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230120

理大與 Cybaverse 攜手成立香港首個專注研究法律與 Web3 關係的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 Cybaverse Academy Limited (Cybaverse Academy) 簽署成立合作備忘錄,共同建立「理工大學—Cybaverse 法律與 Web3 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 隨著 Web3 和區塊鏈技術蓬勃發展,各地政府均積極確保相關監管法規與時並進。聯合實驗室將是香港首個專注研究法律與 Web3 關係的實驗室, 涵蓋研發相關的技術解決方案,以及探討法律和產業標準。 理大和 Cybaverse Academy 將攜手推進 Web3 和區塊鏈領域的資產和網絡安全,以及其私隱保障機制。聯合實驗室著力為監管機構和其他持份者提供必需的工具,以加強對投資人和公眾的保障,共同推動 Web3 生態健康發展。理大在區塊鏈技術發展的貢獻備受肯定,於《CoinDesk》最新發佈的「2022 年區塊鏈最佳大學」(Best Universities for Blockchain 2022) 排名榜首。理大在區塊鏈技術教育和研究方面均表現卓越,其香港首間全方位研究區塊鏈技術的「區塊鏈科技研究中心」,將提供與 Web3 相關的培訓計劃。該中心匯聚來自計算機科學、金融、航運及物流、工業和系統工程等不同領域人才,進行與區塊鏈有關的跨學科研究。 成立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 Cybaverse Academy 董事總經理李國樑先生於本月 17 日代表簽署。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Cybaverse Academy 聯合創始人莫樹聯先生及鄧淑明博士見證簽署儀式。 理大電子計算學系教授區文浩教授將擔任聯合實驗室主任。同系的 副教授羅夏樸博士 和 Cybaverse 的李國樑先生將出任聯席主任。 滕錦光校長說:「理大很高興能與 Cybaverse Academy 在 Web3 產業上合作。結合理大在區塊鏈技術教育課程和研究方面等的科研實力和 Cybaverse Academy 在 Web3 的研發和經驗,我深信學術界及產業界的協作在不久的將來會為社會帶來龐大的正面影響。理大領先的區塊鏈研究成果將轉化為實際應用,為 Web3 產業探索更多創新解決方案,助力香港發展成為虛擬資產中心。」 李國樑先生說:「我們非常榮幸能與理大合作,探索法律和 Web3 的前沿領域。通過結合世界一流的科研能力和行業經驗,聯合實驗室將為更好的 Web3 生態系統提供堅實的基礎。」

2023年1月17日

研究及創新

20230117---Innovations-on-Textiles-Life-Cycle-Sustainability-

理大研究報告指創新科技促進紡織業生命週期的可持續性

紡織產品的生命週期,從原材料到纖維生產、紡織品加工、產品分銷和成衣廢物處置,其整體溫室氣體排放佔了全球總量的 5-10%,同時亦是消耗地球水量的第二大使用者,產生的微塑料和著色劑也嚴重污染水源。 鑑於這對環境和人類具深遠的影響,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就此發表研究報告,審查創新技術對促進紡織品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理大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院長和紡織技術講座教授陶肖明教授,聯同麻省理工學院的 Svetlana Boriskina 博士,研究促進綠色轉型生產紡織品的創新技術。研究團隊在Natural Sustainability發表了題為「通過創新科技促進紡織品的可持續性生命週期」的文章。該研究強調利用系統性的分析框架,確定並闡明具影響力的紡織技術發展。 研究報告根據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17個目標,分析了綠色科技對紡織品的影響,特別是針對自然資源、能源和環境影響的範疇。 研究團隊收集了過去10年22,724 篇相關出版物,其中篩選閱讀了 940 篇,詳細研究了 215 篇。 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創新的原材料和纖維物料、製造技術和紡織品回收科技實現可持續性的紡織品生命週期,是為行業未來的研究和發展方向。這些技術發展還可以加速紡織品的綠色轉型,實現紡織生態持續性。 研究團隊探討了未來可以加速紡織品綠色轉型的研發方向。主題涵蓋: 基於高通量的綠色科學與生產過程 根據數據驅動的研發結果,辨認和開發合成聚酯和尼龍纖維的可持續替代品 通過生物科學研究,培養需要較少水份的抗蟲和抗病植物種子 無水或少水的著色製造方法 減少或消除現有紡織及服裝生產的步驟 開發單一物料紡織品以實現積極的主動材料回收 陶教授說:「研究團隊投放兩年時間,嚴謹深入地考究紡織工業及實驗室的主要創新技術發展,剖析由生產至丟棄的周期裡,這些先進科技對紡織品壽命由始至終的影響,以及對紡織產業和產品可持續發展的意義。這次研究創建了開放、詳盡和客觀的大規模數據分析,為邁向未來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展望未來,推廣綠色科技,對於解決紡織品生命週期,從源頭到末端面對的可持續性問題尤其重要。例如,大規模應用由生物源製成的綠色纖維,可減除由石油衍生合成纖維的降解性差和超細纖維污染的問題,加之運用創新技術,可顯著減少紡織品在加工和使用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水量。特別是機械回收(mechanical recycling) 技術,儘管適應性存在挑戰,將會是單一物料或部分混合物料紡織品的發展重點。單一物料紡織品的回收效用和再循環效率,將成為紡織產品可持續設計策略之一。  論文全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2-01004-5  

