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科技部授牌 助力香港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建设国际人才集聚高地
2025年8月25日
为配合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并充分发挥香港「背靠祖国、 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署与国家科技部商讨后,于2023年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工作,并参考国家科技部的提名,邀请内地专家团队参与评审筛选。经过严格的甄选及评估,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提交的「沿海城市气候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项目获国家科技部批准正式成为全国重点实验室,标志着理大的科研实力得到充分肯定,为国家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特区政府于今天举行「在港全国重点实验室授牌仪式」,由国家科学技术部阴和俊部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周霁主任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主礼。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率领一众理大代表,包括: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钻开教授、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李向东教授、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超精密加工与计量学讲座教授张志辉教授、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黄咏恩教授,以及其他嘉宾出席,共同见证香港院校和实验室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时刻。
由理大与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共建的「沿海城市气候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由李向东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联同科大副校长(大学拓展)、中电控股可持续发展学教授兼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吴宏伟教授担任联席主任。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实验室以国家和全球发展战略为导向,聚焦韧性城市建设和灾害管理,提升沿海地区基础设施韧性,以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范围包括:沿海城市极端天气事件预测与复合气候灾害风险分析、基础设施气候韧性发展与极端天气灾害防控,以及沿海复合气候灾害风险感知预警与应对管理政策等,为国家和区域的社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科研保障。
此外,由张志辉教授带领的「超精密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超精密微纳加工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重点研发超精密加工机理、先进加工工艺、精密测量技术以及相关加工装备,并积极推动跨学科应用转化,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推动产业升级。
实验室主要研究范围包括:研发原子尺度制造、能场协同超精密加工、突破十纳米级玻璃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开发超精密加工高端装备及智能精密测量仪器,并满足半导体制造和智能检测需求;研发下一代原位智能三维表面测量技术及仪器;以及拓展超精密加工技术在航天航空、深空探索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理大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科研水平、组织结构和运行管理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先进的仪器设备充分满足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展望未来,这些实验室将提供重要平台,促进与内地及国际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汇聚全球各地的优秀科研人才,积极推动跨地域、跨学科的科技创新,打造香港成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为香港、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完***
详情查询
黎秀容女士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经理
- 3400 2492
- syiris.lai@polyu.edu.hk
详情查询
萧郁鹏先生
公共事务助理总监
- 2766 5096
- edmond.siu@polyu.edu.hk
你可能也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