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举办2025年国际基层健康会议 探讨基层健康跨专业合作

香港理工大学 (理大)基层健康联合研究中心及护理学院日前联同复旦大学丶中山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的护理学院合办「2025国际基层健康会议」,探讨基层健康跨专业合作的趋势丶议题及策略。是次会议汇聚超过500位丶来自14个国家及地区的专家参与。 香港特别行政区医务衞生局基层医疗署基层医疗健康专员彭飞舟医生致辞时表示,会议有助促进研究员丶教育工作者丶医护专才及持份者交流及跨专业合作。他强调:「医务衞生局基层医疗署致力加强地区层面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目的是把医疗健康架构和市民的焦点从治疗转向以预防疾病为本及以家庭为中心。署方亦致力加强不同界别和不同层面医疗服务的协调,并在社区加强地区层面的基层健康服务。」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致辞时强调研究在医疗范式转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他表示:「研究结果有助大家更了解基层医疗现状,预示跨专业合作实行後,未来基层医疗与现况的不同之处。理大的主要研究策略之一是推动跨学科合作,我们在生命科学丶医疗护理和科技范畴发挥协同效应,为社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并协助政府促进市民身心健康。」 理大基层健康联合研究中心总监丶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及护理学院讲座教授(高级护理实践)黄金月教授致辞时概述基层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的发展和工作,她强调中心着重研究丶知识转化丶培育下一代科学家和医护专才,并与持份者合作,提供研究数据和科研实证,以助患者提升健康,并促进政策和社会改变。 多位重量级嘉宾在会议上发展演讲,包括(按英文姓氏排序): 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及健康学院人口健康学院主任Rebecca IVERS教授 英国生活方式医学协会主席及欧洲生活型态医学理事会会长Rob LAWSON医生 香港特别行政区医务衞生局基层医疗署基层医疗健康专员彭飞舟医生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医疗政策及建康服务研究教授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基层医疗政策中心总监及共同创办人石磊玉教授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以病人为本的研究策略丶基层及综合医疗创新网络科学主管Sabrina WONG教授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丶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及浙江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吴息凤教授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人口健康讲座教授及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叶兆辉教授 理大护理学院去年与复旦大学丶中山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的护理学院共同成立「基层健康联合研究中心」。中心的目标是透过创新的干预和服务模式,推广疾病预防,应用先进科技提供连续及综合护理。 ***完***

