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20250508 - PolyU research unveils hidden microbial threats to ecosystem caused by plastic waste-02

理大研究揭示塑膠廢物潛藏微生物群落或引發生態危機 倡全球合作監測有害微生物流動軌跡

塑膠污染是當今最迫切的環境挑戰之一,亟需透徹分析和先進技術驅動解決方案。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金靈教授與研究團隊揭示了與塑膠廢料相關但常被忽視的塑膠微生物群,研究備受國際關注,為制定更全面的全球策略帶來啟示。 迄今為止,全球已產生超過 70 億噸塑膠廢棄物,其中約80%已在環境中積聚。隨著更多塑膠廢棄物產生,然而其降解速度緩慢,引致「塑膠際」(Plastisphere)正在迅速擴大。「塑膠際」是指塑料廢棄物在水陸環境中附著的微生物群落。 新興的微生物棲息地——塑膠際 由金教授帶領的研究對「塑膠際」作出了全面概述,揭示了其獨特且多樣的微生物群落,與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群落顯著不同。通過對全球淡水、海水和陸地環境樣本的分析,研究發現這些群落由在自然界中罕見的特定微生物組成,具有顯著的分解有機化合物的能力,從而可能加速碳循環。 研究還指出「塑膠際」是病菌溫床,在氮循環中的擾動,特別是淡水系統中,釋放有害物質如亞硝酸鹽(nitrite)和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 )的細菌大量繁殖;此外,當中有害微生物的數量也有所增加,包括對動物、植物和人類構成威脅的病原體。這些研究結果已發表在《The Innovation》期刊上,題為《全球塑膠際作為新擴展的微生物棲息地的生態與風險》,並被評為2020年至2024年最受歡迎論文。 金教授表示:「以往塑膠污染主要通過其物理和化學影響來評估,例如海洋動物被較大碎片纏繞、魚及海鳥攝入碎片等。然而,現在必須考慮『塑膠際』所伴隨的微生物威脅。病毒在塑膠際中能夠存活更長時間,並且具有更強的傳染性,顯著影響陸地和水生環境中的生物地質化學循環。」 他與團隊最近應邀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評論文章,題為《世界70億噸塑膠廢物中的有害微生物是什麼?》,為緊迫的環境問題提供見解。他們指出,「塑膠際」大小從微米到幾米不等,意味著它可以攜帶其所寄居的微生物群,以多種方式及途徑進入生態系統和食物鏈。 最近的研究估計,每平方厘米的海洋塑料碎片上可容納超過8萬個矽藻。值得注意的是,每克海洋塑膠中所含的微生物生物量,比一立方米海水中微生物量還可高一個數量級。塑膠不僅由各種化合物組成,還為微生物提供養分。例如,有害藻類如擬菱形藻已被證實能在「塑膠際」中滋生,這種藻類能夠產生強神經毒素多莫酸,可引致食用貝類積聚該毒素,從而導致食品安全風險。 地理差異和人類活動 「塑膠際」的嚴重程度因地理位置而異,並與區域性人類活動、發展和環境管理密切相關。此外,海洋洋流可以將塑膠集中在某些地區,例如太平洋垃圾帶,進一步加劇「塑膠際」的活動。 研究團隊提出新的風險評估須涵蓋四個優先事項,包括識別與人類和糧食安全密切相關的熱點,例如水產養殖場;保護脆弱地點,如野生珊瑚礁和濕地,這些地點在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調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並且對污染和微生物入侵極為敏感;關注累積塑膠的運輸區域,如河口、污水處理廠和長途運輸船隻。最後,食物鏈是關鍵因素,因為微塑膠可以從葉菜到海鮮的所有食物中積累,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有效減輕塑膠污染對環境影響,有賴全球合作以及因地制宜。例如,在香港等亞洲城市,由於獨特的城市和沿海動態,要建立一個評估塑膠微生物情況的框架,需要採取多種量身定制的策略,如優先使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和物聯網(IoT)連接的納米傳感器等先進技術,來監測沿海和城市水道及土地的情況。 繪製塑膠碎片的軌跡 繪製塑膠碎片攜帶微生物群在生態系統、地區和國家之間的流動軌跡、運輸動態和歸屬,是一項複雜但可行的任務,金教授指出:「這需要廣泛的國際和跨學科合作,並結合先進技術。這個項目的關鍵在於標準化不同領域的研究方法,並建立全球數據共享框架,以促進一致且可操作的見解。」 金教授的團隊正積極與全球夥伴合作,收集塑膠樣本,建立一個全面的全球有害塑膠微生物群目錄,並繪製相關風險的流向圖。此外,鑑於對環境中塑膠廢物遷移、命運和累積的研究和模型已非常廣泛,他們正基於現有的塑膠存在數據和未來的排放情況,開發一個模型以評估和量化塑膠污染對微生物的影響。該模型將通過模擬實驗進行驗證。 這項舉措有望為減輕塑膠污染的研究和努力帶來深遠影響。增強繪圖與追蹤技術,將加深對塑膠上微生物遷移過程的理解,從而在關鍵領域進行更精確的風險評估和具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這些資料將有助制定更有效的環境政策和公共衛生策略,特別是在受塑膠污染影響最嚴重的地區。 憑藉在環境科學領域的卓越成就,金靈教授當選美國環境工程師及科學家學會(AAEES)的2025年度「40位40歲以下卓越人才」。 更多: 理大學者具影響力跨學科環境研究 獲美國環境工程師及科學家學會表揚

