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 南方科技大學趙天壽講席教授主講「流體電池實現長時儲能」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20250704Event Recap of DLS by Prof ZHAO Tianshou 1000 x 540 pxTC
  • 日期

    2025年7月4日

  • 主辦單位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

  • 時間

    16:00 - 17:30

  • 地點

    香港理工大學李嘉誠樓十六樓教務會議室 (M1603室) (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講者

趙天壽教授

查詢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 info.pair@polyu.edu.hk

摘要

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講席教授、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教授,於202574日在香港理工大學校園主講第41場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講題為「流體電池實現長時儲能」。是次講座吸引了逾90名參加者親臨出席,以及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超過15,400名線上觀眾通過社交媒體平台觀看直播。

講座由理大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院長王盛衞教授致歡迎辭並介紹主講嘉賓揭開序幕。

趙教授在開場時強調儲能技術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作用,尤其是中國爭取於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的承諾。他指出,未來電力系統在發電、配電及用電環節中需配置儲能設備,其產業規模更達萬億英鎊。趙教授提到,電網級儲能系統需具備三大核心條件:安全可靠、成本效益、不受場地及資源限制。他特別指出,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因受環境變化而波動,這間歇性問題可持續數十小時,因此長時儲能是避免電力浪費、提升電網靈活性的關鍵。

趙教授提倡採用氫能、甲醇、氨能等「液體能源載體」,以及電解槽、燃料電池及液流電池等「液流電池技術」,來實現高效、長時、選址靈活度大的儲能方案。他介紹了「氫儲能」及「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兩類液流電池技術的優勢、應用及挑戰。氫儲能雖然具備高能量密度、長時儲存及無地域限制的優勢,但其對於鉑電極物料和低溫高壓儲存及運輸的條件需求,導致技術成本高昂。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的安全性高、壽命長、儲能時長靈活、可分離裝置設計,使其尤其適用於大規模儲能,但其高成本仍是挑戰。趙教授提到,目前的核心科學難題在於透過探究多尺度結構中表面反應與物質傳遞的相互作用,發展出用於預測和設計匹配的微觀和宏觀結構的理論與方法,從而實現反應與傳遞的協同效應,最大限度地提高電池性能。他的團隊採用交叉學科方法,透過結合電化學及熱流體科學,發展出熱電化學理論,並據此革新電池膜與電極材料,成功研製出循環壽命超長的液流電池,其充放電次數可達15,000次以上。

最後,趙教授提出「電燃料」概念,這一種潔淨、可再生、可充電的液體燃料。電燃料儲能技術不受時空限制、兼具高儲能效率及高功率密度、易擴展、適應性強、安全、環保、相較經濟實惠,是傳統燃料電池的優良替代方案。趙教授總結指出,其研究旨在為儲能技術突破奠定科學基礎,通過優化性能、成本及使用壽命,推動潔淨能源的普及應用。

重溫

Prof ZHAO Tianshou  560 x 860

趙天壽教授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南方科技大學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機械與能源工程系講席教授

 

趙天壽教授,南方科技大學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機械與能源工程系講席教授。他於2021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學,此前任香港科技大學工程及環境學冠名講座教授。

趙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ASME Fellow)、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RSC Fellow)、中國化學會會士。曾获國家自然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裘槎優秀科研者獎等多項榮譽,多次入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高被引科學家」。現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主編。

趙教授長期致力於熱質傳遞理論和電池儲能技術的研究。針對國家“雙碳”戰略實施對儲能技術的重大需求,圍繞燃料電池、液流電池、金屬空氣電池等流體電池儲能裝置中能量傳遞與轉換關鍵科學問題,建立了電池儲能系統中熱質傳遞和電化學能量轉換的耦合理論,提出了熱、質、電子及離子協同傳輸方法,突破了高功率流體電池設計的關鍵技術。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