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0901_PolyU researchers use novel satellite laser ranging technique_SC

理大崭新卫星雷射测距技术 揭示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

由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空间大地测量及地球科学讲座教授、土地及空间研究院核心成员陈剑利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首次成功对全球海洋质量在过去三十年(1993至2022年)的变化进行直接观测,进一步验证全球海洋质量是导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是次研究指出,其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约3.3毫米,上升速度持续加快,显示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研究成果已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陈教授团队的研究助理教授聂宇锋博士为論文的第一作者。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主要由两大因素导致:其一,海洋吸收地球气候系统中约90%的多余热量,引发海水热膨胀效应,致使海水体积增加;其二,陆地冰川及冰盖融化产生的大量淡水流入海洋,造成海洋质量的增加。因此,对全球海洋质量变化(又称「重静态海平面变化」)进行长期监测,有助了解主导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因素。 过往,科学家透过卫星测高对全球海洋质量的长期观测来估算海平面上升速度,直至2002年「重力恢复及气候实验卫星(GRACE)」发射后,才实现基于卫星重力测量的相关观测。卫星雷射测距是一项传统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通过雷射精确地测量卫星与地面观测站之间的距离,然而此技术受制于卫星与地面站站点数量有限、卫星轨道较高,仅能捕捉长波重力信号,且空间分辨率低,因此难以直接应用于监测全球海洋质量变化。 为提高卫星雷射测距技术在估算全球海洋质量变化的精准度,研究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正向建模技术,透过整合海洋与陆地边界信息,成功解决空间分辨率限制带来的讯号泄漏问题,实现对全球海洋质量变化的监测。 是次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在1993年至2022年间持续加快,累计上升约90毫米,其中约60%由海洋质量剧增造成。自2005年左右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为全球海洋质量增加,主要源于格陵兰等地的极地冰盖及陆地冰川加速融化,占全球海洋质量总增量逾80%。 新闻稿:https://polyu.me/4phdyam   网上报导: wn.com - https://polyu.me/45YB4jj Mirage News - https://polyu.me/46iGlni 东方日报 - http://polyu.me/4lV48hJ 大公报 - https://polyu.me/4n9KAXN 香港商报 - https://polyu.me/47XmMC9 Line Today - https://polyu.me/3JZcVSo 香港新闻社 - https://polyu.me/4m5iLPO 中央电视台 - http://polyu.me/4n9SYGQ 无锡日报- https://polyu.me/4n7EAPg Technology Networks - https://polyu.me/45Z6SVo 京港学术交流中心 - https://polyu.me/4oYTadL 珠海网 - https://polyu.me/4mMXpYz Medium - https://polyu.me/4272D8X 广州日报 - https://polyu.me/4p2SZ16 南方日报 - https://polyu.me/4p5N3V2  

2025年9月1日

研究成果

20250901Prof DING Xiaoli pens article for Hong Kong Economic TimesSC

丁晓利教授于《经济日报》撰文 探讨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

土地及空间研究院院长兼测绘及地理信息学讲座教授丁晓利教授,联同研究院项目员郭健博士,于2025年9月1日于《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深入探讨北部都会区的人口密度问题。 笔者认为,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有助释放大量土地,于毗邻深圳的新界北部打造可容纳250万人口的宜居宜业新区,打破香港长期「南重北轻」的空间格局,促进香港北部与深圳南部的融合,并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支持,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对区域及国家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从人口密度角度分析,两位学者认为北部都会区具备提升发展力度。香港陆地面积约1,090平方公里(扣除陆地水面面积),2024年人口约752万,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区之一。现时北部都会区人口约100万,密度仅每平方公里3,488人,即使未来增至250万人,密度亦仅每平方公里8,333人,远低于其他一些区域。扣除郊野公园后,北部都会区人口密度在全港十八区中仍属偏低。 他们指出,北部都会区作为香港最后一幅可大规模开发的土地,应加以珍惜并适度提升人口密度,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为未来发展提供资源。例如,若每平方公里多容纳2,000人,可新增约50万居住容量,等同交椅洲人工岛项目,可节省约5,800亿港元建设成本。当然,笔者并不反对交椅洲人工岛项目填海项目。长远而言,香港仍需土地以支持可持续发展。   网上报导: 经济日报 - https://polyu.me/3I0tnRM

