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 1

理大將於10月9日舉辦「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 匯聚政產學研專家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航空物流樞紐發展

為支持行政長官在上星期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積極推動創科發展,推進低空經濟生態圈建設,包括舉辦低空經濟旗艦活動,致力打造香港成為低空創新應用亞太區樞紐,並推廣香港在低空經濟領域的領先地位,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將於10月9日(星期四)假校園蔣震劇院舉辦「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高峰會),歡迎公眾及業界人士報名參加。 高峰會由理大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及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協辦。活動匯聚逾40位來自香港、內地及海外的政商領袖、學者及業界人士蒞臨分享,聚焦低空空域管理、產業發展模式、技術研發及城市應用案例等議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航空物流樞紐發展。同場亦設創新科技展,近30家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及企業將展示多個前沿科技應用案例及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 高峰會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先生、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及香港立法會議員、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創會會長葛珮帆議員擔任主禮嘉賓,中國電信集團首席科學家畢奇院士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當日並設兩場爐邊談話環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常任秘書長蔡傑銘先生及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將分別聯同各地的政府及民航部門代表、商界領袖、學者及業界人士,包括領先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及低空經濟系統開發商,就低空經濟政策方向,以及產業、科學與學術界的協同創新進行深入交流,分享真知灼見。 此外,高峰會下午將設四場分論壇,分別探討低空經濟於香港及內地不同省市發展的政策框架;交流現行「監管沙盒」項目的進展、研析大灣區無人機交通管理和無人航空載具的技術發展,以及展示無人機在硬體、軟體及系統層面的創新成果。 理大一直積極支持低空經濟相關的技術發展,去年成立的低空經濟研究中心已開展多個跨學科研究,涵蓋基礎設施部署與低空空域營運,以及智能感知與控制技術的開發;今年9月亦開辦低空經濟碩士課程,全面培育低空經濟所需的專業人才。 更多「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活動資訊及報名詳情,請瀏覽:https://events.polyu.edu.hk/ilaesummit2025_chi/home   ***完***

2025年9月22日

活動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hoto 1

理大獲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捐贈設立「招商局一帶一路獎學金」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促進國際化和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吸引全球各地學生來港升學及發展。理大獲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慷慨捐贈,設立「招商局一帶一路獎學金」,支持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優秀碩士生赴理大商學院深造。首屆獎學金頒發儀式日前(9月17日)於理大黃民鄧潔華伉儷環球學生薈舉行,四名來自韓國、盧旺達、吉爾吉斯斯坦及馬來西亞,正修讀商業管理理學碩士課程及全球供應鏈管理理學碩士課程的學生,憑藉優異的學術和面試表現,獲頒「入學獎學金」。 在頒發儀式上,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招商局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繆建民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一帶一路」專員何力治先生分別致辭,香港中國企業協會副會長兼總裁于曉先生出席活動,理大代表、招商局集團代表、香港中國企業協會代表、理大商學院師生及一眾嘉賓聚首一堂,見證儀式。 滕錦光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衷心感謝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於理大設立獎學金,助力雙方共同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貢獻力量。作為本地首間響應此倡議的大學,理大早於2015年便與合作夥伴創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近年來,理大取錄的『一帶一路』學生人數穩步增長。在此祝賀各位獲獎同學,冀望你們在理大盡展潛能、追求卓越,積極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文化交流。」 繆建民先生在致辭中介紹:「招商局自1872年創立至今,始終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和人才培養,積極為全球青年和學生展現才華、成就夢想提供廣闊平台。獎學金的設立旨在鼓勵優秀學生追求學術卓越,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專業與文化交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期望獲獎學生能以此為契機,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樑。」 何力治先生表示:「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在建設『一帶一路』人才庫方面擔當關鍵角色。共享人才庫不但有利本地發展,亦惠及內地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這項獎學金將進一步強化相關工作,助力建立兼具韌性和共享性的『一帶一路』人才庫,支持長期合作並促進全球文化交流。」 來自韓國、正修讀商業管理理學碩士課程的獲獎學生Hannah LEE在致謝中說:「感謝招商局慈善基金會設立這項獎學金,這不僅為我提供寶貴的經濟支持,更激勵我在學業上追求卓越。我非常珍惜這次機會,計劃畢業後留港工作,回饋社會。」 「招商局一帶一路獎學金」分為「入學獎學金」和「畢業學術獎學金」兩類。理大將於2025/26學年完結時,頒發「學術獎學金」予六名學業成績優異並符合條件的應屆碩士畢業生。 滕錦光教授(左)向何力治先生(右)致送紀念品。 何力治先生(右五)、滕錦光教授(左五)、繆建民先生(右六)、楊立偉教授(左四)、于曉先生(右四)、羅璇博士(左三)、張軍立先生(右三)、梅國威教授(左二)、黃奕女士(右二)、黎基雄教授(左一)及牛華女士(右一)在獎學金頒發儀式上合影。 ***完***

