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1

理大研發首個大灣區旅遊需求預測平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研究團隊預測,至 2024 年底,大灣區的國際訪客總量將恢復到新冠疫情前水平,即近 1.3 億人次;至 2025 年,香港的入境訪客總量將恢復至 2018 年水平,即 6,500 萬人次。學院今日舉行「大灣區自動化與自動調整旅遊需求預測平台開發」(GBA-TDFP1 )項目發佈會,推出首個大灣區旅遊需求預測平台,並公佈相關研究成果。 是次項目由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副院長及講座教授兼陳澤富伉儷國際旅遊教授宋海岩教授帶領,團隊採用跨學科方法,結合經濟學、旅遊管理及計算機科學等理論來開發 GBA-TDFP。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大數據視覺化、市場敏感度分析、短中長期預測、情感分析和互動情境預測,有助業界專業人士、決策者和學者預測大灣區在不同經濟環境下的訪客人數。 旅遊業是大灣區的重要產業之一,並旨在 2035 年前將大灣區打造成為世界級旅遊目的地。雖然大灣區經濟已從疫情期間採取的旅遊限制和公共衞生措施造成的衝擊中恢復過來,但仍須克服許多挑戰,包括勞動力短缺、供應鏈受限、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和消費者行為轉變等。宋教授說:「這表明了如要維持旅遊業的復甦勢頭,準確預測旅遊的復甦需求,對於決策者和從業者制定可持續旅遊策略,促進大灣區長遠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為更準確預測,是次項目從統計部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收集大灣區城市及其主要客源市場的當地生產總值、消費者物價指數和匯率等宏觀經濟數據。在短期旅遊需求預測方面,則從谷歌、攜程和百度等熱門線上和社交媒體平台收集大數據。 分析結果顯示: 根據短期預測結果,至 2024 年底,香港及澳門的訪客量、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入境和本地訪客量,以及大灣區內的客流量將大幅回升,訪客數量將回復至新冠疫情前水平。 根據未來五年的長期旅遊需求預測結果,至 2024 年底,大灣區的本地和入境訪客量、大灣區內的客流量將恢復至新冠疫情前水平。至 2027 年,大灣區整體本地訪客將超過 3.35 億人次,入境訪客達 1.95 億人次,而大灣區內部的客流量達到 2 億人次。 所有大灣區城市的訪客評論均傾向正面,證明大灣區的旅遊業復甦強勁,也表明大灣區旅遊市場具備巨大增長潛力。與此同時,中性和負面評論指出大灣區城市在旅遊服務品質和跨境管制等重要範疇仍有改進空間。 從訪客評論獲得的情感分數可見,訪客就所有大灣區城市的每月平均滿意度持續正面,但每日滿意度卻浮動,顯示旅遊體驗的滿意度時刻在變。不同旅遊活動的滿意度也存在明顯差異。 由預測平台生成的大灣區訪客量預測結果。   GBA-TDFP 旨在簡化決策者和行業領導者對不同情境下旅遊需求進行預測的過程。用家只需輸入決定變數(例如生產總值和價格水平)的假設值,預測平台的計量經濟學模型便會據此進行情境預測。此功能對於策略評估和決策制定極具參考價值。 隨著科技進步,旅遊目的地和訪客的決策愈趨依賴資訊科技和通訊技術的輔助。通過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和先進的預測模型相結合,預測平台將為業界專業人士和學者提供創新見解和指導,有效地將海量數據轉化為可實踐的資訊,幫助他們作出明智決策,實現價值最大化。 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院長及講座教授兼郭炳湘家族基金國際酒店服務業管理教授田桂成教授表示:「我們一直致力將前沿研究成果轉化成商業實踐,協助旅遊業應對全球挑戰,很高興學院再次為旅遊業作出貢獻。」 關於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 四十五年來,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為酒店及旅遊教育重新定位,成為世界頂尖的酒店與旅遊教育學府。學院在 2023 上海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的「旅遊休閒管理」類別中連續七年位列全球第一,在 2022/2023 大學學術表現排名的「商業、管理、旅遊業及服務學科」領域中連續六年位居榜首,在 2017 世界大學排名中心的「酒店、休閒、體育與旅遊」類別中排名世界首位,並在 2023 QS 世界大學排名的「酒店管理」類別中連續七年於大學為本課程全球排名第二,是卓越教育的象徵,印證了學院為酒店及旅遊發展開創新紀元的座右銘。 通過推動教育與傳授知識以服務業界及學術組織是學院的使命,亦是其前進的動力。學院擁有來自全球二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九十位學者組成的強大國際團隊,提供由學士學位至博士程度的優質課程。唯港薈是學院別樹一幟的教學及研究酒店,亦是其實踐酒店與旅遊教育範式轉變的重要部分。學院致力提高教育、學習及研究的水準,啟發新一代充滿熱誠及銳意進取的專業人才,培育他們成為未來酒店及旅遊業的領袖。 網址: https://www.polyu.edu.hk/shtm/   1 The Development of an Automated and Self-Adaptive Tourism Demand Forecasting Platform for the Greater Bay Area ***完***