2025年9月1日

宣传

ISSUE 15  September 2025 2000 x 1050 pxSC

PAIR通讯.第15期.2025年9月号现已出版

我们很高兴推出最新一期的《PAIR通讯》! 在第15期出版之际,我们全新推出的高等教育课程也正式开课。本院课程采用混合模式,为来自不同背景的学员而设,旨在探讨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社会挑战以及相关解决方案。请密切留意最新课程信息,与我们一起踏上科学探索之旅。 今期收录多篇精彩文章和重要学院动态。「封面故事」专访了三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分享他们对精神健康研究、光子学发展和清洁空气行动的看法。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仇安琪教授讲述了如何利用工程和数据驱动方法促进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干预。本院高级院士、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姚建平教授介绍了光子学产业的现况和挑战。同为本院高级院士的裴有康教授则详述了他和团队设计的巨型空气净化塔如何助力中国和印度实现洁净空气。 「科研成果」部分深入探讨了本院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为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和人类健康带来独特见解。「消息与活动」部分回顾了本院及辖下研究单位近期举办的知识交流活动,包括国际会议、讲座和研讨会等。「知识转移」部分重点介绍了本院研究人员开发的技术,它们透过整合医学工程和人工智能,为推动健康老龄出一分力。「人物」部分报导了本院学者的近期成就,他们在各自领域获评为科技翘楚及顶尖科学家。 请即阅读,获知更多有关高等研究院的最新发展!   PAIR 通讯 · 第 15期:https://www.polyu.edu.hk/pair/publications/issue-15/

2025年8月29日

宣传

20250827Prof CAO Jiannong visits China Mobile IoT and appointedSC

曹建農教授到訪中移物聯 獲委任首席特聘專家

理大署理副校長(教學)、潘樂陶慈善基金數據科學教授、分佈式及移動計算講座教授、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院長曹建農教授於2025年8月24日到訪中國移動物聯網公司(中移物聯网)。 雙方就AI大模型產業應用、無源物聯網關鍵技術、校企聯合攻關機制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並一致同意在國家戰略科研項目、高端人才培養、國際技術標準制定等方面展開實質性合作,攜手推動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及全球市場拓展。 曹教授獲公司委任「首席特聘專家」,聘任儀式于同日举行。中移物聯网高度讚揚曹教授於分布式系統、無線感知與網絡、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國際聲譽,並表示其研究方向與中移物聯网於AI大模型、無源物聯網等領域的戰略佈局高度契合。 此次交流不僅深化了雙方的互信與了解,亦加強了在創新科研及高端人才領域的合作,為日後共建聯合實驗室、開展課題合作及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网上报导: 中國青年網 - https://polyu.me/41pPN5y 今日头条 -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43071590293733942/?channel=&source=search_tab

2025年8月27日

荣誉及成就

20250820_Two PolyU education research projects awarded under  Theme-based Exercise_SC

理大两项教育研究获「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主题研究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于运用卓越的研究能力,为社会教育发展作出深远贡献。理大两项研究获特首政策组2025/26年度「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下特别推出的「主题研究计划」支持。该计划以教育相关的政策范畴为主题,共有八个项目获得资助。理大在本轮申请中的获资助项目数目及金额,位列全港院校之首。 两项研究由应用社会科学系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学者带领,切合香港未来的策略定位及发展需要,合共获资助约港币160万元。 理大两个项目分别是(按项目编号)︰ 首席研究员 于璐教授 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共同研究员 谷明月教授(教大研究生院院长) 胡嘉如博士(理大学生事务处身心健康及辅导部主管) 和经纬教授(科大公共政策学部副教授) Ronnel Bornasal KING教授(中大课程与教学学系副教授) 林立教授(岭大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潘佳雁教授(浸大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叶盛泉教授(城大社会及行为科学系副教授) 曾敏教授(港大教育学院助理教授) 项目名称 提升非本地大学生在香港的适应、融合与职业发展 总资助金额 HK$905,993.00 推行期 12 个月   首席研究员 陈晓华教授 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应用社会科学系社会及文化心理学讲座教授 共同研究员 吴子杰教授(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 欧洁仪博士(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研究)) 陆依晴博士(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高级研究员) 胡嘉如博士(理大学生事务处身心健康及辅导部主管) 项目名称 加强香港非本地学生的文化融合:应用多元文化习得的政策发展 总资助金额 HK$694,257.55 推行期 12 个月 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旨在鼓励本地的智库专家和学者(包括专上院校及民间的智库团体)发挥其在各自领域的研究专长,对重点的公共政策议题进行以实证为本的研究,促进成果转化以供政府参考,并作为政府吸纳社会公共政策研究成果的渠道。