2023年1月17日

研究及創新

C0128

理大七個項目獲研資局協作研究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七個研究項目,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2022/23年度協作研究金」資助,合共4391.8萬港元(分三類撥款),肯定了理大在人類健康、環境發展、能源效應和先進製造技術方面的跨領域科研優勢。 1. 協作研究項目補助金 (CRPG) 理大有五項研究獲CRPG合共資助3178.5萬元,涵蓋不同領域,包括︰ 深入調查微生物耐藥性從熱點源傳播到社區和職業人群的傳播途徑; 開發深層神經迴路精準聲遺傳調控技術,探索應用到治療腦疾病及帕金森病的可能性; 開發用於節能建築圍護結構的日間輻射冷卻塗層; 發展用於波前光學表徴的智能自適應剪切干涉測量技術; 創新智能工廠技術,設計高效率的物聯網系統,協助大批量訂製工業/工廠營運。 2. 協作研究設備補助金 (CREG) 在CREG下獲資助的項目,旨在設計使用高頻雷達(HFR)技術的新遙感設備網絡,蒐集到的數據可以作各種用途,如針對洪水和極端天氣,協助海岸保護工作。 3. 新進學者協作研究補助金 (YCRG) 一項由理大年輕學者帶領的研究項目,旨在探索氣候變化下城市沿海洪水的基本機制和動態,並開發智慧框架分析沿海洪水和評估風險,獲得YCRG支持。

2023年1月12日

獎項及成就

20230106

理大五項研究獲「研究影響基金」資助以創新應用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帶領的五個研究項目獲研究資助局的「2022/23研究影響基金」撥款資助,合共港幣 2,755 萬元,項目數量冠本地院校。 「研究影響基金」鼓勵學者積極將他們研究的潛在效益更廣泛地惠及社區;同時提倡大學進行更多具影響力及可轉化應用的研究項目。它還支持學術界與政府部門、工商界及研究組織開展研究合作。 「研究影響基金」本年度共批出13個資助研究項目。獲選項目年期為三至五年,最高可獲撥款資助港幣 1,000 萬元。 可持續性是轉化應用研究的基本重點之一。理大五個獲資助的科研項目均提供有影響力的應用方案,以實現社區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它們涵蓋了醫藥創新、智慧建築、綠色科技、材料科學和先進製造等領域。其中一個研究針對鋼結構和復合結構可拆卸及再利用的創新建築技術,更獲得為期五年、總額港幣 975 萬元資助,是 「2022/23研究影響基金」中獲最高資助金額的項目。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說:「理大多個科研項目獲選資助,成績令人鼓舞,亦是肯定理大在科學、工程和人類健康等領域的卓越科研實力,以及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具影響力應用方案的貢獻。獲資助的研究團隊同時展現理大在轉化應用學術科研成果的優勢,為香港的創科生態提供堅實的支持。」 附錄:獲「2022/23研究影響基金」撥款資助的理大研究項目

