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Photo 1

理大研发海洋自愈合混凝土促进碳中和 获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推广绿色科技,以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来自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的跨学科专家团队利用建筑废料,开发低碳海洋自愈合混凝土,有望用作环保海洋建筑材料,以及应用於沿海建筑工程,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研究项目早前获香港特区政府「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拨款港币约603万元支持,为期24个月。 获资助项目名为「基於生物矿化技术增强建筑废料制备的海洋自愈合混凝土以长期脱碳」,由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丶环境科学及技术讲座教授及高赞明可持续城市发展教授李向东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包括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系主任丶环保建材讲座教授及安礼信土木工程教授潘智生教授,同一学系的余涛教授和冷真教授,并由助理教授(研究)孙潇昊博士出任共同项目的首席研究员。 由於天然岩石组成的骨料存量稀缺,科学界一直致力寻求有效的替代方法。此研究项目旨在设计和开发低碳海洋自愈混凝土,并采用废弃混凝土制备的再生骨料,以及利用生物矿化技术,透过海洋碳捕获菌来有效捕捉二氧化碳,藉此加速碳化以增强再生骨料的性能。新技术将有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建筑废料的循环再造,在海洋和沿海建筑工程方面具广泛应用潜力。这种微生物混凝土的结构更具自愈合特性,且耐用性高,长远有助实践减碳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 未来,团队将进行实地测试和生命周期评估,以确保海洋自愈合混凝土符合耐用性和耐海洋腐蚀等严格标准。预期成果包括提供混凝土的全面设计指南丶最佳实践技术,以及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和环境效益。 李向东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透过生物矿化技术和再生骨料在海洋混凝土的创新应用,促进海洋建材制备的升级,为可持续建筑开拓崭新方案,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助力全球应对环境挑战,包括解决建筑废料的碳排放问题,促进建筑废料回收,以纾缓堆填区压力,并节约土地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长远为香港以至大湾区实现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成立於2020年,旨在为香港减碳和保护环境的科研项目提供更充裕和对焦的资助。   ***完***

2025年1月15日

成就 建设及环境学院

Photo 1

理大与博爱医院签署合作备忘录 为护理丶康复治疗及营养学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扩大专职医疗人才库

香港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峻,社会对护理丶康复治疗及营养科学等专职医疗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应对挑战,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日与博爱医院董事局(博爱)签署合作备忘录,探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在博爱属下安老服务单位的实习机会,携手为香港培育更多护理及专职医疗人才。 在理大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丶理学院院长黄维扬教授及博爱医院永远顾问委员会主席谭姜美珠女士共同见证下,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系主任陈声教授及博爱医院董事局主席周骏达先生代表双方签署「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合作备忘录」。随後,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亦与博爱医院董事局医疗服务委员会主席暨第三副主席曹思豪先生签署「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合作备忘录」。 黄国贤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为学生提供优质而全面的教育,至今开办多个与医疗健康相关的课程,致力培育各类专业医疗护理人才,为本地医疗系统注入新动力。博爱在安老服务方面的发展历史悠久,为本港长者提供适切而全面的照顾与支持。此次合作将为理大学生在博爱属下的服务单位开拓多元化的临床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博爱属下的服务单位实践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我们期望通过这次合作,推动理大在护理及专职医疗培育方面的工作,提升医疗和社会服务水平,并与博爱共同为社区健康作出贡献。」 周骏达先生表示:「签署合作备忘录是博爱医院与理大双方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期望透过合作,学生能於专业指导下,参与院舍临床实习及前綫安老护理丶康复及营养治疗相关工作,巩固实战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亦可透过更深入了解安老护理工作的实况和前景,为日後投身安老院舍护理工作,做好个人生涯发展的准备。对机构而言,则是重要建立人才库的长远规划,有助推动业界发展。」 透过是次合作,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丶护理学院及康复治疗科学系学生将有机会在博爱属下服务单位进行实习丶研究计划及服务开发等。未来,双方将深化在业界需求和人才培育方面的紧密交流,共同协作,就护理及复康治疗课程丶食品和营养健康的策划及发展交流意见,以制定更切合本港专业需要的全方位课程,为扩大本地护理及专职医疗人才库作出贡献。   ***完***

