間的學術交流,提升雙方整體的學術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完***

2024年11月14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設計學院

Photo 1

理大項目促進土力工程跨層面利用機器學習 獲歐盟與研資局研究合作計劃支持

面對氣候變化,地質基礎設施的韌性是一項重要的全球任務。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一項研究推動在土力工程領域前沿引入機器學習和智能技術,並使其成為應對複雜挑戰中不可或缺的新一代工具,獲得歐盟與香港研究資助局研究合作計劃2024/25 的支持。 獲支持的合作項目名為「岩土工程韌性的智能化設計」,由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尹振宇教授帶領,並與奧地利維也納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的岩土工程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BOKU)副所長Enrico SORANZO博士合作進行。尹教授的研究獲得497,600港元的資助,為期48個月。 土力工程的固有挑戰,包括不同的岩土材料、地質作用及其非線性交互複雜。現時因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天氣事件越趨頻繁,令克服這些挑戰的難度增加。                                                                                                                                  此項目旨在訓練下一代精通機器學習的土力工程師,並組成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團隊,在產業界與學術界之間築起橋樑。該團隊將通過創新的資料驅動方法,共同開發基礎設施設計的轉型方案,包括隧道、尾礦壩、人工斜坡和堤防,以及土質災害的監測和預測。 項目主要目標包括探索用於現場資料擷取的先進傳感器技術、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優化設計流程,以及實施物理信息神經網絡,藉由將物理原理整合至機器學習模型,以提升岩土工程模擬的準確性。 這項目著重於針對特定挑戰設計解決方案,量身打造機器學習方法,以解決隧道和尾礦壩等土工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工程問題。此外,亦會聚焦改善土地災害的監控和緩解,如山泥傾瀉和地震,從而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尹教授表示:「透過採用這種跨層面的方法,這項研究的目標不僅是將機器學習應用於土力工程,還希望從根本上為土力工程引領革新,開創高效率、可持續和具韌性的新時代。」 歐盟與香港研究資助局研究合作計劃旨在推動歐盟與香港學者在兩地共同關注的領域上合作,以取得世界級的科學成果。 ***完***

