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態

01

理大舉辦「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 連結全球政產學研領袖 推動建設低空經濟生態圈

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及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協辦的「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高峰會)今日於理大圓滿舉行。高峰會匯聚來自本地、內地及海外的政產學研代表,就低空空域管理政策、創新技術研發、產業發展模式及城市應用案例等關鍵議題提出前瞻性見解,並展示多項相關科創成果。全日活動吸引了逾1,200名政商領袖、學者、業界及公眾人士參與,體現香港在標準、監管與國際接軌方面的獨特優勢。 高峰會於理大校園賽馬會綜藝館舉行,並邀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先生、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及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創會會長葛珮帆議員、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常任秘書長蔡傑銘先生、理大司庫李健先生、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及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等一眾嘉賓蒞臨出席。 黃偉綸先生致辭時表示:「低空經濟發展除了需要由政府推動以外,更加需要來自不同界別的夥伴支持,很高興香港理工大學在這方面能作為『戰友』。政府正快速地推動低空經濟發展,首批38個『監管沙盒』試點項目,其中17個已經開展,預計至本月底,將再有多11個項目落地。另外,明年會進一步推出『監管沙盒X』試點項目,涵蓋跨境路線及低空載人飛行器等複雜度較高的應用場景,政府會繼續完善民航法例及規管框架,並積極推展相關基礎設施。」 林大輝博士說:「香港理工大學一直與政府及業界攜手推動地區低空經濟的發展,加速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航空物流樞紐地位。這次高峰會正好能與來自不同地區的政府、業界和學界專家展開深入交流。低空經濟作為國家重點推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被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有見及此,理大早前提交的施政報告政策建議當中,亦建議在基礎建設、區域協作、公務員培訓等多個方面入手,推進香港低空經濟的發展。理大將繼續發揮我們在跨學科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優勢,借助社會各界的協同力量,協助香港以及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在這個新興領域搶佔先機。」 葛珮帆議員表示:「低空經濟會為交通、物流、公共服務及產業帶來革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為年青一代帶來新希望。這些變革更會為市民大眾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但要安全地發展低空經濟,我們仍然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攜手,『政、産、學、研、投』協同突破,推動政策、制度、法規、科技方面的創新。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將繼續與大灣區城市以及各界持份者聯手,推動大灣區成為全球低空經濟的先行者、示範區,亦會擔當『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助力我國的低空經濟走向全世界。」   高峰會首場活動邀得中國電信集團首席科學家畢奇院士,以「築建航控服務智聯網  釋放低空經濟新潛能」為題發表主題演講。隨後的兩場爐邊談話分別由蔡傑銘先生聯同內地、歐盟及新加坡政府官員及國際企業代表,就配合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及規管制度分享真知灼見;以及由趙汝恒教授與多位學者及行業領袖,包括領先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及低空經濟系統開發商,探討產業、科學與學術界的協同創新如何引領低空飛行及相關技術的突破和轉化。 高峰會邀得中國電信集團首席科學家畢奇院士,以「築建航控服務智聯網 釋放低空經濟新潛能」為題發表主題演講。   高峰會在下午設有以下四場分論壇:「沙盒項目進展分享」展示了現行沙盒項目的進展,並重點介紹試點成果、主要挑戰及政策建議;「無人機交通管理和無人航空載具技術」聚焦大灣區內就無人機交通管理基建設計、載人空域整合、無人機技術及安全機制進行的研究;「政策與法規」就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框架展開討論,涵蓋公私營合作模式及區域融合等;「產業論壇」介紹了無人機在硬體、軟體及系統方面的創新成果,並現場演示或通過影片展示了其在公共服務中的應用案例。 此外,高峰會設創新科技展,近30家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及企業展示多個前沿科技應用案例及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涵蓋衛星導航干擾預警機系統、5G網聯無人機技術、5G無人機綜合管理雲平台、人工智能驅動空中智能無人機平台、無人機無綫充電系統、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低空高精度定位與導航PPP-RTK即時服務系統,以及以無人機輔助的城市物流運輸優化系統等。 高峰會設創新科技展,近30家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及企業將展示多個前沿科技應用案例及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低空經濟研究中心核心成員黃海龍教授在理大展區介紹大學的多項創新研發。   全面支持香港低空經濟發展   理大致力為香港低空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政策建議到人才培育的全方位支持。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去年已正式成立低空經濟研究中心,開展多項跨學科研究,推動相關的技術研發;而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亦就低空經濟的多個範疇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議。同時,大學積極拓展業界合作網絡,促進低空經濟領域的創新實踐及技術轉移。理大並於今年9月開辦低空經濟碩士課程,培育低空經濟所需的專業人才。」 趙汝恒教授(中)、葛珮帆議員(左)及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暫任系主任、機械人與自主系統講座教授兼低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華教授(右)出席傳媒訪問活動。 趙汝恒教授深入介紹了理大在推動低空經濟方面的重要舉措及計劃。   「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充分展現了理大在低空經濟領域的雄厚科研實力、跨界合作網絡及成果轉化優勢,同時展示了香港及大灣區蓬勃的低空經濟生態,提升香港在此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匯聚相關界別專家相關就重要議題的見解,實現香港成為亞太區低空創新應用樞紐的願景。