2025年3月25日

活动 护理学院

Photo 1

理大乐龄与家庭研究中心主办「赛马会龄活共创计划」正式启动 汇聚各界力量 四大策略助各界实践长者及年龄友善 共创「龄活城市」

香港人口急速高龄化,如何将挑战化为机遇?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乐龄与家庭研究中心(中心)今天(24日)举行「赛马会龄活共创计划」(计划)启动礼,联同捐助机构——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代表及一众政府官员丶学者及业界代表,探讨如何透过实行长者及年龄友善措施,提升50岁及以上人士(50+人士)的生活质素,共创「龄活城市」。启动礼上,中心更发布最新研究结果,数据显示长者及年龄友善措施能有效提升50+人士消费意欲高达146%,为业界如何构建长者及年龄友善社区带来重要启示。 出席启动礼的主礼嘉宾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特区政府)行政会议成员兼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林正财医生;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副局长何启明先生;香港赛马会慈善事务高级经理吴丽盈女士;理大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教授丶理大协理副校长(大学发展)罗璇博士丶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崔永康教授丶理大管理及市场学系高级专任导师及副系主任许品斯博士,以及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丶乐龄与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兼计划负责人白雪教授。 携手共建长者及年龄友善城市 卢丽华教授感谢马会的捐助,让中心主办此计划,为香港的「龄活」发展注入新动力。理大将汇聚学术力量,将学术理论及研究结果转化为可行的解决方案,透过研究丶培训丶嘉许及推广四大策略,鼓励及推动不同持份者在服务及营运层面加入更多长者及年龄友善元素。 最新研究数据发布:长者及年龄友善措施显着提升银发族消费意欲 中心主任暨计划负责人白雪教授及中心助理教授(研究)刘孟宇博士发布最新研究结果。 白雪教授表示:「为了深入了解50+人士对年龄友善环境的满意度及其消费模式,中心采用了调查实验的方法,透过模拟不同消费情境,调查受访者面对各种年龄友善措施的反应。」她补充,本次研究基於中心的「乐龄与社会追踪研究」数据库,专门开发了一个针对长者及年龄友善的调查模块,聚焦於年龄友善措施对50+人士消费意欲的影响,并探讨这些因素与健康及福祉之间的关联。 中心首先邀请 20 多间涵盖餐饮丶零售丶物业管理丶公共交通丶科技丶社会企业等领域的本地及国际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深度访谈,收集了来自中高层管理人员丶决策者和前线员工的多元观点,并结合「乐龄与社会追踪研究」数据库中 3,000 名 50 岁及以上香港居民的电话访问数据,分析其消费模式丶对长者及年龄友善环境的满意度,以及长者及年龄友善措施如何影响他们的消费及福祉。 研究指出,50+人士对本地商户长者友善措施的满意度普遍低於25%,反映商户在应对高龄化社会的需求上仍有待提升。 研究亦显示,改善建筑环境丶员工与人事丶营销与讯息,以及产品与服务,有助提升50+人士消费意欲,升幅介乎13.8%至39.8%之间,其中具备友善的员工态度效果最为明显,可提升近四成(39.8%) 的消费意欲。在四项措施协同效应下,消费意欲更可提升高达146%,达到原来的2.46倍,反映50+人士对长者及年龄友善措施的接受程度与其消费意欲成正比。白雪教授指出:「长者及年龄友善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我们希望透过是次计划,打造香港成为更具包容性和幸福感的城市,实现银发市场持续增长与社会效益提升的双赢。」 四大策略  携手共创龄活美好未来 为协助企业实践长者及年龄友善措施,计划将透过研究丶培训丶嘉许及推广四大策略,全面提升社会对长者及年龄友善的意识,包括推出「长者及年龄友善企业培训计划」,为零售丶商场及餐饮业提供度身订造的培训,内容涵盖建筑环境丶员工与人事丶营销与信息丶产品与服务四大主题,采用授课式讲座丶体验式学习和共创工作坊等多元化模式,让企业学员更深入理解50+人士需求,并学习如何将长者及年龄友善的理念融入日常服务中,实践更便利社区50+人士的措施。 「赛马会龄活城市『全城.长者友善』计划 24/25」现正接受报名 为进一步鼓励更多企业和机构推行长者及年龄友善措施,计划特设「赛马会龄活城市『全城.长者友善』计划」及多个奖项,包括:「龄活就业大奖」丶「龄活设施大奖」丶「龄活创新大奖」丶「龄活协作大奖」丶「友善人情大奖」及由公众透过网上平台投票及评审评分的「我最喜爱的全城.长者友善计划大奖」,以表彰在推动长者及年龄友善文化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企业。计划现已接受报名,有提供切合长者需要的措施丶产品和服务的公司丶政府部门和机构请於2025年4月11日或之前提交报名表格。(详情请浏览计划网站:https://jccitypartnership.hk) 白雪教授(左)及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刘孟宇博士(右)发布中心最新研究成果,数据显示长者及年龄友善措施能有效提升长者消费意欲,为业界带来重要启示。 台下嘉宾聚精会神聆听理大乐龄与家庭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了解年龄友善措施对长者消费意愿的影响。 「赛马会龄活共创计划」启动礼圆满举行!一众来自政府丶学界丶商界及社福界的嘉宾共同见证这个重要时刻,并承诺携手合作,积极推动长者友善政策及措施,为香港长者缔造更美好的生活。 ***完*** 关於赛马会龄活共创计划 香港人口急速高龄化,对长者及年龄友善措施丶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增加。香港特区政府亦在《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中指出,将推动适合长者的多元化产品及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银发市场的需要,并致力建设长者及年龄友善城市。有见及此,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慷慨捐助,由香港理工大学乐龄与家庭研究中心主办的「赛马会龄活共创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旨在将学术理论及研究结果转化为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研究丶培训丶嘉许和推广四大策略,推动业界订立及推行更便利社区长者的「龄活」措施,其中包括推出「长者及年龄友善企业培训计划」及举办「赛马会龄活城市『全城.长者友善』计划」。 