2024年11月13日

成就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1

理大成立八間賽馬會創科實驗室 匯聚傑出科研人才 助力國際創科中心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港幣逾7,400萬元,成立八間賽馬會創科實驗室。所有賽馬會創科實驗室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的理大學者分別領導,推動大學在機器學習與計算機視覺、健康建造環境、眼科創新光療、量子技術、二維量子物理、對地觀測、數碼提升腫瘤照護,以及基因組醫療等創新研究領域。 理大昨日舉行賽馬會創科實驗室開幕典禮,以答謝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主禮嘉賓包括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以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聯同八位賽馬會創科實驗室總監主持揭幕儀式。 黃永德教授致辭時表示:「我們衷心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慷慨捐助,支持理大成立先進的賽馬會創科實驗室。今年理大正名大學三十周年,這些頂尖的科研設施不僅對大學的發展意義非凡,還標誌着我們在多個前沿領域引領創新,努力不懈地追求卓越的學術和科研成就,助力香港鞏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曾芷詩女士致辭時表示:「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透過捐助成立賽馬會創科實驗室,旨在營造一個有助於創科人才發展的環境,並加強他們的應用研究和知識轉移能力,以貫徹馬會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宗旨。」 八位賽馬會創科實驗室總監於典禮上介紹各實驗室的成立目標、研究方向、主要科研項目,以及相關創新研究成果將為香港以至全球帶來的正面影響。實驗室簡介如下﹕     實驗室名稱 實驗室總監 研究重點 賽馬會「機器學習與計算機視覺」創科實驗室 周立培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 研究3D視覺、通用世界模型、空間智能、可信賴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等技術,推動人工智能的感知創新,促進智能製造、交通、教育、娛樂和社區健康領域的發展。 賽馬會「健康建造環境」創科實驗室 陳清焰教授 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建築熱科學講座教授 開發創新解決方案,以評估和設計健康和節能的環境,包括香港建築、交通和城市內密閉空間的空氣傳播疾病和熱舒適度控制措施,為全球可持續城市發展樹立先例。 賽馬會「眼科創新光療」創科實驗室 何明光教授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實驗眼科講座教授、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革新眼疾的治療方法,包括降低光強度、治療時間和照明系統來改善非入侵性「重複低強度紅光療法」控制近視的成效,並開拓各種創新技術,應用於其他眼疾治療的潛力。 賽馬會「量子技術」創科實驗室 劉愛群教授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量子工程與科學講座教授、量子技術研究院院長 量子計算機讓科學家能模擬和研究傳統電腦難以處理的複雜系統,實驗室的研究聚焦量子計算機、量子通訊網絡、量子算法和軟件、量子機器學習等,並成功研發出「香港-o1號」量子微處理器,是香港首台向外展示、採用量子芯片技術的量子計算機,為量子技術及潛在應用帶來新突破。 賽馬會「二維量子物理」創科實驗室 羅健平教授 理大應用物理學系材料物理與化學講座教授 致力於創新二維量子材料的研發,以降低自旋電子設備的能耗,並應用於開發運算速度和效能更高的計算機和存儲裝置,加快資訊與通訊技術的發展。 賽馬會「對地觀測」創科實驗室 翁齊浩教授 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副院長、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地理信息學和人工智能講座教授 融合太空、空中和地面傳感技術,運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進行圖像處理,建立城市傳感網絡,開發創新的地球觀測方法和地理資訊解決方案,徹底改變城市監測和環境管理方法。 賽馬會「數碼提升腫瘤照護」創科實驗室 Janelle YORKE教授 理大護理學院主任、劉陳小寶健康延年教授、護理學講座教授 建立腫瘤科虛擬醫院「大數據」數碼平台,實時監測癌症患者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後的毒性症狀,以支援臨床決策及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療完成率和存活率,提升醫療效率。 賽馬會「基因組醫療」創科實驗室 章偉雄教授 理大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及電子計算學系生物信息學與整合基因組學講座教授 開發創新的人工智能和基因組技術,包括創建研究複雜疾病的基礎模型,以識別疾病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的方法,改進癌症及精神疾病的個性化診斷與治療,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21年推出「賽馬會創科實驗室」計劃,旨在資助香港特區政府「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的獲獎學者在港成立實驗室,培育創科人才,將科研成果轉化,貢獻社會。 賽馬會「量子技術」創科實驗室展示最新研發的香港第一台量子計算機,名為「香港-o1號」,這是一項重要技術突破,對量子計算機研究具有深刻的影響。 此外,創科實驗室還致力於量子通訊晶片、量子感測器等方面的研究。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前排右五)、理大協理副校長(大學發展)羅璇博士(前排左五)參觀實驗室。 賽馬會「基因組醫療」創科實驗室總監章偉雄教授介紹結合人工智能計算、基因組學與細胞及分子生物學,以研究抑鬱症機制和開發治療方案的項目。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人才及業界發展)曾芷詩女士(右)參觀賽馬會「基因組醫療」創科實驗室。   ***完***

2024年11月12日

活動 拓展事務處

Photo

理大推進教學創新 獲質保局核證報告肯定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歡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質素保證局(質保局)今日發表的《香港理工大學質素核證報告》,並感謝質保局評審小組給予正面評價。報告高度肯定理大在保障和提升課程標準和質素方面的成就,認為大學策略發展計劃過程「具前瞻性」,亦認同大學轉向組合為本的收生策略,擴闊了學生的學習途徑。 報告特別指出理大兩項「良好的實踐做法」。評審小組認可理大利用學系主要表現指標,有效地監察及提升全校各階層的整體表現,貫徹落實各項大學策略,包括現行的策略發展計劃。評審小組亦認為,學系學術顧問以其國際及外部視角,在獨立地確保課程得以持續更新和改善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並作出重大貢獻。 評審小組認可理大在持續改善課程和程序方面的不懈努力,並且確認「理大就課程籌劃、評審和檢討制定一致而完善的程序」。報告特別強調,將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AIDA)以及創新及創業(IE)元素引入本科課程,是理大持續修訂其課程並產生深遠影響的有力證明。 評審小組認同理大在提升教學及評核質素方面,實施了周詳而有效的策略。理大在推行虛擬教學和人工智能應用方面積極進取,充份展現出適應教育環境變遷的能力。此外,評審小組認同理大為支持學生的全人發展提供多元化活動,並讚賞理大優化服務學習計劃,獲得學生十分正面的回饋。評審小組高度讚揚理大致力為學生提供最佳的教育體驗,確保學生可使用最先進的設施和資源,並「提供富有影響力的真實學習體驗」。 以實證為本的方式進行質素提升是理大發展的核心之一。評審小組認為理大擁有成熟而穩健的質素提升文化,並且對理大在質素保證過程中融入實證為本的原則給予認同。報告特別提到,大學「在各個運作範疇有效收集、分析和使用數據,當中涵蓋大策略規劃、資源分配、課程發展,以及質素保證和提升」。同時,大學亦有效地運用了調查和各類意見回饋,推行建設性改善和發展。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對質保局及評審小組嚴謹的質素核證工作表達深切感謝,並感謝他們對理大教與學各方面的讚揚和建設性意見。他表示:「是次質素核證肯定了理大積極推動教學創新的工作,這與大學策略發展計劃的目標一致。理大將致力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在未來的日子,我們將繼續追求卓越,持續提升教學質素及學生的學習體驗。」 有關《香港理工大學質素核證報告》全文,請瀏覽: https://www.ugc.edu.hk/doc/big5/qac/report/polyu202411c.pdf ***完***