2023年1月6日

獎項及成就

20230104_p1

理大與消防處合作研究室內定位技術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消防處今天簽署合作備忘錄,研究一套室內定位系統,以追蹤消防員在建築物內火災現場的位置,進一步保障前線人員的安全。 理大和消防處將合作應用創新科技研究室內定位技術,以測定消防人員進入建築物火場後的位置,可即時追蹤搜索遇險人員。憑藉理大在尖端科技的豐富研究經驗,加上消防及救護學院內多項先進的模擬訓練設施,是次合作將發揮最大的協同效應,從而提升消防人員的生命安全。 合作備忘錄由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系主任陳鏡昌教授及消防處助理處長(機構策略)郭柏超先生簽署,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消防處處長楊恩健先生見證簽署儀式。 滕錦光教授說:「消防人員一直為市民救災扶危,理大十分高興可以參與這個意義重大的研究,利用理大的科研成果,加強保障消防人員的安全。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在精密工程研究領域具備深厚根基,部份研究人員更多次參與國家探測月球和火星任務。今次合作研發室內定位系統,既運用理大先進的定位和精密工程技術,同時結合消防處的專業設施和支援,將有助為前線消防人員提供更及時的保障,加強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 滕校長說,理大將繼續以不同領域的科研實力,支持消防處的工作,例如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正進行「智慧防火」的研究,利用人工智能監測建築物的火警風險。 楊恩健處長表示:「消防處一直支持特區政府推動創新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多年來積極引進並應用新科技,優化滅火、救援和緊急救護服務,希望能為市民的生命財產和前線人員安全提供更佳保護。」 他指出,消防處早已利用機械人協助滅火,亦使用無人機配合人工智能圖像分析軟件,協助搜救遠足失蹤人士,大大提升了救援行動的效率和安全。他補充說,消防處亦經常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消防救援部門定期進行技術交流,分享科技研究成果。

2023年1月5日

研究合作

20230104---Prof-Poon-Chi-Sun-Glass-Waste

理大研究將玻璃廢物轉型為低碳建築材料 獲低碳綠色科研基金資助

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項目「利用廢棄玻璃進行建築材料的低碳轉型」,獲「低碳綠色科研基金」資助529萬元,展開為期3年。這項理大研究旨在設計新穎的玻璃基混凝土產品,為廢棄玻璃在混凝土中的應用提供可行的路線。 香港有7%二氧化碳排放來自固體廢物,尤其是源於垃圾堆填區的廢物。當中,玻璃廢物佔了固體廢物的重要部分,每日約有200噸玻璃廢物被棄置堆填區。 然而,近二十年來香港玻璃廢物的回收率一直低於20%。 為紓緩堆填區的壓力,需減少廢物和循環再造。 如何將玻璃廢料轉化為有用的資源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已成為香港廢物管理框架的關鍵要素。理大獲批的科研項目可促進「轉廢為材」,在混凝土產品製作中,利用廢玻璃代替部分較高碳排放的水泥和其他原材料,有助降低相關碳排放和減少廢棄玻璃物料,並且為利用回收廢玻璃提供一個全面的解決方案,減少廢玻璃在堆填區的處置,加快建築行業向低碳轉型,有益於環境保護。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土木工程教授及環保建材講座教授及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潘智生教授,是此研究項目統籌人。理大團隊研究將廢玻璃用於生產高性能建築材料,包括玻璃基超高性能混凝土、耐久的自流平水泥砂漿和高強透水混凝土。優化後的產品將具有比傳統/商用同類產品更優越的機械性能和耐久性,同時減少建築行業對水泥以及混凝土原料的消耗。 此項目開發的建築產品希望用於大跨度結構,高層建築和行車道路。成果將支持發展可持續建築產品,並提供低碳及實用的方法,以促進玻璃循環再造,從而達成碳中和。通過科學設計,這些低碳建築產品將實現性能最大化,成本和環境影響最低化。 低碳綠色科研基金 政府於2020年成立的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旨在推動香港減碳和加強保護環境的科研項目提供更充裕和對焦的資助。評委會由環境保護署署長主持,成員來自學術界、業界和綠色團體。  

