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20221014-Health-and-Medical-Research-Fund_Web-Banner

PolyU awarded with 19 Projects by the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 in 2020 Exercise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as received the funding support of the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 (HMRF) in 2020 Exercise for 19 projects, with total amount of HK$19.26 million granted by the Health Bureau.  PolyU’s 19 awarded projects by the HMRH have demonstrated our strength in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and promotion of healthcare in the society. These awarded projects cover a wide spectrum of research areas including biomedical technology,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nursing care and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s.  In times of COVID 19, some researches address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care needs of individuals and the society for innovative solutions and better health supports. The research projects look into not only medical technology like development of e-therapy, or online therapy, in virtual reality exercise program for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but also public healthcare like telecare consultation support for improving post-acute stroke follow-up care. Professor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PolyU, said, “PolyU takes pride in our researchers to create, facilitate and support medical research and healthcare promotion. Our research projects aim to promote good health and enhance medical practices for improving population health and fostering medical advancement.” About HMRF  The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 (HMRF) was established by the Health Bureau in 2011. It aims to build research capacity and to encourage, facilitate and support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to inform health policies, improve population health, strengthen the health system, enhance healthcare practices, advance standard and quality of care, and promote clinical excellence, through th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health and medicine. Also, the HMRF provides support for health promotion projects in addition to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research capacity building initiatives.    List of 19 supported projects Faculty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xtiles Department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ject Title Department of Applied Biolog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rof WONG Man Sau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oy exposure in early life on bone development and gut microbiota Dr POON Chui-Wa Christina Study of the us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Er Zhi Wan for management of osteosarcopenia Dr WONG Wing-leung An innovative strategy for multimodal photodynamic therapy targeting hypoxic-tumors with nuclear membrane permeable near infrared photosensitizers   Faculty of Engineering Department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ject Title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Dr CHEUNG James Chung-wai Machine learning-based dysphagia screening in elderly hostels: A pilot study   Faculty of Health and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ject Title Department of Health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cs Prof CAI Jing Individualized prediction of acute radiation esophagitis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through domain adaptation in a hybrid 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study Dr CHENG King Yip, Kenneth Hepatocyte-specific inactivation of APPL2 as a therapeutic strategy against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atherosclerosis: a proof-of-concept study Dr SIU Gilman Kit-hang Establishment of clinical workflow for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s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from infected body fluids – Metagenomic vs targeted amplicon sequencing approach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Prof CHEING Gladys Lai-ying An e-Therapist: An Interactive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Exercise Program for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Dr CHAN Wayne Improving the assessment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older adults with dementia Dr XU Hua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scale to measure mental eHealth literacy School of Nursing Dr CHUNG Joyce Oi-kwan Needs assessment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a paediatric survivorship programme in Hong Kong to promot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ldren after cancer treatment Dr HO Ka-yan An integrated smoking cessation and alcohol intervention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young people: A feasibi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r KOR Patrick Pui-kin Supporting family caregivers of people with dementia and identifying an effective adaptive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ir depressive symptoms: a sequential multiple assignment randomized trial Dr WONG Arkers Kwan-ching Improving post-acute stroke follow-up care by adopting telecare consultations in a nurse-led clinic during COVID-19 and beyond: A hybrid type 2 implementation-effectiveness randomized trial Dr YEUNG Wing-fai Self-administered acupressure for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chool of Optometry Dr CHUN Ka Man Long-term choroidal response to optical defocus in myopic young adults Dr LIAN Jinxiao How well does the prediction performance of Hong Kong Risk Algorithm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work after first-pass effect and in comparison to the current practice ? Dr SHAN Sze Wan Epigenetic regulation and glaucoma – the effect of DNA methylation inhibition of thrombospondin 1 on aqueous humor dynamics   Faculty of Humanities Department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ject Title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Bilingual Studies Dr KWONG Elaine Yee-lan The temporal profiles of swallowing events in healthy adults: a pilot study using ultrasound imaging

