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主任及能源科學與技術講座教授倪萌教授,最近與深圳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及澳洲科廷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在《自然通訊》發表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Interfacial oxide wedging for mechanical-robust electrode in high-temperature ceramic cells」(界面氧化物楔入提升高溫陶瓷電池機械強韌電極)。
高溫電化學陶瓷電池中,空氣電極的分層與破裂是導致性能退化的兩大主要力學因素。雖然引入負熱膨脹材料(NTE)可藉著降低空氣電極的熱膨脹系數(TEC)來緩解分層問題,但負熱膨脹材料粒子與正熱膨脹鈣鈦礦之間的顯著熱應力,卻可能加劇破裂問題。為此,研究團隊透過「界面氧化物楔合」新策略,巧妙地在負熱膨脹材料顆粒與正熱膨脹鈣鈦礦(PTE)的界面中引入「界面氧化物」,並透過近熔點溫度下的反應性煅燒,使氧化物楔入界面,有效抵抗空氣電極本體內部的裂紋擴展。
研究表明,「氧化物楔合」策略透過負熱膨脹材料的熱膨脹以增強多相複合物料的界面結合,為高溫電化學電池的電極力學強化設計提供了有效策略。優化後的新型電極彈性模量提升102%、硬度提升138%、熱膨脹系數降低35%,其耐久性顯著提升,在600°C至300°C之間的巨大温差下電池的循環壽命達40次,甚至在暴露於室溫空氣兩年後仍未出現性能退化。
倪萌教授現為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閱讀論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3719-1(只有英文)
| 研究部門 |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 |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 |
|---|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