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皮質與皮膚電測量的最新進展,大大提升了我們解讀神經信號的能力。2025 年 9 月 30 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George Malliaras教授於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中,以「關於皮質和皮膚的電生理學,我們知多少?」為題,分享了探索皮質與皮膚電生理學界限的近期研究。是次講座吸引近百名現場參加者,並有超過13,400名線上觀眾透過多個社交媒體平台同步收看。
Malliaras教授在演講伊始,簡要回顧了生物電子醫學的現代應用發展,從 1960 年代用於心律不整的心臟起搏器,到 2010 年代用於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神經電刺激器,並指出了這些技術的侷限。他隨後介紹了其團隊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及潛在應用,包括腦機介面、脊髓神經袖套、神經刺激器、皮質測量與刺激技術、周邊神經袖套、體表電位圖譜及電子紡織品等。
總結來說,Malliaras教授強調在電生理學中,侵入性與解析度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取捨。薄膜電極能夠對脊髓進行環繞式測量及電刺激,為新型脊髓搭橋技術鋪路,並可預測運動動力學。周邊神經袖套有助進行神經分支層級的測量及電刺激,為器官功能恢復帶來新契機。體表電位圖譜則提供了豐富資訊,並已在患有瓣膜性心臟病的犬隻研究中得以驗證。透過結合這些技術,我們能夠分析各種訊息,從而為神經義肢技術和健康監測領域的各種應用提供技術支撐。材料和界面工程學科的持續創新,可助從大腦和體內獲取的神經資訊的「量」和「質」有所提升。
隨後的問答環節由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兼有機電子學講座教授嚴鋒教授主持。現場及線上觀眾與兩位教授展開了富有成效的交流與討論。
按此重溫
主題 |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
研究部門 |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 |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