2025年1月15日

活动 其他

Photo 1

理大研发突破性冷冻水滴自主喷射机制 实现具成本效益的除冰技术应用

在室温状态下,水滴可以从荷叶等表面自动滑落,但这情况在低温状态下变得尤为复杂:水滴会与表面产生更强大的相互作用,加上欠缺能量转换的途径,水滴会冷凝结冰。累积在物件表面的冷冻水滴或冰通常需要由人手或机械设备清除,成本高且效率低,因此防止水滴在表面积聚在科学及实际应用层面上都别具意义。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研究人员取得科研突破,成功研发出冷冻水滴喷射的自主驱动机制,令水滴能够在没有任何外部能量输入的情况下自行喷射而出,有望开发极具经济效益及发展潜力的技术应用。 研究由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丶郭氏集团仿生工程教授及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及理大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姚海民教授带领,主题为「结冰液滴的自喷射现象」的论文已於国际期刊《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发表,去年更获该刊物选为十二月号的封面专题。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包括理大机械工程学系博士後研究员张欢欢博士丶博士生张威先生丶助理教授(研究)靳袁凯博士及博士生吴辰阳先生。 冷冻水滴自主喷射机制的发现,受真菌上的自然现象所启发,这种真菌可透过渗透作用引起体积膨胀,自行将其孢子射走。研究团队注意到类似的体积膨胀也会发生在水滴冷冻的过程中,於是利用此现象成功复制真菌的自主喷射机制,发明出一种拥有弹簧型支柱(spring-like pillars)及润湿对比性(wetting contrast)的「结构化弹性表面」(SES),可以令冷冻水滴进行自发性喷射。 SES的结构设计能够加快喷射速度,并扩大冷冻水滴的动能转换。当冷冻水滴出现体积膨胀时,会压缩SES的弹簧型支柱,当中产生的力量会於数十秒内先被转化为弹性能量并储存在支柱中,然後在几毫秒速度内迅速转化为水滴的动能。由於能量转换时间缩短了数千倍,其带来的动能足以将冷冻水滴喷射出去。 SES结构简单,在经过参数化设计後,即可在无任何外部能量输入,而就算受到风力和重/引力的阻力时,都能够有效喷射冷冻水滴,可望应用於飞机等航空器丶风叶或电缆线路上,预防积冰所造成的危险。张欢欢博士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首次揭示自主驱动除冰概念,提供广泛的创新技术方案。我们正不断改进SES的设计,确保它能够以不同规模及较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应对社会需要。」 此外,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清楚阐释了实现水滴自主喷射现象的关键因素,具潜力扩展至不同领域的应用。王钻开教授表示:「这项仿生研究为多个技术应用带来深远影响。我们相信以这个冷冻水滴喷射机制为原型,可以进一步启发自主驱动的概念及技术发展,并延伸至不同用途,例如除冰丶能量收集及软体机器人的应用。」 其中,体积膨胀引起的水滴喷射现象正加深了科学家对用於防冰的多相冷冻动力学的了解。姚海民教授指出:「是次研究展示了一种有效地利用冷冻水滴体积膨胀而产生弹道运动的策略,这扩阔了能量转换现象的应用,更有机会带动水滴能量产生器和软体机器人弹射器等方面的发展。 」   ***完***

