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1

理大举行 2023 年元旦日升旗仪式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于校园举行升旗仪式,迎接新一年。 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校董会副主席李国祥医生、荣休校长潘宗光教授、大学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钟志平博士,联同理大校董会成员、大学院士、嘉宾、师生及校友参与升旗仪式,祝愿国家富强昌盛,香港繁荣稳定。仪式由新成立的理大学生升旗队负责。

2023年1月1日

活动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1

理大欢迎《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政策措施 带领香港实现国际创科中心愿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欢迎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今日发表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推进香港创科未来发展的四大发展方向和八大重点策略,并以多项建议政策和支援措施,壮大创科人才库、完善香港的创科生态圈、推动建设智慧香港,以及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理大一直致力培育创科人才、推动科研及其成果转化。 《蓝图》进一步加强本港院校在上游科研领导地位,建设完整的中下游创科生态链,理大对此感到十分鼓舞。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巩固香港自身科研优势,强化大学『从零到一』的基础科研突破能力,并建议一系列加强对大学科研活动、科研设施、成果转化落地的支援措施,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让我们深受鼓舞。《蓝图》提出增加本地研发开支,并且通过北部都会区的『国际创科新城』建设为香港创科产业提供土地和科研空间,这对香港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作为全球百强学府之一,理大一直致力推动世界级的科研创新造福社群、贡献国家,欢迎和支持《蓝图》提出的发展方向和举措。理大亦会积极推动本港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为提升社会创科氛围作出贡献。」 人才是推动创科发展的关键,《蓝图》提出充实创科人才资源,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的策略。理大将配合《蓝图》的策略,持续革新创科课程,自本学年起推行学系组合课程,并加入「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及「创新及创业」内容。作为资讯平台 CoinDesk《2022 年区块链最佳大学》,理大下学年将推出首个数码金融及投资学(荣誉)工商管理学士课程,为提升香港金融科技竞争力培育人才。理大欢迎《蓝图》在培育和吸引创科人才的策略,尤其是对年轻学者的津助和住宿支持,相信有助留住本地院校培育的人才。另外,理大透过「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吸引国际一流学者到港参与教研工作;当中理大获计划支持引进的学者人数占近四分之一。 「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充分发挥联通内外的作用。 《蓝图》提出一系列措施,深化与内地创科合作,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理大一直支持国家主要的发展目标,透过与內地大學、科研机构、各级政府及企業協作,在航空与航天、生物医疗科技、先进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通讯网络及新能源等范畴,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合作。作为唯一参与国家航天计划的香港院校,理大亦会继续积极透过在 InnoHK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他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内地和海外的跨学科科研项目,拓展环球创科合作。 理大致力推动知识转移,支持更多大学研发人员创新创业,欢迎特区政府推出「产学研+1」计划,帮助大学研发团队把优秀科研成果商品化。理大至今已培育了超过 450 间初创企业,当中包括 220 多间科技初创企业,及 230 多间促进社会、设计和商业模式创新等的初创公司;并孕育 4 间独角兽初创企业。理大将会鼓励学者到内地不同省市交流合作,成立产业转化研究院或研究中心,结合理大科研优势及当地产业需求,将理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产业创新。 理大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内最大规模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理大高等研究院」,将凭借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碳中和、深空探测、乐龄科技、智慧城市及智慧能源等前沿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和应用,贡献本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数字经济。 展望未来,理大将借新成立的研究智库「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就碳中和城市、大湾区创科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等领域,贡献交叉学科政策研究,以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 完 *****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cover

