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1b

理大舉行迎新資訊日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昨日於校園舉行迎新資訊日,歡迎新生加入理大家庭,為校園生活做好準備。活動由學生事務處主辦,今年以「Navigate Your Future」為主題,約 1,300 名學生在賽馬會綜藝館或透過視像直播於環球學生薈及鄰近演講廳參與於上午舉行的校長歡迎儀式。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致辭時表示,歡迎新生成為理大一份子:「理大致力為學生提供世界一流的全面教育,並以獨特的方式發掘學生的潛力,希望學生能夠成為『明日領袖』,為香港、國家乃至全球作出貢獻。」 2022 年「傑出理大青年校友創業成就獎」得獎者、GoGoX 聯合創辦人兼市場及廣告部主管柯興邦先生,以及學生代表亦與新生進行分享。此外,新生也欣賞到理大學生的舞蹈表演,和理大管弦樂團及理大合唱團獻上的精彩演出。 為讓新生更熟悉理大,迎新資訊日亦設有迎新展覽,約 60 個不同部門、學生團體及學會設立攤位,為同學介紹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和服務,吸引約 3,600 名學生參與。滕錦光教授亦有親臨展覽,並到攤位支持同學。他又鼓勵新生多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交流、體驗及參與校園活動,以擴闊視野。     ***完***

2023年8月31日

活動 學生事務處

1a

香港理工大學與深圳市光明區達成協議推動共建產業科技創新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深圳市光明區人民政府達成合作意向,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建「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產業科技創新研究院」(研究院),旨在促進港深兩地在教育、科技、人才各方面交流。 理大是第一所與光明區達成策略共識的香港高等教育院校。雙方期望透過共建研究院,結合兩地的資源,開展全面高效的產學研合作。理大憑藉卓越的科研實力和完善的研究資源,將吸引更多優質科創企業及人才匯聚港深,促進兩地科研合作交流和創業機遇。 簽約儀式於 8 月 28 日在深圳光明科學城舉行。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及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系主任周銘祥教授,與光明區委書記蔡穎女士、光明區區長邱浩航先生及光明區統戰部部長楊莉女士的見證下,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和光明區常務副區長姚高科先生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 滕校長表示,理大是一所創新型、研究型大學,在基礎研究與創新創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此次落地的理大產業科技創新研究院將緊密結合深圳市和光明區的發展特點及規劃佈局,按照「灣區共創、協同發展」原則,集中大學優勢科研力量,瞄準前沿科學問題,聚焦原始創新,以產出重大科研成果為核心目標,配合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和運營,積極推動相關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貢獻國家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光明區表示,此次攜手理大共建研究院,將充分發揮理大優勢學科和全國重點實驗室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疊加雙方優勢,在生命科學、高端製造等方向打造國際一流的科研高端平台,構築集聚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創業者的創新共同體。 合作重點還包括協同創新發展平台,鼓勵及協助理大青年師生在深圳市光明區創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創新和創業培育基地。同時,培養具有創新動力和先進科技研發經驗的未來行業領袖,為推進灣區高水準人才集聚地的建設做出實質性貢獻。 透過研究院平台,雙方將進一步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深化深港兩地科技創新合作,邁進大灣區高質量建設發展目標。   ***完***

