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0707 Prof Sylvia Chen received the JESSICA Most Successful Women Award2000 x 1050pxSC

陈晓华教授荣获《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大奖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仁爱堂欧雪明儿童发展中心总监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共同创办人陈晓华教授荣获《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大奖2025」。 《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大奖」于2001年设立,旨在表彰在香港、大中华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对其行业、小区及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女性领袖。 陈教授是香港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学家、英国心理学会特许心理学家,获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人文学院院士、美国心理科学学会会士、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会士、英国高等教育学院(现为Advance HE)高级会士。她曾任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会长,现担任《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文化与心理学系列主编,并荣获多项学术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学会杰出国际心理学家奖、香港研究资助局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奖。 了解更多陈教授的跨文化学术之旅:https://www.jessicahk.com/people/most-successful-women/prof-sylvia-xiaohua-chen

2025年7月7日

荣誉及成就

20250705 PolyU start-up launches fatty liver detection device_TC

理大科創推出脂肪肝檢測儀 30秒測脂肪肝

由智齡研究院院長鄭永平教授共同創辦的理大科創企業「意領科技有限公司」,近日推出全球首款輕量化脂肪肝檢測儀FattaLab®。這款僅重140克、手掌大小的便攜設備,配合終端應用程式可在30秒內完成醫療級肝臟脂肪定量評估,檢測精度達到醫療級標準。 只需一鍵,系統即可自動完成數據採集及質控分析,並通過終端應用程式實時輸出綜合報告。系統內置AI智能算法,可自動識別肝臟位置,讓非專業人員也能輕鬆操作。這設備標誌著非專業醫生的脂肪肝評估從「估算」到「診斷級」的技術突破,使得「肝病早期篩查」可以普化,甚至走入家庭日常生活。同時,由FattaLab®的易操作性和易獲得性可以實現健康管理從皮下脂肪估算邁入到內臟脂肪定量,從而及早發現和干預亞健康的問題。 網上報導: 文匯報 – https://polyu.me/4lfgTnZ

2025年7月5日

研究成果

20250704Event Recap of DLS by Prof ZHAO Tianshou 2000 x 1050 pxSC

迈向长时储能未来:南方科技大学赵天寿教授谈新型液流电池技术

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讲席教授、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教授,于2025年7月4日在香港理工大学校园主讲第41场理大高等研究院杰出学人讲座,讲题为「流体电池实现长时储能」。是次讲座吸引了逾90名参加者亲临出席,以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超过15,400名在线观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观看直播。 讲座由理大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院长王盛卫教授致欢迎辞并介绍主讲嘉宾揭开序幕。 赵教授在开场时强调储能技术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作用,尤其是中国争取于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的承诺。他指出,未来电力系统在发电、配电及用电环节中需配置储能设备,其产业规模更达万亿英镑。赵教授提到,电网级储能系统需具备三大核心条件:安全可靠、成本效益、不受场地及资源限制。他特别指出,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因受环境变化而波动,这间歇性问题可持续数十小时,因此长时储能是避免电力浪费、提升电网灵活性的关键。 赵教授提倡采用氢能、甲醇、氨能等「液体能源载体」,以及电解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等「液流电池技术」,来实现高效、长时、选址灵活度大的储能方案。他介绍了「氢储能」及「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两类液流电池技术的优势、应用及挑战。氢储能虽然具备高能量密度、长时储存及无地域限制的优势,但其对于铂电极物料和低温高压储存及运输的条件需求,导致技术成本高昂。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安全性高、寿命长、储能时长灵活、可分离装置设计,使其尤其适用于大规模储能,但其高成本仍是挑战。赵教授提到,目前的核心科学难题在于透过探究多尺度结构中表面反应与物质传递的相互作用,发展出用于预测和设计匹配的微观和宏观结构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实现反应与传递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电池性能。他的团队采用交叉学科方法,透过结合电化学及热流体科学,发展出热电化学理论,并据此革新电池膜与电极材料,成功研制出循环寿命超长的液流电池,其充放电次数可达15,000次以上。 最后,赵教授提出「电燃料」概念,这一种洁净、可再生、可充电的液体燃料。电燃料储能技术不受时空限制、兼具高储能效率及高功率密度、易扩展、适应性强、安全、环保、相较经济实惠,是传统燃料电池的优良替代方案。赵教授总结时指出,其研究旨在为储能技术突破奠定科学基础,通过优化性能、成本及使用寿命,推动洁净能源的普及应用。 紧接的问答环节气氛热烈,参加者与赵教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讨论。 按此重温

