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發量子通訊晶片 成功完成香港第一個量子網絡測試
2025年11月12日
作為21世紀具顛覆性的創新突破之一,量子科技正重塑全球科技版圖。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日前在量子通訊取得重要突破,完成了以量子晶片為平台的全球最長光纖量子通訊網絡安全測試,為量子通訊商業化應用,揭開了新的篇章,亦切合國家「十五五」規劃未來產業佈局中,將量子科技排在首位的戰略佈局。
量子科技已在量子計算機、量子衛星與精密測量等領域釋放巨大價值,並即將引領計算與數據加密技術的革命性升級。量子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能力,足以瞬間破解現時加密技術,或對金融交易驗證、數據跨境私隱保護,物聯網設備通訊等多方面構成安全威脅。全球各地積極發展量子加密技術以應對量子時代的網絡安全風險。
理大量子技術研究院院長、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量子工程與科學講座教授、香港全球傑出創科學人劉愛群教授團隊研發了量子通訊晶片,成功搭建香港第一個量子通訊網絡。劉教授指出﹕「量子通訊加密基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量子不可複製,理論上幾乎無法破解。小小量子晶片,實為『國之重器』。它守護着香港未來數字金融的安全,更捍衛着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理大量子技術研究院勇於擔當,以全球領先的量子技術為此保駕護航。」
理大量子技術研究院在劉愛群教授的領導下,以半導體技術自主研發出一枚僅12毫米× 4毫米的量子晶片,並透過運用香港HKCOLO.NET數據中心捐贈的光纖網絡,完成了光纖網絡量子加密傳輸測試。 這個光纖網絡長約55公里,連接港九新界四個節點,包括理大、另一所大學及兩所位於將軍澳和柴灣的大型數據中心,期間量子晶片編碼並發射光子組成量子訊號,在點對點之間加密及傳送訊息。

理大研究團隊成功完成約 55 公里光纖網絡測試,連貫港九新界四個節點。
量子晶片以1.25 GHz(千兆赫)時脈高速運行,產生和傳輸量子編碼訊號,達到45.73 kbps(千位元每秒)的穩定密鑰生成速率,支持實現百公里以上的加密光纖通訊。此外,系統根據溫度變化和振動等環境因素調整,以保持連接穩定,充分證實了商業應用的可行性。
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量子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全球各金融中心都積極部署,以應對量子時代的網絡安全風險。香港作為亞洲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更應提前佈局為量子運算時代作好準備。今次科研成果除了回應國家『十五五』規劃戰略部署,亦配合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發展先進製造及微電子的核心目標,為本港創新產業帶來重大機遇。理大將持續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具影響力的實際應用,助力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劉愛群教授強調:「有別於以光學器件組裝的量子加密系統,理大研發了新一代量子晶片,具備『高速率、高穩定性、低成本、可大批量生產』四大優勢。相關設備體積小、重量輕、易安裝,尤其適合大規模部署。更重要的是,量子晶片系統兼容性強,可適用於現行網絡通訊系統數據中心與計算中心,有助金融機構及政府部門等快速進行系統升級,以應對算力升级帶來的網絡攻撃挑戰。」

劉愛群教授(中)以及其研究團隊在理大量子技術研究院。
他補充說,理大量子技術研究院將在現有的網絡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開展多點傳送的規模化部署測試,推動技術在更廣領域的不同商業場景應用。為香港跨入下一代智能量子網絡(Smart Quantum Network)提供全方位的環境安全保障和支撐。
***完***
詳情查詢
紀奕駿先生
公共事務經理
- 3400 3250
- jeff-yc.kei@polyu.edu.hk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