理大两学者荣获首届「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两名学者荣获首届「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表扬他们于「先进制造」及「生命健康」两个领域作出重大科研贡献,各获颁发港币二百万元奖金。 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机械工程学系仿生工程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于「先进制造」领域获得嘉许。他的研究在先进制造、表面科学、流体动力学、热能、材料科学、物理学等跨领域取得集成创新和突破性成果。他在世界权威的《自然》、《科学》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国际期刊表了 200 多篇论文。 王教授的研究解答了三个历史性科学难题,即固/液接触时间的最短物理极限是多少、如何引导液体流动方向、如何完全抑制 1756 年观察到的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同时开创了仿生材料在高效集水和能量收集、散热、柔性器件等领域的前沿应用。 理大梁显利生物医学工程教授、生物医学工程讲座教授、智龄研究院院长郑永平教授于「生命健康」领域获得嘉许。他拥有 50 多项专利,在 2021 及2022 年跻身由史丹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 2% 科学家排名榜」。郑教授的主要研究范畴包括生物医学超声仪器、软组织弹性测量与成像、三维超声成像和智能老化技术。 由郑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发的 「无辐射便携式三维超声波成像系统」(Scolioscan Air),可安全、低成本和频繁地进行无辐射的脊柱侧弯评估,有助在学校及社区进行大型筛查服务。他的发明已在多个国家应用于临床诊断,协助脊柱侧弯的早期发现和跟进治疗,并以非手术方式有效控制情况,令全球青少年受益。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恭贺两位学者,他表示:「理大很荣幸有两位学者获得首届『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肯定王教授和郑教授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理大将继续致力以科研造福社会,为世界发展和人类福祉作出贡献。」 「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是由香港科技创新联盟主办、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冠名赞助的公益性奖项,旨在推动香港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奖励主要在香港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和团队。颁奖典礼将于本月22日举行。   *****完*****

2022年12月21日

成就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cover

理大与 JS 环球生活携手转化科研成果 驱动创科发展并实践科技产业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 JS 环球生活有限公司 (JS 环球生活) 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建高校科研与创新产业结合,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品化,着力实践科技产业化,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及香港的创科发展。 创科发展过程中,产业界、学术界与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协作能带来良性的互动效果,推行的研发项目更切合产业发展所需,衍生的研发成果亦能有效地转化为可行的商机。结合理大在应用研究的实力与 JS 环球生活在小型家庭电器市场上的领导地位,能有效促进科研技术成果迈向产业应用场景的转化闭环。 是次合作主要围绕「太空科技及其应用」、「未来食品」与「智慧生活」三大范畴,透过理大创新资源发展、科技成果商品化及 JS 环球生活产业发展方向,双方团队将联合开展科研和人才培育合作,共同培育创新产业新生力量。依据 JS 环球生活的技术需求,理大将匹配相应科研资源,以合作科研、专利许可、专案合作等不同合作模式,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赋能支持。同时,探讨共建「理大– JS 环球生活创新中心」、设立「理大– JS 环球生活奖学金计划」,提供奖学金名额及岗位实习机会等,定向培育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以提升大湾区创科生态人才造血能力。 备忘录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与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吴杰庄博士见证下,由理大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与 JS 环球生活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韩润女士签署。 理大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表示:「理大很高兴能与 JS 环球生活加强产学研合作,结合理大在超精密、先进制造与健康科学等的重点科研领域,以及 JS 环球生活在研发及市场优势,我们将携手深化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的融合,寻求更多创新方案去推动创科产业。理大将继续丰富创科人才库,积极将科研成果带出校园并转化为实际应用,并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平台,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禆益。」 JS环球生活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韩润女士说:「JS 环球生活非常荣幸能够和香港理工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公司希望能在香港推动智能生活小家电的产品研发和设计,并在开展科研人才的培育等领域上和香港理工大学有更深层的互动和交流。期待在智能生活领域中,进一步提高全球消费者家庭生活品质,并为大众带来更多的生活便利。 」 理大与 JS 环球生活会继续汇聚创新资源,驱动科研、高校与企业的互动协作,培育创科人才,激发科技创新,实现科技产业化,并促进产学研的协同效应,以支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全球瞩目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完*****