2025年1月14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机械工程学系

Photo 1

理大研究以人工智能重塑中国古代地理及生态面貌 获选为腾讯「探元计划2024」十大创新探索型项目

善用创新数码科技可以为传统知识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及推广带来新机遇。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结合科技和人文,以崭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及重塑中国上古地理及生态知识,再将其视觉化呈现出来,有助突破传统文本研究的局限,并进一步推动古籍数码化等创新的知识传承模式。 理大中文及双语学系讲座教授黄居仁教授带领的团队最近进行名为「《山经》知识集成:使用人工智能重构上古生态环境及地理知识遗产」的研究项目,在由腾讯及多个内地文化单位联合发起、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指导的「探元计划2024」中脱颖而出,获选为创新探索型赛道的十大项目之一。今届计划共吸引79个来自48家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项目参赛,而理大是唯一入选的港澳地区院校。 《山经》为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的一部分,以约两万字的篇幅叙述了大量当时的山川地理讯息及生态环境资源,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山川博物志。然而相关研究一直局限在传统的人文研究范式内,是次研究透过建构数字化的知识集成平台,为《山经》的古籍传承提供创新方案,有望启发更广泛的研究兴趣。 团队利用文本信息抽取、知识图谱、Graph RAG和大语言模型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对《山经》中提及的地理及生态知识进行分析、整理、集成及呈现,建构出集成中国古代地理生态环境讯息的系统化知识平台。以这个平台为蓝本,未来的研究可以根据不同时代的其他文献资料,建构中国历代地理生态环境系统,从而比较研究过去二千多年间中国的地理及环境变迁,以加深对相关历史事件的了解。团队将首先建立《山经》相关知识的问答平台以及创建数码地图,视觉化呈现《山经》中的地理面貌。 《山经》数码地图模拟图 黄居仁教授表示︰「深入了解及系统化掌握上古地理及生态知识,为我们理解生态环境演变提供了宏观贯时的讯息,对当下的生态治理亦十分重要。此项目是将数码科技结合人文研究的跨学科尝试,以知识集成的方式突破了传统人文研究难以对文献知识进行全面整合,导致讯息碎片化的局限,以及知识无法与现代实证科学结合并用于解决当代议题的缺憾,从而促使文化与典籍得以被活化活用。」 黄居仁教授在计算语言学及数字人文领域深耕多年,是国际计算语言学委员会(ICCL)首位华人会士,去年更在信息和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领域荣膺史丹福大学全球首2%顶尖科学家。黄教授的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包括理大中文及双语学系博士研究生梁科女士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唐雪梅女士;协同研究人员包括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副教授苏祺博士及理大中文及双语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顾静航博士。   ***完***  

2025年1月13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中文及双语学系

Photo 1

理大初创亮相美国消费电子展 两项目夺创新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於2025年1月7日至10日,参与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消费电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简称CES),展出10间理大初创企业在医疗保健丶智慧城市丶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传感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创新成果,备受国际注目。今年香港派出的代表团规模为历届最大,理大更是本地大学中唯一直接参展的,向国际展示大学将尖端研究转化为具影响力解决方案的努力和成就。 