2024年1月25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

11

理大研發高效能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系統 助減碳排放 促進邁向碳中和

全球暖化給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持續帶來威脅,而主導氣候變暖的溫室氣體中,佔最主要比重的正是二氧化碳。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和邁向促進碳中和的目標,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一套耐久、高選擇性、高效的二氧化碳電還原系統,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化學品原料乙烯,作其他工業用途,以為減低二氧化碳排放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此研究成果已於國際科學期刊《Nature Energy》發表,並於第 48 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獎。 乙烯(C2H4)是其中一種需求量最大的化學品,主要應用於製造聚乙烯等聚合物,這些聚合物可以製造日常使用的塑膠、化纖等。生產乙烯目前仍然主要依賴石化資源,製造過程碳排放高。 由納米材料講座教授兼應用物理學系系主任劉樹平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的方法,利用綠色的電能,令二氧化碳轉化為乙烯,為生產乙烯提供另一更環保、更穩定供應的方法。研究團隊正在大力推動這項新興技術,令其可以更接近大規模生產,以促進碳循環和碳中和。 劉教授採用了創新的方法,棄用鹼金屬電解質,改用純水作為不含金屬的陽極電解液。研究團隊設計的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 APMA 系統,其中A代表陰離子交換膜 (AEM),P 代表質子交換膜(PEM),MA 表示由此產生的薄膜元件。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組含有無鹼金屬 APMA 和銅電催化劑的電池堆,產生出的乙烯具有50%的高特異性。這套設計還可以在 10 安培的工業級電流下運行超過 1,000 小時,使用壽命較現有系統大幅延長,意味著該系統可以輕鬆擴展至工業規模。 其他測試顯示該系統能抑制碳酸根離子和鹽沉澱的形成,而二氧化碳或電解質均未有流失。相對之下,舊有使用雙極膜而不是 APMA 的電解池會因為鹼金屬離子從陽極電解液中擴散而令電解質流失,所以這點便特別重要。氫氣與乙烯競爭形成是另一種在早期使用酸性陰極環境系統上出現的問題,這種情況在採用 APMA 後已被大大降低。 特製電催化劑是該系統的另一主要特徵。眾所周知,整個化學工業中均以銅用來催化各種反應。不過,理大團隊的特製催化劑卻善用了銅的某些特點。數以百萬計的納米級銅球紋理表面豐富,具有原子台階、堆疊斷層和晶界。相對於完美的金屬結構,這些「缺陷」為反應提供了高能活性表面。 劉教授指:「研究團隊已計劃進一步改進系統,以提高產物選擇性,並與工業界開展合作。APMA 電池設計能革新乙烯和其他有價值化學品的生產模式,邁向綠色生產,為減少碳排放和達至碳中和的目標作出貢獻。」 這項創新研發為理大聯同牛津大學、台灣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和江蘇大學研究人員的合作成果。   ***完***