2025年5月8日

研究及創新

Social Media_V1-03

理大工業中心創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 助病童了解治療流程及機器操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工業中心不斷引進嶄新設備,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並為學生及社群提供舒適且高效的醫療實習環境。其中一個新平台是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HiVE),成為全球首個大型虛擬混合教室。它擁有15部投影機的設施,採用全沉浸式六面投射洞穴型虛擬實境系統技術,創造出極其真實的沉浸式虛擬培訓環境,延展實境課室,讓學生安坐於課室中亦能置身不同場景,使培訓和教學內容更為生動完整。 有見及此,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實務副教授梁允信教授及其團隊利用HiVE,為癌症病童策劃了「理伴童行HEROCARE」計劃,模擬放射治療過程,協助病童在實際治療前熟悉環境,了解治療流程及機器操作,有助降低陌生感和焦慮情緒。 在疫情期間,HiVE 設施為醫療教育開創無限可能。數據顯示,5至8歲兒童無需麻醉而順利完成放射治療的成功率不足10%。然而,自「理伴童行HEROCARE」計劃啟動以來,成功率提升至 86%,許多病童治療後表現輕鬆,主動與治療師互動,展現積極態度和自信。 該計劃以同理心為本,兼具可持續發展,現已為香港兒科癌症患者和護理人員提供放射治療準備及支持,並將擴大服務範圍,以兒童癌症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保健設定新標準。  

2025年5月7日

研究及創新

HK01 - 03

理大工業中心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工業中心不僅鼓勵科研人員專注研究創新科技,還積極推動他們投身初創事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發展的動力。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李銘鴻教授及其團隊,自2014年起研發便攜式病毒檢測儀器,第一代儀器應用於金納米顆粒環介導等溫擴增(Gold-LAMP)測試,並在工業中心的技術支援下成功優化儀器,與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研製出檢測禽流感的第二代儀器。 隨著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快速檢測需求急增。工業中心在短時間內迅速生產了20部第三代檢測儀器,為瑪麗醫院急症室的即場快速檢測項目奠定了重要基礎,並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及時支援。這項創新技術不僅提升了檢測的便利性和準確性,也為社會健康管理帶來了重要貢獻。 李教授表示,從最初概念構思到最終產品落地,工業中心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援和服務,在每個階段都能獲得專業協助,逐步實現目標。在理大及工業中心的支持下,李教授成立了一家初創公司,進一步促進技術的商業化。除了醫療應用外,團隊積極拓展核酸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和公眾環境衛生測試等非醫療領域的應用,使研究成果能夠有效轉化並應用於社會。  