在理大独有初创生态系统PolyVentures的支持和培育下,理大初创企业勇於开发创新科技,为社会缔造正面影响。是次参展为理大初创企业提供了国际平台,与来自全球的商界领袖丶业界专家和投资者联系和交流,寻求合作机会,推动国际业务发展。 今年,理大共有两个项目荣获无障碍与老龄科技类别的「消费电子展2025创新奖」。由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及理大初创「泽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胡晓翎博士及团队开发的多模态足踝复康机械人「智云行健步仪」,旨在提升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功效显着。另一获奖项目是理大初创「Vidi Labs Limited」开发的「Seekr 视像伙伴」可穿戴装置,能为长者和视障人士提供实时影像的音讯服务,可作为忠实伴侣协助他们独立生活。今次为理大连续第二年荣获此奖项,充分体现大学在创新健康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积极参与国际展览和比赛,让理大初创企业接通全球创新生态的持份者和研究机构。这些平台不仅为初创企业家提供宝贵的联系和交流机会,更加速企业成长,扩濶他们的国际视野。我很高兴看到理大初创企业在CES舞台上大放异彩,成果获得国际认可,这些创新解决方案可改变世界,造福人类。」 CES由美国电子消费品制造商协会举办,为全球最大型和最具影响力的消费电子技术展览,旨在展示尖端电子技术如何融入现代生活,今年吸引逾4,500家全球参展商参加。参展理大初创企业如下,详情请参阅附件。 参展项目 理大初创企业 发明者 智云行健步仪 (美国消费电子展2025创新奖) 泽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 胡晓翎博士 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丶理大学者领导初创「泽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Seekr视像伙伴 (美国消费电子展2025创新奖) Vidi Labs Limited Turzo BOSE先生 Vidi Labs Limited行政总裁 可拉伸可洗涤的织物器件 Easenory Technology Limited 伍颖斯博士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研究员丶「Easenory Technology Limited」创始人及总监 GOOD Vision/Wellsees:新型便携式角膜地形图仪 香港和光科技有限公司 纪家树教授 理大眼科视光学院主任及教授丶眼视觉研究中心副总监丶「香港和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威尔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综合眼动追踪系统   Guardian Glow Limited 魏敏晨教授 理大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教授丶颜色影像与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丶Guardian Glow Limited资讯科技副总裁 IMU+系列 易新材料有限公司 卢君宇教授 理大物流及航运学系教授丶「易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 简志伟教授 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丶「易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 肺部放射治疗支援系统「LungRT Pro」 放疗视界有限公司 蔡璟教授 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主任及教授丶「放疗视界有限公司」技术顾问 智能防感染流动乾廁「allcareAI」 百隆人工智能有限公司 胡百非先生 理大人文学院杰出校友丶「百隆人工智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基於物联网的振动监测系统   SHAKE Limited 孟秋含博士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博士後研究员丶SHAKE Limited总监 im-Studio 炫幻视界有限公司 刘耀中先生 理大初创「炫幻视界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完***