2023年8月30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1

理大成立 「 趙元任語言科學獎 」 表揚傑出語言科學學者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宣布成立「趙元任語言科學獎」(獎項),旨在表揚在語言科學研究有卓越貢獻的學者和研究者。獎項以有「現代中國語言學之父」之稱的趙元任教授命名,趙教授是公認的傑出語言學家、詩人、作曲家、翻譯家和教育家,其影響力遍及中國、亞洲以至全球各地。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和一眾大學管理層,聯同理大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理大中文及雙語學系語言及認知科學講座教授王士元教授,以及多位嘉賓包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教授、香港歌劇院藝術總監及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博士、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冰冰女士及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一同主持獎項成立典禮。 典禮先由滕錦光教授致歡迎辭,並有王士元教授與眾人一起緬懷趙元任教授、曾志朗教授等分享趙教授對其學術帶來的啟發,更由吳志華博士以趙教授的學術成就和貢獻為主題發表演講。 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及人文學院很榮幸能夠秉承並推廣趙教授留下的碩果,學院致力追求卓越的教育和研究,採用跨學科方法,揉合語言、歷史、文化、傳意和科技等方面的知識,目標是成為全球語言科學教研中心,薈萃頂尖語言學家和語言科學家,以開拓知識及造福社會。我們相信獎項將會進一步推動語言及文化的互通。」 吳志華博士形容趙教授為融會古今、貫通中西、橫跨文理的學者,並表示:「趙教授的科學知識幫助他獲得了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他的音樂知識幫助他獲得了語言學研究的靈感。科學、語言和藝術三門學科的跨界結合促使他開拓了中國現代語言學研究的新天地。」 成立典禮的節目還包括由著名歌唱家莫華倫博士和王冰冰女士演唱趙元任教授譜曲的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及《海韻》,並特別安排兩名理大學生朗讀趙教授的文章《施氏食獅史》,象徵對他的語言科學研究成果的傳承。場內亦設有書籍展覽,向趙教授在語言科學方面的卓越貢獻致敬。 另外,曾志朗教授及多位學者亦透過影片分享趙教授對其學術和人生的啟發,他們包括復旦大學陳忠敏教授、中央研究院李壬癸教授、南開大學石鋒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周欣平博士,以及前理大中文及雙語學系系主任張群顯博士。 在典禮上,李平教授介紹了獎項的背景,同時公布提名細節和遴選過程。獎項將從 2024 年開始每兩年一次頒發,設「終身成就獎」和「傑出青年學者獎」,分別表揚為語言科學研究和教育作出卓越貢獻的資深學者和青年學者,候選人將由國際知名專家組成的遴選委員會選出。結果公布後,人文學院將舉辦頒獎典禮,頒發獎金予得獎者,並邀請他們擔任傑出講座系列的講者。提名期由 2023 年 9 月 1 日開始。 理大人文學院作為獎項的主辦單位,正邁向成為亞太地區以至全球語言科學的領導學院。憑藉在言語治療、健康傳意和語言與神經科學等領域的優勢,學院致力成為語言科學研究的中心,創造知識,造福社群。獎項正體現出理大積極推進人文學科的研究和教育,引領學者和學生在語言科學研究上繼往開來,再創新猷。 有關獎項的詳情,敬請閱覽網站 www.polyu.edu.hk/fh/chao-prize,或以電郵查詢chao.prize@polyu.edu.hk。   ***完***

2023年8月28日

活動 人文學院

4

理大獲香港航天科技集團支持 推動衛星導航及衛星通訊領域的發展及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香港航天科技集團(香港航天)上月簽署合作備忘錄,致力探討衛星導航通訊、衛星遙感及載荷研製上的合作機會,並加強雙方在產學研方面的交流。在此合作架構下,香港航天向理大提供香港及大灣區的常規光學遙感與合成孔徑雷達觀測數據,以及近地軌道衛星載荷空間、載荷測試以及近地軌道衛星測控服務,用於理大進行相關研究及教育,以促進智慧城市、城市空中交通等先進概念和技術的發展。香港航天亦慷慨將一顆多光譜光學遙感衛星的命名權贈予理大,預計於 2024 年發射,是次捐贈的設備及數據總估值達二千萬港元。 理大特此於昨日(8 月 23 日)舉行感謝儀式,出席嘉賓包括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協理副校長(內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香港航天科技集團非執行董事葉中賢博士、副總裁兼技術總監胡明遠博士,及來自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與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等一眾涉獵衛星應用、測控、遙感數據分析,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分析跨學科專家。 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指:「作為香港唯一一所參與國家太空探測項目的院校,理大在航天科技及衛星導航等方面擁有豐富的技術研發經驗。理大很高興能與香港航天科技集團攜手並肩,締結更長遠和全面的合作夥伴關係。香港航天的支持,定能鼓勵理大團隊在教育及科研領域上精益求精,培育更多航天專業人才,以科研創新回應社會需要,貢獻國家。」 葉中賢博士表示:「本集團很高興能與香港理工大學展開進一步的合作關係,透過合作,可以為香港新工業及航天科技發展方面培育更多相關的人才。展望於未來的長期合作中,藉助香港理工大學廣泛的科研人才培訓及專家顧問團隊,繼續有效地完善人才供應鏈和產品設計及質量,從而推動本港於未來產業的轉型及升級。」 理大多年來致力進行遙感相關的研究,高分辨率光學遙感衛星可協助眾多與多光譜特徵相關的遙感研究項目,包括碳中和研究、樹木健康監測、土地覆蓋分類、海水水質監測、城市地表特性研究等,以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 預計於明年發射的多光譜光學遙感衛星將能提供更多頻密及高分辨率的遙感數據,推進與環境相關的研究及應用。理大團隊亦正研究利用香港航天的金紫荊星座低軌衛星實現導航增強服務,在未來的低軌衛星中搭載所開發的導航有效載荷。   *** 完 ***