2024年11月7日

其他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hoto

理大於QS亞洲大學排名再創佳績 躍升至第 17 位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Quacquarelli Symonds (QS) 最新公布的2025年亞洲大學排名中取得佳績,位列第17位,較去年躍升6位,躋身亞洲前20位,反映大學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卓越表現備受肯定。 排名涵蓋亞洲984所大學,按11個指標評分。理大在多項指標表現出色,其中在「國際教員佔比」連續兩年取得滿分,並在「論文篇均引用率」及「國際研究網絡」兩項獲得優秀成績。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我們欣悉理大於QS亞洲大學排名中再創佳績,對此感到鼓舞。理大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一直在教育、科研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未來將加強與全球各地夥伴的聯繫與合作,以期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大學將配合政府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有關2025年QS亞洲大學排名的詳情,請瀏覽: 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asia-university-rankings ***完***

2024年11月6日

成就 大學策劃處

Photo 1

「一帶一路電力及能源高級研討項目2024」圓滿結束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西安交通大學(西交大)、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國網)及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連續7年合辦的「一帶一路電力及能源高級研討項目」計劃昨日(11月5日)圓滿結束,並於同日舉行結業禮。 計劃今年的主題為「低碳轉型:綠色能源的最新發展」,為期13天的培訓匯聚了26 位來自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能源公司代表和學者參加,包括智利、中國內地、香港、菲律賓、葡萄牙、俄羅斯及津巴布韋。學員參與了講座、研討會、交流與分享環節等各種活動,並走訪在內地和香港的不同電力設施,深入了解綠色能源在兩地的發展。 結業禮由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駐香港辦事處副主任李勇先生、國網技術學院副院長王立新先生、西交大電子與信息學部黨委書記梁莉女士以及港燈董事總經理鄭祖瀛先生主禮。出席嘉賓包括香港工程師學會副會長陳帆教授、智利駐香港總領事Karina Concha女士、署理津巴布韋駐香港總領事Alice Mudumi女士及俄羅斯駐香港總領事館參贊Petr Larionov先生以及一眾主辦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等。 文効忠教授致辭時說:「理大一直積極以各種方式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作為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的創始成員,我們與來自37個國家的150所大學組成了充滿活力的網絡,致力促進在這條歷史路線上的地區合作與發展。憑藉計劃成功建立的聯繫,理大期待在未來推出更多新的舉措,並擴展我們在『一帶一路』區域的合作網絡。」 鄭祖瀛先生指出:「今年3月,港燈南丫發電廠最新 1台天然氣發電機組L12 正式投產,是港燈『減碳之旅』一個重要里程碑。港燈較早時已分別將2 台老舊燃煤發電機組退役,天然氣發電比例增加至約 70%,兌現我們加快能源低碳轉型的承諾。進入下一階段,我們正在興建多一台新的天然氣發電機組 L13,以及強化現有的基礎設施,繼續為客戶提供安全、可靠、潔淨和可負擔的電力。我十分高興可以和來自『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朋友,分享我們如何克服種種難題,以及籌謀應對未來的挑戰。」 李勇先生指出:「中國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各國要攜起手來,共用發展成果。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公用事業企業,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積極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全力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積極促進世界範圍內電力能源領域的合作。我們希望『一帶一路』研討項目能夠成為分享與交流電力能源前沿技術的合作平台,持續説服沿線國家和地區深化合作、實現共贏。」 王立新先生說:「『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以來,其延伸之處,必定是人文與技術交流匯聚的活躍之地,不同文明互鑒互信,多元觀點共存共融。『一帶一路』研討項目自2018年啟動以來,日益成為國際電力人才交流互動的優質平台,結出纍纍碩果,迸發出勃勃生機,真心希望大家在這個平台深耕細作,擦亮『一帶一路』研討項目金字招牌。」 梁莉女士指出:「計劃已經連續7年圓滿舉辦,通過四方的深入合作,我們成功建立了連繫電力能源領域工程師、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平台,為大家分享在能源電力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工程技術研究的經驗創造了便利的條件。計劃不僅顯著促進了各參與的單位之間的技術交流,更加深參與單位、人員之間的友誼。四方約定繼續深入合作,共繪十年交流發展畫卷,致力共創新型數位電網、共享全人類美好未來。」 環顧全球,不少國家計劃以使用綠色能源的電動車逐步取代傳統燃油車。今年計劃邀請被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的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傑出講座教授兼電動車研究中心主任陳清泉教授,以「綠色能源革命新征程」為題發表專題演講。陳教授指能源革命即能源生產系統和消費系統的轉型,通過低碳化、智慧化以及終端能源的電氣化和氫能化,提升能源效益及減少碳排放。他指出電動汽車革命的新征程是從電動化走向智慧化和網聯化,並解釋了能源、信息、交通和人文網絡的相互融合,能帶來龐大的經濟及生態效益,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可持續發展,並將第四次工業革命演化到第五次工業革命。 被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的陳清泉教授以「綠色能源革命新征程」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此外,學員亦參觀了多個頂尖電力和培訓設施,包括國網位於山東濟南的培訓設施及西交大的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港燈南丫發電廠、馬師道變電站及流動電池儲能系統,親身學習先進技術及專業的能源管理知識。 學員亦首次到訪位於香港科學園的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CAiRS),參觀由港燈與CAiRS合作研發的人工智能模型,CAiRS是由理大聯同美國馬里蘭大學共同設立。模型透過識別及分析電纜健康狀況,評估電纜電路出現故障的可能性,更能預測有機會出現故障風險的組成部分。港燈亦分享了自身經驗,指出在引入多個新系統,包括評估電纜健康的「三高指數」後,過去數年涉及高壓電纜的異常次數減少約四成,大大提升供電可靠性。 「一帶一路電力及能源高級研討項目」計劃是中國內地及香港首創的跨地域、跨文化校企協作計劃。計劃自在2018年啟動以來,累計已吸引了來自44 個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的 830名專業人士參與,並進行逾 10,000小時的交流、線上線下培訓和實地考察,成為推動電力和能源行業能力建設的全球領先平台。 *** 完 ***