2025年8月20日

资助与捐赠

20250816_RiFood members featured on HOY TVs programme on novel fungus-based_SC

未来食品研究院成员于有线新闻节目中 谈新型菇菌脂肪替代品及新食品法规监管

未来食品研究院副院长、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副系主任兼副教授邱家琪教授,以及同系助理教授(研究)兼未来食品研究院成员常金辉博士,最近于有线新闻节目《智创未来》中介绍由其团队研发的新型菇菌脂肪替代品AkkMore™。 常博士解释:「菇类本身脂肪含量很低,一般只有0.5%至3%。我们主要针对高脂食品,目前正试验将AkkMore™用于饼干食品中。这款脂肪替代品可将饼干的脂肪含量减半,而在忌廉蛋糕或忌廉制品中,脂肪含量可减少25%。它的用法比较简单,基本上适合任何一间厂房或家庭厨房使用,只需在制作食品过程中加入粉末即可。」 邱教授补充:「AkkMore™有助减少卡路里摄取。其次,它能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团队在老鼠实验中发现,肥胖老鼠原本有焦虑症状,但服用此配方后,焦虑情况明显改善,整体健康状况亦有显著提升,并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及血脂水平。」 两位学者指出,现时市面上的部分脂肪替代品,由于成分或味道等因素,消费者未必容易接受。他们将继续研究这种从菇菌提炼的脂肪替代品,期望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创新的健康食品。 因应新型食品将会成为未来饮食巿场的大趋势,同为未来食品研究院副院长、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副系主任兼副教授郭颖轩教授于访问中表示,新型食品是否需要新的法规监管,需视乎食物的原材料成份及生产方法而定。   网上报导: 有线新闻 - https://www.i-cable.com/%E6%96%B0%E8%81%9E%E8%B3%87%E8%A8%8A/380837/%E6%99%BA%E5%89%B5%E6%9C%AA%E4%BE%86-%E6%96%B0%E9%A3%9F%E6%9D%90-%E6%96%B0%E5%81%A5%E5%BA%B7 (14:58-17:13 及 20:48-22:55)

2025年8月16日

媒体报导

20250815 Dr LI Ming featured in Hong Kong Commercial Daily on real-world_SC

李鸣博士获《香港商报》专访 谈现实世界资产发展

理大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院副研究员兼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执行会长李鸣接受《香港商报》专访,深入分析现实世界资产(RWA)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标准化建设。他指出,RWA代币化发展迅速,稳定币相关立法亦在加快推进,RWA已从探索阶段进入实际应用,众多项目极需规范化模式及技术支撑,以促进融资及生态扩展。李鸣强调,稳定币与RWA是目前行业的两大热点,但两者本质相异:RWA偏向项目级金融服务,需要完整业务模型支撑;稳定币则属支付工具,并非投资性资产。他提醒公众勿误解稳定币的用途,其核心价值在于支付场景,行业应加强科普,纠正公众误解。 针对稳定币的发展,李鸣提出三大路径:一是机构间清算与结算,二是跨境供应链,三是面向消费者的转账与支付。他认为,稳定币应用需全新技术基础设施,传统金融难以满足需求,相关业务系统需要升级,兼顾监管合规与创新。未来有望出现大型技术集成服务公司,整合律所、券商等资源,提供确权、评估、发行、流通等一站式服务。 在监管方面,RWA带来新机遇,监管机构正逐步设立透明监管原则及沙盒试验机制,为行业创新提供合规路径。各国普遍采用透明监管,透过设立发牌制度及建立监管沙盒,为创新应用提供可控测试环境。香港的沙盒机制是推动标准的重要措施。李鸣透露,技术与业务标准的制定已在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启动,现有十多个产业方案参与讨论,标准文件预计明年发布,将先由产业自律形成共识,再与特区政府沟通推进。 对于有意投身RWA领域的企业,李鸣建议应明确商业模式,稳定币产业链需进一步简化,服务集成机构的出现将惠及行业。Web3.0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商业模式循环效率,助力融资与规模扩张,构建清晰、可信、透明的对接平台至关重要。李鸣最后表示,稳定币立法、发牌、技术落地及业务创新均需长期努力,行业健康发展离不开标准化建设与理性认知的支撑。   网上报导: 香港商报 - https://polyu.me/4fIzEy2