2022年10月17日

奖项及成就

06

理大举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座谈会 专家与年青学者汇聚交流

国家早前宣布启动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并首次在香港特区选拔载荷专家。理大研究及创新事务处成功举办「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座谈会」,座谈会反应热烈,汇聚了多名年青学者。 座谈会邀请到理大两位专家︰ 容启亮教授、工程师,BBS(深空探测中心主任、锺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及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系主任) 吴波教授(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副系主任(研究)) 容教授和吴教授在会上详尽分享他们对航天和航空技术发展的见解和经验,并和现场多名与会者交流互动,气氛积极和正面。 作为香港唯一拥有国家及国际太空探测任务经验的高等院校,理大一直积极推动和开展航天航空技术的科研发展,累积了宝贵的经验。去年,理大成立了 「深空探测研究中心」,继续在航天航空领域追求科研卓越、引领创新。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将会全力配合国家的选拔工作,鼓励有志为国家载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学者参与,并且举荐有力人选。同时间,我们将会继续加强不同领域的科研,积极参与国家的航天任务,为国家航天科技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2022年10月14日

活动

IMG-0301

理大学生团队於2022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喜获创新大奖

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团队,成功在2022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凭藉优秀发明,从三百多队参加者中突围而出,同时荣获「2022⾹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学⽣创新⼤奖」及「2022⾹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学⽣创新(⼤专或以上)⾦奖」。 胜出团队三位学生分别是曾展乐 丶李成熙和郭轩慈,获奖项目名为「基於人机互认知的机械人协作制造系统」。他们开发了一套增强现实(AR)引导的人机协作制造系统,集成了虚拟现实的任务规划丶及视觉数据的动态引导,并增强了协作式机械人的人工智慧和AR信息共享,以⽤⼾友好的⽅式提供⼈为监督的控制⽅法。 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郑湃博士担任指导老师。他寄语,「希望学生继续追求创新,在未来的创业中取得巨大成功。」 2022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旨在表扬及推广优秀的本地资讯及通讯科技发明和应用。自2006年首办以来,奖项一直是本地业界的年度旗舰盛事。「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学生创新奖」为其中一个类别的奖项,目的推动本地资讯科技的发展,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接触和学习新技术的机会,拓宽他们的视野和创造力。   

2022年10月13日

奖项及成就

20221010-NSFC-Web-Banner

理大39项研究获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数量为香港院校之冠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39 项由青年研究员推动的研究项目获 2022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获资助项目最多的香港院校。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首次开放予香港院校及学者申请,每项研究将获 30 万元人民币资助,开展基础研究工作,资助期三年。 理大获资助的研究项目涵盖环境保护丶绿色科技丶气候变化应对丶建筑技术丶人工智能辅助医疗科技等,体现理大的青年研究员致力推动尖端研究,以在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中,藉由创新科技为人类建构更美好的生活。 理大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黄咏恩教授表示∶「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香港研究人员的支持,促进科研项目发展。理大拥有一流的学者和专家,致力在跨学科领域拓展有影响力的研究,理大会继续积极为香港和国家的科技丶社会及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在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培养他们独立主持科研项目丶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激励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培养基础研究的後继人才。 理大於 2022 年度除了在「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表现领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其他项目上也取得卓越成绩。 39 位获资助理大学者及研究项目名单

