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到访理大 畅谈国家航天科技发展 勉励学生逐梦太空
2025年9月17日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热烈欢迎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丶中国工程院院士丶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及首席科学家兼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理事长吴伟仁院士昨天亲临校园主持专题讲座。吴院士是次应邀来港,出席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公益慈善研究院丶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合共联合捐赠,香港青年协会作为策略合作夥伴,香港宋庆龄基金会支持的「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活动,并专程拨冗到访理大,以「逐梦太空 叩问苍穹」为题,与理大赛马会综艺馆现场逾600名理大师生丶校友及嘉宾分享国家航天事业的重大进展与战略规划。
吴伟仁院士是航天测控通讯与深空探测工程总体技术专家,长期从事航天测控通讯和深空探测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他带领团队领导和完成「嫦娥」系列多次历史性任务,为国家月球与深空探测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目前,他与团队正推动由国家倡议丶多国参与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浩瀚星空,无垠宇宙,国家航天科研人员迈出的每一步,都在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贡献力量。吴院士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将国家深空探测技术带向世界领先水平,其宝贵经验与真知灼见必将启发青年学子对宇宙的好奇与思考,点燃他们逐梦太空的热情。理大在航天领域深耕30馀载,并把深空探测列为重点科研方向之一。在国家航天科技与深空探测不断取得突破的征程中,理大有幸参与其中,成为香港唯一多次参与国家航天任务的大学。未来,理大将继续致力培育高端科研人才,推动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为国家建设航天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吴伟仁院士在讲座中回顾了世界航天发展历程,并介绍国家在多项航天工程项目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包括:载人航天工程丶探月工程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其中,中国探月工程只用了二十年时间便完成了「绕丶落丶回」三步走规划,创造了多个「世界首次」。「嫦娥五号」首次实现国家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并从月壤样品中发现了第六种月球新矿物──嫦娥石,为人类拓展认知作出了中国贡献。吴院士还特别提到,目前月球上已有30多处地点以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名称命名,包括「嫦娥四号」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点命名为「天河基地」,打破长久以来西方国家垄断的局面。他更特别提到香港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一直积极参与国家深空探测任务,包括理大在内的科研团队保障了「嫦娥」系列安全着陆月球和采样,以及「天问一号」安全着陆火星等。
展望未来,深空资源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国际科技界热点探索领域之一,其对开发物质资源丶利用特殊太空环境资源丶掌握独特深空位置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吴院士表示,近地小行星丶月球丶火星等地外天体蕴含丰富矿物丶水冰丶氦-3丶大气物质等资源,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太空中超高真空丶微重力丶强辐射等特殊环境是实现重大科学突破的天然平台,可催生并赋能地球新产业的发展,例如太空制药。他还指出,太空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并列举一系列由此衍生促进经济和民生的行业和项目,包括:空间太阳能发电站丶太空旅游丶太空农业和太空电梯等。
主题演讲结束後,由理大张心瑜空间科学教授丶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副系主任(研究)丶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波教授担任主持人,吴院士在台上与一位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博士生丶一位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硕士生,以及一位天文学会本科生代表进行了现场对谈。其间,有同学提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将在未来的深空探测工程扮演怎样的角色?吴院士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型深空探测工程往往涉及数万人员参与,不能仅靠传统方式实施,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有助於实现智能宇航丶智能探测丶智能控制丶智能通讯及智能导航等。
自 2010 年起,理大一直积极参与国家的太空探索计划,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专家携手研制太空仪器,又利用先进地形测量技术协助评估及选取合适的着陆点,先後协助国家「嫦娥三号」丶「嫦娥四号」丶「嫦娥五号」及「嫦娥六号」探月任务和「天问一号」火星任务取得成功。近年,理大成立了「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并与国家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共建「先进空天推进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理大科研团队亦通过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样品管理办公室的审核,成功借用多批次由「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以便开展多项科研项目。此外,理大学者亦积极参与其他国家航天科技及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项目,包括搭载於「实践19号」卫星上的研究项目,以及有关降低太空废弃物对通讯卫星和太空站造成的超高速撞击风险的项目等。
***完***
详情查询
廖嘉泳女士
公共事务主任
- 2766 6375
- hannah-kw.liu@polyu.edu.hk
详情查询
萧郁鹏先生
公共事务助理总监
- 2766 5096
- edmond.siu@polyu.edu.hk
你可能也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