2025年3月24日

活动 乐龄与家庭研究中心

Photo 1

理大与港专合办 2025 全国两会见闻分享会 八高校全国政协委员吁携手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及港专学院(港专)合办丶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及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协办的「港区高等教育界全国政协委员2025全国两会见闻分享会」(分享会),今日上午假理大校园蒋震剧院举行,汇聚来自八间香港高等院校的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分享全国两会期间的见闻和体会,吸引逾300位人士亲临现场及线上参与。 是次分享会由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主席丶港专校董周文港议员主持,并邀得多位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担任主讲嘉宾,包括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港专学院校长陈卓禧教授丶香港浸会大学校长衞炳江教授丶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建教授丶香港大学副校长(健康)暨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院长刘泽星教授丶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大学拓展及对外事务)刘智鹏教授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研究生事务)吴宏伟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黄锦辉教授,阵容鼎盛。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致欢迎辞时表示:「作为香港高校的全国政协委员,我们肩负着为建设教育强国丶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贡献力量的重要责任。香港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丶世界一流的高校丶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及领先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些优势将助力打造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及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让香港更好地贡献国家发展。我们会齐心协力,将两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 港专学院校长陈卓禧教授发表致谢词称:「今日来自香港八所高等院校的全国政协委员聚首一堂,实属难得机会,大家不仅传递今年两会核心精神和重要讯息,更显示出香港高校齐心协力丶贡献教育强国建设的心意。大家从教育发展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分享各自的感受和建议。希望藉本次交流分享的机会,能够带来思想碰撞和启发,群策群力为香港高等教育界贡献力量,不负国家的重视和期盼。」 各位主讲嘉宾先後分享了他们亲身参与今年全国两会的真切感受,指出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应为「十五五」规划打牢基础,科学制定发展目标,令香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仍是今年国家工作的重点,且与香港社会息息相关,香港各界应加强学习和宣传,努力实现更好发展,为强国建设丶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多位讲者均指出,今年全国两会提及港澳工作重点时特别强调「推动香港教育丶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及「深化国际交往合作」,香港应把握「由治及兴」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发挥「背靠祖国丶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为国家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担任重要窗口。与会者建议香港高校要团结一致,进一步将香港发展成爲「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完***

2025年3月24日

活动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Photo 1

理大举办「人工智能与医学:塑造健康未来」讲座 诺贝尔奖得主及专家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丶医疗及社会科学院联同理学院今天举办「人工智能与医学:塑造健康未来」讲座,邀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Barry Marshall教授专程来港担任主题讲者,分享其科研之路及对医学未来发展的真知灼见。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及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教授亦应邀出席,参与小组讨论环节。活动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启迪创新精神,吸引约500名师生丶校友丶创科界和学界翘楚,以及公众人士参与。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感谢Marshall教授及张教授亲临分享,让师生获益良多,并表示:「人工智能是塑造医学未来的关键,是次论坛提供了宝贵的平台,让各界前瞻人工智能与医学的新发展,共同打造更健康的未来。理大一直致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积极开发创新医疗科技,并与业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造福社会。今年初,理大成立了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加速人工智能丶数据科学及电子计算学在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蓬勃发展。这些努力为大学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奠定坚实基础。」 Marshall 教授现为西澳大学生物医学科学院教授丶资深名誉研究学人及马歇尔传染病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丶理大杰出名誉教授及深圳大学讲席教授。Marshall 教授与澳洲病理学家 J. Robin Warren 博士在1980年代初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是造成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因,并凭此开创性研究成果荣获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被公认为肠胃病学史上最重大的发现。 讲座上,Marshall教授以「理论与实践:创新与探索精神引领的研究」为题,分享从事幽门螺旋杆菌研究的心路历程,包括讲解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径和治疗方法,以及其亲身喝下幽门螺旋杆菌培养液进行验证的经历。其成果为推动全球医疗发展,尤其是肠胃病研究的贡献良多。 近年,人工智能崛起成为医学领域的强大工具,为提升患者照护丶优化临床工作流程和创新研究开创无限机遇。小组讨论环节由理大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及电子计算学系教授杨红霞教授主持,Marshall教授及张亚勤教授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的发展。 Marshall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医学及健康领域发展带来颠覆性的转变,并大大提高疾病诊断丶个性化治疗及患者预後评估的精准度。透过海量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提供了以往无法获取的资讯,有助於提升患者护理水平和促进医学研究的发展。 张教授表示,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领域已步入数码化3.0时代,人工智能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正推动该领域朝着更快速丶精准丶安全丶经济丶普惠的方向发展,如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丶基因编辑丶药物研发等方面成果显着。然而,人工智能在演算法透明性丶可解释性丶安全隐私及伦理等方面存在挑战。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率先推出人工智能医院丶开源人工智能制药智能体平台,推进生物科研进入「Autopilot」时代。 未来,希望学术界和产业界进一步协同合作,推动相关领域闭环发展,挖掘更多科学与产业创新机遇。 同场,理大为新成立的「马歇尔医学微生物学科技研究中心」揭幕。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教授马聪教授将担任中心主任,Marshall教授担任管理委员会成员。该中心将致力推动细菌诊疗研究,聚焦全球最常见的慢性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并以Marshall教授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构建以人工智能驱动的电子生物样本库,开发针对幽门螺旋杆菌导致的消化道癌症诊断工具,推动科研发展和精准诊断。中心亦会致力开发创新抗菌疗法,解决因药物耐药性增加而对新型抗生素的迫切需求。Marshall教授表示,中心的成立将为开发创新解决方案和促进相关领域的合作发挥关键作用。 ***完***