2024年1月2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應用物理學系

1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與蒙古國立醫科大學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奠定理大與蒙古院校首次合作里程碑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與蒙古國立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物理及職業治療學系於 1 月 15 日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以加強兩地院校的合作,為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邁出重要一步。 理大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致辭時表示:「我們很榮幸宣布蒙古國立醫科大學是蒙古第一所與理大合作的院校,非常感謝康復治療科學系為理大與蒙古國建立聯繫所作出的努力。」 理大早在去年 4 月與蒙古國立醫科大學展開交流,及後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派出由 16 名師生組成的代表團出席於同年 6 月舉辦的首屆蒙古職業治療國際會議。是次合作諒解備忘錄將促成兩所院校在加強國際學術合作及交流的正式合作,為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師生提供增廣見聞、擴闊國際視野的寶貴機會,並將創系 45 年來累積的豐富康復治療知識和經驗帶到蒙古國,讓當地社區和民眾受惠。此次合作的首個項目是為蒙古國立醫科大學建設第一所「輔助技術康復治療及教育中心」。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講座教授及系主任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暫任主任曾永康教授表示:「該中心將成為蒙古國首所先進輔助技術培訓中心,配置各項相關先進器材,包括用於康復治療的 3D 立體掃描和打印器材,以及用於增強和替代輔助溝通技術的眼動追蹤系統。中心將持續優化當地康復治療專業人員的教育培訓,並協助提升殘疾人士的自主能力。我們的專家團隊將不遺餘力傳授他們的專業知識,並與蒙古國康復治療人員保持緊密合作。」 締結此次合作夥伴關係有助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之間的學生交流和科研合作。理大對日後進一步擴大和深化與蒙古國立醫科大學的合作充滿信心,並期望與其他區內的院校建立更緊密聯繫。   ***完***

2024年1月18日

活動 康復治療科學系

1

理大嶄新顯像及成像技術為數碼裝置增添豐富色彩 全球每年逾一億台智能裝置採用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成功研發一系列色彩管理技術,能有效令發光二極體(LED)及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照明裝置、智能電話、相機,以及延展實境(包括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及混合實境(MR))頭戴式裝置等數碼顯像及成像裝置所輸出的色彩更逼真,提升用戶體驗。相關研發成果已成功商用化,並獲得中外知名社交媒體平台、成像系統,以及 LED 照明、智能電話和無人機設備生產商廣泛採用。全球每年逾一億台高端智能裝置內置相關算法和解決方案。 隨着嶄新技術如 OLED 及量子點發光二極管(QLED)的出現,發光光譜變得愈來愈窄,令不同相機和顯示系統在顏色捕捉和呈現的過程中造成愈來愈大的差異,這為數碼裝置的色彩管理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及顏色影像與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魏敏晨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下列色彩管理技術: 六色 RGBACL(紅、綠、藍、琥珀、青、檸檬黃)燈光模組和智能混色控制算法能有效提高 LED 照明系統的色彩呈現,而針對人臉膚色的調光算法能夠快速改變影像設備對於膚色捕捉的效果,這些已獲得國際知名影視燈設備開發商採用,並已應用於多齣荷里活電影的製作。 各種影像設備對於顏色捕捉和顯示能力的解決方案,包括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偵測畫面中的人臉,然後改變色彩平衡以優化膚色。 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白平衡校正算法植入晶片,務求令不同相機在不同環境下拍攝的照片和影片顏色更真實且一致,相關技術亦已獲得知名智能手機及延展實境設備製造商所採用。 其他技術包括:針對長焦距和微距拍攝中遇到的大面積單色圖片的顏色處理;影像處理中亮度改變時的偏色校正;高動態場景下的拍攝和重現,以及顯示屏顏色顯示一致性及 MR 頭戴式裝置的自我調整顏色算法。   魏敏晨教授表示:「隨着愈來愈多用戶投入元宇宙的懷抱,超現實的數碼體驗為人們提供了全新的工作、娛樂和社交模式,顏色更是虛擬世界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希望藉着開發尖端的系統算法及人工智能,幫助內容創作者提供他們希望用戶看到的準確顏色,並讓用戶置身更逼真的數碼虛擬世界。」 魏教授在顏色科學領域的科研成績斐然,先後獲得研究資助局研究影響基金及優配研究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港澳)及香港機電工程處的資助。憑藉卓越的科研成就,他更成功得到多個奬項的嘉許,包括 Google 全球研究學者獎、2022 年理大青年創新研究者獎及理大校長特設傑出成就獎(知識轉移)。 為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致力造福社群,魏教授於去年聯合創立了初創企業 Guardian Glow Limited。該初創企業主要研發基於人工智能的個人智能裝置(包括健康監測等),以及應用於延展實境裝置關鍵技術的解決方案,並已成功吸引多個創投基金、天使投資者及私人投資者的資金支援,繼續發展其色彩管理技術,提高用戶的體驗。     ***完***