2025年5月6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理大與中鐵電氣化局集團簽訂技術研發與應用戰略合作協議共建聯合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電氣化局)日前於北京舉行技術研發與應用戰略合作協議簽訂暨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雙方將通過京港科技合作機制,培育兼具創新理論與實踐經驗的高質素人才,並實現優勢互補,共同將聯合實驗室打造成為全球軌道交通創新高地和產教融合典範,以科技賦能「交通強國」戰略,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及全球數碼經濟標竿城市建設。 中鐵電氣化局集團是世界企業和世界品牌雙500強——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成員企業,是中國電氣化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國家隊和主力軍,是次合作將發揮雙方優勢,共築軌道交通創新高地。 在中鐵電氣化局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竇保信先生和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見證下,由中鐵電氣化局集團總工程師林雲志先生及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此外,在林大輝博士、竇保信先生、趙汝恒教授及林雲志先生見證下,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智能結構與軌道交通講座教授、嚴、麥、郭、鍾智慧結構冠名教授、理大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兼理大杭州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倪一清教授亦與中鐵電氣化局集團電氣化公司總工程師李育冰先生簽署技術研發與應用戰略合作協議。 竇保信先生在致辭中指出,理大和中鐵電氣化局將以聯合實驗室為起點,通過「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轉化」的創新鏈深度融合,打造軌道交通領域的產教融合典範。雙方將依託京港兩地的政策與區位優勢,建立「科學家+工程師」聯合團隊培養機制,共建實訓基地與博士後工作站,培育支撐行業轉型升級的複合型人才。 林大輝博士亦在致辭中表示:「創建聯合實驗室不僅是回應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有力號召,也是理大與中國中鐵電氣化局深化合作的里程碑,更是京港兩地攜手服務國家戰略、共築科技強國夢的生動實踐。期望通過此次合作,以北京豐台為起點,依託中國中鐵電氣化局的工程實踐優勢與理大的科研創新能力,將聯合實驗室建設成為輻射京津冀、聯動長三角、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樞紐,共同攻克牽引供電安全、智能監測等『卡脖子』技術難題,助力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為全球軌道交通發展注入中國智慧。」 國家鐵路局設備監督管理司副司長郭樹祥先生高度評價了雙方的合作前景,並表達了對聯合實驗室未來成就的期望。他指出,中鐵電氣化局集團作為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領域的「國家隊」,而理大作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此次強強聯合成立實驗室,正是踐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生動實踐。 北京市豐台區委書記王少峰先生則認為:「聯合實驗室將以理大的國際化資源為紐帶,深化京港兩地技術標準互認、知識產權共享等制度型開放實踐,聯合組建跨區域產業聯盟,建立企業『出海』服務體系,推動『豐台技術』在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沿線落地,助力中國軌道交通技術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同場,在與會領導嘉賓的共同見證下,竇保信先生與林大輝博士攜手主持「軌道交通數字孿生與智能運維聯合創新實驗室」的揭牌儀式,標誌着雙方在軌道交通電氣化領域的合作踏上新的台階。 理大代表亦到訪中鐵電氣化局所屬北京電化公司電氣化裝備研發中心進行實地考察,詳細了解了中鐵電氣化局在軌道交通智能建造、數碼技術應用及智能運維系統等方面的最新發展和創新成果,並圍繞軌道交通智能化和數碼化發展進行了深入技術交流和研討。

2025年5月2日

研究合作

2025I7

理大資助七個合作項目 與世界級夥伴探索醫健、能源、計算機研究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積極推行各項跨學科的國際科研合作,拓展具備環球視野的創新科研項目。最近,理大透過資助計劃Collaborative Research with the World's Leading Research Groups 2024/25,支持七位學者與著名夥伴機構合作,在不同領域開展創新項目,合共資助950萬港元。 獲資助的研究項目涵蓋多個領域,包括海上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分散和波問題的新計算方法和數值分析、以及多語言語音腦機介面。另一項目專注於開發雙原子催化劑的研究平台。這些項目會與來自愛丁堡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北京大學等頂尖機構的學者合作。 在健康和醫療領域,一個項目將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作,研發由人工智能驅動生物醫學模擬。另一個項目與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合作,開發AI賦能的單細胞空間轉錄組分析平台,並應用於黑色素瘤、肺癌和抑鬱症研究。 此外,亦有項目將與浙江大學合作建立聯合研究中心,聚焦於腦啟發計算。 理大推出的這項資助計劃旨在鼓勵學者與世界頂尖研究機構合作,在目標學科領域探索聯合研究項目或共建研究中心。每名成功申請者可獲得最多港幣二百萬元資助。