2025年10月9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研究破解中藥提取物粉防己鹼的關鍵標靶機制 為治療病毒感染、阿茲海默症等開啟新途徑

過去有研究發現源自傳統中藥粉防己根部的化合物粉防己鹼(tetrandrine)能有效防止伊波拉病毒感染,但當中的確切作用機制仍未被證實。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人員發現,粉防己鹼能藉由阻斷細胞訊號傳導的關鍵脂質分子鞘氨醇(sphingosine)的輸送,抑制鈣通道。研究首次揭示了粉防己鹼的關鍵作用機制,有望推動新藥研發及創新治療方案。 粉防己鹼以強大的抗病毒、抗炎及抗癌特性而為人所知,它亦被發現能夠抑制菸酸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ADP)介導的鈣離子外流,從而抵抗伊波拉病毒感染。長久以來,科學界一直認為粉防己鹼是透過直接阻斷鈣通道及鈣離子釋放來激發藥理活性;鈣是調節細胞功能與生理活動的重要因子,在抵抗感染、新陳代謝、維持大腦與神經元功能及病毒複製過程起着關鍵作用。 由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柯子斌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特製光親和探針等先進技術,將粉防己鹼的細胞靶點圖像化,發現粉防己鹼並非直接靶向鈣通道,而是與細胞代謝樞紐溶酶體(lysosome)上的LIMP-2蛋白結合,進而抑制溶酶體釋放鞘氨醇。細胞鞘氨醇的含量直接控制着鈣通道的活性——也就是說,被釋放的鞘氨醇越少,能進入細胞的鈣就會越少。 基於這個重大發現,研究團隊進一步提出,粉防己鹼可以透過靶向LIMP-2,改變溶酶體的鈣離子釋放,進而干擾某些病毒的存活及複製,包括伊波拉病毒及新型冠狀病毒等,為應對病毒感染開啟了新的可能性。此外,這項發現啟發了以溶酶體相關機制作為藥物研發的新方向,為治療常見由鈣失衡引起的問題,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以及部分癌症的轉移,提供了創新的治療策略。 柯教授表示:「這是首次發現LIMP-2具有影響鈣訊號傳導的功能,顛覆了傳統認知。從細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研究揭示了透過LIMP-2和鞘氨醇介導的全新NAADP調控鈣訊號傳導途徑;從抗病毒治療的角度來看,我們則找出了LIMP-2作為粉防己鹼的關鍵標靶,可抑制伊波拉病毒,或能更廣泛地應用於其他抗病毒治療。」 此外,在研究粉防己鹼的生物機制時,團隊構建了一個結合光親和探針與多組學分析的科技平台,可廣泛用於研究天然產物的生物學特性。更重要的是,該平台可協助研究人員辨識其他天然化合物的分子標靶,尤其是源自傳統中藥的天然產物,促進嶄新分析技術與傳統中藥的融合,以及天然產物的現代化應用,提高其在治療頑疾方面的藥用潛力,推動開發創新藥物。 這項開創性研究重新定義了粉防己鹼以至其他天然化合物在現代治療策略中的應用模式,有關成果已以《粉防己鹼通過依賴LIMP-2和鞘氨醇介導的機制調控由NAADP介導的鈣訊號傳導》為題刊載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年10月8日