2024年11月6日

活動 工程學院

Photo 1

理大學生於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勇奪金獎 設計新型雙靶向納米抗體針對胰臟癌細胞抗藥性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生團隊早前於在巴黎舉行的2024年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勇奪金獎,更被評選為本科生組別的十強隊伍,同時獲得「Best Oncology Project」及「Best New Composite Part」兩項大獎的提名。得獎項目聚焦研發一種新型雙靶向納米抗體,助應對胰臟癌病人對治療藥物產生抗藥性的問題,具潛力推動創新的癌症治療和相關研究,並廣泛應用於合成生物學領域。 胰臟癌死亡率高於許多常見癌症,更是香港致命癌症的第四位。然而,傳統治療方案面對不少挑戰,例如標靶藥物不足以及病人對藥物產生抗藥性導致治療效果不佳。這些問題尤其常見於標準化療藥物「吉西他濱(gemcitabine)」上,令早期胰臟癌病人對第一線治療的敏感度往往會逐漸下降。 理大學生團隊嘗試研發創新的解決方案,應對這些治療困難。他們利用生物資訊分析,找出兩種與胰臟癌腫瘤生長和產生抗藥性的情況有重要關聯的細胞表面受體EGFR和HER2,然後設計出一種雙靶向納米抗體「Panobody」,能同時阻斷EGFR和HER2及其訊號傳遞路徑。團隊並通過隨後的實驗發現,無論是單獨使用「Panobody」或同時取用「Panobody」和「吉西他濱」,均有效抑制胰臟癌細胞生長,甚至提高癌細胞對「吉西他濱」治療的反應。 這支跨學科學生團隊由11名分別來自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及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的學生組成,在來自全球的195支本科生隊伍中突圍而出。參賽的八個月間,團隊除了在實驗室進行嚴謹的研究工作,亦諮詢了擁有豐富臨床胰臟癌治療經驗的專家。此外,他們更設計一系列公眾參與活動,包括製作互動教育遊戲、於社區設置攤位等,並支持了香港癌症基金會的籌款活動,冀提高社會對胰臟癌的關注。 學生團隊獲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李建華教授及其他專家提供指導。李建華教授讚揚學生在參賽過程中努力追求科學卓越及提高公眾關注,並表示:「這次的優秀成績不但肯定了他們高質素、具影響力和創新的研究工作,亦突顯了理大致力培養新一代生物科技人才。」 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由麻省理工大學於2004年創辦,是全球合成生物學界的年度盛事,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高中生、大專生及研究生參與。競賽旨在鼓勵參加者利用可交替的生物元件及分子生物技術設計並建立一套系統,解決社會實際面對的難題。 有關理大學生團隊的得獎項目,可瀏覽:https://2024.igem.wiki/hkpolyu/。   ***完***