2025年1月10日

成就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理大发挥跨学科研究影响力 18研究项目获研资局拨款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积极推动具影响力的研究,充分发挥强大的跨学科研究实力,启发创新解决方案,造福世界。香港研究资助局(研资局)最近公布的2024/25年度资助项目中,理大共有18个研究项目分别获得「协作研究金」及「研究影响基金」资助;总资助额达约港币9,176万元,为本地教资会资助大学之冠。其中,理大获「协作研究金」拨款的项目数量及资助额均为全港之冠。 秉承校训「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的精神,理大学者将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方案,以应对全球挑战。获资助研究项目涵盖不同范畴,充分突显理大雄厚的科研实力,当中包括创新建筑技术丶可持续环境丶生物化学丶药物研发丶癌症治疗方法丶可持续航空燃料丶光子技术丶人工智能丶生物医学工程丶视光技术及眼睛护理等。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充分运用学术专长,让研究人员发挥所长,结合先进设施及跨学科合作,培育优良的创科文化及环境,促进知识转移和研究成果商品化。这些骄人成就不仅展示了理大在具影响力研究方面的卓越表现,亦彰显了理大与政府部门及业界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今年理大在争取研资局研究资助基金方面表现出色,更展示了大学在基础研究和领导创新项目的实力,为社会带来实际裨益和具价值的创新方案。」 理大共有14个项目获「协作研究金」拨款支持,总额约港币7,136万元。其中八个项目获「协作研究项目补助金」资助约港币4,440万元;三个项目获「协作研究设备补助金」资助约港币1,562万元,以及三个项目获「新进学者协作研究补助金」资助约港币1,134万元,以支持年轻学者开展研究。获资助项目简介如下:   研究项目 领导理大学者 协作研究项目补助金 探究靶向药物的耐药机制可作为肝细胞癌新的治疗策略 李建华教授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 (合作院校:港大) 蛋白质存储数据 姚钟平教授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 (合作院校:中大 丶科大) 整合机器学习丶行为分析及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研究香港特殊学习障碍的共存性 萧慧婷教授 中文及双语学系系主任及教授 (合作院校:港大丶教大) 蜻蜓之眼:用於3D 视觉的光纤人工复眼 张需明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 (合作院校:港大) 通过有效融合经验知识丶用户交互和机器推理实现下一代基於人工智能与延展实境的手术规划与导航系统 秦璟教授 护理学院教授 (合作院校:中大丶港大) 优化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矫正效果:对脊柱柔韧性丶生物力学行为和预测模型的研究 叶晓云教授 时装及纺织学院副院长及教授 (合作院校:中大丶港大) 宽频光子器件超高解析度光矢量分析技术 余长源教授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丶中大) 考虑气候变化下城市社区复合灾害韧性和适应性研究 董优博士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副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丶科大丶港大) 协作研究设备补助金 用於先进材料与元件研究的多功能时空能量螺旋解析瞬态吸收显微镜成像系统 李明杰博士 应用物理学系助理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丶中大丶科大丶港大) 高灵敏动态核极化增强型固态核磁共振波谱仪 容家富教授 理学院副院长丶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丶浸大丶中大丶科大丶港大丶教大) 虚拟实境与扩增实境双目头盔的光度学及色度学特性的测试平台研发 魏敏晨教授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丶科大) 新进学者协作研究补助金 基於有机/二维材料异质结忆阻器阵列的柔性视网膜系统 韩素婷博士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丶港大) 基於共格纳米蜂窝结构设计具有超高强度丶塑性和热稳定的纳米双相合金 焦增宝博士 机械工程学系副教授 (合作院校:城大丶科大) 用於可持续城市微气候设计的人工智能风场模拟 尤若于博士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合作院校:港大) 另外,理大有四个项目获「研究影响基金」拨款支持,资助总额约港币2,040万元。研究项目为多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包括可持续航空燃料丶癌症免疫治疗丶3D混凝土建筑技术,以及运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加强视觉体验的头戴式装置。项目简介如下:   研究项目 领导理大学者 项目详情 由废至翼–建立本港可持续航空燃料高通量制程与低碳飞航测试评价体系研究 吕绍元博士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副教授 为推动未来零碳排放航空旅行,此项目将建立亚洲首个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研究平台,聚焦从香港各种生物质有机废弃物中生产丶测试和验证SAF的关键条件。团队将与环境保护署丶中石化和国泰航空等机构开展合作。 标靶自噬增强癌症免疫治疗的创新组合疗法 赵燕湘教授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 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选择相对有限,而靶向治疗对於提高存活率的效果也较为有限。此项目旨在开发「抗体-自动肽偶联物」(AACs),将专利自动肽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如抗PD-L1抗体相结合,以提升癌症免疫疗法对肝细胞癌的疗效。 开发3D打印混凝土组装合成建筑法 潘智生教授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 建筑业正逐步迈向数码化及自动化,其中3D打印混凝土已成为创新的建筑解决方案。此项目旨在运用结构元件开发3D打印混凝土组装合成建筑筑(MI3DC)技术,将3D打印的永久性框架与传统浇注混凝土结合。 通过最优的光学设计创造愉悦的虚拟与扩增实境的视觉体验 魏敏晨教授 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教授 为了提升不同视觉条件用户的虚拟实境及扩增实境(VR/AR)体验,此项目旨在创造先进的镜头设计,提供愉悦的视觉体验。由眼科视光学丶眼科丶显示技术和光学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将开发专为VR/AR 头戴式装置量身打造的处方镜片设计新方法。 由研资局设立的「协作研究金」旨在资助由多名学者合作的跨学科研究项目,鼓励研究单位进行更多具创意及高质素的跨学科/跨学院研究项目。「研究影响基金」则鼓励本地学者积极考虑潜在的研究效益,使更广泛社区受惠,并鼓励本地大学进行更多具影响力及可转化为应用的研究项目。   ***完***

2025年1月9日

成就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与国际专家合作研究城市空气污染 揭示污染暴露不平等 倡制定针对性缓解措施