2025年8月15日

媒体报导

20250815_Prof YANG Guang and Prof LI Gang publish review article_SC

杨光教授与李刚教授发表关于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的综述文章

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杨光与讲座教授李刚共同撰写的综述文章《Towards efficient, scalable and stable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近日于《Nature Photonics》期刊发表。 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兴光伏能量收集技术,其效率已突破传统单接面太阳能电池。尽管近期的功率转换效率已接近35%,这与理论最大值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此外,要技术实现广泛商业化应用,必先解决在长期运作稳定性及大规模制造等方面的挑战。 该篇文章全面概述了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聚焦效率、稳定性与可扩展性三大关键议题。作者亦深入剖析了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了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杨教授现为光子技术研究院、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及先进制造研究院成员。李教授则为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光子研究院管理委员会成员,以及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和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成员。 阅读全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25-01732-y

2025年8月15日

宣传

20250814_Prof CAI Jing pioneer safer AI-powered MRI imaging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_SC

蔡璟教授开创更安全、人工智能驱动的鼻咽癌磁力共振成像技术

理大研究团队在鼻咽癌磁力共振成像(MRI)领域取得突破。传统上,鼻咽癌的MRI检查需使用钆类显影剂(GBCAs)来增强肿瘤的造影,但此举可造成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大脑积聚钆等健康风险。 理大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及智龄研究院管理委员会成员、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系主任兼教授蔡璟领导的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以人工智能驱动、无需显影剂的MRI成像技术,为诊断提供更安全的选择。他们的创新成果「多模态引导协同神经网络」(MMgSN-Net)能利用T1及T2加权影像,生成合成虚拟对比增强图像,过程无需使用GBCAs。团队基于此项成果,开发一种「用于虚拟对比增强技术的基于生成对抗网络像素级梯度模型」(PGMGVCE),进一步提升影像纹理与细节。 比较研究显示,PGMGVCE的准确度与MMgSN-Net相若,在纹理映像方表现更佳,这对于鼻咽癌肿瘤的精确划界至关重要。研究结果突显了多种成像模式及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提升诊断质量方面的重要性。 这些前沿技术为鼻咽癌患者带来更安全的MRI检查,特别是对显影剂有不良反应的患者,并为癌症诊断及治疗规划开辟新路。未来研究将着重扩展数据采集及纳入更多MRI模式,以进一步提升诊断能力。 网上报导: 优睿科 - https://polyu.me/45hPQ5R Bioengineer - https://polyu.me/413mNAp Technology Network - https://polyu.me/4mH2bWU Mirage News - https://polyu.me/3UsjhvF  

2025年8月14日

研究成果

20250812Prof WENG Qihao publishes comment article on urban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SC

翁齐浩教授发表文章谈城市视觉空间智能发展

 土地及空间研究院副院长、土地测量及地理讯息学系地理信息学和人工智能讲座教授、香港全球杰出创科学人翁齐浩教授及其团队,近日于《npj Urban Sustainabilit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Urban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linking human and sensor perception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的文章。 文章指出,城市视觉空间智能(UVSI)将人类感知与先进感测技术相结合,突破了传统仅以科技为核心的智能城市模式。透过整合卫星影像、物联网传感器、移动装置及社交媒体等多元数据来源,UVSI能够实时且多维度地掌握城市环境的状况。 UVSI的一大核心特色是其协作框架,确保居民、科技与城市空间之间的持续互动反馈。这种自适应的方法有助于动态城市管理,呼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第 11项目标,即「可持续城市与小区」。UVSI可为政策制定、基础设施规划、灾害监测及气候行动等提供重要信息,同时重视隐私保护与公众信任。 然而,相关挑战仍然存在,尤其是在不同地理环境下整合多元数据及处理偏误方面。研究团队认为,未来的研究将着重于开源模型、数字孪生技术,以及兼顾道德伦理、人工智能驱动的城市规划。 随着城市持续扩展,UVSI的全面方法有望进一步连结科技与人类经验,响应各小区的多元需求,打造更具韧性、包容性与宜居性的城市环境。 阅读完整文章: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949-025-00256-2

2025年8月12日

宣传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