2022年10月10日

奖项及成就

4U9A2053

理工大学与日本电气香港有限公司合作 为长者及其照顾者引入社交机器人

(10月6日)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宣布与日本电气香港有限公司(NECHK)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将推出专为长者及其护理人员而设的智能互动社交机器人。一系列研究项目将逐步展开,从而探究长者使用社交机器人的效果,当中可怎样帮助长者提升自理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达致维持身心健康的生活。   理大护理学院副学院主任(研究)梁绮雯教授带领团队与NECHK合作,引入五部社交机器人,为长者提供生活陪伴和日常家居生活的支持。此外, 该团队将通过机器人开展一系列名为「长者及其照顾者使用社交机器人」的研究课题。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很荣幸能够与NECHK成为合作伙伴。NECHK作为整合IT 和网络技术的领导者,促进个人和社区的安全并提高生活质量,这与理大一直致力推动知识创新和应用研究,以响应社会需求的目标不谋而合。我期望NECHK 与理大护理学院的合作,将会为人口老龄化和居家养老的这一个新趋势,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第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是「社区居住华人长者居家使用人型机器人的表现」,主要调查长者是否接受并喜欢在家中与机器人互动沟通,以及机器人对长者的孤独感、认知、药物依从性以及心理和社交生活的初步影响效果。这些人工智能机器人能使用粤语与长者互动沟通。人机智能的交互体验是关键—— 长者通过口头指令机器人打开电视新闻频道、播放音乐,以及打电话给家人和朋友聊天,并能在预设的时间,对一些特定的常规活动,预设温馨提醒例如服药、吃饭等。   NECHK董事总经理黄玉娟女士表示:「NEC 社交机器人专为长者护理服务而开发,特别为认知障碍症老人而设的「陪伴机器人」,以改善长者的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并为他们的照顾者提供支持,从而减少照顾者的工作量。 机器人能够以广东话及拟人表达方式进行互动式沟通,亦能为长者提供个人化设定,配合其个人喜好的功能和使用习惯, 以达致人性化的智能养老服务。」   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表示:「香港为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并正迅速进入超高龄化社会。当父母退休或子女相续迁出后,年长人士的社交活动或人际互动亦随着减少,长远而言或会损害他们的身心灵。有见及此,理大护理学院与日本电气香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研究项目,探讨社交机器人能否有效地填补部分人际互动的空隙,以及增强长者的社交和自理能力。」   居家养老已经被视为人口老龄化的一个趋势和解决方案。梁绮雯教授相信透过使用社交机器人,能提升独居长者的自我照护能力之余,更能帮助他们与外界接触和促进人际交流。在创新技术的支持下,长者能够健康地生活并融入社区。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NECHK董事总经理黄玉娟女士代表签署合作协议。   护理学院 护理学院拥有不同专长的学者及临床专家,以「创新护理、惠泽全人」为目标,发展有实用价值的医护新知。护理学院致力促进和运用循证护理实践,响应市民需要,贡献社会,并在国家及国际层面推动护理学术发展。护理学院的研究成果及创新产品多样化,广泛涵盖医疗及护理议题,包括:耆年健康、家庭与社区健康、精神健康、过渡期照顾,支持及纾缓护理等。   日本电气香港(NECHK) 日本电气香港有限公司成立于一九八四年,业务迅速扩展,以迎合香港,澳门及中国客户的需求。 作为整合IT 和网络技术的领导者,NEC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为社会创造安全、保障、平等和效率的社会价值,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并创造个人发挥潜能的机会,以建立更繁荣的生活。 ***完***

2022年10月7日

研究及创新

20221006-Web Banner-SC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载荷专家选拔

国家日前宣布正式展开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并首次在香港选拔载荷专家,让香港市民有机会参与国家载人航天工程。 理大积极培育航天推进技术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及高技术人才,作为香港唯一拥有国际太空任务实战经验的高等院校,积极参与及推动航天及航空工程领域的研究。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积极响应国家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将透过校内选拔,推荐合适人才,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作出贡献。」 更多: https://www.itib.gov.hk/en/psrecruitment/index.html