2025年9月22日

教與學 拓展事務處

Photo 1

理大獲旭日慈善基金捐款支持 研究以人工智能推動可持續時尚設計和品牌生態系統管理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旭日慈善基金慷慨捐贈支持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題為「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時代對可持續時尚設計與品牌生態圈的全面管理方法」的研究項目,旨在推動可持續時尚設計與品牌生態圈的發展,加強紡織行業的競爭優勢。 捐贈典禮及研究項目啟動儀式今天於理大校園舉行。捐贈典禮由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旭日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楊勳先生主持,雙方互贈紀念品以資紀念。其中,理大送出的紀念品由時裝及紡織學院及工業中心攜手製作,以紡織技術織勾勒理大標誌性建築,並鑄刻「理大銘惠 · 智領霓裳」;「智領」寓意以智慧引領時尚潮流,「霓裳」則象徵錦繡華服,突顯時裝及紡織學院在紡織與時尚設計的卓越成就。 滕錦光教授在致歡迎辭時,感謝旭日集團及旭日慈善基金多年來對理大發展的鼎力支持,並表示:「人工智能是推動香港再工業化和智慧城市發展的核心技術。理大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通過雙方的合作將為紡織界源源不絕培育精通人工智能在內專業知識的人才,助力香港發揮區域優勢,鞏固大灣區作為時尚創新樞紐的地位。」 楊勳先生表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旭日集團便與理大結下了深厚緣分;四十年來,旭日與理大的合作從未間斷。此次支持理大共建品牌生態圈的研究工作,既是對理大科研實力的信任,也是雙方歷久彌堅合作情誼的見證,更是我們共同致力於培養優秀人才、推動服裝產業創新、可持續發展的誠摯心願。」 隨後,兩位代表聯同旭日集團董事兼副總經理張慧儀女士、理大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大紫荊勳賢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兼立法會議員吳永嘉先生,以及理大顧問委員會主席顏吳餘英女士、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和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共同主持研究項目的啟動儀式。 在項目啟動儀式後,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葉曉雲教授介紹獲旭日慈善基金支持,以「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時代對可持續時尚設計與品牌生態圈的全面管理方法」為題的研究項目。她指出,時尚行業正經歷一場由傳統文化元素融合人工智能、數字平台和可持續實踐等尖端科技所推動的變革性轉變。人工智能的普及應用為行業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能有效提升業務營運效率,並為客戶帶來全新的體驗;通過與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進一步整合,更為企業創造前所未有的機遇。 研究項目將圍繞以下七大主要範疇,開發融合傳統時尚設計及包括人工智能和數字平台在內先進技術的創新見解和解決方案,以加快傳統設計和製造流程,提高時尚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服裝產業智能數據驅動設計與數字轉型 人工智能時尚應用:革新服装審核 捍衛創意資產 服裝材料模擬與優化系統 產品預算的穩健估計與生產營運數據挖掘 管理供應生態系統以提昇競爭優勢:多角色供應商協同機制在時尚産業供應鏈中的集成研究 服裝行業數字化轉型中的顧客評價系統研究 人工智能驅動的直播電商生態系統優化策略研究 ***完***