2024年1月17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

1a

理大團隊以科技融入教學 榮獲 2023 年 QS 全球教學創新大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重視科技教育,積極開發互動教學模式,推動教學創新。理大跨部門團隊以創新教學法開展「沉浸學習:師生協作展現無界教室」項目,於 2023 年「QS 全球教學創新大獎」中榮獲亞洲區銀獎,也是唯一獲得亞洲區獎項的香港高等院校。 團隊由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朱偉志博士帶領,成員來自應用社會科學系及教學發展中心。團隊去年率先於大學通識科目「From Gloom to Bloom: Global New Urbanism」課程中加入創新教學元素,採用「Cave-cum-Studio Device」,即沉浸式虛擬環境系統及數碼攝影工作室的設施及概念,並融入學生與教職員合作(Student-Staff Partnership)理念,鼓勵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習過程更貼近學生需求和興趣。師生共同創作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城市地標、郊區及市集等主題相關的影片,並透過設於理大工業中心的全港首個大型延展實境(X-Reality)混合教室「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HiVE)展示學習成果,反思永續發展的目標,提升學習體驗。 朱偉志博士對獲頒獎項感到榮幸,並表示:「科技發展加速各行業進行數碼轉型,感謝大學支持和團隊成員的努力,攜手推動教學創新。獲獎項目鼓勵學生利用科技力量,從社會、經濟和環境多方面因素了解地區發展,同時增強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和參與度,為學與教注入新元素,提升學生整體競爭力,這正是團隊於『QS 全球教學創新大獎』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QS 全球教學創新大獎」由國際大學評級機構 Quacquarelli Symonds(QS)及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合辦,被譽為教育界「奧斯卡」。獎項設立目的是表揚創立和推行優秀及嶄新教學方法的高等教育機構。今屆吸引超過 1,200 個來自全球各地的項目角逐獎項。   ***完***

2024年1月15日

成就 應用社會科學系

Prof_Geoffrey_Shen

理大獲特首政策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支持 推動大灣區建築業跨區域合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發揮研究優勢,開展公共政策研究以造福社群,獲得特首政策組轄下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支持。理大亦是本年度唯一獲此資助的高等院校。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推進國家「一國兩制」發展的關鍵。由理大協理副校長(環球合作)、建築及房地產學系建築管理講座教授沈岐平教授帶領的「粵港澳大灣區建築業跨區域合作策略與政策框架」項目,獲「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資助 396.6 萬港元,推行期 36 個月,聚焦探討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下大灣區為香港建築業通過跨區域合作擴展業務帶來的發展機遇。項目針對人才合作、項目管理合作和規章制度合作三個策略領域,提出一套跨區域合作策略的政策框架,為政府部門和業界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建議,從而推動大灣區建築業的高質量合作。 此外,在另一項「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2023/24 年度兩輪遴選中,理大合共有八個項目獲得資助,內容涵蓋內地合作、經濟發展、創新科技、環境保護、教育及青年發展、政制發展及管治、民生等重點議題。最新一輪入選項目包括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帶領的「評估新能源汽車在香港的適應性:氫燃料電池汽車和電動汽車的未來」;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曾榕波博士的「全球環境、社會和管治方針倡議下香港物流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助理教授諸葛承祥博士的「香港公交電氣化:可行性分析和系統優化」;以及建築及房地產學系副教授容曉君博士的「出行行為與建成環境間的關係:對殘疾人士流動性及生活質素的影響」。 「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及「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均由特首政策組負責管理。所有獲資助項目應能有助政府作出明智的決策,研究成果須可有效和切實可行地轉化成政策。前者因應政府的研究需要及施政重點選定策略議題,旨在支持年期較長的研究,每個項目最多可獲資助港幣五百萬元;後者聚焦規模較小和需時較短的研究,每個項目最多可獲資助港幣一百萬元。   ***完***