2022年12月20日

活动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1

结合人工智能与创意 掀起时装业革命 首个以设计师原创灵感主导的「AI时装设计助理」正式推出市场 国际品牌ANTEPRIMA及六大时装设计师品牌率先采用

由人工智能设计研究所 (AiDLab) 主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意香港」(「创意香港」) 为主要赞助机构的「时尚 x 人工智能: 2022-2023 国际汇展」,今天于香港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隆重举行其中一项重头活动 ——「FASHION X AI时装汇演」。 是次时装汇演的主礼嘉宾包括创新科技署署长潘婷婷女士、「创意香港」总监曾昭学先生及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理大)滕锦光教授。潘署长表示:「香港汇集了最优秀的时装业界和科技人才,AiDA 的成功推出,展示了香港在人工智能和时尚领域的领先优势。我很高兴见证 AiDLab 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原创性,不断推出领先、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造福业界和公众。」滕校长指:「今晚的时装汇演展示 AiDLab 如何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以尤其于时装和设计相关技术方面,促进人工智能的生态发展。」 由 AiDLab 行政总裁及总监黄伟强教授及团队研发的「AI时装设计助理系统」 (AiDA),是全球首个以设计师原创灵感为主导的人工智能 (AI) 设计系统。设计师只需把他们的灵感板、布料印花图案、调色板和草图上传到 AiDA,点击几下后,AiDA即可在十秒内建立多幅原创设计,有助设计师大大地加快设计流程。 时装汇演上亦展出了六位本地及国际时装设计师的品牌系列,包括 BESFXXK、FENGYI TAN、INJURY、KAY KWOK、MOUNTAIN YAM 和THE WORLD IS YOUR OYSTER,以及八个本地青年设计单位的作品,这些青年设计单位均是从200多名参加「时尚 x 人工智能 : 2022-2023 国际汇展」公开招募青年人才的环节中选出。他们利用AiDA设计的时装系列,于是次时装汇演中首度登场。当晚的时装汇演有助推动香港于人工智能和时装界担当领先地位,吸引优秀的时装和科技人才。 此外,AiDA 的研发团队协助知名国际时尚品牌 ANTEPRIMA 采用 AI 技术合作设计最新的时装系列。 ANTEPRIMA 创作总监荻野泉女士表示:「我们将过去 ANTEPRIMA 所有标志性设计上传到 AiDA,并注入 2023 春夏概念及季节色系。 AiDA 生成的设计保持了我们『聪慧、自信及幸福』 的理念,并采用了 AiDA 的建议,打破常规限制的图案设计。 我们相信科技和时装工艺可以共存,如果我们能够在两者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借助 AI 技术产生多变的设计,有助减少工作量,并为设计师提供更多选择。」是次时装汇演中所展示 ANTEPRIMA 与 AiDLab 的独家合作作品,就是利用 AiDA 创作的限定 Capsule 系列。此系列受品牌 2023 春夏季度米兰时装展所启发,以总共 8 个 AiDA 造型去庆祝此人工智能系统的诞生,将会于汇演后在香港作巡回展览。 AiDA 获本地及国际时装设计师试用后,得到不少宝贵反馈,证实可缩减设计周期达六至七成。对于设计师的好评,带领 AiDA 研发团队的黄伟强教授表示:「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应该作为时装设计师的辅助工具。 AiDLab 强调以人为本的跨学科合作,我们与设计师合作,用两年多来开发和完善 AiDA。 我们致力于与各学科的从业者一起创新,以实现时尚产业的智能未来。」 AiDA 由人工智能专家及设计师共同研发,设计师可基于其原创灵感及个人风格,利用灵感板上的图像,选择并组合不同颜色、布料印花图案及设计草图,透过一系列特定的 AI 技术回应设计师在构思及设计过程中的不同需要,辅助设计师创作出独有的设计。今天的时装汇演就由多位著名时装设计师展示使用 AiDA 设计的时装系列,活动同时标志着 AiDA 通过由 AiDLab 的第一家衍生初创企业 Code-Create 正式推出市场。 AiDA 于今天正式推出市场。有兴趣的设计师可联络 AiDLab 亲身体验 AiDA。 「时尚 x 人工智能: 2022-2023 国际汇展」旨在培育未来的创意资本,开拓时装界的未来,并推动香港成为在智能时装设计中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的领导者,主要活动包括时装汇演及论坛、国际研讨会、巡回展览、工作坊以及 MOOC 线上课程。 更多详情载于项目网页: https://www.fashionxai.com. *免责声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仅为本项目提供资助,除此之外并无参与项目。在本刊物/活动内(或由项目小组成员)表达的任何意见、研究成果、结论或建议,均不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创意香港、创意智优计划秘书处或创意智优计划审核委员会的观点。   *****完*****

2022年12月19日

活动 人工智能设计研究所(AiDLab)