2025年5月1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理大「旅客滿意指數」以大型語言模型作全面分析 助提升香港旅遊服務質素

作為香港經濟支柱之一,旅遊業在疫情後正逐漸復甦,政府亦積極推出多項政策,推動香港旅遊業全方位發展。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的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推出採用全新評估框架的「香港旅客滿意指數」,利用大型語言模型深入研究2012至2024年間入境旅客對香港的滿意度,涵蓋不同旅遊服務範疇、時間尺度及地區。研究結果顯示,香港的整體旅客滿意度已回升至疫情前的最高紀錄,但不同地區的表現存在顯著差距。 「旅客滿意指數」項目由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副院長、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主任及陳澤富伉儷國際旅遊教授宋海岩教授帶領,於 2009 年首次推出,以問卷形式調查旅客對各種旅遊服務的滿意度。為提供更全面及準確的分析,研究團隊整合管理科學、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的跨學科理論,並借助先進的大型語言模型技術,全面改造指數的評估框架。全新框架可從不同維度(如服務主題、服務範疇和旅程類型等)、時間尺度(如每月和每年)以及地區等方面靈活地進行測量,為持份者提供及時的、以數據驅動的分析,為提升服務質素、政策制定及作出策略性決策提供參考。 理大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院長及講座教授暨郭炳湘家族基金國際酒店服務業管理教授田桂成教授表示:「作為全球旅遊樞紐,香港的競爭力取決於是否能夠提供符合旅客期望的卓越服務質量。我們致力提升香港作為世界級目的地的國際聲譽,而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與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推出的『旅客滿意指數』正體現了我們的決心。」 團隊在全球網上旅遊代理商平台TripAdvisor上收集了逾125萬則關於香港景點、酒店、餐飲、零售和交通運輸五大旅遊服務範疇的評論數據,當中涵蓋13,694 家本地服務供應商,再透過以大型語言模基礎的評估框架,利用阿里巴巴的開源通用文本嵌入模型,從不同語言及類型的旅客評論中提取語義分析。 主要研究發現包括: 1. 從服務主題比重分析發現,最多旅客的評論圍繞「旅遊服務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反映服務是否可靠是影響旅客滿意度的關鍵因素,建構了旅客對目的地旅遊業的信任基礎。 2. 香港的「旅客滿意指數」自2012 年起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並在過去十年維持在75分(評分範圍為0 至 100 分)以上。指數在疫情期間曾錄得短暫下降,但到 2024 年已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3. 旅客對交通運輸服務的滿意指數一直居高,主要歸功於香港完善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大大提升了旅客的體驗;而零售業及餐飲業表現相對落後,主要牽涉與價格相關的因素。零售業方面,網上購物逐漸普及,實體商店逐漸失去傳統的價格優勢;餐飲業方面,本地餐廳也面對成本高漲的困境,令部分旅客傾向選擇餐飲消費水平較低的內地。   圖表一、目的地及服務範疇層面的「旅客滿意指數」 4.從空間角度來看,香港所有地區的滿意指數均超過 73 分,但存在明顯的南北差異。旅客對南面區域滿意度較高,北面區域表現相對較差。得分最高的區域集中在維多利亞港兩岸,如中西區和油尖旺區;而九龍城區是所有地區中得分最低,形成了局部滿意度差距。 圖表二、按空間分佈的「旅客滿意指數」 5. 不同旅程類型的旅客對香港的滿意指數亦存在顯著差異,總體而言商務旅客對香港各個旅遊服務範疇的滿意度最高,而獨自出行的旅客的整體滿意度則較低。這相信與需求分別有關;商務旅客更著重標準化及功能性的服務,而單人旅客更追求獨特及個人化的旅遊體驗。 6. 基於評論語言的滿意指數差異分析發現,歐洲語言及英文的評論中,旅客滿意度得分相對較高,而日語及韓語評論則反映出較低的滿意度,這顯示出文化差異對旅客滿意度的影響。 「旅客滿意指數」的目標 基於大型語言模型的「旅客滿意指數」旨在為旅遊服務供應商、政策制定者和目的地管理機構等持份者定期提供數據驅動的深入分析。其中,主題層面的滿意指數分析,可助企業針對具體問題提升其服務;而在目的地及不同服務範疇層面的評估,則為策略性規劃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廣闊的視角。此外,指數更可每月更新,確保了評估結果和分析的及時性和相關性,便於做出迅速且全面的決策。 儘管香港經濟已經很大程度從疫情的衝擊中恢復,旅遊業界仍面臨勞動力短缺、供應限制、經濟形勢變化、消費者行為改變及市場競爭等挑戰,宋海岩教授指出「旅客滿意指數」有助應對各種挑戰及作出相應決策和規劃,並表示:「為助力旅遊業持續復甦,政策制定者及業界必須時刻準確評估旅客滿意度,從而制定可持續的旅遊策略,進一步強化香港旅遊優勢,推動香港旅遊業繁榮發展,以促進長期經濟增長。」 科技不斷進步,旅遊目的地和旅客的決策越來越依賴訊息和通訊技術。通過結合人工智能、大型語言模型和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全新框架的「旅客滿意指數」預料可就香港旅遊業發展提供精確及客觀分析,針對性地提升旅遊服務質素,增強香港的全球競爭力,並支持旅遊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2025年4月28日