2024年11月5日

成就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

Photo 1

理大與OPPO合作升級成立創新研究中心 深化人工智能影像技術 望未來應用於更複雜影片處理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OPPO)簽署框架協議,由2025年1月起將原有的「香港理工大學—OPPO聯合創新實驗室」(原實驗室)升級為「香港理工大學—OPPO 聯合創新研究中心」(聯合創新研究中心)。在新框架下,聯合創新研究中心除了會延續原實驗室內圍繞人工智能影像技術的研究方向外,亦會展開更全面和深化的研究工作,涵蓋人工智能技術在手機影像中各個層面的應用。OPPO計劃於未來五年撥款不少於人民幣3,000萬元予聯合創新研究中心,以支持理大開展相關研究項目和運作。 理大與OPPO於過去的合作中,不但成功將科研成果商品化,更共同培養了不少人工智能專才。原實驗室成立初期所培養的理大博士生與OPPO的工程師合作,成功開發出影像生成式大模型關鍵演算法,在手機內利用人工智能即時在模糊的照片上進行仿真高清化處理,並已將這項技術應用於OPPO的旗艦手機內。隨著大眾對手機影片拍攝和多媒體製作的需求日增,聯合創新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未來會擴展至較複雜的影片算法、相簿編輯、人工智能模型輕量化等,期望能在手機上更有效率地運用人工智能科技,同時保留其影像質量。而聯合創新研究中心亦會繼續投放資源培養人才,繼續共同推進商界和學界之間的產學研合作。 框架協議簽約儀式上星期五(11月1日)於理大校園進行,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OPPO研究院院長廖勁松先生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OPPO產學研事務負責人秦征先生代表簽署合作協議。理大電子計算學系計算機視覺及圖像分析講座教授張磊教授將代表理大出任聯合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滕錦光教授表示: 「為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機遇與挑戰,理大將於2025年1月正式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這是我校實施創新發展策略的重要舉措,旨在滿足日益增長的科技需求,助力人才培養。聯合創新研究中心所屬的電子計算學系也將加入新學院。新架構將有效促進研究團隊的深入交流與協作,產出更具影響力的成果。我們相信,這次與OPPO的深度合作,將充分把握機遇,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和知識轉移。」 廖勁松先生表示:「在OPPO與理大的三年合作中,我們見證了聯合實驗室在技術上的多項突破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顯著成就。秉持『科技為人,以善天下』的使命,我們期待通過此次續約,進一步深化與理大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全球用戶帶來更多創新的的智慧影像體驗。」 有關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秉承校訓「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精神,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並以肩負社會重任為宗旨。理大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全面教育,致力培育具良好國民意識、全球視野與社會責任感的「明日領袖」;同時推動具影響力的創新與跨學科研究,以應對全球最迫切的挑戰。知識轉移與創業文化亦是理大的基石,大學著重研以致用——將所研發的科技轉化為實際應用。理大追求卓越,努力不懈,深得國際認可,持續位居全球百強學府之列。理大將繼續以其雄厚根基,與各界策略夥伴合作,力求造福香港、國家乃至全球。 有關OPPO OPPO於2008年推出“笑臉手機”,由此開啟科技致善之旅。今天,OPPO 憑藉以Find和Reno系列手機為核心的多智慧終端機產品、ColorOS作業系統、以及互聯網服務,為全球使用者革新科技體驗。OPPO 業務遍及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萬名OPPO員工共同致力於為人們創造美好智慧生活。 ***完***

2024年11月4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電子計算學系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