2023年8月24日

活動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1

「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管人才發展計劃2023」圓滿結束 • 六年間逾800名高端能源專才接受培訓 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發展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西安交通大學(西交大)、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國網)及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連續第六年合辦的「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管人才發展計劃」(計劃)昨天(8 月 22 日)圓滿結束。 計劃旨在通過多元化、跨區域、系統化及創新的訓練方案,培訓電力及能源相關領域企業、政府單位和高等院校的高級管理人員和研究人員,藉此回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殷切的人才需求。今年是新冠疫情後首次復辦內地和香港實體交流培訓活動,包括講座、研討會、交流活動和實地考察。 為慶祝「一帶一路」倡議提出 10 周年,今年計劃的主題為「齊建創新數字電網,共享人類美好未來」,旨在擴闊學員的視野,以應對未來全球對能源需求的挑戰。 32 位來自 10 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例如巴西、智利、中國內地、香港、印度、菲律賓、葡萄牙、俄羅斯、敘利亞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學員參與為期 12 天的培訓,包括 11 場專題講座和研討會。學員更參訪多個頂尖電力和培訓設施,包括國網位於濟南的培訓設施及西交大的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港燈南丫發電廠和電纜隧道,學習先進技術及專業管理的知識,並有機會與理大、港燈、國網及西交大的專家交流和汲取寶貴經驗。 結業禮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西交大助理校長單智偉教授、國網國際部負責人呂世榮先生、國網技術學院副院長趙東來先生以及港燈董事總經理鄭祖瀛先生主禮,並在嘉賓香港中聯辦經濟部副部長呂峰先生、環境及生態局首席助理秘書長(可持續發展)張岱楨先生以及一眾主辦機構高級管理人員的共同參與下,見證計劃六年來的豐碩成果。 滕錦光校長致辭時說:「理大校訓為『開物成務,勵學利民』,我希望各位畢業學員今後能繼續秉持理大的校訓,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於促進所屬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並在所屬的機構和社區內推動合作。很高興今次的計劃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學員參與,展望未來,希望計劃能吸引更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員參與其中。」 鄭祖瀛先生表示:「港燈一直致力為香港的住宅及商業用戶提供安全、可靠和可負擔的電力供應,我們堅信科技帶來創新。通過制定一系列企業發展目標、優化資源調配,鼓勵經驗交流,促進和達至可持續發展的營運目標。計劃提供了一個重要平台,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能源企業及管理人才可以藉此相互深入交流,我深信這將有助各參加者在為各自的國家和地區建設創新及數碼化電力基礎設施時,帶來積極貢獻。」 單智偉教授認為:「在四方的通力合作下,『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管人才發展計劃』已經連續舉辦6年,吸引了來自於43個國家和地區的 800 餘名電力能源行業的高管人才參與,既促進了行業間的技術交流,又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希望學員們互通所長學習共贏,共建創新型數位電網,共享全人類美好未來。」 呂世榮先生指出:「中國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各國要攜起手來,共用發展成果。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力能源投資與建設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積極踐行互利共贏的原則,全力推動國際業務高品質發展,積極促進世界範圍內電力能源領域的合作。希望『一帶一路』研討項目能夠成為分享與交流電力能源前沿技術的合作平台,持續説明沿線國家和地區深化合作、實現共贏。」 趙東來先生說:「2023 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到行動,從願景到現實,已然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不斷推動國際能源電力領域合作,構建能源電力命運共同體,對世界各國的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破解能源轉型難題的重要探索方向。」 「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管人才發展計劃」是中國內地和香港首創的跨地域、跨文化校企協作計劃。自 2018 年舉辦以來,6 年間已吸引了來自 43 個國家和地區的 811 名行內專業人士參與,共進行逾 10,000 小時的交流、線上線下培訓和實地考察。四方合作機構表示,將在未來繼續透過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為推動「一帶一路」以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以及加強電力及能源行業高級管理人員間的知識和經驗交流,繼續積極作出貢獻。     ***完***