研究及創新

20250425 - ECF News-01

理大九個項目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於拓展環境及自然保育方面的研究,為本港實踐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理大的九個項目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合共資助約699萬港元。 這些獲資助項目由來自建設及環境學院、工程學院和理學院的學者帶領,旨在透過開展創新研究研發頂尖技術來推動環境保育工作。 這些項目包括開發碳監測實時平台、創建新型降噪屏障、測量大氣氧化以及設計工程竹圍板結構。此外,項目還聚焦二次有機氣溶膠的形成、寬頻吸聲、噪音預測、將二氧化碳(CO₂)轉換為可持續甲醇,以及同時進行太陽能海水淡化和製造氫氣。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為環境及保育相關的項目提供資助,涵蓋教育、社區減廢及回收、技術及研究等。獲資助項目必須有助提升香港的整體環境質素、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以及推動公眾參與綠色低碳生活。

2025年4月28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理大人工智能及醫工結合科研成果引領新世代醫療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推動「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精準醫療、預防醫學及基層醫療的發展,提升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服務質素及效率,並助力香港建設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理大擁有多個與醫療及健康領域相關的科研基建,當中包括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七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19所大學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以及四所中心實驗室,通過凝聚工程學、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科研力量,開發創新解決方案。最近成立的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則促進人工智能在藥物研發、精神健康、醫學影像、放射治療、中醫藥、生物醫學工程及細胞免疫治療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理大亦在全球延攬優秀研究學者加盟,領導多個結合醫學與人工智能、工程學及數據科學的跨學科研究項目,引領新世代醫療科技發展。 理大在爭取醫學及健康領域研究資助方面亦表現突出。在香港研究資助局(研資局)去年底公布的2024/25年度資助項目中,理大共有14個項目獲「協作研究金」撥款支持,項目數量及資助額均為全港之冠;在 2023/24 年度,理大獲研資局撥款資助的總金額在本地院校中排名第二。過去五年,理大多項健康和醫學領域研究亦獲得研資局撥款。2018年至2022年間,理大從特區政府醫療衞生研究基金獲得的平均撥款於全港院校排名第三。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貫徹以病人福祉為中心的理念,發揮『醫工結合』和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的獨特優勢,致力推動醫療科技創新和知識轉移。憑藉強大的科研團隊和完善的科研設施,以及在醫療教育和培育專職醫療人才的豐富經驗,理大有信心成功爭取籌辦香港第三所醫學院。」 理大今天展示四個優秀科研項目,當中包括:   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療輔助系統  以精準醫療提升治療效果 肺癌是香港及全球頭號癌症殺手,而放射治療是治愈癌症最主要方法之一。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兼教授蔡璟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療輔助系統,可自動分析患者的電腦掃描影像,毋需造影劑便可生成肺部通氣及灌注功能影像,分辨肺部不同區域的功能,並透過「功能引導」的創新放射治療方式設計個人化的最佳放射治療計劃,避開肺部高功能區域,以降低對患者肺部的放射損傷,提升患者術後生活質量。團隊亦收集了逾百名肺癌患者的電腦掃描影像來訓練人工智能模型,並採用尖端的影像處理算法,確保結果的精準度和一致性。系統的操作介面方便易用、後端性能強大,可與醫院採用的主流放射治療系統相容,團隊目前正與多間本地及內地醫院合作進行臨床測試。團隊亦計劃擴展人工智能模型應用於其他部位如肝臟、腦部癌症的「功能引導」放射治療。此創新項目於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銀奬。 