2025年9月19日

活動 拓展事務處

01

「致敬國家豐碑」國情教育宣講活動在理大圓滿舉行 逾250名師生及各界代表出席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一直積極傳承及弘揚中華文化,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在江蘇省海外聯誼會的指導支持下,理大今日聯同香港江蘇社團總會及江蘇香港文化促進會合辦「致敬國家豐碑」國情教育宣講活動,深化香港年輕一代對國家歷史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吸引逾250名師生及各界代表參與。 宣講活動在理大蔣震劇院舉行,獲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社團聯絡部副部長胡啟明先生;江蘇省委統戰部一級巡視員、江蘇省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李衛華先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特區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組長、香港立法會議員李慧琼議員;全國政協委員、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全國政協委員、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以及江蘇省政協常委、江蘇香港文化促進會會長陳慧鈺女士等眾多嘉賓出席支持。  「致敬國家豐碑——他們的故事,讓我告訴你」國情教育宣講活動自2021年7月推出以來,始終以「家國情懷與個人擔當」、「回顧歷史與觀照現實」、「民族復興與港澳發展」為主題,通過緬懷革命先烈、致敬國家豐碑,教育引導港澳青少年繼承先輩遺志,汲取奮進力量,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宣講會上,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局的郭琦女士、江蘇無錫廣電新聞中心的李佳先生及恩來幹部學院的張麗麗女士,分別講述雨花英烈、大國重器團隊和周恩來總理的故事,生動再現革命先輩信仰堅定、不畏犧牲的偉大精神,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堅韌不拔的奮鬥風采,以及周恩來總理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崇高一生,令全場動容。 現場特別播放「山東艦航母訪港」和「九三閱兵」視頻,重溫令人心潮澎湃的民族高光時刻。理大師生們還帶來深情詩歌朗誦《月光下的中國》和演唱經典歌曲《獅子山下》,抒發對祖國的深沉熱愛與美好祝福,傳遞出香港同胞與祖國人民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活動在全場齊唱《歌唱祖國》的激昂歌聲中圓滿落幕。參與同學紛紛表示,祖國是香港抵禦風浪、保持繁榮的堅強後盾,並期望能在學習中錘煉本領,在奮鬥中勇擔使命,努力為科技強國、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李衛華先生表示,希望同學們將激蕩於心的深深感動,化作矢志向前的不竭動力,以青春之朝氣、奮鬥之姿態,積極投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去,讓青春在強國建設的浪潮里綻放璀璨光芒。 李慧琼議員表示,這次活動是對香港青少年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希望青少年能從先賢故事中汲取愛國力量,成為香港繁榮穩定和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建設者。 林大輝博士表示,理大致力培養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希望藉舉辦這場活動,將理大學生的愛國情懷輻射到全港青少年,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並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發展貢獻才智力量。 活動期間亦舉行《南京條約》史實展主題徵文比賽頒獎儀式。「以史為鑒 開創未來」——《南京條約》史實展在2022年啟動,至今已在香港107所中學巡展,並於今年5月份推出線上展覽,同時面向全港中學生開展主題徵文比賽,鼓勵同學們用筆尖觸摸歷史,用文字抒發對民族命運的深沉思考和對振興中華的堅定信念。比賽吸引了眾多香港青少年積極參與,今年共收到有效文稿1057篇。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社團聯絡部副部長胡啟明先生(右一)為在《南京條約》史實展主題徵文比賽獲一等獎的中學生頒獎。 全國政協委員、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右一)為在《南京條約》史實展主題徵文比賽獲二等獎的中學生頒獎。   全國政協委員、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右一)及江蘇省政協常委、江蘇香港文化促進會會長陳慧鈺女士(左一)為在《南京條約》史實展主題徵文比賽獲三等獎的中學生頒獎。   江蘇省委統戰部一級巡視員、江蘇省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李衛華先生(左一)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特區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組長、香港立法會議員李慧琼議員(右一)為在《南京條約》史實展主題徵文比賽獲優秀組織獎的中學代表頒獎。   ***完***