2025年3月21日

活动 其他

Photo 1

理大与中国铁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推动低空经济及新一代资讯网络创新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低空经济和新一代资讯网络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推动科研创新和技术转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合作协议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先生见证下,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中国铁塔总经理陈力先生签署。是次合作旨在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创新丶人才培育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合作机制。 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在低空经济领域科研实力雄厚,去年成立了低空经济研究中心,并於新学年开办低空经济硕士课程,在数据科学丶人工智能丶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也广受国际认可。是次与中国铁塔合作,将充分发挥学术界与业界的协同效应,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深度科研合作,探索共建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创新科技人才,为国家高品质发展提供专业的科研技术和人才支援。 张志勇先生强调,中国铁塔作为全球最大的通讯基础设施服务商,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立足资源共用,积极实施「一体两翼」战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此次与理大合作旨在发挥各自优势,就低空经济丶新一代资讯网络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互补共赢。此外,双方将加强沟通与交流,确保战略合作协议走实走深。 此次合作标志着理大与中国铁塔合作的新篇章,通过共同努力,实现互惠共赢,以取得丰硕成果,为推动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完***

2025年3月20日

活动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 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医学培训、研究及创新枢纽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已就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向特区政府提交建议书,培育更多优秀医生,应对香港及大湾区的医疗需要。理大有信心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以及在医疗教育和培育专职医疗人才的坚实基础和丰富经验,配合去年《施政报告》提出,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医学培训、研究及创新枢纽。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及校长滕锦光教授,联同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和眼科视光学院科研眼科讲座教授、杰出创科学人教授何明光教授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分享理大在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方面的最新发展。 理大根据政府筹备新医学院工作组订立的十项主要考虑条件草拟建议书,涵盖创新策略定位、教职员人手、校园与教学设施、临床经验与学习资源、课程结构与评估方法、收生安排、资金安排、实施计划、教学与学习质素和卓越研究。理大感谢一众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钟南山院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西澳大学生物医学科学院教授、资深名誉研究学人及马歇尔传染病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Barry Marshall教授;以及前特区政府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及前玛丽医院行政总监周一岳医生等,为这份建议书出谋献策。 林大辉博士表示:「理大支持政府,我们出钱出力,与政府携手发展好第三所医学院。我们会与政府共渡时艰,如有需要,我们承诺在医学院搬进牛潭尾校区前,可以承担所有财政开支。在过去半个世纪,理大培养了超过50,000名医疗专业人才,包括护士、物理治疗师、视光师、放射治疗师等,支撑着香港整个医疗体系,得到市民和政府的肯定和认同,对我们的医疗教育充满信心。理大拥有雄厚的医疗教育根基,以及培育医疗专业人才的丰富经验和业绩,这些卓越成就和优越条件需要多年时间累积,不可能速成。」 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在医工结合、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近期研发的技术包括:近视控制镜片是科研转化的表表者,镜片全球销售量逾3,500万片,造福全球儿童眼部健康;整合了人工智能功能的自助式眼底照相机,能够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和三种常见眼病的筛查;还有用于脊柱侧弯无辐射评估的三维超声波成像设备,以及用于脂肪肝和肝纤维化慢性肝病定量评估的设备。」 理大拟开办四年制医科学士学位课程,初期拟录取本地和非本地学生合共50名,招收第二学位学生,往后将按需求逐步增加学额。理大拥有逾1,300名医疗相关教研人员和超过90个相关实验室及教研设施。大学计划投放资源强化现有医疗科技教研设备和设施,与现时提供临床教学的医院网络加强合作,为设立医学院提供更坚实和良好的基础。 理大成立「人工智能+ 研究院」,研究以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辅助诊疗。理大具备优越条件开设医学院,透过发挥医工结合的优势,推动医疗科技发展,应对香港及大湾区的医疗需要。   ***完***

