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Inaugural issue of Innovation Digest is now available 2000 x 1050 pxTC

理大全新研究通訊《Innovation Digest》現已出版

我們很高興地分享,香港理工大學推出全新研究通訊《Innovation Digest》! 創刊號展示了理大學者在人工智慧領域進行的突破性研究工作,重點介紹了八項尖端研究,其中包括由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領導的項目。這些研究展示了理大在人工智慧研究方面的廣度和深度,反映了我們通過技術進步解決現實世界挑戰的承諾。 六篇介紹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科研項目的重點文章: Collaborative Edge Computing Enabled AIoT (曹建農教授)https://polyu.hk/IbIXJ Bioinspired In-sensor Computing Architectures and Optimisation in Sensory AI Systems(柴揚教授) https://polyu.hk/TgpPO AI-Driven Topographic Analysis of Asteroids to Support Future Asteroid Exploration and Sampling Missions(吳波教授)https://polyu.hk/mgIkD Smart Adaptation: The Fusion of AI and Robotics for Dynamic Environments(張丹教授)https://polyu.hk/odVdn Machine Learning Accelerates the Synthesis of Novel Catalyst for Green Energy(倪萌教授) https://polyu.hk/apQEc Integrating Machine Learning with Total Network Controllability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Cancer Treatment(章偉雄教授)https://polyu.hk/qCulR 閱讀完整電子版:https://www.polyu.edu.hk/publications/innovationdigest/ (只供英文)

2025年1月3日

宣傳

PolyU holds New Years Day flag-raising ceremony and University Gallery opening ceremony_01

理大舉行元旦日升旗儀式暨「大學展覽館」開幕典禮

香港理工大學於2025年1月1日在校園舉行2025年元旦升旗儀式暨「大學展覽館」開幕典禮。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及其他管理層成員均出席了兩項儀式。 「大學展覽館」通過圖文介紹和珍貴展品,展示理大逾八十載的發展和輝煌歷史。展覽館還介紹了理大多年來,如何配合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需要,藉提供優質教育培養面向未來的環球領袖,並細說理大高等研究院學者等多位享譽國際科研人員的創新故事,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解決方案以應對全球挑戰,為香港、國家以至世界帶來福祉。 歡迎前來參觀,發掘更多有關理大高等研究院研究人員的科研故事!參觀者可獲贈精美紀念品。紀念品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於臉書觀看大學展覽館視頻 新聞稿:https://polyu.me/3ZXaeFy   網上報導: 明報 - https://polyu.me/3W0RlQE 大公報 - https://polyu.me/49XQpT5 文匯報 - https://polyu.me/3PkdBkK 香港商報 - https://polyu.me/49YS76E 點新聞 - https://polyu.me/4fBmhhz 香港新聞網 - https://polyu.me/3DEDmK2

2025年1月1日

宣傳

20241231Prof BU Siqi develops realtime assessment method for addressingTC

卜思齊教授開發實時評估方法 以解決電力系統的多重穩定性問題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兼副教授卜思齊教授及其團隊,近日在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上發表論文,題為《用於電力系統的實時多重穩定性風險評估及可視化方法:基於圖神經網絡的方法》(Real-time Multi-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and Visualization of Power Systems: A Graph Neural Network-based Method)。 論文提出了一種基於圖神經網絡(GNN)模型的實時多重穩定性風險評估(MSRA)方法,能有效應對新能源電力系統在多方面的穩定性問題,包括轉子角度(小擾動和暫態)、電壓(短期和長期)、頻率和變流器驅動的穩定性。團隊採用了GraphNorm方法來解決GNN算法模型面臨的過度平滑問題及並提高其泛化性。團隊所提出的方法可根據實時數據同時且連續地預測多種的穩定性風險,並可對穩定和不穩定的操作區域(SUR)進行可視化,以alpha形狀呈現出來。此方法的有效性已於IEEE 39節點電力系統、西部電力協調委員會(WECC)179節點電力系統和英國(GB)國家電網通過驗證。 閱讀全文: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819251/metrics#metrics(只供英文)