为创建可持续的公共健康环境,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研究团队与海外大学专家合作,利用大规模人流移动数据和先进感测技术,开展城市空气污染研究,揭示日常出行模式丶种族及族裔等因素对评估居民在空气污染暴露程度差异的重要性,为各地政府提供新思路,以制定针对性空气污染缓解措施。研究成果已於国际期刊《自然-城市》发表。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王安博士与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丶布朗大学丶挪威科技大学和爱尔兰科克大学的科学家合作,研究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不同社区丶种族和族裔的空气污染暴露程度差异。布朗克斯区人口稠密丶种族多元化,且长期面对严重空气污染问题,其空气质素在纽约市各区中最差,哮喘病例亦是其他区的2.5倍。 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取决於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和暴露时间。因此,是次研究追踪了布朗克斯区逾50万名流动设备用户三个月的出行活动数据和五亿条匿名定位纪录数据;并於市政府服务车辆安装太阳能驱动的物联网环境感测平台装置,在该区逾三分之一主要道路行驶,测量不同地点空气中的微细悬浮粒子(PM2.5)浓度,最终获得60万个有效数据。基於这些人流移动和空气污染数据,团队建立了预测模型,以推算整个区域的空气质素水平及布朗克斯区居民的空气污染暴露程度差异。 研究指出,在高速公路和工业交会密集的布朗克斯东南部地区,悬浮粒子含量最高,表明了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规划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有别於以往的研究,团队更分析了居民日常活动的地方,例如餐厅丶学校丶商场等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和逗留时间,以更全面评估他们的空气污染暴露程度。分析结果指出,长时间在空气污染严重的街道工作或居住人士,其在PM2.5的暴露程度也较高,其中西班牙裔占多数和低收入社区的空气污染暴露程度最高。而在西班牙裔占多数的社区,不同族裔的空气污染暴露程度差异最大,显示种族和族裔背景比收入水平更能反映差异。研究团队建议,政府在推动空气质素改善措施时,应为高污染暴露风险的弱势社群制定更针对性的缓解措施。 王安博士表示∶「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利用复合环境感测技术解决车辆废气排放丶噪音污染丶城市热岛效应和绿化等城市环境问题。研究结果有望推动香港等密集城市环境的公共卫生研究,透过量化空气污染暴露程度,制定具成本效益的针对性排放控制措施丶健康影响评估丶清新空气行动和城市设计,助力香港以至全球其他城市实现『同一健康』的愿景。」 展望未来,王博士将拓展有关研究影响力,包括开发新的数据源和感测技术,将研究范围涵盖种类更广泛的空气污染物,为更精密的毒性空气污染物分析奠定基础,以推动未来的空气质素研究,为城市环境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完***  

2025年1月6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01

理大举行2025年元旦日升旗仪式暨「大学展览馆」开幕典礼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早于校园举行升旗仪式,迎接新一年。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校董会副主席叶中贤博士、大学顾问委员会主席颜吴余英博士、大学司库李健先生、大学顾问委员会荣誉主席钟志平博士及荣休校长潘宗光教授大紫荆勋贤,联同理大校董会成员、大学顾问委员会成员、管理层、杰出校友、理大基金会成员、嘉宾以及五百多位理大师生出席升旗仪式,祝愿国家富强昌盛,香港百业兴旺。仪式由理大学生升旗队负责。 林大辉博士表示:「理大过去一年于教育、科研、知识转移和创新创业等各方面均表现突出,并在多个国际排名榜上屡创佳绩。踏入新一年,理大校董会有多位新成员加入,我们会继续发挥团结奋进的精神,上下一心,携手为大学勇攀高峰。理大支持特区政府抓紧新机遇、开创新局面,贡献香港和国家发展。」 滕锦光教授表示︰「从湾仔的一所小型高级工业学院,到跻身全球百强的大学,理大走过了八十多年的辉煌岁月,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大学展览馆』展出的内容,不仅能够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理大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教学、科研、知识转移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将为理大校友带来美好的回忆。」 「大学展览馆」见证理大非凡成就 理大同日举行「大学展览馆」开幕典礼,由林大辉博士、滕锦光教授、叶中贤博士、颜吴余英博士、李健先生、钟志平博士、潘宗光教授大紫荆勋贤,联同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及行政及拓展副校长卢丽华博士主持剪彩仪式。「大学展览馆」位于理大校园平台,毗邻包玉刚图书馆和大学广场,通过图文介绍和珍贵展品,展示理大逾八十载的辉煌历史及其对社会的卓越贡献,讲述大学如何从三十年代的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逐步发展为全球百强的创新型世界级大学。 「大学展览馆」引领参观者探索不同展区,了解理大各方面的独特之处,认识非凡的理大故事。展览馆还介绍了理大多年来,如何配合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藉提供优质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环球领袖,并细说多位享誉国际科研人员的创新故事,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解决方案以应对全球挑战,为香港、国家以至世界带来福祉。 展览馆入口处的特色水泥砖墙呼应理大以红砖为特色的校园标记,而水泥砖的镂空设计使人可隐约看到背后的红砖,象征理大对香港工业发展的坚实贡献。这些镂空水泥砖采用理大研发的可持续混凝土技术制作而成,突显理大在环境可持续性与创新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 完 ***