2025年3月19日

其他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SC1

理大基于视觉-语言模型开发智能驾驶助手获智能交通基金资助

驾驶者於复杂的驾驶场景,时常面临信息过载的情况,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和反应迟缓。引入先进的视觉语言模型,为辅助驾驶系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教授郑湃教授领导的项目名为「基於视觉─语言模型开发的智能驾驶助手,以提升驾驶人员的安全和便利性」,获智慧交通基金资助约500万港元,为期24个月。 本项目旨在利用视觉语言模型爲汽车驾驶舱开发智能驾驶助手,透过实时分析环境和司机的需求并提供适当建议,从而提升司机的驾驶安全和便利性。 郑教授说 :「相比现有辅助驾驶系统,我们更注重为用户提供个人化提示,以提升其驾驶体验。通过实验收集用户个人化的互动数据 ,如语音互动对答丶视觉环境信息,实现用户驾驶互动策略的在线个人化更新,以适应不同习惯和偏好。」 理大至今共有23个项目获智慧交通基金支持,涵盖各种可应用到交通的创新技术和研究。 智慧交通基金资助本地机构或企业进行创新科技研究和应用,以便利出行丶提升道路网络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驾驶安全。 ***完***

2025年3月18日

成就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理大七学科跻身QS 2025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首30位 护理学排名创近十年新高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在Quacquarelli Symonds(QS)2025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创下佳绩,七个学科跻身全球首30位,分别于商学、建设及环境、设计、医疗以及酒店及旅游业管理等不同领域,反映了大学在多个学科范畴均具备国际认可的学术及研究成就。 理大排名全球首30位的学科包括酒店管理(第11位)、护理学(第16位)、建築与建造环境(第17位)、土木工程(第17位)、藝术与设计(第22位)、市场营銷(第22位)及环境科学(第27位)。其中,护理学的全球排名创下近十年新高,环境科学亦首度跻身香港第一,而酒店管理及藝术与设计则继续在本地院校中称冠。 今年,理大有26个学科打入全球百强,其中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排名全球第40位。人工智能是理大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大学年初成立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积极在世界各地招揽顶尖人工智能学者。此外,理大会在新学年开办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荣譽)理学士组合课程,亦即将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进一步发挥大学在此新兴领域的教研实力。 作为理大的优势学科,大学在多个与建设及环境领域相关的学科表现亮眼,包括建築与建造环境、土木工程及环境科学。理大并将在新学年开办建築学(荣譽)理学士课程,充分发挥大学在建设及环境学科的优势,为建造业界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我们欣悉理大于QS 2025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出色表现,这印证了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均处于领先位置。理大矢志成为一所创新型世界级大学,在人才培育、科研和知识转移方面追求卓越。大学未来会继续加强与全球各地伙伴的联系与合作,以期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QS 2025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涵盖全球逾1,700所院校,在五个学科领域、55个学科的表现,根据学术声譽、僱主声譽、每篇论文的研究引用率、 H指数及国际研究网络作评分指标。   ***完***

