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WILL8728

理大参与亚洲大学科技创新论坛

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CAIEP)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联合举办的亚洲大学科技创新论坛于1月27-28 日香港举行,30多位来自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地区)、日本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顶尖大学的校长或副校长受邀出席,就加强亚洲大学之间的合作以应对全球环境挑战、搭建促进科技创新平台等议题进行交流。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亦受邀于论坛作主题演讲和参加圆桌会议,探讨合作培养年青人才的策略,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前瞻见解与力量。 第二天的活动,这些亚洲大学代表莅临理大参观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和三维打印技术中心实验室,参观者对这些中心应用研究的深远影响力留下深刻印象。

2024年1月27日

活动

11

理大研发高效能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系统 助减碳排放 促进迈向碳中和

全球暖化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持续带来威脅,而主导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中,佔最主要比重的正是二氧化碳。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和迈向促进碳中和的目标,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一套耐久、高选擇性、高效的二氧化碳电还原系统,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化学品原料乙烯,作其他工业用途,以为减低二氧化碳排放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此研究成果已于国际科学期刊《Nature Energy》发表,并于第 48 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金奖。 乙烯(C2H4)是其中一种需求量最大的化学品,主要应用于制造聚乙烯等聚合物,这些聚合物可以制造日常使用的塑胶、化纤等。生产乙烯目前仍然主要依赖石化资源,制造过程碳排放高。 由纳米材料讲座教授兼应用物理学系系主任刘树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方法,利用绿色的电能,令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为生产乙烯提供另一更环保、更稳定供应的方法。研究团队正在大力推动这项新兴技术,令其可以更接近大规模生产,以促进碳循环和碳中和。 刘教授采用了创新的方法,弃用鹼金属电解质,改用纯水作为不含金属的阳极电解液。研究团队设计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APMA 系统,其中A代表阴离子交换膜 (AEM),P 代表质子交换膜(PEM),MA 表示由此产生的薄膜元件。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组含有无鹼金属 APMA 和铜电催化剂的电池堆,产生出的乙烯具有50%的高特异性。这套设计还可以在 10 安培的工业级电流下运行超过 1,000 小时,使用寿命较现有系统大幅延长,意味着该系统可以轻松扩展至工业规模。 其他测试显示该系统能抑制碳酸根离子和鹽沉淀的形成,而二氧化碳或电解质均未有流失。相对之下,旧有使用双极膜而不是 APMA 的电解池会因为鹼金属离子从阳极电解液中扩散而令电解质流失,所以这点便特别重要。氢气与乙烯竞争形成是另一种在早期使用酸性阴极环境系统上出现的问题,这种情况在采用 APMA 后已被大大降低。 特制电催化剂是该系统的另一主要特征。众所周知,整个化学工业中均以铜用来催化各种反应。不过,理大团队的特制催化剂却善用了铜的某些特点。数以百万计的纳米级铜球纹理表面丰富,具有原子台阶、堆疊断层和晶界。相对于完美的金属结构,这些「缺陷」为反应提供了高能活性表面。 刘教授指:「研究团队已计划进一步改进系统,以提高产物选擇性,并与工业界开展合作。APMA 电池设计能革新乙烯和其他有价值化学品的生产模式,迈向绿色生产,为减少碳排放和达至碳中和的目标作出贡献。」 这项创新研发为理大联同牛津大学、台湾国家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和江苏大学研究人员的合作成果。

2024年1月23日

研究及创新

IMG_4959

温州市人民政府到访理大

温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振勇先生率领代表团于1月23日至24日到访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就加强香港与温州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进行交流。 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代表的大学管理层及科研人员与温州访问团,就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建设和浙江(港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思路进行交流。 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涛教授、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向宇博士带领访问团参观了工业中心实验室,并讲解了理大在海洋工程新材料结构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随后,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副院长郑子剑教授团队、时装及纺织学院助理教授黄琪瑶博士介绍了液态金属纤维毡及其在电子皮肤和植入式生物电子的应用以及织物锂电池。 翌日,访问团在眼科视光学院学院主任纪家树教授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志辉教授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眼视觉研究中心以及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科学园分室),借此了解理大在尖端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科学园分室)主力自主研发超精密加工设备, 精密测量系统和精密制造技术,以及先进光学, 视光和电子产品核心光学组件的开发。 此前,理大与温州市人民政府于2023年11 月 9 日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举行签约暨揭牌仪式,标志着研究院正式落地。研究院将透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及研发服务,在温州打造汇聚科技企业和人才的创新科技中心。此次访问,将大力推进研究院的建设进度,深化温港科技创新合作。