2025年9月18日

活動 內地發展處

Photo_web

理大歡迎2025年《施政報告》多項政策措施 加快北都大學城及國際教育樞紐建設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歡迎行政長官今日於《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多項政策措施,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包括支持大學招收更多非本地學生及教研人才,以及推動新興科技及產業發展,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並加快國際教育樞紐的建設。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表示:「理大全力支持特區政府發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推動育才、匯才、科技協同發展,並歡迎政府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加快北都大學城發展。大學早在兩年前已向政府提交建議書,計劃於北都設立『醫學院』及附設會議展覧中心的大型『教學酒店』,以滿足大灣區龐大人口的醫療服務需求,並促進區內旅遊、會展和經濟發展。理大近年發展勢頭強勁,在2026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54位,但面對土地及空間嚴重不足的巨大挑戰。大學期望政府大力支持理大在北都設立新校區,突破土地及空間的瓶頸,為香港鞏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及第三所醫學院作出更大貢獻。 同時,理大亦全力支持政府弘揚中華文化,包括打造『中華文化節』品牌項目,並透過多元化活動聯繫社區。理大自去年起舉辦『理大中華文化節』系列活動,早前更與廣東工業大學合演舞台劇,紀念東江水供港60周年,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大學亦舉辦電影放映會、主題講座及展覽,慶祝『港區國安法』實施五周年及抗戰勝利80周年。」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支持政府推出多項政策,促進香港國際教育樞紐建設,包括放寬自資非本地本科生及研究院研究生學額上限,以及成立『留學香港專班』,加強推廣香港高等教育。大學一直致力於增強校園多元文化及國際化的學習氛圍,積極開拓中亞、中東、非洲、歐洲及南美等具潛力的新興市場,以吸引更多優秀非本地生入讀。此外,理大亦緊貼市場需要,開設各類迎合新興科技發展的課程,為不同行業培養專業人才。為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需求,理大於今年四月成立了『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以回應市場對相關領域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上一個學年,理大於全球近64個國家及地區舉辦了逾590場本科生宣傳及招生活動,當中包括46個「一帶一路」及東盟國家。為配合政府放寬非本地生限額的政策,理大自2024/25學年起增加非本地生學額,2025/26學年已錄取約1,100名非本地生,當中包括逾400名國際學生(不包括內地生)。未來,理大將善用政府資源,並配合大型宣傳計劃,進一步加強海外宣傳力度,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非本地學生加入。 理大樂見政府銳意發展人工智能及數據科學產業,打造香港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樞紐。政府計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旨在促進人工智能上游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及開拓應用場景,與理大早前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和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的目標不謀而合。這兩個學術單位均由具備豐富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設經驗的學者領導,將助力推動人工智能驅動的跨學科研究,並為香港培育更多相關領域人才。 此外,理大亦支持政府以一系列措施推動航天科技、低空經濟等戰略性產業的發展,並支持大學的相關研究項目。理大在這兩個領域均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更是香港唯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大學。去年,大學成立了低空經濟研究中心,並開設低空經濟理學碩士課程,以配合相關領域跨學科研究及人才培育的需求。理大將於今年10月9 日主辦、政府「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及「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協辦的「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向世界推廣香港在低空經濟領域的領先地位。 理大欣悉政府推出「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鼓勵大學學者參與企業研發工作及邀請科企專家參與教學,深化產學研聯動發展,這與理大透過拓展業界合作網絡,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解決方案的理念一致。繼早年成立深圳研究院後,近年理大亦於12個內地主要城市設立技術創新研究院,以及在深圳前海成立前沿技術創新中心,對接當地產業和社會需要,積極推動「理大科研 + 內地產業鏈 + 內地市場 = 造福社會」的技術轉移合作模式。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早前向政府提交的《2025年施政報告政策建議》,聚焦於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當中多項建議與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的政策方向高度契合,包括鞏固航空航天研究資源、推動低空經濟發展、建設碳交易與碳定價機制,以及推動新能源汽車與綠色能源的發展。 ***完***