2023年8月23日

活動 工程學院

Photo 1

理大舉辦全球智慧城市峰會暨第三屆城市信息學國際會議 逾500位全球學者和業界人士參與

由國際城市信息學會(ISUI)及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聯合舉辦的全球智慧城市峰會暨第三屆國際城市信息學會議(GSCS & ICUI 2023)今日開幕。會議為期三天,吸引了逾50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和業界人士參與,超過230位講者分享他們對城市信息學和智慧城市的真知灼見與研究成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致開幕辭並表示:「這個兩年一度的會議聚集世界各地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的專家、研究人員、行業領袖、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相信由眾多傑出演講者發表的分享,定必具啟發性,令人從中受益。」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說:「智慧城市研究是理大策略發展重點之一。理大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智慧城市和空間大數據分析、遙感、地理信息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發。理大高等研究院是大灣區最具規模的交叉學科研究平台,當中包括於2020年成立的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理大致力通過交叉學科合作,解決當前社會迫切問題,締造可持續未來。」 GSCS & ICUI 2023旨在促進世界智慧城市發展,以及城市信息學的進步,今年共收到來自 21 個國家和地區的300 篇投稿。城市信息學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是智慧城市的基礎科學技術。會議包括國際頂尖科學家主旨演講、論壇、技術創新展覽等特色活動,為交流智慧城市和城市信息學領域最先進的技術與創新提供了絕佳的平台。 除鼓勵學術與工業界合作及技術創新外,GSCS & ICUI 2023 亦以將香港定位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先鋒為目標。大會開幕式上公佈了ISUI和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聯合出版、院長史文中教授團隊最新研發的ISUI智慧城市指數(ISUI Smart City Index),並頒發了城市信息學傑出成就獎。ISUI智慧城市指數是第一個完全基於公開數據的智慧城市發展評估指數,該指數涵蓋98個指標,聚焦智慧城市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將可幫助全球城市從以人為本的角度進行自我評估,全面提升智慧城市發展水平。城市信息學傑出成就獎則頒發予世界級知名學者,表彰他們對城市信息學作出的重大貢獻。 有關 GSCS 和 ICUI 2023 的更多資訊,請瀏覽:https://www.isocui.org/icui2023。 ***完***

2023年8月21日

活動 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 (SCRI)

1a

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發表《有效推進香港過渡性房屋供應研究》中期成果 提出多項政策建議