2024年12月31日

研究成果

20241231_RIAIoT member Dr ZHANG Shuowen recognised as NWomen Rising Star_TC

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成員張碩聞博士獲選「N²Women 新星」

熱烈恭賀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成員張碩聞博士,獲N2Women(Networking Networking Women)評選為「2024年 N²Women 網絡與通信領域十大新星」之一,表彰其在破解各種無線通信系統中的複雜波束成形和資源分配優化問題方面的卓越貢獻。 N²Women是由網絡與通信領域科研人員組成的專業社群。該組織積極推動該專業領域的性別多元化,致力促進較少女性投身參與的電子計算子領域中女性科研人員之間的聯繫。每年發布的新星名單表彰在該領域具有卓越研究成果或服務貢獻的女性。 詳細名單:https://n2women.comsoc.org/awards/rising-stars/2024-rising-stars-in-computer-networking-and-communications/(只有英文)

2024年12月31日

榮譽及成就

20241230Ir Prof ZHANG Ming featured in Wen Wei Po on enhancing divingTC

張明教授接受《文匯報》專訪 介紹透過體育科研以優化跳水技術

體育科技研究院院長、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張明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介紹透過體育科研以優化跳水技術,從而提高跳水運動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張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前國家跳水隊成員、2008北京奧運女子雙人十米跳台金牌得主王鑫,透過利用防水、無線、柔性的人體傳感器及攝像機等,記錄跳水運動員在起跳、空中飛行和入水三個部分時,其身體各個部位,包括關節及肌肉等所承受的衝擊力、壓力等數據,以判斷力度的大小會否造成受傷,從而尋找出避免受傷的方法,以及提升他們的動作難度和表現。 張教授直言,此研究仍屬初步階段,團隊仍需進行更多的後續基礎研究,以保證其準確性。他希望最終能建立一個人體數字模型,用以分析運動員在整個跳水過程中,身體各部位所承受的壓力。 網上報導: 文匯報 - https://polyu.me/3BDp63N; https://polyu.me/3ZV2GTt;https://polyu.me/4gSfMYE;https://polyu.me/4gVlTLW

2024年12月30日

媒體報導

20241227Prof ZHENG Yongping features in The 21st Century 2000 x 1050 pxTC

鄭永平教授接受《21世紀經濟網》採訪 分享科研歷程

智齡研究院院長、賽馬會智齡匯總監丶梁顯利生物工程教授兼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鄭永平教授,早前接受《21世紀經濟網》採訪,分享他從事超聲波研究的歷程,以及其團隊研發出全球首創的無輻射三維超聲脊柱側彎評估系統Scolioscan®。 網上報導: 21世紀經濟網 - https://polyu.me/41NUZRP 新浪 - https://polyu.me/3BLX2uW 網易 - https://polyu.me/3PffI9s

2024年12月27日

媒體報導

20241224_PolyU awarded Green Tech Fund to develop low-carbon marine self-healing_TC

理大研發海洋自癒合混凝土促進碳中和 獲低碳綠色科研基金支持

由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環境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高贊明可持續城市發展教授李向東教授帶領的研究項目「基於生物礦化技術增強建築廢料製備的海洋自癒合混凝土以長期脫碳」,獲低碳綠色科研基金資助約603萬港元,為期24個月。 項目旨在設計和研發低碳海洋自癒混凝土,採用增強生物礦化的再生骨料,在海洋和沿海工程中具有廣闊的應用潛力。海洋碳捕獲菌將利用二氧化碳加速碳化,增強再生骨料性能,從而應對天然骨料稀缺的挑戰,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實現建築廢料的循環再造。此外,該微生物混凝土結構具有自癒合特性,提高耐久性,有利於長期減碳和可持續發展。 新聞稿: https://polyu.me/3E6ba2N 網上報導: 經濟日報 - https://polyu.me/4iMpJbR 香港商報 - https://polyu.me/3Wh2vBd 文匯報  - https://polyu.me/3PDcYTy  

2024年12月24日

資助與捐贈

20241223Dr LI Ming on blockchain standardis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2000 x 1050 pxTC