研究及創新

20250926 - Prof Molly LI-01

先進鈷基催化劑 提升氫燃料電池車效率並節省成本

隨著再生能源與電動車的興起,氫能汽車也逐漸受到關注。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助理教授李孟蓉教授,致力於研究以氨作為氫載體,成功開發出高效、低成本的催化劑,推動氫能汽車的應用。  全球轉向採用可持續能源,氫能汽車已成為綠化潔淨交通的前沿方案。各國政府及行業積極推動低碳出行,氫燃料電池汽車因其高能源效率和零排放等優勢,日漸獲得大眾青睞。然而,氫能汽車能否廣泛應用,並非僅取決於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還需仰賴安全、高效和經濟的氫氣儲存及釋放方式。 李教授與研究團隊積極探索以氨作為氫燃料載體的可行性,並研究氫能儲存的穩定性,以推動氫能汽車的普及化應用。研究介紹了一種高效、低成本的催化劑,可促進製氫反應,相關成果已刊載於《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期刊。  當氫(H₂)用於燃料電池時,會與氧(O₂)反應而產生電能,過程中僅會釋放水(H₂O)為副產物。這項反應提供了一個極具吸引力、可替代燃燒化石燃料的方案,在環境與運作上均具優勢。然而,氫的體積密度較低,且在儲存與運輸方面面臨挑戰,因此其實際應用長期受阻。 在各種已提出的策略中,以氨(NH₃)等物質作為化學載體,是目最具潛力的解決方案。NH₃擁有完善的生產及輸送基礎設施,且具有高氫密度,並可在不產生碳氧化物的情況下釋放氫。因此,將NH₃ 分解為N₂ 和H₂ ,成為燃料電池氫能供應的關鍵步驟。 雖然NH₃ 裂解技術頗有前景,但其實際應用仍面臨一項重大障礙,就是對釕(Ru)基催化劑的依賴。釕催化劑能夠有效分解低溫NH₃ ,卻因其極為稀有且成本高昂,難以實現大規模應用。全球正積極展開研究,尋找地球儲量豐富的非貴金屬,作為替代催化劑。 鈷(Co)具有良好的氮結合能力,與其他過渡金屬相比,其催化劑中毒的敏感性亦較低,因此成為非常吸引的候選材料。可是,傳統的鈷基催化劑須在高溫(600°C)條件下,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氫產率,而出行應用方案重視能源效率與反應器的小型化設計,這使其實用性因而受限。 為解決這些難題,李教授聚焦研究創新的催化劑設計策略,提升鈷基體系的低溫活性。其中一項方法,是利用催化劑載體介面的晶格應變工程,調節活性位點的電子結構,從而優化其與反應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團隊借鑒了其他催化體系在應變工程的進展,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核殼催化劑,例如Co@BaAl₂O₄₋ₓ的異質結構。 Co@BaAl₂O₄₋ₓ催化劑的性能測試顯示,其於中等溫度對NH₃分解具有顯著活性。在高空速環境下,該催化劑的產氫速率達到64.6 mmol H₂ gcat-1 min-1,並可在475°C至575°C之間維持NH₃近乎完全轉化。這些結果足可媲美甚至超越許多釕基催化劑,卻沒有相應的成本及供應限制。透過同步加速器X光吸收光譜與電子顯微鏡等先進表徵技術,證實了反應後介面會形成明確的核殼結構,及含氮物質的存在,顯示出異質結構對促進催化過程的重要作用。 為了進一步闡明核殼設計的優勢,研究團隊針對沒有包覆的傳統負載型催化劑Co/BaAl₂O₄₋ₓ進行了比較研究。為確保公平,兩種催化劑均採用尺寸相近的鈷納米顆粒製備。 比較結果令人震驚,雖然兩種系統的NH₃轉化率皆隨溫度提升而增加,但核殼型Co@BaAl₂O₄₋ₓ催化劑的活性起始溫度顯然較低(200°C 對 250°C),且能在500°C時實現近乎完全轉化,而負載型催化劑則需更高溫的反應條件。此外,在高流速條件下,核殼結構展現非常穩定,而負載型催化劑的性能則急劇下降。 研發Co@BaAl₂O₄₋ₓ核殼型催化劑,有望大幅加速實現以高效無Ru催化劑進行氫能汽車氨裂解。透過利用晶格應變工程與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該系統展現出過去僅貴金屬才能達成的低溫活性及穩定性。 這項研究的機制洞見,不僅為設計新世代潔淨能源催化劑提供了寶貴參考,亦凸顯出介面工程在非均相催化領域的變革潛力。隨著氫能經濟持續發展,這類創新將可充分發揮出氫能的潛力,成為未來出行領域中的可持續燃料。 資料來源: Innovation Digest  