2024年1月23日

活动

2024NUJ

理大学者荣获亚太经合组织INPUT2优胜奖 全港院校唯一获嘉许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为创造一个更舒适及宜居的城市环境,研发创新的室外冷却方案,在由中国科学技术部主办、亚太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支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竞赛( INPUT2)荣获「优胜奖」(Excellence Award)。理大为该大赛中唯一本港大学获嘉许。 由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学讲座教授牛建磊教授带领的项目,名为「以人为本的室外热环境评估与优化设计」,荣获APEC INPUT2优胜奖。 牛教授和研究团队成员,包括两位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研究)于一晨博士、谢泳欣博士等,提出了一套户外行人热舒适水准的评估方法,并提供优化室外冷却措施的逻辑设计,包括一种可提高局部冷却效果的新型薄膜辅助辐射冷板,辅助户外热环境设计,从而提升城市户外空间的舒适度,鼓励居民外出享受户外环境。长远而言有助改善公众健康及城市生活质素,同时减少对空调系统的依赖,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 INPUT 2 由中国科学技术部向APEC递交审批,获APEC科技创新伙伴关係机制(PPSTI)批准举办。INPUT 2围绕「绿色经济」、「可持续性交通发展」、「宜居城市建设」三大重点领域,促进科技成果创新及应用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产业发展和城市治理水准。

2024年1月18日

奖项及成就

1

理大崭新显像及成像技术为数码装置增添丰富色彩 全球每年逾一亿台智能装置采用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成功研发一系列色彩管理技术,能有效令发光二极体(LED)及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照明装置丶智能电话丶相机,以及延展实境(包括虚拟实境(VR)丶扩增实境(AR)及混合实境(MR))头戴式装置等数码显像及成像装置所输出的色彩更逼真,提升用户体验。相关研发成果已成功商用化,并获得中外知名社交媒体平台丶成像系统,以及 LED 照明丶智能电话和无人机设备生产商广泛采用。全球每年逾一亿台高端智能装置内置相关算法和解决方案。 随着崭新技术如 OLED 及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的出现,发光光谱变得愈来愈窄,令不同相机和显示系统在颜色捕捉和呈现的过程中造成愈来愈大的差异,这为数码装置的色彩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教授及颜色影像与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魏敏晨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下列色彩管理技术: 六色 RGBACL(红丶绿丶蓝丶琥珀丶青丶柠檬黄)灯光模组和智能混色控制算法能有效提高 LED 照明系统的色彩呈现,而针对人脸肤色的调光算法能够快速改变影像设备对於肤色捕捉的效果,这些已获得国际知名影视灯设备开发商采用,并已应用於多出荷里活电影的制作。 各种影像设备对於颜色捕捉和显示能力的解决方案,包括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侦测画面中的人脸,然後改变色彩平衡以优化肤色。 基於人工智能技术的白平衡校正算法植入晶片,务求令不同相机在不同环境下拍摄的照片和影片颜色更真实且一致,相关技术亦已获得知名智能手机及延展实境设备制造商所采用。 其他技术包括:针对长焦距和微距拍摄中遇到的大面积单色图片的颜色处理;影像处理中亮度改变时的偏色校正;高动态场景下的拍摄和重现,以及显示屏颜色显示一致性及 MR 头戴式装置的自我调整颜色算法。   魏敏晨教授表示:「随着愈来愈多用户投入元宇宙的怀抱,超现实的数码体验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工作丶娱乐和社交模式,颜色更是虚拟世界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希望藉着开发尖端的系统算法及人工智能,帮助内容创作者提供他们希望用户看到的准确颜色,并让用户置身更逼真的数码虚拟世界。」 魏教授在颜色科学领域的科研成绩斐然,先後获得研究资助局研究影响基金及优配研究金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港澳)及香港机电工程处的资助。凭藉卓越的科研成就,他更成功得到多个奬项的嘉许,包括 Google 全球研究学者奖丶2022 年理大青年创新研究者奖及理大校长特设杰出成就奖(知识转移)。 为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致力造福社群,魏教授於去年联合创立了初创企业 Guardian Glow Limited。该初创企业主要研发基於人工智能的个人智能装置(包括健康监测等),以及应用於延展实境装置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并已成功吸引多个创投基金丶天使投资者及私人投资者的资金支援,继续发展其色彩管理技术,提高用户的体验。