2025年9月17日

其他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hoto 1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到訪理大 暢談國家航天科技發展 勉勵學生逐夢太空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熱烈歡迎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及首席科學家兼國際深空探測學會理事長吳偉仁院士昨天親臨校園主持專題講座。吳院士是次應邀來港,出席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公益慈善研究院、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合共聯合捐贈,香港青年協會作為策略合作夥伴,香港宋慶齡基金會支持的「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活動,並專程撥冗到訪理大,以「逐夢太空 叩問蒼穹」為題,與理大賽馬會綜藝館現場逾600名理大師生、校友及嘉賓分享國家航天事業的重大進展與戰略規劃。 吳偉仁院士是航天測控通訊與深空探測工程總體技術專家,長期從事航天測控通訊和深空探測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他帶領團隊領導和完成「嫦娥」系列多次歷史性任務,為國家月球與深空探測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目前,他與團隊正推動由國家倡議、多國參與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浩瀚星空,無垠宇宙,國家航天科研人員邁出的每一步,都在為人類探索未知世界貢獻力量。吳院士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將國家深空探測技術帶向世界領先水平,其寶貴經驗與真知灼見必將啟發青年學子對宇宙的好奇與思考,點燃他們逐夢太空的熱情。理大在航天領域深耕30餘載,並把深空探測列為重點科研方向之一。在國家航天科技與深空探測不斷取得突破的征程中,理大有幸參與其中,成為香港唯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大學。未來,理大將繼續致力培育高端科研人才,推動相關領域的科研創新,為國家建設航天強國貢獻更大力量。」 吳偉仁院士在講座中回顧了世界航天發展歷程,並介紹國家在多項航天工程項目取得的標誌性成果,包括: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其中,中國探月工程只用了二十年時間便完成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創造了多個「世界首次」。「嫦娥五號」首次實現國家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並從月壤樣品中發現了第六種月球新礦物──嫦娥石,為人類拓展認知作出了中國貢獻。吳院士還特別提到,目前月球上已有30多處地點以帶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名稱命名,包括「嫦娥四號」首次月球背面軟着陸點命名為「天河基地」,打破長久以來西方國家壟斷的局面。他更特別提到香港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一直積極參與國家深空探測任務,包括理大在內的科研團隊保障了「嫦娥」系列安全着陸月球和採樣,以及「天問一號」安全着陸火星等。 展望未來,深空資源開發利用逐漸成為國際科技界熱點探索領域之一,其對開發物質資源、利用特殊太空環境資源、掌握獨特深空位置資源等具有重要意義。吳院士表示,近地小行星、月球、火星等地外天體蘊含豐富礦物、水冰、氦-3、大氣物質等資源,具有巨大經濟價值;太空中超高真空、微重力、強輻射等特殊環境是實現重大科學突破的天然平台,可催生並賦能地球新產業的發展,例如太空制藥。他還指出,太空是孕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並列舉一系列由此衍生促進經濟和民生的行業和項目,包括:空間太陽能發電站、太空旅遊、太空農業和太空電梯等。 主題演講結束後,由理大張心瑜空間科學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研究)、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教授擔任主持人,吳院士在台上與一位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博士生、一位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碩士生,以及一位天文學會本科生代表進行了現場對談。其間,有同學提問: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將在未來的深空探測工程扮演怎樣的角色?吳院士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大型深空探測工程往往涉及數萬人員參與,不能僅靠傳統方式實施,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有助於實現智能宇航、智能探測、智能控制、智能通訊及智能導航等。 自 2010 年起,理大一直積極參與國家的太空探索計劃,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專家攜手研製太空儀器,又利用先進地形測量技術協助評估及選取合適的着陸點,先後協助國家「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及「嫦娥六號」探月任務和「天問一號」火星任務取得成功。近年,理大成立了「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並與國家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共建「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理大科研團隊亦通過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樣品管理辦公室的審核,成功借用多批次由「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採集的月球土壤樣品,以便開展多項科研項目。此外,理大學者亦積極參與其他國家航天科技及深空探測領域的研究項目,包括搭載於「實踐19號」衛星上的研究項目,以及有關降低太空廢棄物對通訊衛星和太空站造成的超高速撞擊風險的項目等。 ***完***

2025年9月17日

活動 學生事務處

Photo 1

理大與清華大學手攜手合作 推進醫療科技和工程物理領域交叉研究及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清華大學早前(9月8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就醫療科技和工程物理領域的研究創新、成果轉化及人才培育開展合作。 簽署儀式於理大校園舉行,在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主任鄒翔教授、清華大學科研院海外項目部主任曾鳴教授、工程物理系副系主任李亮教授及工程物理系邱睿教授見證下,由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蔡璟教授和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系主任黃文會教授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標誌雙方在教研合作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趙汝恒教授表示:「全球科技發展迅速,跨學科合作尤其重要。理大積極推動跨學科創新研究,並在人工智能、碳中和、醫療健康等領域取得卓越成果。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憑藉雄厚的科研實力,在核物理技術及應用等方面引領行業發展。相信此次合作不但能促動兩校的科研及教育發展,更有助推進前沿醫學研究,為國家作出貢獻。」 岑浩强教授表示:「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緊貼醫療健康領域發展,致力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及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並在人工智能應用於精準醫療領域建立扎實的科研基礎,取得具國際影響力的成果。我們期待理大在醫療創新方面的優勢,能與清華大學在核物理領域的專長深度融合,攜手應對醫療健康領域面臨的挑戰,探索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                     黃文會教授表示:「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非常高興能與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深化合作,促進具影響力的科研項目。今天的活動也為雙方合作搭建了平台,進一步推動兩校的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為全球健康與能源安全領域貢獻智慧和力量。」 同日,理大與清華大學合辦「第二屆物質能源安全與健康國際學術論壇」,匯聚兩校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醫學影像、質子治療、人工智能應用於醫療與空間技術等,促進在相關領域的深度合作。   ***完***