1

剑击金牌运动员张家朗到访理大校园 与师生校友聚首交流 勉励年轻人追逐梦想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香港体育学院(体院)今日于理大校园合办「与张家朗对话」活动,吸引近 300 名师生、职员、校友等出席。活动上,东京 2020 奥运会男子花剑个人金牌得主张家朗除了分享他在精英运动培训内外的生活点滴外,亦与学生交流互动,分享运动的乐趣。八位幸运的参加者亦获张家朗亲身指导剑击基本功。 理大校董会主席及体院主席林大辉博士、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理大一众管理层亦有出席活动。林大辉博士指,张家朗去年于东京奥运会中为香港赢得回归后第一面奥运金牌、为港争光;而理大今年亦向他颁发荣誉博士学位,表扬他在体育事业上的杰出成就。他表示:「理大将致力提升校内的体育文化及风气。现在家朗已成为理大大家庭的一份子,我期望他可以帮助理大发展体育项目,特别是剑击项目;希望他永不言败、永不放弃、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定的决心,可以让理大同学有所启发。」 活动上,张家朗与参加者分享备战巴黎奥运的进展、赛场外的兴趣和习惯外,以及他在学习和人生路上如何时刻保持积极心态,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完*****

2022年12月17日

活动 传讯及公共事务处

1

理大与爱尔眼科合作为学生提供内地及海外临床培训机会 携手培育香港眼科视光学专才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爱尔眼科)合作,将在五年内安排最多 30 名优秀的理大眼科视光学学生到爱尔眼科在中国内地及海外的眼科医院或眼科中心,接受为期六至八星期的临床培训。双方并会探讨共同开展有关主要眼睛健康问题的科研项目。 今次合作结合理大和爱尔眼科的互补优势,理大眼科视光学院具备世界领先的科研实力,其影响力获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tometry 期刊评为亚洲第一;而爱尔眼科作为全球具领导地位的眼科医疗机构之一,旗下的眼科中心及医院遍布全球亚、美、欧三大洲。 双方今日于理大校园举行签署仪式,在理大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的见证下,由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及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国际战略发展总监张咏梅女士代表签署合作备忘录。 眼科视光学院教授兼暂任学院主任纪家树教授和张咏梅女士亦同时签署临床培训合作协议。 黄国贤教授表示:「爱尔眼科是知名的眼科医疗机构,拥有庞大的专业眼科医生和眼科视光师团队,于香港、中国内地、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地已设立超过 900 所眼科医疗机构。理大很高兴能够与爱尔眼科于提升科研及临床人才培训上推进策略性的合作,尤其是为眼科视光学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训练,共同贡献国家以至全球眼科视光的发展。」 张咏梅女士说:「很高兴可以透过爱尔眼科在全球各地的医院和诊所网络,提供眼科疾病诊断和处理等培训予理大的眼科视光学学生,让他们了解全球眼科医疗的最新发展,为未来投身社会执业服务市民奠下宏观且专业的稳固基础。」 理大眼科视光学院一直积极与本地眼科医生以及世界各地的眼科视光学院合作,帮助学生获取临床经验,为日后投身业界做好预备。在与爱尔眼科的临床培训合作下,学生将获得更大裨益。 纪家树教授说:「理大眼科视光学院得到爱尔眼科支持教学,有助本港眼科视光专业达致国际级水平。」 双方自 2017 年已开展临床培训合作。爱尔眼科更为理大眼科视光学学生设立奖学金,鼓励同学积极求学,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在爱尔眼科的香港视光中心实习。   *****完*****