蔡璟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療輔助系統,可自動分析患者的電腦掃描影像,毋需造影劑便可生成肺部通氣及灌注功能影像,以設計個人化最佳放射治療計劃,避開肺部高功能區域,降低對患者肺部的放射損傷。   AI賦能眼科  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術突破傳統診斷瓶頸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全球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統診斷依賴侵入性且昂貴的螢光血管造影檢查,不僅為患者帶來不適,也限制了基層醫療機構的篩查能力。理大武漢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傑出創科學人教授何明光教授帶領團隊,創新地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眼科診斷領域。技術實現三大革命性突破:首先,僅需普通眼底照片即可在數秒內生成高精度血管造影影像和動態視頻,完全避免傳統造影劑注射的風險;其次,智能診斷系統可自動識別微動脈瘤、出血點等早期病變特徵,診斷靈敏度達96.2%,特異性91.8%;第三,創新地整合超廣角成像技術,將檢測範圍擴大300%。技術目前已獲五項國際專利,現正於大灣區頂尖醫療機構進行多中心臨床試驗。其遠程會診系統更讓偏遠地區患者獲得眼科診療服務。這項突破性研究在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法國與歐洲發明家聯合會―法國最佳國際發明與創新獎」及「評審團嘉許金獎」。 何明光教授及其團隊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眼科診斷領域,僅需普通眼底照片即可數秒內生成高精度血管造影影像和動態視頻,更自動識別微動脈瘤、出血點等早期病變特徵,以及整合超廣角成像技術,將檢測範圍擴大。   踝關節復康機械人 助中風患者居家復康 中風是老齡化社會的主要健康挑戰,特別是行動不便和長期臥床患者,需要接受長期及反覆復康訓練,以防止關節攣縮變形及肌肉過度萎縮。理大南京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智能機械人研究聯盟主任、機械工程學系智能機器人與自動化講座教授張丹教授及其團隊研發出首款可在三軸上自由旋轉,提供全方位足踝關節復康訓練的機械人,幫助踝關節活動受限患者的居家復康訓練,以及腦偏癱和中風患者的術後踝關節功能復康。機械人糅合「具身智能」及「全向運動」設計,可針對不同患者各階段的復康需要,通過感測器追蹤並調整踝關節位置進行復康訓練,以及根據不同的復康場景,模擬足踝關節背屈/蹠屈、內翻/外翻,以及內旋/外旋等自然動作。機械人更可通過肌電圖訊號收集肌肉活動數據,實時監測及調整速度和力度,以調整訓練強度和訓練模式。團隊正與上海華山醫院合作進行臨床測試,未來將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為患者提供個人化訓練。技術亦有望擴展至肩關節或手部等不同部位的復康訓練。 張丹教授及其團隊研發出首款可在三軸上自由旋轉,提供全方位足踝關節復康訓練的機械人,幫助踝關節活動受限患者的居家復康訓練,以及腦偏癱和中風患者的術後踝關節功能復康。   超微細高敏度光纖傳感器   提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精準度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聽力報告》指出,聽力受損問題影響全球逾15億人。由於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難度高,過去45年間全球僅完成了150萬宗。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光電子講座教授、光子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譚華耀教授及其團隊克服傳統玻璃光纖剛性過大的技術瓶頸,成功研發出超微細且兼具生物相容性的塑料光纖傳感器,並將其整合到人工耳蝸電極陣列結構中,以提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導航精度與組織保護效能。由於人工耳蝸須以毫米級精度植入耳蝸鼓階腔室,手術過程中,集成化的光纖傳感器能為外科醫生提供實時導航定位,並監測植入的接觸力度。傳感器經優化後,有望自動調整電極陣列的彎曲角度,減低植入時對耳蝸組織的損傷。該技術已成功獲得專利授權,目前研發團隊正與知名植入式聽力解決方案公司Cochlear Limited、墨爾本大學及皇家維多利亞眼科及耳科醫院合作,推動項目的臨床測試及商品化。未來,系統將結合人工智能模型,實現以機械人進行聽覺重建手術,進一步提高手術的效率、安全性和精準度。此創新發明於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泰國最佳國際發明奬與創新獎」及「評審團嘉許金奬」。 譚華耀教授及其團隊研發出超微細且兼具生物相容性的塑料光纖傳感器,並將其整合到人工耳蝸電極陣列結構中,以提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導航精度與組織保護效能。由參與研究的崔靜嫻博士(見圖)介紹成果。