2022年10月6日

其他

WILL6769

Young Innovative Researcher Lecture Series - First Lecture

To encourage and nurture an innovative spirit within PolyU for scientific discoveries, th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fice (RIO) of PolyU organised the debut lecture of “Young Innovation Research Lecture Series” on 5 Oct 2022, supported by Prof. Qingyan CHEN, Director of PolyU Academy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AIR) and Chair Professor of Building Thermal Science and Dr. Daniel Xiapu LU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This hybrid lecture had the pleasure to invite Prof. Chang Wen CHEN, Chair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Visual Computing to speak for the event and gathered outstanding young researchers including Prof. Qiang TANG and Prof. Chao ZHANG, awardees of MIT Technology Review "35 Innovators under 35" (TR35) China, along with Dr. Tommy Minchen WEI who was recognised by “PolyU Young Innovation Researcher Award”. The participants exchanged insights and ideas about bringing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poken at the lecture, “The University has been giving staunch support to our young talented scholars to pursue research excellence. He cited “PolyU Young Innovation Researcher Award (YIRA)” which was launched for the first time last year as an example. “The award aims to honour young PolyU researchers under the age of 35 who have demonstrated innovative thinking, contributed to technology advancement and turned innovative ideas into solutions for social problems, bringing positive changes to the world,” Prof. CHAO said.

2022年10月5日

活动

0929_1

理大与无锡市政府共建科技创新研究院促进长三角官产学研合作 为国家创科发展作出贡献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江苏省无锡市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在无锡当地成立「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藉以设立高端创新科研平台、开办工程学博士学位课程,以及建立产业培育基地,全面发挥「官、产、学、研」的协同效应,为国家未来发展贯注动力。此举亦标志着理大开创本地先河,成为首家在无锡设立科研中心、参与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创科发展的香港高等教育院校。 签约仪式今天(29日)以视像会议形式进行,在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先生,以及无锡市委副书记兼市长赵建军先生等理大和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层的见证下,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与无锡市新吴区区长章金伟先生代表签署合作协议。

2022年9月29日

研究及创新

20220927---Prof-Hao-NSFC

理大郝建华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近公布资助结果。理大应用物理学系材料物理与器件讲座教授郝建华教授带领的研究项目「面向神经形态计算和人工视觉的超薄铁电多功能集成材料与器件」,成功获得重点项目资助。该项目联合南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致力于解决信息技术发展中与材料和器件相关的瓶颈问题。 人工智能正带动通讯、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中类脑计算即神经形态计算主要基于类似于神经系统的器件,且具备智能学习和决定功能,是对目前计算体系的颠覆性创新,而作为人工智能一个子学科的人工视觉系统,近年来在图像识别、自动驾驶等领域备受关注。 人工智能芯片是开发众多智能系统与类脑机器人的关键,相关的新材料与器件的探索是目前国际科技聚焦的热点和前沿。虽然神经形态计算和人工视觉系统模拟的相关材料和器件取得了进展,展示了区别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优势,但是在神经形态架构、实时信息处理能力和能效等方面还远比不上生物神经系统。铁电体是典型的智慧材料,铁电材料在类脑器件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在本重点项目中,郝建华教授团队联合联合南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针对在神经形态器件中实现多模式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超薄铁电薄膜,构建面向神经形态计算和人工视觉的多功能集成材料与器件;通过研究稀土掺杂对于超薄铁电薄膜影响的物理规律,设计和制备相关的新概念器件,开展在逻辑运算、数据处理和构建人工视觉神经网络应用场景的研究,为突破目前有限模式的神经形态计算极限提供新型材料、器件构型和解决方案。 郝教授是国际上铁电发光研究的开拓者,早在2011年,首次将铁电调控概念引入到稀土发光领域并实验证实,目前已被至少25个国家的100多个研究组验证并扩展应用到9种稀土离子掺杂到40种铁电材料体系。近年来还在压电和磁场诱导发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由此提出的「智能发光」学术术语已录入国际《发光手册》,获得2021年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

2022年9月27日

奖项及成就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 赵汝恒:企业隐藏碳排放 ESG报告需加强评估及披露