2025年9月16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

Photo 1

理大學者開創智慧可持續個人降溫新方案 應對全球極端高溫天氣

全球暖化日益威脅人類健康和工作效率。目前,全球約36億人居住在極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區域。在2000年至2019年間,全球每年逾48萬人死於與高溫相關的疾病。極端高溫增加壓力荷爾蒙、影響睡眠質素、削弱注意力、降低生產力,以及加劇情緒惡化。為應對日益嚴重的熱浪,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突破傳統服裝設計限制,研發新一代可持續的個人降溫解決方案。 理大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副教授、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理大興國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壽大華教授最近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論文,提出利用先進紡織與智慧可穿戴技術,實現可持續個人降溫的新方法。 智能科技,尤其是智慧可穿戴技術與人工智能,正成為實現可持續個人降溫的關鍵推動力。壽大華教授表示︰「根據世界氣象組織預測,2025至2029年間出現史上最熱年份的機率高達80%。在此背景下,個人降溫科技對人類福祉、健康和生產力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我們正在研發一系列智慧型『超級英雄式』服裝,該服裝具備自我調溫與實時健康監測功能,能有效應對極端高溫天氣帶來的挑戰。」 該篇論文提出的觀點極具前瞻性,系統地聚焦有效整合輻射、傳導、對流及蒸發四種降溫機理,提出在動態現實場景中,實現人體熱濕平衡自我調節的具體策略。論文同時提出並構建了一個由人工智能驅動的閉環框架,連接感知、預測及執行,實現個性化及節能的降溫效果,並強調設計具備可規模化和可回收性,以促進公共健康、工作場所安全及效率。 可持續的個人降溫由被動型織物,逐步邁向智能系統。具有光譜選擇性的紡織品能高效釋放人體紅外熱量,同時阻隔外部太陽和地表熱量的侵入。透過在纖維和紗線中複合不同導熱填料,來實現可調熱阻。濕度響應纖維則有助強化對流和蒸發散熱效果。輕量化可穿戴設備,例如︰可變輻射率器件、電致冷與熱電模組,當結合柔性光伏及隨身儲能,可實現主動可控的降溫。這些新技術採用「模式選擇性」降溫策略,並融入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兼顧舒適、耐用、可水洗及輕巧特點,有效延展熱舒適範圍,減少對空調的依賴。 儘管個人降溫技術發展迅速,仍面對許多挑戰。人體出汗有助散熱,但目前汗液管理效能有限,常導致織物重量和黏膩感增加,降低透濕性及輻射降溫效率,尤其在劇烈出汗時更為明顯。此外,能夠隨動態環境和個體生理變化實現即時自我調節熱平衡,同時確保舒適和安全,仍是一個極具挑戰的問題。 壽大華教授表示︰「未來我們還需要加強紡織、傳熱學、柔性電子與人工智能等跨學科融合,建立具規模和可回收的製造體系,平衡可持續、可穿戴、時尚與熱管理功能。同時,也需要制定標準化、使用者為本的評價指標,例如:單位功率降溫能力、生理熱感和用戶接受度等,以促進公平比較與使用。」 壽大華教授及其團隊致力研究多項創新技術以應對極端高溫的挑戰。其中iActive™智能運動服引入低電壓驅動人工汗腺及汗區映射的根狀液體輸運網路,以液滴形式快速排出汗液,大幅減輕重量與黏膩感,保持皮膚乾爽透氣,其排汗速度可高達人體出汗峰值的三倍。 Omni‑Cool‑Dry™是一款兼具透氣、類膚質的全新織物,有效導流汗液,又能提供光譜選擇性降溫效果。透過反射太陽和地表輻射,同時發射人體紅外熱量,能讓皮膚溫度相比普通織物降低約5 °C,即使在陽光下使用者也能保持清涼乾爽。 針對高溫作業環境,在熱適應軟體機器人服裝中,內嵌溫度回應軟致動器,可主動或自發地調節織物厚度及其內部靜止空氣層,從而克服傳統隔熱服單一隔熱等級的局限。其熱阻可在0.23至0.48 K·m²/W範圍內調節,即處於120°C的高溫環境下,其內表面溫度也能比傳統隔熱服低約10°C。 SweatMD是一款全紡織、非侵入式可穿戴系統,利用仿生微流體網路定向引導汗液,通過親膚傳感紗線監測葡萄糖、鉀離子等生物標誌物,可即時生成分子層級的健康指標(如疲勞與脫水風險),並將數據傳送至手機。 總體而言,上述創新技術構建了一個智能生態系統,通過感測器監測生理狀態,利用模型預測降溫需求,由智能服裝提供定向回應。透過整合紡織感測器、基於纖維的冷卻器與隨身能量採集器,有望實現可持續的自主降溫。 這些研究成果涵蓋日常服飾、運動與防護裝備,充分體現將基礎研究轉化普及,以應對全球挑戰。透過理大研究中心及設於內地的技術創新研究院,如理大興國技術創新研究院和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更可借助內地市場豐富的應用場景,並與當地龍頭產業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轉化,並推動可規模化部署。 壽大華教授的科研項目分別獲得國際知名創新獎項嘉許,包括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審團嘉許金獎(2025)及金獎(2024),以及TechConnect全球創新獎等。此外,壽教授亦榮獲美國纖維學會「傑出成就獎」,該獎項每年僅授予一位全球學者。 ***完***