2023年1月4日

獎項及成就

1

理大歡迎《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政策措施 帶領香港實現國際創科中心願景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歡迎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今日發表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推進香港創科未來發展的四大發展方向和八大重點策略,並以多項建議政策和支援措施,壯大創科人才庫、完善香港的創科生態圈、推動建設智慧香港,以及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理大一直致力培育創科人才、推動科研及其成果轉化。《藍圖》進一步加強本港院校在上游科研領導地位,建設完整的中下游創科生態鏈,理大對此感到十分鼓舞。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鞏固香港自身科研優勢,強化大學『從零到一』的基礎科研突破能力,並建議一系列加強對大學科研活動、科研設施、成果轉化落地的支援措施,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注入了新動能,讓我們深受鼓舞。《藍圖》提出增加本地研發開支,並且通過北部都會區的『國際創科新城』建設為香港創科產業提供土地和科研空間,這對香港的未來發展非常重要。作為全球百強學府之一,理大一直致力推動世界級的科研創新造福社群、貢獻國家,歡迎和支持《藍圖》提出的發展方向和舉措。理大亦會積極推動本港科學技術普及活動,為提升社會創科氛圍作出貢獻。」 人才是推動創科發展的關鍵,《藍圖》提出充實創科人才資源,建設國際人才高地的策略。理大將配合《藍圖》的策略,持續革新創科課程,自本學年起推行學系組合課程,並加入「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及「創新及創業」內容。作為資訊平台 CoinDesk《2022 年區塊鏈最佳大學》,理大下學年將推出首個數碼金融及投資學(榮譽)工商管理學士課程,為提升香港金融科技競爭力培育人才。理大歡迎《藍圖》在培育和吸引創科人才的策略,尤其是對年輕學者的津助和住宿支持,相信有助留住本地院校培育的人才。另外,理大透過「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吸引國際一流學者到港參與教研工作;當中理大獲計劃支持引進的學者人數佔近四分之一。 「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充分發揮聯通內外的作用。《藍圖》提出一系列措施,深化與內地創科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理大一直支持國家主要的發展目標,透過與內地大學、科研機構、各級政府及企業合作,在航空與航天、生物醫療科技、先進製造、新材料、人工智能、通訊網絡及新能源等範疇,推動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合作。作為唯一參與國家航天計劃的香港院校,理大亦會繼續積極透過在 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其他科研院所,積極參與內地和海外的跨學科科研項目,拓展環球創科合作。 理大致力推動知識轉移,支持更多大學研發人員創新創業,歡迎特區政府推出「產學研+1」計劃,幫助大學研發團隊把優秀科研成果商品化。理大至今已培育了超過 450 間初創企業,當中包括 220 多間科技初創企業,及 230 多間促進社會、設計和商業模式創新等的初創公司;並孕育 4 間獨角獸初創企業。理大將會鼓勵學者到內地不同省市交流合作,成立產業轉化研究院或研究中心,結合理大科研優勢及當地產業需求,將理大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提升產業創新。 理大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內最大規模的交叉學科研究平台—「理大高等研究院」,將憑藉在人工智能、先進製造、碳中和、深空探測、樂齡科技、智慧城市及智慧能源等前沿領域的交叉學科研究和應用,貢獻本港推動新型工業化和發展數字經濟。 展望未來,理大將藉新成立的研究智庫「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就碳中和城市、大灣區創科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等領域,貢獻交叉學科政策研究,以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cover

