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研究突破半透明太阳能电池效率纪录 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

2025年10月22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

由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能源转换技术讲座教授、钟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刚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一项创新评估参数FoMLUE,用以评估光活性材料在半透明有机光伏电池中的应用潜力,为其广泛商业应用奠定基础。

研究人员基于FoMLUE值最优异的材料组合制成的ST-OPV,较同类型产品具备更佳的隔热性能及运行稳定性,光能利用效率更高达6.05%。


透明太阳能电池能无缝整合于窗户、屏幕等物品的表面,正引领可再生能源的前沿发展,但相关技术仍需克服多项关键挑战,包括在透明度与能量转换率之间取得平衡,兼具发电效能与美观设计双重优势的半透明有机光伏电池(ST-OPV)因此成为研究热点。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一项创新评估参数,可用以量度不同光活性材料在 ST-OPV中的应用潜力,筛选出最佳材料组合,推动研发高效ST-OPV,并为其用于智能窗户及可持续建筑奠定基础。

ST-OPV拥有选择性吸收阳光、生产成本低及环保等特性,在建筑光伏一体化领域中展现出巨大发展空间。为了彻底释发ST-OPV的应用潜力,科学界正尝试结合不同光活性材料及利用先进器件工程技术,不断提升ST-OPV的能量转换率及稳定性等,同时让电池的颜色更加自然,不会对建筑物的外观构成影响。

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能源转换技术讲座教授、钟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李刚教授联同研究员俞江升博士,利用他们建立的FoMLUE参数筛选了一系列经典光活性材料,通过分析材料的归一化吸亮度,评估其平均可见光透射率、带隙和电流密度等关键参数。研究人员发现以FoMLUE值最优异的三元材料组合制成的ST-OPV,较同类型产品具备更佳的隔热性能及运行稳定性,光能利用效率更高达6.05%,刷新半透明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纪录。

此外,研究亦揭示了地理因素对ST-OPV性能表现的影响。为了探究ST-OPV太阳能窗户的发电和节能效益,研究团队建构了一个瞬态模型,仿真电池的功率输出,从而分析其对建筑空间冷暖负荷的影响。该模型应用于中国371个城市,结果显示逾九成的城市实现了年度负荷的正向减排。地理分析更指出,夏季炎热、冬季温暖的地区最适合安装ST-OPV玻璃窗户,其在该些地区达到的年总节能量可高达1.43 GJ m²

研究题为「半透明有机光伏电池实现具广泛地理适应性的可持永续智能窗户」,成果已发表刊载于《自然通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李刚教授表示:「太阳能窗户作为新兴的太阳能光伏应用,为建筑光伏一体化、新能源汽车和农业温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开拓新局面。这项研究的成果证实了高效 ST-OPV具备多功能性和地理适应性等多重优势,可用于建造可持续、节能的智能窗户,且不影响建筑设计完整性,商业化前景相当广阔。

展望未来,研究团队会致力就提升ST-OPV的长期稳定性提出创新方案,并推动其向大面积太阳能组件发展,实现ST-OPV的商业化应用。

 

******


详情查询

黎秀容女士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经理

详情查询

郑秀贤女士

公共事务副经理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