2025年3月12日

成就 大学策划处

Photo 1

理大学者探讨人工智能最新发展 彰显理大人工智能教研领导地位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高等研究院今日举办首场「研究与创新公共论坛」,以「DeepSeek及更远的未来」为主题,由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及电子计算学系教授杨红霞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论坛吸引逾千名师生、校友、创科界领袖、学界翘楚和公众人士出席,以及逾39万人次透过多个平台观看直播。 论坛由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长兼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建筑热科学讲座教授陈清焰教授致辞,为活动揭开序幕,并由理大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系讲座教授兼深圳研究院院长张成奇教授介绍讲者。张教授表示:「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发展大模型成为了各国丶各企业竞争的核心。DeepSeek以较低阶丶数量较少的尖端图像处理器晶片训练出高效能的人工智能模型,证明了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透过优化演算法来实现。」 中国内地初创公司DeepSeek开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凭藉低成本丶高效能及开源模型的优势在全球获得广泛赞誉,颠覆了传统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演算力至上」的逻辑。杨教授於论坛中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力,并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医疗丶金融丶制造丶零售物流丶媒体和时尚等各行业领域带来了庞大机遇,可应用於医学影像分析丶欺诈检测丶预测性维护丶库存管理丶内容创作丶设计及行销等。」 她亦回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与观众分享了她在职业生涯中取得的成就,当中包括M6大模型的开发,验证仅使用512块图形处理单元(GPU)即可训练出具有十万亿参数的模型的可行性。杨教授也分享其生成式AI(Co-GenAI)项目如何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可及性,并减少对大规模集中计算资源的依赖,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的发展,助香港和内地在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中占据领先地位。 随後的讨论环节由张成奇教授主持,杨红霞教授以及理大电子计算学系系主任丶数据科学讲座教授兼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李青教授,就人工智能发展为高等教育和研究带来的机遇及挑战分享真知灼见,并在问答环节中跟与会者进行深入交流。探讨议题围绕人工智能在业界的应用丶资讯监管丶对就业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等。 理大一直致力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并於今年一月成立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通过卓越教育丶研究和知识转移,引领全球数码转型和人工智能的创新进步。 ***完***

2025年3月11日

活动 理大高等研究院

Photo 1

理大研究揭示沸石结构 促进催化剂於石油化工和再生能源的应用

沸石是石油化工业中广泛应用的晶体材料,也是制造精细化学品的关键催化剂,而铝是沸石材料活性中心的来源。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团队的研究成功揭示铝原子在沸石骨架的精确位置,有望用於设计效能更高和更稳定的催化剂,提高石油化工产品的产量丶实现高效的再生能源储存和空气污染管制,促进沸石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已於国际期刊《科学》发表。 研究由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催化及材料学讲座教授曾适之教授丶副教授劳子桓教授,以及第一作者研究助理教授李光超博士带领,与牛津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合作开展。 沸石具有清晰的微孔结构丶高表面积,以及可调节酸硷度等特性,在石化提炼丶环保催化剂及精细化学品合成过程中是不可或缺。沸石中的铝原子分布会影响分子吸附物的几何形状丶催化活性,以及形状和尺寸的选择性。然而,铝原子在沸石骨架的精确位置及分布,以及其对沸石催化行为的影响,一直是科学界未解决的难题。 团队研究了实验室合成及商用的两类H-ZSM-5沸石,以拉近基础研究与实际工业应用之间的差距,并优化H-ZSM-5,实现更高效的催化制程。团队运用创新的方法,利用专为探测材料晶体结构而设的工具,包括「同步辐射共振软X射线衍射」及「探针辅助固态核磁共振」(SSNMR),结合分子吸附方法,成功揭示分子与铝活性位点的互动作用,并在商用 H-ZSM-5 沸石骨架结构内找到单一及成对铝原子的精确位置,在铝原子定位上取得突破。 研究成果将有助制造更高效丶更具选择性的催化剂,其应用不限於石油化工产品,还可惠及再生能源和污染控制等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炼油石化应用方面,可提高汽油和液体燃料原料「烯烃」的产量及质量,同时降低能耗。如应用於环保催化剂,可更有效舒缓空气污染问题。在再生能源与生物燃料应用方面,则有助实现更高效的氢气存储和利用,有助推动氢能经济的发展。 曾适之教授表示:「研究的创新性在於找到铝原子在沸石骨架的精准位置和定位方式,并首次提供了沸石骨架的全面结构分析。这项重大发现有助设计更高效丶更具针对性的沸石催化剂,使化学品制造过程更迅速丶节能和环保。」 劳子桓教授表示:「我们积极探索和结合多种技术,从多维度了解铝原子的分布及其与吸附分子的互动作用,成功揭示了铝原子在沸石中的关键反应机制,让科学界对沸石的结构有更深入了解。」 李光超博士表示:「未来,团队将进一步开发新的合成方法,以精确控制沸石中铝原子的分布丶浓度及孔隙结构,以设计具最佳活性丶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催化剂,满足特定工业的需求。」 此外,团队会积极与工业夥伴紧密合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落地。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催化是理大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团队将借助研究院的庞大网络和科研优势,与当地石油化工企业合作,携手推动创新转化研究,加速先进沸石催化剂的商业应用。目前,理大拥有全港唯一一部SSNMR设施,也将引入粤港澳大湾区及华南地区首部「动态核极化SSNMR(DNP-SSNMR)光谱仪」,进一步提升研究工作的进度。 ***完***

2025年3月10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