2025年9月15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時裝及紡織學院

Photo 1

理大與地政總署合作推動創新測繪及空間地理科技 支持香港數碼轉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地政總署今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就共同發展符合官方標準的智慧測繪及地理空間服務建立合作框架。雙方將透過在相關領域開展領先研究、提供技術培訓及推動技術進步,加快香港數碼轉型的步伐。 簽署儀式於理大校園舉行,由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與地政總署副署長(測繪事務)張國輝先生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系主任陳武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院長丁曉利教授、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史文中教授、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翁齊浩教授及地政總署助理署長(測繪事務)朱紹基先生等一眾嘉賓亦出席見證。 王鑽開教授表示:「從城市規劃、環境監測,到災害應對和資源管理,空間數據和人工智能科技從方方面面改變着我們如何理解環境及與其互動。透過結合測繪處的專業及經驗,以及理大卓越的學術、前沿研究和創新實力,我相信此次合作能鞏固香港作為世界領先智慧城市的地位,為社會帶來創新及繁榮的氣象。」 張國輝先生在簽署儀式表示,是次合作結合理大的卓越科研能力與地政總署的實務經驗,是香港地理空間技術現代化的重要一步。藉此,署方將推動應用創新方案,以提升土地行政效率,並支持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 在是次的合作架構下,理大四個學術及科研單位,包括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及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將與測繪處在科研、教育及知識轉移範疇進行合作,聚焦於土地測量、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技術、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及定位技術等多個跨學科領域。 雙方亦計劃成立聯合研究中心,由理大投放人才和技術資源,測繪處則提供專業經驗及業界見解。中心將致力優化和應用各項與土地測量、衛星定位參考網、無人機、空間數據整合及分析、智慧地址管理相關的實踐和技術方案,以提升香港城市規劃及發展的效率和精準度。此外,理大與測繪處亦會探討為業界及相關政府員工提供技術培訓,加深他們對最新測量和地理空間技術的了解。 陳清焰教授強調理大的交叉學科研究對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具重要意義,並表示:「智慧及可持續城市是理大交叉學科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在這一主題下,我們融合多個學科的專業,包括土地測量、地理資訊學、土木工程、電子計算及人工智能,並在空間數據分析、系統整合、基礎設施設計和感測技術等領域推動創新研究,致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供業界和政府採用的技術和政策建議,為改善城市規劃作貢獻。」 陳武教授亦闡釋了此次政學合作的重要價值,他指出:「測繪處擁有重要的空間數據、對監管框架的了解和應對城市挑戰的實際經驗,而理大則具備推動前沿研究、提升技術專業及提出創新解決方法的深厚實力。通過此次合作,我們將攜手築起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樑,確保科研成果能被轉化為實際應用,並發揮各自優勢應對複雜的城市發展挑戰,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加快建設香港成為智慧可持續城市。」 陳清焰教授強調理大的交叉學科研究對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別具意義。 陳武教授闡釋了此次政學合作的重要價值。 此次合作促進了學界、政府與業界之間的緊密聯繫,並通過依托測繪與地理空間領域的創新,以及深度整合用於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技術,為發展智慧香港注入重要動力。 ***完***    

