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研究揭示外佣在港生活面对的主要医疗及沟通困境

2024年5月21日

科研与创新发展 英文及传意学系

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教授Hans Ladegaard教授(左)带领一项研究,探讨外佣在香港的面对的权利问题和沟通困难;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助理教授Jeffry Oktavianus博士(中)研究小区叙事网络对外佣的影响;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助理教授Margo Turnbull博士(右)带领研究重点关注提升外佣健康素养的需要。


外佣减轻不少双职家庭在照顾儿童及处理家务上的重担,但其个人需求却未受到足够重视。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进行一系列研究,探讨外佣在港生活所面对的健康及其他结构性问题,包括他们在新冠疫情期间遇到的困难,揭示外佣的福祉与他们能否获取正确的公共卫生信息及享用相关设施息息相关。

研究人员分别深入访问逾 700 名以问卷形式调查逾 400 名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外佣,了解他们在港生活的故事及身心健康,内容涵盖其(创伤)经历、健康素养、医疗需求及社群通讯网络。随着香港人口老化加剧,针对长者家居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加,来港工作的外佣越来越多,研究期望能带出为外佣创造共融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教授Hans Ladegaard教授表示:「印度尼西亚外佣面对边缘化及孤立问题尤其严重,他们许多生活难题均源于语言与沟通困难,并对自身权利了解不足。不少人来港前只接受了三星期的广东话课程,无法确保语言流利程度,大部分更不懂英文,甚至不知道法定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每周可享有 24 小时休息时间等。因此,我们应该优先为他们提供语言学习的支持,并教育他们认识自己的权利。」

根据Hans Ladegaard教授的研究,缺乏接收信息及使用公共卫生设施的途径是外佣的其中一个主要困境。尤其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外佣因疫情带来的孤独感、隔离及乡愁等而容易陷入抑郁及焦虑的情绪,但他们能获取适当支持的途径却相当有限。研究团队建议公共卫生宣传应采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并运用社交媒体等外佣能广泛接触的渠道进行,而利用漫画及叙事的表达方式亦能更有效地与外籍群体沟通。

另一项由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助理教授Jeffry Oktavianus博士领导的研究亦发现,小区叙事网络,包括直接的人际社交网络、小区组织及传媒,在支持外佣应对疫情时发挥了关键作用。该项研究已刊登于《Health Communication》。

研究指出,由于欠缺以外佣母语为主的正确信息,许多外佣在疫情期间都无法获得足够的防疫知识,社交媒体和社群间的互动沟通成为他们主要的信息及情感支持来源。然而,外佣或会在人际网络间接触到假消息,并因而产生负面心理影响。Oktavianus博士表示:「这些网络虽然是重要支持,但亦有机会传播错误信息,在协助边缘化社群面对疫情上,同时带来机遇和挑战。」

研究提出,小区组织可以主动发放可靠新闻,解除外佣的疑惑及纠正他们得到的错误讯息,协助他们在混乱情况下分析真假信息,并鼓励相关组织(例如在港印度尼西亚人组织、少数族裔媒体等)主导有关公共卫生的宣传。研究又指出,提高外佣的数码素养也是帮助他们区分真假信息的关键所在。

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助理教授Margo Turnbull博士带领的另一项研究则重点关注提升外佣健康素养的需要。菲律宾目前是亚洲区乳癌发病率最高国家之一,在港工作的菲佣罹患乳癌的数字亦不断增加。研究深入探讨了在外地工作时罹患乳癌对外佣生活的影响,论文已刊登于《Quality Health Research》。

与上述研究一致,这项研究亦强调应使用多元语言作健康宣传,令外佣能以母语理解公共卫生的信息,同时提出可以在周日开放公共卫生设施以便外佣使用,从而及时获得诊断及医疗援助。Turnbull博士补充:「改善语言及沟通技巧亦可令外佣更有效运用医疗资源,减轻癌症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并增强面对健康问题时的信心。」

目前,Turnbull博士正与一个癌症支持小组合作,共同开发多语言的沟通资源,期望协助外佣向雇主、家人及医生传达其诊断及护理需求。

就多项围绕在港外佣的研究发现,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将联同两个支持外佣的非政府机构,融幼社及外劳事工中心,于5月24日在理大举行「外佣生活攸关」研讨会,进一步讨论外佣在港工作的生活困难,以及如何在香港建立更共融的社会。

 

***完***

 

详情查询

黎秀容女士

理大研究及创新事务处经理

详情查询

郑秀贤女士

公共事务副经理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