2025年7月4日

香港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杰出学人讲座系列

PAIR Video is now online 2000 x 1050 pxSC

理大高等研究院视频现已上线

理大以世界一流的学术与研究优势,造就不少创新发明,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出贡献。2022年7月,理大高等研究院(PAIR)成立,作为大学中央研究平台,致力于提供世界领先的交叉学科解决方案。 立即观看视频,了解PAIR各个研究单位如何在研究和学术、知识转移和合作方面努力不懈,透过开发具影响力的解决方案,造福香港、国家和全球!

2025年7月3日

宣传

20250702_Prof TAM Hwa-yaw featured in HOY TV programme on ultrafine high-sensitivity_SC

谭华耀教授接受HOY TV访问 谈超威细高灵敏度光纤传感器

香港理工大学光子研究院副院长、光子学讲座教授谭华耀,早前接受HOY TV电视节目《健康关注组》专访,介绍其团队研发的光纤传感技术。这种超威细、兼具生物兼容性的塑料光纤传感器,可提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导航精准度,实时监测植入力度,减少组织创伤,从而显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与精确性。 此项创新传感技术有望为人工耳蜗植入等精密手术带来突破性改进。团队正与知名植入式听觉解决方案公司Cochlear Limited、墨尔本大学及皇家维多利亚眼耳医院合作,预计明年于该院开展临床试验,推动技术落地应用,从而为医护人员与患者提供双赢方案。 网上报导: HOY TV - https://polyu.me/4kobWYH(第373集)(08:31 - 11:23)

2025年7月2日

媒体报导

20250623_Prof Sonata YAU writes in Ming Pao on link between sarcopenia and depression_SC

邱淑瑜教授于《明报》撰文谈肌少症与抑郁症关联

香港理工大学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成员、康复治疗科学系副教授邱淑瑜近日于《明报》撰文,探讨肌少症(俗称「肌肉流失」)与抑郁症的关联,阐释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双向影响。 她于文中提到,本港约有一成长者受抑郁症困扰,而多项大型研究已显示肌少症患者比一般人群有较高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中国一项长达八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肌少症与抑郁症呈双向互动关系:肌少症患者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大增约70%,而抑郁症患者的肌少症风险则提高50%,形成恶性循环。 邱教授强调,恒常运动、均衡营养及规律生活有助改善状况。她建议大众按自身体能状况,定期进行以下两类运动,以预防及逆转「肌少抑郁」的双重困扰: 阻力训练(如哑铃、弹力带、深蹲):可增加肌细胞的蛋白合成,提升肌力与肌肉质量;及促进大脑神经可塑性,改善抑郁症状并,短期内可见抗抑郁效果; 带氧运动(如快步行、踩单车、游泳):可维持肌肉粒线体功能,减少蛋白质分解,有助对抗肌少症;及促进脑部血流,提升脑部分泌血清素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有助改善情绪。 网上报导: 明报 - https://polyu.me/3HTksBg