2024年1月15日

成就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五項研究獲「研究影響基金」資助 項目數量冠本地院校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帶領的五個研究項目獲研究資助局的「研究影響基金 2023/24」撥款資助,項目數量冠本地院校。 理大的五個研究項目獲資助合共港幣 2,090 萬元,涵蓋多個研究領域,以助理大研究團隊將科研轉化應用,為社會提供更多具影響力的解決方案。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我們對於取得如此令人鼓舞的成果感到高興,這亦充分肯定了理大在科研方面的實力。理大在微生物學、建築與環境、地理資訊科技、智慧穿戴紡織品等領域的卓越研究成果將繼續為社會作出具影響力的貢獻。學術界與業界的攜手合作將發揮優勢互補的作用,並促進研究成果向實際應用的轉化。」 五個獲資項目分別為: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系主任及微生物學講座教授陳聲教授的「開發基於細菌假胺酸的疫苗以對抗由多重耐藥細菌感染引起的感染」;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朱松曄教授的「基於數字孿生技術的海上風電結構在全壽命周期内的智能評估與維護」;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教授劉信陶博士的「通過人工智能地理空間平台實現本港殘障人士的智慧出行及無障礙設施管理」;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冷真教授的「基於廢棄聚烯烴塑料反應擠出再生技術的耐久低碳瀝青路面」;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及教授葉曉雲教授的「研發新一代壓力控制可穿戴軟支架提高治療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的效率和依從性」。 「研究影響基金」鼓勵大學進行更多具影響力及可轉化應用的研究項目,和與政府部門、工商界及研究組織開展研究合作。 「研究影響基金」本年度共批出 14 個資助研究項目。獲選項目年期為三至五年,最高可獲撥款資助港幣 1,000 萬元。 有關理大獲資項目詳情,請參照附件。   ***完***

2024年1月8日

成就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1

理大舉行 2024 年元旦日升旗儀式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早上於校園舉行升旗儀式,迎接新一年。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大紫荊勳賢、榮休結構工程講座教授高贊明教授,聯同理大校董會成員、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管理層、大學院士、傑出校友、理大基金會成員、嘉賓、師生及校友參與升旗儀式,祝願國家富強昌盛,香港繁榮穩定。儀式由理大學生升旗隊負責。 林大輝博士說:「過去一年,香港經濟活動逐漸復常,社會大局穩定,邁向由治及興。我們樂見區議會換屆選舉圓滿成功,『愛國者治港』原則得以進一步落實。踏入 2024 年,理大會繼續發揮在教育、科研及知識轉移方面的優勢,全力支持特區政府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握在『一國兩制』下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與國家共創美好明天。」 滕錦光教授說︰「理大矢志成為一所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致力培育擁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及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並以具影響力的科研與創新回應社會需求。展望新一年,我們將繼續追求卓越,秉承校訓『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精神,推動香港建設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完***

2024年1月1日

活動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2

理大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中國故事講座 •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博士主講「敦煌與故宮—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結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本月 11 日在理大賽馬會綜藝館舉辦中國故事講座,邀請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博士以「敦煌與故宮—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結晶」為題主講,分享敦煌和故宮兩大文化殿堂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講座吸引近 600 名嘉賓、理大師生、校友和公眾人士出席,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主席譚允芝女士、副主席李焯芬教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亦有出席講座。在理大歷史及文化學系系主任韓孝榮教授的主持下,王旭東博士與理大兩位博士研究生及哲學碩士生在台上對談交流,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賡續和發揚。 王旭東博士在講座中介紹了敦煌和故宮兩地的產生、發展和保護歷程,並以此啟示今人應堅定文化自信,以更開闊的胸懷、更開放包容的心態,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建設文化強國,共同守望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理念。 王旭東博士歷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敦煌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現任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博士致力從事石窟、古代壁畫和土遺址的保護,以及文化遺產監測預警與預防性保護等方面的研究,他曾主持和完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維修工程六十餘項,並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專著六部,獲得多項科技獎項及榮譽。   ***完***