政府近年大力推動過渡性房屋發展,為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市民提供短期居所。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發表《有效推進香港過渡性房屋供應研究》(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議報告。此項研究由政府「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資助,是首個針對香港過渡性房屋計劃的全面研究。 政府計劃於 2024/25 年度前完成 84 個過渡性房屋項目,提供超過 21,000 個單位,當中逾半位於新界。是次研究調查了其中 35 個項目,全部均為在空置地盤以「組裝合成」建築法建成的單位,佔整個計劃供應單位數目約 86%。參考其他城市例子,研究發現香港的過渡性房屋計劃是目前透過可拆卸重用建築結構建成的計劃中,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及社會參與度最廣的一個。 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研究項目首席研究員凌嘉勤教授表示:「本港過渡性房屋計劃的成功,有賴非政府機構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擔起發展項目中的重要角色。他們的努力得到政府(特別是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半政府機構(例如市區重建局),以及發展行業內各個專業的相關持分者、建築承建商、組裝合成建築製造商、私人發展商及慈善基金會的支持。」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研究項目共同研究員譚建元博士訪問了居住於過渡性房屋的住戶,他表示:「過渡性房屋的一大優點,是透過營造互助鄰舍環境來提升住戶的福祉。調查顯示,住戶認同過渡性房屋能改善其家庭及鄰里關係,普遍認為現時的生活環境有利健康並感到安全。」他又指,很多受訪者建議延長過渡性房屋的居住期限,以減少他們搬家的次數。 研究也從持分者的經驗中,找出香港過渡性房屋計劃面對的痛點,包括用地期限相對較短、政府資助金額涵蓋範圍有限、設計及發展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偏遠地區項目入住率、為住戶提供支援服務的資金,以及項目推廣、招租及住戶資格評估各方面的行政工作負擔等。 研究認同政府在簡約公屋計劃擔當建造者角色,能夠提升過渡性房屋交付效率,並提出以下建議: 1   確認過渡性房屋的功能及定位 報告認為過渡性房屋(包括簡約公屋)是應對香港房屋問題的一項有效措施,建議正式確認過渡性房屋為整體房屋政策中傳統公營及私人房屋分類以外的房屋類別,並將已建立的過渡性房屋供應機制繼續運作,支援因不同情況而未能擁有適切居所的市民。 2   整合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 報告建議整合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計劃,減低兩者租金差距,令兩者所提供的單位具相同吸引力,同時在項目推廣、招租及住戶資格評估,以及跨項目轉介等方面加強協調,並爭取額外資源為住戶提供基本的生活設施和傢俱、搬遷補貼及社區支援服務。 3   統一「組裝合成」單位設計 報告建議政府牽頭統一在餘下過渡性房屋項目及即將推出的簡約公屋項目中,以「組裝合成」組件建成的單位設計,盡量優化標準化水平,以增加生產規模和方便重用組件,從而提升成本效益。 4   協助住戶落戶北部都會區 現時,不少原居於市區劏房的住戶遷入位於新界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北部都會區是未來二十年公共房屋供應的主要來源,報告建議政府不應視這些住戶為新界的臨時人口,而應把他們視為入住北部都會區的先行者,並全力統籌社區綜合服務工作,幫助他們順利在北部都會區定居。 5   非政府機構參與簡約公屋項目的社區建設 報告建議政府在發展簡約公屋項目時主動諮詢非政府機構,對公共空間的設計和設施提供意見。非政府機構亦應成為住戶支援服務的提供者,營造互助鄰舍環境。 6   及早籌劃「組裝合成」組件重用方案 預計在過渡性房屋項目完結後,將有超過 18,000 個以「組裝合成」建築法建成的居住單位需要重置及重用,可能涉及超過二萬件「組裝合成」組件。此工作複雜而艱鉅,單靠個別非政府機構實難以完成,報告建議應及早籌劃有關安排。 凌教授讚揚各方對過渡性房屋計劃的付出,並表示: 「他們的合作建立了一個跨界別及跨專業的社會協作網絡,此協作網絡的運作令過渡性房屋項目得以高效落實,已成為寶貴的社會資本,未來可以繼續為解決基層家庭的房屋問題作出貢獻。」 詳情請參閱:《有效推進香港過渡性房屋供應研究》中期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議報告.   ***完***

2023年8月17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

PReCIT_PressReleaseImage_17Aug copy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首推理大創新科技指數 香港在大中華排名第七 建議增加研發投入及專利申請