2025年1月1日

活动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Photo 1

理大团队於2024年QS全球教学创新大奖荣获一金两银及全球教育大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推动教学创新,开发崭新教育科技,为学生提供丰富及具影响力的学习体验。理大三支教学团队设计出的创新教学方法,分别於2024年「QS全球教学创新大奖」荣获一项金奖丶两项银奖,以及全场大奖之一的全球教育大奖(Global Education Award),成为首度获得该奖项的香港高等院校,成绩骄人。 同时荣获全球教育大奖及「Smart Omnichannel Campus」组别金奖的跨学科团队由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高级讲师朱伟志博士带领,其得奖项目「共创启发,成就卓越:理创智汇校园」将一系列教育科技互相协同,迎合新一代学生惯以科技辅助学习的模式。 团队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机械人「Virtual Assistant TIMS」 ,并训练它掌握课程资讯和相关老师的教学风格,再透过即时通讯应用程式,以文字丶语音或视像等形式随时随地回应学生提问。其中,VAT 最新研发的「AI 对话式播客系统」,运用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艰深的学术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对话式播客,以提升学习效率。此外,项目更建立了智能课业批阅平台「AIReAS」,就学生上载的文字习作提供评论及指导,平台并朝着开发整合手机与学习管理系统以及个人化学习路径规划的方向发展。 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副教授李泳怡博士带领的团队凭项目「HEROCARE—促进未来专业人士成长的关怀式医疗与教育」在「Nurturing Values and Ethics」组别获得银奖。项目结合临床服务和体验式学习,为即将接受放射治疗的儿童癌症患者纾缓不安情绪,并让医疗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实践同理心及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 团队利用理大研发的全港首个大型延展实境(X-Reality)混合教室「混合沉浸虚拟实景」(HiVE)技术,带领学生运用人工智能和沉浸式虚拟科技,为患者设计个人化的治疗准备工作坊,例如加入他们喜爱的卡通人物或融入互动游戏及故事场景。项目为可持续的同理心训练立下典范,让未来的医疗护理专才透过亲身与患者及其照顾者相处沟通,学习结合批判性思考和同理心作出道德判断,为患者及照顾者提供最适当的支援和关怀。 由理大服务学习及领导才能发展处处长及电子计算学系副教授倪恩恩博士带领的项目「Habitat Green: A Hong Kong-African Collaboration in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and Action」,推动体验式社区学习,创建让师生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在「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Action」组别获得银奖。 项目是理大规模及影响力最大的服务学习课程之一,带领学生前往非洲发展中国家,与当地青年合作为穷困社区提供服务,包括安装家居太阳能发电系统丶提供健康检查丶举办制衣和时装设计工作坊等。项目以大学与社区互相支持的夥伴关系为基础,融合教学及社区需要,改善居民生活质素及提升其发展潜能,同时提供宝贵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议题和增进跨文化敏感度等能力,成为负责任的世界公民,更推动了教育机构实践社会责任及支持可持续发展。 「QS全球教学创新大奖」由国际大学评级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及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华顿商学院合办,旨在表扬创立和推行优秀及崭新教学方法的高等教育机构,被誉为教育界「奥斯卡」。今届共有1,300个来自全球各地的项目角逐18个组别的奖项,其中理大共有八个项目入围,肯定了大学追求教学创新的不懈努力。   ***完***  