李鳴博士談中國區塊鏈標準化及技術發展

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副研究員、IEEE電腦協會區塊鍊與分散式記帳技術標準委員會主席、香港Web 3.0標準化協會執行長李鳴博士早前接受《華夏時報》專訪,談及中國區塊鏈標準化現狀及區塊鏈技術發展。 李博士表示,近年來區塊鏈技術快速發展,在技術創新方面,全球各大主流機構都在擴展性和互通性上有了突破的進展。同時,區塊鏈與人工智慧、邊緣運算等技術的融合,加速了分散式基礎設施的建設,爲基於區塊鏈的更廣泛的應用提供了支撑。而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新的應用和業態不斷出現。透過智能合約的應用,傳統業務流程得到了優化,數據共享和供應鏈管理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李博士認爲,區塊鏈技術標準化的重點將從促進産業共識和總結最佳實踐,轉向至提供質量保障。在産業初期需要更多人了解區塊鏈技術,因此需要匯聚更多從業者,透過標準來形成對技術的共識,降低産業的進入門檻。在應用創新過程中,可以透過標準來總結應用創新中代表性的最佳實踐,以降低産業的創新成本。在產業進入成熟期後,需要透過標準來完善基於區塊鏈技術提供的服務的質量,保障產業規範性的發展。 李博士續稱,面對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今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確保科技的安全性和可擴展性。而面對這些挑戰,未來需在多個關鍵方面進行創新。如在性能優化上,改善共識機制、發展鏈上擴容技術與二層網路;在隱私保護領域,應用先進加密技術、設計隱私保護模型並平衡私隱與性能;在跨鏈互通性方面,制定跨鏈標準、建置跨鏈基礎設施並强化跨鏈安全技術,以此推動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拓展。   網上報導: 華夏時報 - https://polyu.me/4fAbO5Z 東方財富網 - https://polyu.me/4iMHO9J 網易 - https://polyu.me/3PgSWOp 新浪 - https://polyu.me/41JiX0v 搜狐 - https://polyu.me/3DEinH8

2024年12月23日

宣傳

理大參展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 將展出「便攜式角膜地形圖儀」

視覺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眼科視光學院院長及教授兼GOOD Vision Technologies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紀家樹,早前接受無綫電視訪問,介紹其團隊研發的全球首部「便攜式角膜地形圖儀」(K-Shape)。該發明應用人工智能算法,可精確測量角膜屈光度,對散光和角膜擴張等視力問題進行早期診斷,同時簡化眼睛檢查流程,最快可於一分鐘內完成檢查。該儀器將於2025年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2025年消費電子展上展出。 網上報導: 無綫電視 - https://polyu.me/3ZHECU4 (00:44 - 01:13) WhaTech - https://polyu.me/3ZAY8BG

2024年12月19日

媒體報導

20241217 DLS recapProf Deborah CHUNG 2000 x 1050 pxTC

「多功能碳纖維」技術的多角度探索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鍾端玲教授於2024年12月17日在香港理工大學校園主講第33場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講座,講題為「具有導電性、介電性和電感的多功能碳纖維」。講座吸引近百名現場及網上參加者,以及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超過12,800名觀眾通過嗶哩嗶哩、微信、微博和YouTube等多個社交媒體平台觀看直播。 講座由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致歡迎辭,並由複合材料科學與工程傑出講座教授米耀榮教授介紹講者。鍾教授在演講中首先簡要介紹了碳纖維及其機械、電、熱和化學性能。她隨後詳細講解指,碳纖維增強聚合物(CFRP)具有高彈性、高強度、高導電性、高介電常數、高電感和低密度,能為感測、電子、能源和電機等使用多功能結構的領域,帶來嶄新應用。 在演講尾段,鍾教授將本次講座獻給她的父親鍾華良先生(1917–2009),鍾先生生前擔任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香港理工大學前身)商業及管理學系系主任直至1972年榮休。他在發展香港會計教育方面擔當著重要角色。鍾先生於1960年代末出任香港政府華員會主席,他於1941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擔任香港義勇防衛軍砲兵參與香港保衛戰,並於戰役中遭炸彈碎片擊中英勇負傷。 其後的問答環節由米教授主持,一眾參加者與鄭教授進行了富有成效的討論。 按此重溫  

2024年12月17日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