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举办第二季「理大北都未来论坛」 从多元渔农和无处不旅游出发 探讨北都再生经济破局之道 倡议「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

2025年11月5日

活动 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

J.C.DISI今日举办以「保育创值在北都」为主题的第二季「理大北都未来论坛」。

理大暂任副校长(校园及设施)及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凌嘉勤教授致欢迎辞时指出J.C.DISI倡议「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

专题论坛一邀得渔农自然护理署副署长黎存志先生(中)丶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副教授方家熙教授(右一)丶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行政总裁黄碧茵女士(右二),以及香港农业发展建设联会创会会长凌伟业先生(左二)担任讲者,并由凌嘉勤教授(左一)主持圆桌讨论。

专题论坛二邀得乡郊保育办公室总监邓文彬教授(左一)丶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丶讲座教授及陈泽富伉俪国际旅游教授宋海岩(左二)丶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多元整体教育部主管胡琇然女士(右三)丶香港大自然保护协会基於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项目经理林韦名先生(左三),以及香港民间古迹保育基金主席陈智远先生(右二)担任讲者,并由邓文彬教授主持案例讨论,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常务副总监林美华女士(右一)任客席主持。

J.C.DISI常务副总监林美华女士在闭幕致辞中,分享「理大北都未来论坛」自七月初首季以来的行动进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J.C.DISI)正透过「理大北都未来论坛」系列倡议「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五大路径,今日举办以「保育创值在北都」为主题的第二季论坛,聚焦「生态赋能」与「体验赋能」这两个实践路径,汇聚政府丶学界丶业界及在地慈善/非牟利机构等多位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将传统认为相互对立的保育与发展转化为互惠共赢的新经济模式。

构建「美丽北都」:打破发展与保育的二元对立思维

理大暂任副校长(校园及设施)及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凌嘉勤教授致欢迎辞时明确指出,J.C.DISI作为知识与实践的交汇点,倡议「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希望与社会各界携手一同构建「美丽北都」,以社会创新视角推动「以人为本丶自然为师丶和谐共荣」的北都愿景,在保育基础上创造经济价值。

凌教授强调:「J.C.DISI以论坛作为跨界交流平台,将持续汇集各方意见,撰写政策建议书提交相关部门,并同时积极寻求资金开展『美丽北都创善力行动』试点项目。这并非一个短期项目,而是实践理大最新六年的《策略发展计划》中『与社区建立长远夥伴关系,推动创新发展及扩大影响力』的具体策略行动。」

凌教授提出「再生经济」的意念:「这不只是可持续发展的进阶版,更是彻底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范式革命。北都发展是香港转型为全球再生经济标竿城市的历史性契机,我们必须放弃陈旧的发展与保育对立思维,开创共享价值的新型经济繁荣。」

专题一:生态赋能转化渔农业为多功能产业生态系统

专题一邀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副署长黎存志先生理大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副教授方家熙教授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行政总裁黄碧茵女士,以及香港农业发展建设联会创会会长凌伟业先生担任讲者,探讨如何将北都渔农业由单一生产功能,转型为具备生态丶景观丶教育及旅游多重价值的产业链生态系统。

黎存志先生阐述「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的政策愿景。「透过塱原自然生态公园及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这些先导项目,政府会持续深化与各持份团体的合作夥伴关系,探索如何将保育工作及渔农业活动融入新的经济架构。」

方家熙教授展示了理大现有海洋养殖和生态保育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支持政府推动现代化水产养殖的政策目标。「理大的研究团队正致力於探索可持续养殖技术与生态系统平衡的关系。我们的目标是发展能同时提高产量丶改善水质,并支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殖模式。」

黄碧茵女士阐释,湿地生态系统的真正价值远超传统认知,不仅是天然的碳汇丶洪水调节器丶生物多样性库与水质净化厂,所以应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透过「基於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将自然资本转化为可持续的社区发展动能。北都的发展正是实践『保育与发展共赢』新型夥伴关系的最佳契机,让湿地保育与地方创新相辅相成。」

凌伟业先生分享了可将目前北都被荒废的渔塘转化为具生态与商业价值资产的路向。「我们可以以企业带动渔农民,构建由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模式,以稳定渔业的需求量,并将渔塘创造出多元价值,发展生态导赏丶以特色民宿及餐厅吸引游客。当渔塘产生商业价值後,可衍生就业机会,推动人才培训。」

专题二:体验经济重新定义旅游与自然的互动模式

专题二邀得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乡郊保育办公室总监邓文彬教授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丶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主任及陈泽富伉俪国际旅游教授宋海岩教授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多元整体教育部主管胡琇然女士香港大自然保护协会「基於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经理林韦名先生,以及香港民间古迹保育基金主席陈智远先生担任讲者,探讨如何超越「零伤害」的可持续旅游,积极透过旅游体验重建生态系统及振兴文化遗产。

邓文彬教授分享了政府在偏远乡郊推展乡郊复育和生态保育的工作。他以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中与不同大学及其他持份者合作,例如与理大设计学院合作的谷埔项目,还有其他项目如荔枝窝和梅子林等,阐述行动成果。「我们以政府丶社区和村民的三方协作模式,与不同单位展开合作项目,实现了乡郊文化与自然和谐的共鸣。」

宋海岩教授回应《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无处不旅游」政策,说明如何利用科技驱动再生旅游,为北都建构净正未来。宋教授强调:「再生旅游并非单纯的观光,而是利用北都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创造独特旅游体验。让游客参与生态修复及文化传承的过程,同时为当地社区创造可持续收入。」

胡琇然女士在案例讨论中分享了环境教育与科研生态为主轴的创新体验:「当我们重视生境多样化的需要,乃至生物多样性的保育;便可以永续概念及环境友善方式,长远地营运不同的旅游或研学体验。例如我们精心设计的再生农业丶深度生态丶艺术及转化体验活动等,均以收回营运成本为基础,让公众以不同形式参与保育和研究。」

林韦名先生分享了白泥湿地修复项目的宝贵经验,展示了如何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丶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创造经济机会。他指出:「自然不仅是需要保护的对象,更是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夥伴。」

陈智远先生从深度文化旅游角度分享了如何将北都丰富的蓝绿资源及文化遗产转化为独特的体验资源。他指:「文化不是静态的文物,而是活的传统。」透过「旅创乡郊」理念,设计「乡郊善游」项目,把传统村落丶农田和古迹焕发新生,为社区带来可持续发展及经济效益。

J.C.DISI常务副总监林美华女士在闭幕致辞中,分享「理大北都未来论坛」自七月初首季以来的七个北都创善试点行动,并预告将於明年初举办以「社区赋能」为主题的第三季论坛。

「理大北都未来论坛」首三季旨在以——数字丶文化丶生态丶体验与社区等五大赋能路径构建「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J.C.DISI将持续利用此框架凝聚政媒等多方力量,推动社会创新思维转化为具体试点方案。论坛将继续定期围绕如社区共建丶低空经济丶北都文脉创意旅游丶青年及多元人才发展丶跨代共融及儿童友善城市等议题,透过社创力量建造美丽北都。

「美丽北都社创行动框架」五大路径

******

详情查询

阮铭澄女士

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社区协作主任

详情查询

廖嘉泳女士

公共事务主任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