2022年12月15日

活动 眼科视光学院

1

理大与创科香港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助青年创新创业 融入大湾区创科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创科香港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香港创科新生态发展,支持学生及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促进香港创科融入大湾区,并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积极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双方将结合优势资源,透过创科香港基金会的全资非牟利组织香港创科教育中心,开展创科教育、创业孵化及创业投资领域等全面合作,包括创业工作坊、企业参访、专题研讨会、创业导师指导等, 提供全方位及更广泛的支援予青年人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发展。 早在 2011 年,理大已成立首个种子基金计划——理大微型基金计划,是本港最早成立初创发展基金的院校之一,旨在培养理大社群的创新和创业氛围。理大十分重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将科研成果通过知识转移走出校园,转化为实际应用, 造福社群。 创科香港基金会由红杉中国发起成立,以打造智能时代香港创科新生态为使命,一直专注于支持香港青年人创新创业及粤港澳大湾区创科新生态的发展,鼓励青年人认识国内外和香港创新创业的环境及机遇,为青年创业家提供适切的平台以推动创科产业的发展,这与理大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理念和愿景不谋而合。 备忘录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香港 X 科技创业平台联合创始人、香港创科教育中心院长、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教授,以及香港 X 科技创业平台联合创始人、香港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心主任、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陈冠华教授见证下,由理大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与红杉中国副总裁、创科香港基金会总干事、香港创科教育中心项目负责人陈颖女士签署。 理大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表示:「在国家支持和特区政府大力推动下,香港的创科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理大一直致力推动创科人才的培育,与创科香港基金会的发展理念一致。从支援学生将毕业设计变为创业专案的 FYP+ (Final Year Project+),培育创科人才的 InnoX Camp,到合作投资理大的初创企业,双方一直合作无间。而透过是次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进一步结合在推动创新创科方面的经验,共同培养创科人才,优化香港以至于大湾区创科生态环境,为我们的年轻一代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 创科香港基金会总干事陈颖女士表示:「创科香港基金会始终以公益形式服务香港及大湾区创科人群,在过去六年已直接支持了 240 多个创科项目。这个过程中,理大作为推动创新创业的先锋院校,一直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此次与理大签署合作备忘录,一方面从形式上筑牢了我们的合作基础,另外在探讨过程中也挖掘出了更多可尝试的合作路径。相信未来,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可以给大学生、青年人群体更多从业选择,由此亦希望可以助推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理大与创科香港基金会将继续推动和鼓励学生及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发掘他们的创业潜能,实现创业梦想,将科研成果从校园转向市场应用,让科技利民向善。同时亦为加速香港成为国际创科枢纽的步伐作出贡献,让香港科研结合到大湾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为香港的创科产业开新篇。   *****完*****   关于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拥有八十五载的辉煌历史,是一所活力充沛、抱负远大、具前瞻性愿景的大学,并跻身全球百强学府之列。理大以「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为校训,积极培育人才、拓展科研实力,矢志为香港、国家及世界发展作出贡献;亦致力提供优质的全人教育,培育敢于面对未来挑战的世界公民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领袖。理大亦全力开展具深远影响的跨学科研究,推动转移知识以创造价值、造福世界。透过建立策略伙伴关系和合作计划,理大落实教学及科研国际化,并与国家的发展接轨。 香港理工大学网页:https://www.polyu.edu.hk/   关于创科香港基金会 创科香港基金会是红杉中国于2016年发起的公益基金会,作为红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之一,兼具智库与倡导型公益机构属性,致力于推动香港创科生态发展,支持香港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并推动香港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关于香港创科教育中心 香港创科教育中心为创科香港基金会于2022年初发起设立的创新型政产学研共建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面向香港及大湾区青年人,提供体系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以「赋能年轻人以无穷科技创新能力」为愿景,结合港深两地全方位资源,培养学以致用的创新领袖和创业人才。创科香港基金会/香港创科教育中心网页:http://www.hkxfoundation.org/ --