理大兩學者榮獲首屆「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兩名學者榮獲首屆「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表揚他們於「先進製造」及「生命健康」兩個領域作出重大科研貢獻,各獲頒發港幣二百萬元獎金。 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機械工程學系仿生工程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於「先進製造」領域獲得嘉許。他的研究在先進製造、表面科學、流體動力學、熱能、材料科學、物理學等跨領域取得集成創新和突破性成果。 他在世界權威的《自然》、《科學》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等國際期刊表了 200 多篇論文。 王教授的研究解答了三個歷史性科學難題,即固/液接觸時間的最短物理極限是多少、如何引導液體流動方向、如何完全抑制 1756 年觀察到的萊頓弗羅斯特效應,同時開創了仿生材料在高效集水和能量收集、散熱、柔性器件等領域的前沿應用。 理大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生物醫學工程講座教授、智齡研究院院長鄭永平教授於「生命健康」領域獲得嘉許。他擁有 50 多項專利,在 2021 及 2022 年躋身由史丹福大學發布的「全球前 2% 科學家排名榜」。鄭教授的主要研究範疇包括生物醫學超聲儀器、軟組織彈性測量與成像、三維超聲成像和智能老化技術。 由鄭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發的 「無輻射便攜式三維超聲波成像系統」(Scolioscan Air),可安全、低成本和頻繁地進行無輻射的脊柱側彎評估,有助在學校及社區進行大型篩查服務。他的發明已在多個國家應用於臨床診斷,協助脊柱側彎的早期發現和跟進治療,並以非手術方式有效控制情況,令全球青少年受益。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恭賀兩位學者,他表示:「理大很榮幸有兩位學者獲得首屆『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肯定王教授和鄭教授在科研創新方面的卓越成就。理大將繼續致力以科研造福社會,為世界發展和人類福祉作出貢獻。」 「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是由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辦、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冠名贊助的公益性獎項,旨在推動香港的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獎勵主要在香港進行科學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並取得傑出成就的個人和團隊。頒獎典禮將於本月22日舉行。

2022年12月21日

獎項及成就

1

結合人工智能與創意 掀起時裝業革命 首個以設計師原創靈感主導的「AI時裝設計助理」正式推出市場 國際品牌ANTEPRIMA及六大時裝設計師品牌率先採用

由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 (AiDLab) 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創意香港」) 為主要贊助機構的「時尚 x 人工智能: 2022-2023 國際匯展」,今天於香港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隆重舉行其中一項重頭活動 ——「FASHION X AI時裝匯演」。 是次時裝匯演的主禮嘉賓包括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女士、「創意香港」總監曾昭學先生及香港理工大學校長(理大)滕錦光教授。潘署長表示:「香港匯集了最優秀的時裝業界和科技人才,AiDA 的成功推出,展示了香港在人工智能和時尚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很高興見證 AiDLab 強大的科研能力和原創性,不斷推出領先、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造福業界和公眾。」滕校長指:「今晚的時裝匯演展示 AiDLab 如何將其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以尤其於時裝和設計相關技術方面,促進人工智能的生態發展。」 由 AiDLab 行政總裁及總監黃偉強教授及團隊研發的「AI時裝設計助理系統」 (AiDA),是全球首個以設計師原創靈感為主導的人工智能 (AI) 設計系統。設計師只需把他們的靈感板、布料印花圖案、調色板和草圖上傳到 AiDA,點擊幾下後,AiDA即可在十秒內建立多幅原創設計,有助設計師大大地加快設計流程。 時裝匯演上亦展出了六位本地及國際時裝設計師的品牌系列,包括 BESFXXK、FENGYI TAN、INJURY、KAY KWOK、MOUNTAIN YAM 和THE WORLD IS YOUR OYSTER,以及八個本地青年設計單位的作品,這些青年設計單位均是從200多名參加「時尚 x 人工智能 : 2022-2023 國際匯展」公開招募青年人才的環節中選出。他們利用AiDA設計的時裝系列,於是次時裝匯演中首度登場。當晚的時裝匯演有助推動香港於人工智能和時裝界擔當領先地位,吸引優秀的時裝和科技人才。 此外,AiDA 的研發團隊協助知名國際時尚品牌 ANTEPRIMA 採用 AI 技術合作設計最新的時裝系列。ANTEPRIMA 創作總監荻野泉女士表示:「我們將過去 ANTEPRIMA 所有標誌性設計上傳到 AiDA,並注入 2023 春夏概念及季節色系。 AiDA 生成的設計保持了我們『聰慧、自信及幸福』 的理念,並採用了 AiDA 的建議,打破常規限制的圖案設計。 我們相信科技和時裝工藝可以共存,如果我們能夠在兩者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借助 AI 技術產生多變的設計,有助減少工作量,並為設計師提供更多選擇。」是次時裝匯演中所展示 ANTEPRIMA 與 AiDLab 的獨家合作作品,就是利用 AiDA 創作的限定 Capsule 系列。此系列受品牌 2023 春夏季度米蘭時裝展所啟發,以總共 8 個 AiDA 造型去慶祝此人工智能系統的誕生,將會於匯演後在香港作巡迴展覽。 AiDA 獲本地及國際時裝設計師試用後,得到不少寶貴反饋,證實可縮減設計週期達六至七成。對於設計師的好評,帶領 AiDA 研發團隊的黃偉強教授表示:「我們認為人工智能應該作為時裝設計師的輔助工具。 AiDLab 強調以人為本的跨學科合作,我們與設計師合作,用兩年多來開發和完善 AiDA。 我們致力於與各學科的從業者一起創新,以實現時尚產業的智能未來。」 AiDA 由人工智能專家及設計師共同研發,設計師可基於其原創靈感及個人風格,利用靈感板上的圖像,選擇並組合不同顏色、布料印花圖案及設計草圖,透過一系列特定的 AI 技術回應設計師在構思及設計過程中的不同需要,輔助設計師創作出獨有的設計。今天的時裝匯演就由多位著名時裝設計師展示使用 AiDA 設計的時裝系列。有興趣的設計師可聯絡 AiDLab 親身體驗 AiDA。 「時尚 x 人工智能: 2022-2023 國際匯展」旨在培育未來的創意資本,開拓時裝界的未來,並推動香港成為在智能時裝設計中開發產品和提供服務的領導者,主要活動包括時裝匯演及論壇、國際研討會、巡迴展覽、工作坊以及 MOOC 線上課程。 更多詳情載於項目網頁: https://www.fashionxai.com. *免責聲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僅為本項目提供資助,除此之外並無參與項目。在本刊物/活動內(或由項目小組成員)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均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創意香港、創意智優計劃秘書處或創意智優計劃審核委員會的觀點。  