2024年12月27日

成就 教学发展中心

Photo 1_PolyU

八所政府资助大学合办「香港夥伴周」 推广「留学香港」品牌

继去年取得丰硕成果后,由香港八所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 (教资会)资助大学合办的「香港伙伴周」,今年联合邀得58所海外合作大学的代表参与,藉此推广「留学香港」品牌,并促进本地大学与海外大学的联系。 八所本地大学代表包括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香港城市大学(城大)、香港浸会大学(浸大)、岭南大学(岭大)、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香港教育大学(教大)、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及香港大学(港大)。活动旨在积极响应政府打造香港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枢纽的愿景,成功邀请 58 所海外大学成为合作伙伴,较去年 38 所大幅增加。这些多元化的国际伙伴来自不同国家,涵盖澳洲、奥地利、加拿大、捷克、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及美国。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秘书长邓特抗教授,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伙伴参与计划。他特别提到香港具备独特的优势和机遇,并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及学生设施,能吸引国际交流生。邓教授表示:「我们在促进国际合作及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共同愿景,让大家汇聚于此。除了优质教育外,香港亦提供各种机遇,让学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侪建立友谊,开拓视野,体验多元且丰富的文化。」 「香港伙伴周」于 12 月 8 至 14 日举行,邀得多名行业领袖担任主讲嘉宾,分享对香港最新发展的真知灼见。汇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董事总经理王泽博女士率先介绍香港的发展及作为大湾区一部分的策略定位。其后,汇丰亚太区人力资源香港区主管郑文婷女士,深入探讨国际学生在香港发展事业的机遇,以及分享对未来技能需求的展望。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副主席兼M+博物馆主席陈智思先生则分享香港在艺术与文化领域的发展前景。 汇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董事总经理王泽博女士 汇丰亚太区人力资源香港区主管郑文婷女士 各大学的管理层及教职员陪同海外大学伙伴代表参观校园设施,包括: 理大:工业中心及赛马会创新楼; 城大:位于马鞍山的新宿舍「李兆基学生宿舍村」; 浸大:浸大赛马会创意校园、可视化研究中心、黄沈慧珍广播新闻室、艺术科技课程学生作品展览,以及中医药学院; 岭大:数据科学学院大楼、潘苏通运动场及综合运动大楼、学生宿舍及梁方霭云艺术廊等设施; 中大:伍宜孙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 教大:沈埃达语文研习中心、蒙民伟图书馆及香港教育大学赛马会小学; 科大:郑家纯机器人研究院及临海学生宿舍与设施; 港大:本部大楼、赛马会第四学生村及谭荣芬创科翼; 此外,代表团亦参观香港多个景点,包括大馆、中环、盐田梓、西贡市中心、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及西九文化区等,了解香港的历史、文化遗产保育,以及艺术及文化发展。 香港本地大学一向拥有庞大及全面的学生交流计划网络,不仅为本地学生提供海外学习的宝贵机会,同时亦吸引国际交流生来港学习,进一步促进校园国际化。通过与海外院校伙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本地大学将持续推动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增强本地及国际学生的互动交流,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 参与的大学伙伴名单如下: (院校名称只备英文版本) 澳洲: 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 Curtin University Griffith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奥地利: MCI 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 加拿大: University of Victoria Mount Royal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ontreal 克罗地亚: Zagreb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捷克: Masaryk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Hradec Králové 法国: IESEG School of Management TBS Education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ille 德国: EBS University for Business and Law, Germany Hochschule Heilbronn Konstanz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Leuphana University Lueneburg RWTH Aache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Bayreuth University of Mannheim University of Regensburg 爱尔兰: Trinity College Dublin 意大利: University of Bologna 拉脱维亚: University of Latvia 立陶宛: Vilnius University 新西兰: 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挪威: NHH Norwegian School of Economics 波兰: University of Warsaw 俄罗斯: Peter the Great St. Petersbur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西班牙: CUNEF University 瑞典: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nköping University Linnaeus University 瑞士: Zurich Univers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土耳其: Sabanci University 英国: Cardiff University City St George's, University of London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Swansea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of Bath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University of Glasgow University of Reading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美国: Lehigh Universit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Stony Brook University Temple University Tulan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大学伙伴代表到访香港城市大学 大学伙伴代表到访香港浸会大学 大学伙伴代表到访岭南大学 大学伙伴代表到访香港中文大学 大学伙伴代表到访香港教育大学 大学伙伴代表到访香港科技大学 大学伙伴代表到访香港大学 大学伙伴代表参观盐田梓 大学伙伴代表参观盐田梓 大学伙伴代表参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2024年12月23日

活动 环球事务处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