2025年6月23日

媒体报导

20250622Prof QIU Anqi elected OHBM Council ChairSC

仇安琪教授当选国际人脑图谱学会主席 推动理大及国际交流探究人脑的奥妙

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教授、杰出创科学人仇安琪教授,早前当选国际人脑图谱学会(Organisation for Human Brain Mapping,OHBM)主席。学会致力推动神经影像技术应用加深对人脑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每年选址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及卫星会议,以促进该领域相关主题的国际交流。今年OHBM旗舰盛事于2025年6月下旬在澳洲布里斯本举行,理大很荣幸参与及支持学会活动。 「OHBM 2025会议」于6月24日至28日进行,仇教授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母亲精神压力的胎儿编程:早期大脑发展和精神健康的影响》的主题演讲。仇教授分享其纵向队列研究成果,阐述了母亲心理健康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她亦介绍了其团队为促进精神疾病风险的早期识别,开发相关人工智能模型的近期进展,并探讨了提升儿童心理韧性的干预策略。 此外,研究中心亦协办了6 月 22 日至 23 日举行的 「神经影像数据分析工作坊」。本次活动聚焦脑影像建模的新兴技术,仇教授担任研讨环节主持,带领与会者共同探讨多组学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挑战,多组学是一门透过整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个「组学」领域的数据的科学,在加深对生物系统的理解方面尤其重要。

2025年6月22日

荣誉及成就

20250620PolyU research projects win funding support from RAISe Scheme 2000 x 1050 pxSC

理大研究项目获「产学研1+计划」支持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日前公布第二批「产学研1+计划」督导委员会建议资助的项目。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有四个项目获得该计划资助,其中三个由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员领导。 「产学研1+计划」于2023年正式推出,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百支来自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大学、有潜质成为成功初创企业的研发团队。每个获批项目可获港币一千万元至港币一亿元不等的资助。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简介 高速3D堆栈的AI视觉传感器 柴扬教授 理学院副院长(研究)、应用物理学系半导体物理学讲座教授、微电子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管理委员会成员、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院、光子技术研究院及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员 项目旨在开发高速、高动态范围、低功耗的AI视觉传感器,以克服现有图像传感器在高速运动场景成像模糊的限制。该款传感器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城市中的安全监控系统和自主导航设备;机械人和自动化领域的高速物体辨识检测,以及延展实境装置和智能手机等电子消费产品的运动追踪分析。   该AI视觉传感器可通过集成传统图像传感器及视觉处理芯片,或采用3D堆栈技术与市面成熟的图像传感器结合,以实现高速、高动态范围和低功耗成像。 新型营养素与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防治中的全球化开发与应用 李铭源教授 邝美云生物医学与中医药创新教授、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生物医学讲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华大全球海洋资源基因组与合成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未来食品研究院及智龄研究院成员 项目立足天然产物资源,依托自主研发的Life Chip生命芯片技术平台,深度融合新一代DNA测序与AI智能发现、三重五维化学分离、活体生物高通量筛选及合成生物学等尖端技术,构建完整的创新研发体系。围绕阿兹海默症、帕金逊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失眠、抑郁、焦虑等神经亚健康领域,开发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新型营养素与药物,打造涵盖预防、治疗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项目已成功推出天然产物神经营养素系列产品,核心品种「Oxyphylla®益智素」作为全球首创候选药物,靶向全新药物靶点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针对轻中度帕金逊症等适应症,有望成为新一代疾病修饰疗法,为神经健康领域带来新突破。 基于超表面结构的可调谐激光器芯片及其应用 余长源教授 理大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光子技术研究院管理委员会成员、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院、体育科技研究院、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及深空探测研究中心成员 项目致力于突破先进激光芯片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瓶颈,开发一款新型宽带可调谐激光芯片。通过全球首创将超构表面反射镜和相变材料集成至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中,实现了极高质量因子的谐振腔以及超宽带(40nm)的输出波长动态连续调控。   相较于传统激光器结构,此可调谐激光器不仅设计更简洁,在实现与国际顶级竞争品相同的kHz级调谐速度的同时,成本仅为市场同类产品的二十分之一。激光器可望大规模应用于电池监测、工业生产、自动驾驶和高速光通讯模块等领域。 新闻稿:https://www.polyu.edu.hk/en/media/media-releases/2025/0620_polyu-research-projects-win-funding-support-from-raise-scheme/ 网上报导: 东方日报 - https://polyu.me/3FZoEPp 大公报 - https://polyu.me/45va2Sk 文汇报 - https://polyu.me/44jUdfY Line Today - https://polyu.me/43OTu6y 中央电视台 - https://polyu.me/4ehx1T9 无锡日报 - https://polyu.me/3Gat71H 科学网 - https://polyu.me/43ULCjN 澎湃新闻 - https://polyu.me/4klyyJr 华人头条 - https://polyu.me/3ZGc6D8 新浪(香港)- https://polyu.me/4ecyiL4 广州日报 - https://polyu.me/43Xn35V 大湾区之声 - https://polyu.me/3TQ4muV

