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于国际知名期刊《自然》发表三篇论文

2019年10月17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应用物理学系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应用物理学系最近发表了三篇研究论文,并刊载于《自然》系列期刊上。《自然》系列期刊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期刊之一,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涵盖科学和科技的不同领域。

应用于仿神经视觉传感的「光控阻变存储器」─《自然─纳米技术》

理大应用物理学系副教授柴扬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可模仿人类视网膜功能的光电器件设备,其兼备图像传感、记忆和前期处理的功能,以此进行图像识别,准确度和效率均超过现有的人工视觉系统。实验证明,这项创新发明能简化电路系统,快速处理大量视觉信息,并且大幅降低能耗,因此,极具潜力应用于现有仿神经形态的人工视觉系统 (neuromorphic visual system) ,提升其功能与效率,进而为边缘运算(edge computing) 和物联网的开发应用作出突破性贡献。

应用固定酶微流反应器进行人工光合作用,持续合成葡萄糖 ─《自然─通讯》

理大应用物理学系副教授张需明博士及其科研团队成功复制天然叶脉中的光流体系统,研发出微流反应器,进行自然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关键的二氧化碳固化反应。实验证明微流反应器只需极少量的加氧酶(简称RuBisCO,是光合作用过程首个重要步骤所需的酶),便可持续地合成葡萄糖(即食物的基本元素)。这项创新发明甚具发展潜力,推动人工光合作用的科研突破,藉以减轻全球粮食和生物燃料短缺的危机。

利用共价功能化增强剥离二硫化钼膜的筛分 ─《自然─材料科学》

理大应用物理学系Nicolas Onofrio博士以共价功能化的二硫化钼(MoS2)纳米片为基础,开发出一种纳米层膜。由二维材料(例如氧化石墨烯)制成的纳米层膜是一种具有前景的候选物料,可透过二维毛细管内的扩散作用筛分特定大小的分子,但其高亲水性导致这些膜在水中变得不稳定。共价功能化剥离的纳米片可以有效控制层间的间距,并强化纳米层膜的筛分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新技术在水净化和脱盐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性能,对微污染物和氯化钠(NaCl)的排斥率很高(分别超过90%和87%),这为制备具有可调节筛分特性的膜提供了崭新方向。通过控制被剥离二维材料的表面化学性质,研究人员可以在基础和实际应用层面上进一步探索纳米层膜内部的纳米流体现象,以应用于水净化或渗透能。

理大应用物理学系系主任刘树平教授对其学系三位学者的贡献感到自豪。他表示:「应用物理学系全体人员会继续努力不懈,在教学和研究上精益求精。」

理大副校长 科研发展) 卫炳江教授说:「理大一直不遗余力进行前沿性研究,以期为学术界和世界带来实质的影响。我们致力推动学者和研究人员与本地和国际专家在基础科研和转化研究方面紧密合作,并鼓励他们在世界顶尖的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

注:有关三篇论文的详情,请参阅附件: [URL]

 

*****完*****

详情查询

李瑞冰女士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