(In Chinese Only) 【明报文章】为了响应联合国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巴黎协议》及国家政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将碳中和纳入施政报告,并于去年公布《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力争2050年前达至碳中和,为推动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要切实执行减碳政策及评估成效,确实评估碳排放量至关重要。笔者通过研究不同领域的碳排放数字,发现目前企业的ESG(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内,一直没有详细表述建筑物的隐含碳排放,这部分估计占香港整体碳排放达16%至30%,不容忽视。 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大范围 香港上市的公司现时每年必须提交ESG报告,披露能源及水资源使用、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等环境及社会表现绩效指标。当中,气体排放范围是按照世界资源研究院/世界企业永续发展协会所发表的《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企业会计与报告标准》(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 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框架拟定,将温室气体排放分类为三大范围,包括—— 范围一:企业拥有或控制来源产生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 范围二:企业内部消耗(购买或取得的)电力、热能、冷冻及蒸气所引致的「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范围三:企业以外发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上游及下游的排放,以及来自广泛活动的排放(例如雇员商旅、交通燃料及使用公司产品等)。 企业披露碳排放 欠缺准则 目前ESG报告属于自愿性披露,数据及内容取决于企业,没有统一标准,与财务报告须按监管指引公布有所不同。笔者发现,企业计算「范围三」碳排放的方法各适其适,部分企业罗列多达15种不同的「范围三」排放,并分析是否与业务有关联;有些则涵盖公干、输电和配电损耗及上游运输和配送资料;有些企业只包括耗纸量、耗水量与污水排放量。更甚的是,部分企业的ESG报告根本缺乏计算方法或「范围三」排放的数据,造成灰色地带,亦缺乏官方统计,导致企业公布的碳排放总量,一直与环保署公布的官方数字存在差异。 《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没有具体列出「范围三」的碳减排目标,或许是港府缺乏「范围三」碳排放的实际数据作出评估所致。笔者建议政府,为企业ESG报告制订「范围三」碳排放的审计方法和指引,并纳入为必须披露的数据,以更好评估及落实碳中和目标。 在各种「范围三」碳排放,有一种被隐藏的碳排放是业界正努力减少但鲜被统计,就是建筑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包括制造建筑物料的资源提取和制造的碳排放、建筑材料从工厂到施工现场的运输碳排放,及在施工现场的碳排放。 经济学中,建筑物属于企业或政府的资本财(capital good),建筑物的隐含碳排放因此应纳入「范围三」。有本港地产发展商指出,混凝土、钢筋和结构钢的隐含碳排放,占了整座商业大厦的隐含碳排放近99%,而香港建筑物的隐含碳排放占整个建筑物生命周期排放量的25%至38%,比重之高是绝对不能忽视。 香港绿色建筑议会(HKGBC)早已设立绿建环评,作为中立的评估系统计算建筑物隐含碳排放,旨在提高建筑效率和减少碳排放。可是,新建和租赁的建筑物碳排放属于一次过,如果计算在ESG报告内,「范围三」的碳排放数据就会显得波动,不利公众清楚理解和分析企业减排表现。如何更好地报告企业的「范围三」碳排放,将是环保和商界必须探讨的问题。 金融界参与构建ESG认证框架 香港是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笔者认为,若能建立一个包含制订标准和提供认证的企业ESG认证框架,令企业披露的数据更有公信力,在申请绿色金融相关贷款时,利息成本或较低,此举除了促进经济金融稳健发展之余,亦为企业迈向更绿色的营运模式提供更大动力,达至可持续发展。 笔者预期,开初在香港建立的ESG认证框架将包括准则制订、审计和认证;具体的绩效衡量标准,则有待进一步讨论来确立。然而,这一步有助更准确评估企业以至跨行业的碳排放,完善ESG报告,帮助投资者作出更佳的决策外,亦协助政府制订适切的减碳策略。因此,ESG认证框架必须让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及制订一套国际认可的标准。 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汝恒 (原文刊载于《明报》观点)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