2024年1月17日

研究及创新

20240116 - PolyU secures Strategic Public Policy Research Funding from the Government-02

理大获特首政策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支持 推动大湾区建筑业跨区域合作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发挥研究优势,开展公共政策研究以造福社群,获得特首政策组辖下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支持。理大亦是本年度唯一获此资助的高等院校。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国家「一国两制」发展的关键。由理大协理副校长(环球合作)、建筑及房地产学系建筑管理讲座教授沈岐平教授带领的「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业跨区域合作策略与政策框架」项目,获「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资助 396.6 万港元,推行期 36 个月,聚焦探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下大湾区为香港建筑业通过跨区域合作扩展业务带来的发展机遇。项目针对人才合作、项目管理合作和规章制度合作三个策略领域,提出一套跨区域合作策略的政策框架,为政府部门和业界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从而推动大湾区建筑业的高质量合作。 此外,在另一项「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2023/24 年度两轮遴选中,理大合共有八个项目获得资助,内容涵盖内地合作、经济发展、创新科技、环境保护、教育及青年发展、政制发展及管治、民生等重点议题。最新一轮入选项目包括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教授带领的「评估新能源汽车在香港的适应性: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电动汽车的未来」;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曾榕波博士的「全球环境、社会和管治方针倡议下香港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助理教授诸葛承祥博士的「香港公交电气化:可行性分析和系统优化」;以及建筑及房地产学系副教授容晓君博士的「出行行为与建成环境间的关系:对残疾人士流动性及生活质素的影响」。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一直热衷于开展以实证为本的研究项目,紧贴国家发展,为香港公共政策研究出谋献策。我们十分高兴能在特首政策组的两项资助计划中取得佳绩。理大将继续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放眼未来,策划有利长远发展的创新方案,以满足社会需求、造福各界。」 「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及「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均由特首政策组负责管理。所有获资助项目应能有助政府作出明智的决策,研究成果须可有效和切实可行地转化成政策。前者因应政府的研究需要及施政重点选定策略议题,旨在支持年期较长的研究,每个项目最多可获资助港币五百万元;后者聚焦规模较小和需时较短的研究,每个项目最多可获资助港币一百万元。

2024年1月16日

奖项及成就

F0106 2000x1050

理大与THE Campus分享向大众推广科研工作

研究成果若能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可惠及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并勉励新生代科学家。 理大研究及创新事务处(RIO)向THE Campus分享了传播科研成果的见解,向更多社群推广宣传尖端深奥的科学研究,不仅对社会有益,亦有利于培育下一代科学家。 在理大,我们坚信通过使科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有助培养具科学素养的社会,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创新和科学进步。 在这次的分享中,提到了如何寻找能引起大众及媒体兴趣的切入点和相关经验,致力实践推动科学研究走向社群的目标。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研究计画和合作的最新消息。 THE Campus完整文章(只有英文)︰ Science communication tips for marketers 您可能也感兴趣的内容︰ PolyU Scholar Shares Tactics for Research Competitions on THE Campus PolyU scholar shares experiences on generating lifetime learning to students from research project on THE Campus

2024年1月15日

其他

20240112 - Three PolyU projects granted Green Tech Fund for innovat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02