2025年9月1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理大高等研究院

Photo 1

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蒞臨理大 向師生宣揚奧林匹克精神 迎接第十五屆全運會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重視全人教育,積極邀請社會各界翹楚到大學分享交流,激勵學生發揮潛能,實踐理想。理大今日與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港協暨奧委會)共同主辦、中國香港體育聯盟合辦「學務長專題講座系列:追夢人生」——「全力以赴 逐夢賽場 :『全力支持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奧林匹克主義教育計劃」講座,邀請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中國香港奧林匹克學院主席及理大校董會成員霍啟剛先生擔任主講嘉賓,分享他在推動香港體育發展的豐富經驗,並展望今年11月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十五運會),期待學生全情投入及支持國家體育盛事。 講座吸引約200名嘉賓、理大管理層及師生參與。霍啟剛先生以「全力支持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為主題,細說他參與本地體育發展工作的歷程,當中特別提及對培育精英運動員的重視,以及如何透過「奧林匹克主義教育計劃」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對於即將舉行的十五運會,他表示賽事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有助推廣大灣區融合,意義非凡。 霍啟剛先生表示:「近年香港體育發展取得令人振奮的成果,有賴政府持續投放資源支持,讓中國香港運動員能夠在國際舞台上屢創佳績,而運動員能夠自信地站上賽場,發揮最佳水平,亦有賴廣大市民一直以來的鼓勵與支持,這份社會齊心推動體育發展的力量,尤其珍貴。兩個月後粵港澳三地將共同承辦十五運會,這不但是國家對香港信任的體現,更是推動區域體育合作、提升本地體育水平的平台。希望全港市民能夠齊心關注全運會,積極參與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共同打造一場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體育盛事,展現香港熱愛運動、團結向上的精神。」 講座的對談環節由理大暫任學務長梅國威教授主持。霍啟剛先生與兩位香港傑出運動員兼港協暨奧委會首屆「奧林匹克大使」——五屆奧運游泳運動員及亞運會獎牌得主歐鎧淳小姐及2012年倫敦奧運會劍擊運動員及亞運會獎牌得主崔浩然先生深入交流。他們除了暢談各自的發展經歷,亦分享在運動員生涯中遇到的挑戰,讓他們深切體會到追夢路途上堅持和付出的重要性。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表示:「我們很榮幸能夠邀請霍啟剛先生、歐鎧淳小姐和崔浩然先生蒞臨分享。霍先生在運動界及推廣奧林匹克運動的卓越成就,以及兩位運動員堅毅不屈的精神及對運動的熱愛,為我們在學術和事業的追求中有所啟發。理大一直支持體育發展,去年理大運動代表隊分別奪得大專男、女子全場總冠軍的殊榮,達成七連霸。希望理大的運動員及學生繼續秉承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並以此作為前進的動力,朝著自己的理想進發。」 理大一直致力推動體育發展,並大力支持培育香港運動員的工作。除了在校園推廣運動文化,大學亦提供「傑出運動員推薦計劃」、「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德藝計劃」,並與香港體育學院簽署精英運動員學習計劃合作備忘錄,支持精英學生運動員在學業及運動雙軌發展。 「全力支持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奧林匹克主義教育計劃系列活動,由港協暨奧委會主辦,中國香港體育聯盟合辦。「奧林匹克主義教育計劃」自2005年起推行,目的是加深學生對奧林匹克主義和體壇發展的認識及鼓勵大眾參與體育運動。   ***完***

2025年9月11日

活動 學生事務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