2025年6月20日

资助与捐赠

PolyU showcases innovative research in AI and medicine-engineering integration at BIO_SC

理大参与BIO 2025国际生物科技大会 展示人工智能及医工结合创新科研成果

理大科研团队参与于2025年6月16至19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生物科技大会2025」(BIO 2025),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业界领袖展示大学的突破性研究及成果转化,包括多项横跨人工智能、医学及工程领域的创新发明,彰显理大于医疗及健康领域跨学科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及领导地位。 BIO 2025是全球最具规模及影响力的生物科技大会,汇聚来自近70 个国家或地区逾 20,000 名业界领袖和专业人士。大会内容涵盖多个范畴,从科研开发、临床试验、制造,到投资、业务拓展及市场营销等,全面覆盖整个生物科技生态圈。 理大于大会展示的十项跨学科研究成果,涵盖药物研发、医疗仪器与诊断、生物医学工程、复康科技、视光学及食品科学等多个领域。此外,理大代表亦参与了大会举办的多场商业论坛及专题研讨,与全球生物科技业界领袖进行深度交流,积极拓展国际协作网络,开拓多元崭新机遇。 于BIO 2025 展出由高等研究院学者领导的创新成果包括: 由体育科技研究院成员、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李铭鸿教授领导的「PocNova™: 便携式超快速核酸检测系统」 由智龄研究院及体育科技研究院成员、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胡晓翎教授领导的「多模态足踝机械人助中风患者遥距复康」 由未来服装纺织科技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视觉科学研究中心成员、护理学院副教授杨琳教授领导的「HAND-HEART:基于人工智能的手部卫生扩增实境工具」 由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成员、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教授马聪教授领导的「突破性抗生素疗法」 由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未来食品研究院及智龄研究院成员、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讲座教授李铭源教授领导的「治疗神经退化性疾病的新型营养保健品」 由未来食品研究院成员、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常金辉博士领导的「新型菇菌脂肪替代品抗肥胖和前期糖尿病剂」 其中,马聪教授在大会的商业报告环节中,分享了在抗生素疗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备受业界关注。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抗微生物药物,为应对抗生素抗药性问题提供突破性方向,其创新方向聚焦于干扰细菌转录复合物内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带来新希望。 理大在医疗及健康领域拥有坚实的科研实力和基础,一直致力推动结合医学与人工智能、工程学及数据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引领新世代医疗科技发展,助力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新闻稿 - https://polyu.me/4lgaeJH 网上报导: Mirage News - https://polyu.me/4kYPUg7

2025年6月19日

宣传

20250613_Prof LI Heng ranked nations top scientist i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_SC

李恒教授获Research.com列为工程与技术领域全国第一顶尖科学家

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兼建筑信息学讲座教授李恒,于国际学术网站Research.com公布的《2025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在工程与技术领域位列全国首位、全球第21位。 该榜单是根据学者的D指数(Discipline H-index)而评定,指标基于学者在特定学科领域的论文发表及被引用次数,评估其学术影响力。这项国际认可彰显了李教授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卓越贡献及其研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李教授至今开展了多个与建筑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技术转移相关的资助研究项目。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数字建筑、智能建筑、人体工学和机器人技术。李教授在二十多年的研究里,带领研发了计算器读图系统、建筑策划管理系统、智能安全系统等多种产品。近年来,他专注于基于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应用的研究。 网上报导: 文汇报 - https://polyu.me/4mVG3ct

2025年6月13日

荣誉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