理大领先可持续发展研究 三个项目获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凭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项目,在低碳绿色科研基金表现领先,最新一轮有三个项目获支持,资助额达1,409万港元。 理大的三个获资助项目利用先进技术和突破性研究,在零碳能源、废物管理及减废、以及节能及能源效益范畴,开发创新解决方案,各项目研究为期24个月。低碳绿色科研基金第三轮 共批出八个项目。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在绿色科技领域上的成就一直备受肯定,透过开发多项创新技术,提出可行实用的减碳策略,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如转废为能技术、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废物管理实践、碳排放减少、节能、绿色建筑物料等。理大的研究人员将继续发挥专长,为全球迫切的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议题作出贡献,以科研造福世界。」 由应用物理学系助理教授李孟蓉博士带领 的研究,名为「香港首座智能氨驱动零碳多能源供应站」,获资助 约461万港元。项目提出采用清洁、零碳、分散和灵活可扩展的能源供应系统,透过理大专利的催化剂将氨气(阿摩尼亚)转化为氢气,作为完全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提供多种能源输出,可满足家庭、交通电力需要,以及氢能应用等需求高且功能及变化多的能源需求。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副教授吕绍元博士 的项目「研发氨氮预处理/协同产电系统以实现厨余厌氧消化残余物的有价转化」,获资助 约687万港元。项目制定了长效的废物管理方案,能减少餐厨固废残余沼渣的气味污染外,同时提高堆肥质量,并转化为品质良好的有机肥料。开发的生物能源和氨回收方法,兼顾土质保护、能源转化和减少碳足迹,可应用于本港相关处理设施。 利民先进纺织科技青年学者、时装及纺织学院助理教授寿大华博士的项目,「利用废弃纺织品研发可节能减废的多功能『建筑外衣』」,获资助 约261万港元。该项目旨在回收再利用纺织废料,通过高效的流水线生产方法,基于仿生隔热及辐射制冷原理,将废料转化为可持续的建筑隔热材料,为纺织和建筑领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节能减排解决方案,这种环保材料具备耐用、轻质和阻燃等多功能特性,适用于各种建筑环境,尤其是工厂、村屋、组合屋、变电站、帐篷等。 低碳绿色科研基金 政府于2020年成立低碳绿色科研基金, 为推动香港减碳和加强环保的科研项目提供更充裕和对焦的资助。评审委员会由环境及生态局常任秘书长(环境)主持,成员来自学术界、业界、绿色团体和政府部门。

2024年1月15日

奖项及成就

WILL5028

理大-莱茵科斯特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揭幕 推动工业智慧创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莱茵科斯特早于2023年10月签署谅解备忘录,成立「理大-莱茵科斯特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的揭牌仪式于1月15日在理大举行。凭借卓越科研能力和成就,理大是唯一香港的高等院校与莱茵科斯特设立联合实验室。 联合实验室以推动智能制造、促进工业4.0发展为目标,将专注研究工业智能机械人及协作机械人、智慧车间与生产线数字孪生建构、复杂设备及产线预测性维护等课题。同时,在理大与莱茵科斯特高层的见证下,双方签署协议,启动联合实验室的合作研究项目。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在仪式上表示,理大-莱茵科斯特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产教深度融合,弥合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为促进社会发展作贡献。 莱茵科斯特是一家专注于数字化工厂研发设计实施、技术转移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高科技企业,在中国和德国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此次合作汇集了理大的研究实力和业界的经验,共同革新教育和产业数字转型。

2024年1月15日

研究合作

20240112  Two PolyU Scholars Honoured with FirstClass Awards from the Chinese Society of Vibration E

两名理大学者荣获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带领的两项研究项目荣获2023年度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理大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 及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成利教授,和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夏勇教授凭籍在振动工程领域上的杰出成就荣获一等奖。 成教授获一等奖的项目名为「声学黑洞及其在装备工程减振降噪的应用」。振动和噪音是许多工程应用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之一。成教授的团队进行一系列研究工作,系统性地揭示了振动结构中慢波现象的基本物理原理,并建立了分析系统和设计方案,设计出适合应用于设备工程中各种振动和噪音控制的新型结构。 夏教授获一等奖的项目名为「桥梁结构健康诊断与运维决策的机器学习方法」。这项目旨在研究开发前沿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全场测量、模态识别、损伤诊断、可靠性评估和桥梁运维决策。这些创新技术为桥梁结构提供准确的健康诊断和具经济效益的维修营运策略。 成教授的获奖项目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合作,而夏教授的获奖项目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旨在促进振动工程领域科学技术进步。 2023年度共颁发了4个一等奖和12个二等奖给予不同院校和机构。

2024年1月15日

奖项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