2023年12月20日

活動 文化及設施推廣處

1

「理大音樂會2023」圓滿舉行 匯聚文藝精英 傳承音樂經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上周假校園賽馬會綜藝館舉行「理大音樂會2023」。音樂會以「文化萬象 經典傳承」為主題,雲集多位備受尊崇的音樂精英及年輕新星,打造一場跨越世代、傳承經典的音樂之旅,全場座無虛席,一眾嘉賓及理大成員共享美樂。 今年的音樂會由新成立的「理大藝術家聯盟」(聯盟)統籌,更邀得聯盟召集人、理大院士及香港著名藝術家汪明荃博士策劃,並由聯盟成員、理大院士及享譽國際的音樂家梁建楓先生擔任音樂總監。 汪明荃博士表示:「我們很高興邀請到一眾大師級藝術家與年輕新力軍,與理大師生攜手演出,通過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的交流與表演,將一系列承載著歷史和文化記憶的經典作品,以及一些融合現代元素的作品呈現給大家,希望以多元化的藝術表演,以及不同年代藝術家與理大師生校友合作,將古今中外的文化融合,並且傳承下去。」 多位知名音樂家及藝術家於音樂會上傾力演出,包括著名男高音莫華倫博士、理大院士及古箏名家鄒倫倫博士、施坦威藝術家鄭慧博士、女高音王冰冰女士、女高音鄺勵齡女士、理大合唱團指揮譚天樂先生、香港舞蹈團、理大學生及流行歌手炎明熹小姐、理大學生歐陽澤謙先生,以及一眾來自理大管弦樂團及理大合唱團的音樂精英,呈獻跨越不同藝術風格與形式的精彩表演,共譜非凡樂章。 音樂會不但體現了理大致力於校園內外推廣藝術和文化的承諾,亦有助下一代孕育創意,啟發他們欣賞藝術和文化的興趣,並推廣至整個社會。     今年的音樂會由新成立的「理大藝術家聯盟」統籌,更邀得聯盟召集人、理大院士及香港著名藝術家汪明荃博士策劃。   今年的音樂會由「理大藝術家聯盟」成員之一、理大院士及享譽國際的音樂家梁建楓先生擔任音樂總監。   梁建楓先生亦為國際著名小提琴家,於音樂會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選段。   著名男高音莫華倫博士(右)及女高音王冰冰女士(左),分別獻唱《我的太陽》、《我的吻多麼灼熱》選自輕歌劇《茱蒂塔》,及合唱歌劇《茶花女》《飲酒歌》。   著名古箏演奏家及理大院士鄒倫倫博士聯同理大管弦樂團演出《漁舟唱晚》。   施坦威藝術家鄭慧博士(前)獨奏《黃河鋼琴協奏曲》第三及第四樂章,並與理大學生歐陽澤謙(後)合奏《匈牙利舞曲》第一號。   女高音鄺勵齡女士獻唱歌劇《賈尼‧斯基基》的詠嘆調《親愛的爸爸》。   理大合唱團指揮譚天樂先生參與音樂會演出。   「理大藝術家聯盟」成員之一的香港舞蹈團演出《群伎獻藝》漢。   理大學生及流行歌手炎明熹小姐獻唱《大開眼界》、《Only for Me》及《今生今世》。   理大管弦樂團演出《歌聲魅影》選段,梁建楓先生擔任樂團指揮。   理大合唱團演出《理大之歌》及《I Will Sing You the Stars》,譚天樂先生擔任合唱團指揮。   *** 完 ***

2023年12月19日

活動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