2025年4月28日

研究及創新

image-2000x1050 (29)

媒體專訪:理大開發人工智能平台保育及傳承廣彩藝術

隨著學習廣彩(粵瓷)藝術的人數日益減少,為保育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環球與企業事務)杜本麟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名為「粵瓷之美」的創意繪畫平台,將傳統廣彩藝術的精髓與生成式人工智能互相結合,為廣彩藝術的發展和傳承開闢新道路,促進對下一代的傳播和延續。 「粵瓷之美」能夠精確控制創作細節,有效縮短廣彩的設計和製作時間,突破傳統技藝耗時費力的瓶頸。 杜教授在媒體訪問中,分享該平台利用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實時評估使用者的作品,並提供針對性的指導。這種互動性的即時反饋,提高了藝術創作的可及性,讓使用者輕鬆掌握技巧,自由揮灑創意,進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和創新發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僅革新傳統的藝術教學模式,還提升文化傳承的效率,為藝術創作帶來無限的可能性。杜教授表示,通過與博物館和文化保育組織的合作,平台更能廣泛地推廣廣彩藝術,並進一步拓展其應用範疇。  

2025年4月25日

研究及創新

20250423  Prof Lee LH ISE Green360 project01

理大研發創新語言模型人格評估系統 推動人工智能於製造業、商業及教育的多元應用

大型語言模型(LLM)作為人工智能的前沿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會話互動等領域,然而,如何有效評估特定LLM的人格特徵仍是一大挑戰。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一套名為「語言模型人格評估(LMLPA)」的人工智能驅動系統,系統能透過語言分析對LLM人格特徵進行量化評估。 這項整合人工智能與計算語言學的創新跨學科研究,轉化成完善的數據與人工智能驅動工具,用來評估細微的人格特徵與行為。LMLPA 系統在加深對LLM的理解,以及推動其更貼近人類價值觀與需求扮演了關鍵的一步。研究由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力恒教授領導,成果已發表在期刊《計算語言學(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上。 LMLPA系統專為評估LLM的人格特徵而設計,透過分析其輸出內容中的語言模式、風格及其他與語言相關的特徵進行深入闡釋。系統主要由改編版五大人格量表及人工智能評分器兩個組件構成,首先利用基於語言型人格評估理論而設計的改編版五大人格量表對LLM進行測試,隨後由人工智能評分器分析其回答內容,將文字答案轉換為可量化的人格特徵數值指標。 這項創新技術不僅為人工智能對性格評估開展了實務框架,推動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及計算語言學發展,更能拓展應用至教育、製造業、企業合規例如環境、社會及管治( ESG)報告、支持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提升法律服務等多個領域。 李教授表示:「為了解決LLM在理解人類個性的認知和情感層面的局限,我們團隊成功研發出這項創新評估系統工具,能夠從語言學角度全面分析LLM的人格特徵,並能對準其功能特性及操作範式。」 這項研究開創了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及與其互動的全新可能性。透過量化LLM的人格特徵,可根據特定應用需求調整其溝通風格,進一步促進人機之間更個人化的互動體驗。 李教授將其研究成果成功轉化為人工智能驅動的企業合規應用平台。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平台可以分析和詮釋大量文本數據及審計報告,包括由LLM生成的內容。透過人工智能實現自動化資料收集、分析並給予見解,大幅簡化企業合規的報告流程。LMLPA的整合技術突顯了人工智能對評估語言人格特徵的精確性,展現出此技術對於商業和人類數據資料定性分析的應用潛力。

2025年4月24日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