2022年12月13日

活动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1

理大研究发现蔬果摄取量影响母乳营养价值

过去 20 年,香港母乳喂哺率持续上升;母乳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及健康扮演重要角色。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未来食品研究院分析香港哺乳妈妈的饮食纪录及母乳营养成分,发现她们普遍的水果及蔬菜摄取量均少于建议水平,其饮食习惯与母乳内的营养水平,尤其是类胡萝卜素及多酚等植物营养素含量有显著关系。 研究团队指,由怀孕开始至婴幼儿两岁期间的首 1000 天,是建立婴幼儿长远健康的基础。母乳含多种营养成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扮演重要的角色。 理大未来食品研究院督导委员会成员、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教授黄文秀教授表示:「母乳除了有蛋白质及脂肪酸等常见营养成分外,亦有类胡萝卜素及多酚等植物营养素。这些植物营养素对婴幼儿的身体发展和减低炎症等亦有着关键的作用;缺少其中一项或多项营养素,或会减弱婴幼儿的免疫力,亦有机会提高日后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理大研究团队收集约 90 名哺乳妈妈的母乳样本及三天饮食纪录,并检测和分析母乳样本中的类胡萝卜素及多酚的含量。调查发现只有百分之四的哺乳妈妈的饮食习惯,分别达到卫生署建议「每天 2 + 3」的蔬果摄取量及由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维他命 A 要求。蔬果摄取量较高者,她们母乳中的类胡萝卜素水平亦相对较高。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专任导师李诗盈博士指,部分类胡萝卜素能转化为维他命 A,促进婴儿脑部、视觉及免疫力发展,亦能保护视网膜免受强光所引起的伤害。 研究亦发现哺乳妈妈的蔬果饮食习惯亦与母乳中的多酚含量有直接关系。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助理教授赵丹玥博士指,多酚是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化合物,可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及减低受病菌感染的风险等。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助理教授罗家禧博士建议哺乳妈妈透过提升水果及蔬菜摄取量,增加母乳当中类胡萝卜素及多酚的含量。常见的深绿色蔬菜包括菜心、菠菜、芥兰及油麦菜,以及蕃薯、红萝卜、南瓜、木瓜及芒果等都是含有丰富植物营养素的食物。 研究团队表示,现已开展新一项研究项目——「有营童行」,招募约 100 对哺乳期妈妈及其婴儿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进一步研究哺乳妈妈饮食习惯对其母乳营养素、婴儿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成长的影响。   *****完*****

2022年12月13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未来食品研究院

1

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 获颁「裘槎优秀科研者奖 2023」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荣获「裘槎优秀科研者奖 2023」,肯定他于仿生工程(Nature-inspired engineering)和在钻研抑制莱顿弗罗斯特效应(Leidenfrost effect)的卓越成就。 「裘槎优秀科研者奖」之得奖者将获颁二百万港元研究经费,作为其未来一年研究计划的资助。 「仿生」是一门结合生物、物理、化学、材料和工程等学科的跨领域科学,意指从生物获取灵感,从观察大自然学习并找出解决办法。 王教授的研究主张以受自然启发的工程学为中心,他尤其著重探索及参照生物的亲水与疏水特性,开发创新的功能性仿生表面,能够广泛应用在能源收集、散热、流体输运、柔性电子等领域。例如王教授与团队透过观察荷叶便利水流走的设计,研发出可迅速排水的材料表面,有助防止飞机机翼、引擎等金属表面积冰,减少意外发生。 王教授其中最具突破性的研究是找出能够在高温表面运用液体作高效冷却的新方法,抑制了经典物理现象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决了科学家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挑战。 王教授对获裘槎基金会颁发奖项感到荣幸,他说︰「 感谢裘槎基金会对我在仿生工程和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研究作出肯定,相信这个奖项会推动更多学者到大自然寻求灵感,将创新投入相关研究。」 王教授于 2000 年在吉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3 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资讯技术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8 年在伦斯勒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王教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于 2009 年入职香港城市大学, 2021 成为讲座教授。王教授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工学院副院长(2019-2022)及仿生工程研究中心创始副主任(2021-2022)。王教授担任 Wiley 出版社期刊《Droplet》的执行主编,同时亦担任 10 多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和顾问编委。 王教授是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创始成员)及国际仿生工程学会会士、裘槎高级研究学者(2023)、香港研究资助局高级研究学者(2022)、2022 年度「全球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中国教育部长江讲席教授(2016)。他的研究被《健力士世界纪录》认证收录,他的两项发明分别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金奖和评审团嘉许金奖。同时他还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青山科技奖(2021)、科学探索奖(2020)、先进工程材料名人堂(2019)、第35届世界文化理事会青年特别嘉奖(2018)、香港城市大学校长讲座奖(2018,2020)、杰出研究奖(2017)、校长奖(2016,2017)。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分别荣获香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2022)、香港青年科学家奖(2015,2019,2022)、美国材料学会杰出研究生金奖(2016)和银奖(2015,2021)、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银奖(2019)和优秀奖(2016,2021)。   *****完*****

2022年12月8日

成就 机械工程学系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