報告摘要 大中華三大創新科技地區排名分別為:廣東(第一位)、江蘇(第二位)及北京(第三位);香港排名第七。 若香港成功實現特區政府早前公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願景,香港的創新科技排名將於 2027 年及 2032 年分別上升至第六及第三位。 全球四大灣區創新科技排名:三藩市灣區(第一位)、東京灣區(第二位)、粵港澳大灣區(第三位)及紐約灣區(第四位)。 加強對社會創新及包容性的關注,以及讓香港更好融入大灣區將有助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科技排名。 對香港的建議 加大研發投入及鼓勵專利申請 支持創新科技初創企業及建構創科生態圈 留住及吸引創科人才,提升公眾的創新意識 發揮香港策略定位,加快新型工業化 善用綠色經濟,促進創科發展 擁抱數碼經濟,納入創新評估框架 加快融入大灣區,建設國際領先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今天公布首份理大創新科技指數報告。該指數比較了香港與大中華其他地區以及全球四大灣區的創新科技優勢和挑戰,旨在為香港特區政府提供建議,藉此制定具影響力的創新科技政策,並提升香港的競爭力,以及加快融入國家「十四五」的發展規劃。 (一)香港與大中華其他地區在創新科技方面的比較 在大中華 34 個地區的創新科技排名中,廣東、江蘇和北京位列前三甲,創新科技指數分別為 6.77、5.20 和 4.72。 香港則排名第七,創新科技指數為 3.53,排名受限於研發投入、專利申請數量、創科從業人員及初創企業數量,以及製造業對本地生產總值(GDP)的貢獻分數較低。儘管香港的研發總開支(GERD)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 2016 年的 0.74% 上升至 2022 年的 0.99%,但仍低於大中華地區平均水平的 2.4%。 然而,香港在創業投資的平均交易規模及高科技出口分項得分均領先於大中華其他地區,顯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自由市場經濟、貿易暢旺和宜居環境的優勢。 研究預測,若香港能夠實現特區政府早前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的願景,香港的創新排名將在 2027 年和 2032 年分別提升至第六位和第三位。 表一:大中華十大創新科技地區排名 排名 地區 總分 研發 初創企業 人才 產業 影響 1 廣東 6.77 2.03 2.08 1.00 0.46 1.20 2 江蘇 5.20 1.88 1.21 0.86 0.48 0.77 3 北京 4.72 2.22 1.68 0.15 0.14 0.52 4 浙江 4.61 1.66 0.91 0.83 0.46 0.75 5 台灣 4.28 1.65 0.31 1.13 0.48 0.71 6 上海 3.89 1.74 1.03 0.26 0.32 0.54 7 香港 3.53 0.82 1.09 0.29 0.00 1.33 8 福建 3.00 1.37 0.51 0.39 0.41 0.32 9 山東 2.90 1.22 0.30 0.31 0.47 0.60 10 安徽 2.63 1.23 0.33 0.26 0.39 0.42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表示:「香港是享譽全球的自由經濟體,但由於公營投資主導研發開支,未能充分發揮其優勢。相比之下,廣東、江蘇和北京則成功優化投資政策,促進民間資本投資當地初創企業。香港需要加大私人企業研發投資,加強內地到香港的創投資金流,以促進金融科技和創新科技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兼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崔永康教授續指:「專利數量是衡量創科發展的指標,我們鼓勵香港的研發機構,包括大學和企業,申請專利並參與內地標準的制定,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然而,初創企業早期在維護知識產權的成本較高,阻礙企業家維護品牌的獨特經營理念和競爭力,建議政府增加對企業或個人申請撥款的上限,以鼓勵創新和創業,同時加強培育創科人才庫,有利長遠可持續發展。」 (二)粵港澳大灣區與其他灣區在創新科技方面的比較 三藩市灣區和東京灣區分別以 6.99 和 4.07 的指數,高居全球四大灣區中第一及第二位,其次是粵港澳大灣區(第三名,指數為 3.75)和紐約灣區(第四名,指數為 3.14)。 三藩市灣區內的矽谷是全球領先科技公司的聚集地,東京灣區就以先進機械人和電子產業而聞名,紐約灣區則是金融和媒體的樞紐。根據表二,粵港澳大灣區在研發和初創企業分項指數最低,在人才和對社會的影響分項指數則高於其他三大灣區。 表二:全球四大灣區創新科技排名 排名 地區 總分 研發 初創企業 人才 產業 影響 1 三藩市灣區 6.99 2.51 3.00 0.90 0.08 0.50 2 東京灣區 4.07 1.75 0.59 0.64 0.30 0.78 3 粵港澳大灣區 3.75 0.49 0.23 1.24 0.50 1.29 4 紐約灣區 3.14 0.97 1.01 0.75 0.00 0.41 理大內地發展總監兼PReCIT核心成員陸海天教授表示:「為了更好地與其他灣區區分,並鞏固其作為國際金融及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我們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加強社會創新及包容性,並改善教育和醫療保健的普及性。香港更好地融入大灣區對於提升整體排名至關重要,香港可以利用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促進互聯互通,推動整體發展。」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客座教授兼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會長鄧淑明博士補充:「理大推出首個以互動地圖儀表板(Interactive Map Dashboard) 形式編製的創新科技指數涵蓋部分大中華地區及四大灣區,有利將香港創新科技的協作推至另一高峰,尤其在廣東和香港於 2023 年 3 月簽署《粵港共建智慧城市群合作協議》後涉及新型工業化、數碼經濟和智慧城市方面的交流。」 詳盡報告請參閱(只提供英文版):https://polyu.me/PolyUInTIndex2023 PReCIT 成立於 2022 年,是大學層面的交叉學科創科政策智庫。中心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碳中和城市、大灣區創科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更多關於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舉辦的活動資訊,歡迎瀏覽中心網站www.polyu.edu.hk/precit/.   ***完***