2022年12月20日

研究及創新

APICTA-2

理大學生研究項目榮獲第二十一屆「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

第二十一屆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APICTA)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堡舉行,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生研究項目「基於人機互認知的人-機械人協作系統」在國際大賽中再展光芒,從14個參賽成員經濟體中脫穎而出,憑藉卓越表現,成功代表香港在專上學生類別奪得「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 該獲獎項目團隊成員有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碩士生曾展樂先生、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博士研究生李成𤋮先生和三年級學生郭軒慈小姐,研究項目由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兼人工智能數字化服務團隊(RAIDS)助理教授鄭湃博士指導。 該項目開發了一套增強現實(AR)和計算機視覺引導的人機協作系統,並以前瞻的人工智慧模型增強了協作式機械人的人工智慧,通過AR、人工智慧、三維感知和精準定位等前沿技術逹至成熟的相互理解人機交互。 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團在今屆賽事取得佳績,在14個參賽成員經濟體中(合共206個參賽項目),奪得6個大獎和10個優異獎,繼續蟬聯全場榮獲最多大獎獎項的經濟區。其中一個冠冕來自理大學生研究項目「基於人機互認知的人-機械人協作系統」,由理大學生曾展樂先生代表研究團隊參加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團,在大賽中不負所望大放異彩,成功擊敗來自14個地區的精英隊伍,成為專上學生類別的唯一大獎得主。 鄭湃博士表示: 「很高興項目能夠在國際上備受肯定,團隊希望項目能在不久的將來實際應到工業界,以透過創新方案推動香港工業轉型為長遠目標,並使世界的製造業受惠。」 「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APICTA) 是亞太區內資訊及通訊科技界的年度盛事,由16 個亞太國家及地區共同組成聯盟,現已成為享譽國際的大獎賽事,是亞太地區資訊及通訊科技人才交流和建立夥伴關係的重要平台。

2022年12月19日

獎項及成就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