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倪萌教授在《自然通讯》共同发表提升高温陶瓷燃料电池耐久性的论文

2025年9月30日

研究成果

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副院长、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主任及能源科学与技术讲座教授倪萌教授,最近与深圳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及澳洲科廷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Interfacial oxide wedging for mechanical-robust electrode in high-temperature ceramic cells」(界面氧化物楔入提升高温陶瓷电池机械强韧电极)。

高温电化学陶瓷电池中,空气电极的分层与破裂是导致性能退化的两大主要力学因素。虽然引入负热膨胀材料NTE可借着降低空气电极的热膨胀系数(TEC)来缓解分层问题,但负热膨胀材料粒子与正热膨胀钙钛矿之间的显著热应力,却可能加剧破裂问题。为此,研究团队透过「界面氧化物楔合」新策略,巧妙地在负热膨胀材料颗粒与正热膨胀钙钛矿(PTE)的界面中引入「界面氧化物」,并透过近熔点温度下的反应性煅烧,使氧化物楔入界面,有效抵抗空气电极本体内部的裂纹扩展。

研究表明,「氧化物楔合」策略透过负热膨胀材料的热膨胀以增强多相复合物料的界面结合,为高温电化学电池的电极力学强化设计提供了有效策略。优化后的新型电极弹性模量提升102%、硬度提升138%、热膨胀系数降低35%,其耐久性显著提升,在600°C300°C之间的巨大温差下电池的循环寿命达40次,甚至在暴露于室温空气两年后仍未出现性能退化。

倪萌教授现为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管理委员会成员、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成员。

阅读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3719-1只有英文)


研究部门 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 | 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院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