2023年8月17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

1

眼視覺研究中心和愛爾眼科攜手合作 推動轉化視覺研究

眼視覺研究中心(CEVR)和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愛爾眼科)宣布建立策略合作,結合 CEVR 和愛爾眼科的互補優勢,推動先進眼科及視覺研究發展,共同開展技術研發、研究成果商品化、支持初創企業及人才培育等工作,並將創新成果引入中國內地和國際眼科醫療市場。 雙方今日於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校園舉行簽署儀式,由 CEVR 董事會主席暨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及愛爾眼科國際戰略發展總監張咏梅女士代表簽署合作備忘錄。 黃永德教授表示:「理大眼科視光學院自 2022 年起與愛爾眼科合作,為實習眼科視光師提供內地及海外臨床培訓機會。這次合作充分利用 CEVR 創新研究的應用潛力,和愛爾眼科擁有超過 800 家醫院和眼科中心的廣泛眼科醫療網絡,實現雙方在研究和應用上的協同發展。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夠見證眼科和視覺疾病在診斷及治療等方面的多項新進展。」 張咏梅女士說:「愛爾眼科一直致力於向全球患者提供最優質的眼科醫療服務。此次與 CEVR 的合作,不僅將為我們的患者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和世界級的護理,並且促進先進研究成果的轉化,最終改善患有視力相關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這次 CEVR 和愛爾眼科之間的合作,標誌著香港以至全球轉化型視覺研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充分發揮 CEVR 和愛爾眼科的優勢,創造具影響力的研究文化和視覺研究實力,並開發創新技術來解決現實世界中難以解決的視覺問題。     ***完***

2023年8月14日

活動 眼視覺研究中心(CEVR)

1a

理大與海外大學合辦「教育領導力與亞洲文化國際研討會 2023」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本科生學務處、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教育學院及馬來西亞理科大學教育研究學院合辦的「教育領導力與亞洲文化國際研討會 2023」已於 2023 年 8 月 5 日圓滿舉行。研討會旨在推動亞洲文化及教育領導力發展的研究,成功吸引來自全球 31 個國家 571 名參加者出席,共同探討亞洲地區教育領導力和亞洲文化的前景與發展。 多位教育界知名專家學者與會,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石丹理教授致開幕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香港教育大學前任校長許美德教授發表主題演講,以多位中國著名教育家的職業生涯為背景,深入探討中華文化對國家領導力的影響。與此同時,來自亞洲 9 個國家 12 位教育專家學者,包括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勝野正章教授及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宋萑教授等,分四組進行專題研討。 石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傳承及弘揚中華文化,除了培養學生成為優秀的中國及世界公民,並以促進學生領導力發展為首要任務。作為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理大肩負起推動亞洲文化教育發展的責任,通過與其他院校共同合作,凝聚各方遠見卓識,以培養新一代的人才。」 四個專題研討小組的學者分別從中華文化、伊斯蘭文化、東南亞文化和社會文化的角度出發,探討教育領導力與文化多樣性及複雜性的關係,為融合亞洲文化的智慧以提升教育領導力提供寶貴意見。會上,與會者呼籲教育領導者承擔起推動亞洲文化教育發展的重任,並強調只有通過同心協力,才能讓亞洲文化教育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光芒。 研討會亮點之一是新書《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sian Culture: Culturally Sensitive Leadership Practice》的發布,研討會的四個研討主題亦是基於此書。此書由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鵬及馬來西亞理科大學教育研究學院副教授鄧麗媚合撰,內容闡述了亞洲文化教育領域的深度和廣度,並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及創新的意念。作者在書中強調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並寄望各國在亞洲地區加強教育領導力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全球化和文化多樣性所帶來的挑戰。 理大向來重視國際文化交流,多年來積極舉辦國際暑期課程,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親身參與啟發性課程及文化體驗活動。自 2022/23 學年起,理大本科生必須修讀中國歷史和文化相關課程,讓學生可以有系統地學習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藉此提升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和家國情懷的意識。   ***完***

2023年8月9日

活動 本科生學務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