2025年10月8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國家嫦娥六號團隊獲國際宇航聯合會「世界航天獎」 採用理大研製航天工程載荷 實現月球背面採樣任務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研團隊在國家嫦娥六號任務中負責關鍵工程載荷,助力實現首次在月球背面採樣的創舉。中國國家航天局嫦娥六號團隊日前在於悉尼舉行的第76 屆國際宇航大會開幕禮上,獲國際宇航聯合會(IAF)頒發2025 年「世界航天獎」(World Space Award),理大作為團隊一份子感到無比光榮。大學同時獲頒「3G+ 多元化獎」(3G+ Excellence in Diversity Award),成為中國及東亞地區首間獲此殊榮的高等學府,彰顯了其在推動航天領域多元發展方面的卓越成就。 「世界航天獎」是國際宇航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被譽為「太空奧斯卡」。此前,國家嫦娥四號團隊及天問一號探測器研製團隊已分別於2020年及2022年獲獎,這次嫦娥六號任務團隊獲獎,再次印證中國航天事業的世界領先地位。 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緊密合作,為嫦娥六號任務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並參與多個重要部件的設計及生產,是香港唯一有關鍵性航天工程載荷搭載於嫦娥六號的高校。該裝置於2024 年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完成全自動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採樣。 至於理大獲頒的「3G+ 多元化獎」,則旨在表彰大學在科研及校園發展等方面堅定實踐鼓勵多元、公平和包容的理念,並積極促進航天領域的地理(Geography)、世代(Generation)及性別(Gender)多元化。 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助力國家航天團隊獲得國際殊榮,與有榮焉,同時理大獲得多元化獎,這不僅是對理大科研實力的肯定,更是對大學推動多元共融理念的認可。理大將繼續致力推動創新科研,培養多元人才,為香港、為國家、為全球社會作出貢獻。」 理大在2010 年起積極參與國家太空探索計劃,並先後為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探月任務及天問一號火星任務提供關鍵技術,是香港唯一一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大學科研團隊。近年,理大更成立了「深空探測研究中心」,進一步深化航天科研工作。 自2023 年加入IAF 以來,理大一直積極參與國際宇航大會。大學今年在會上展示了九項前沿太空研究項目,涵蓋低地球軌道導航、行星遙感、太空船滅火系統及太空衣設計等,並介紹了由兩位國際本科畢業生創立的初創企業及其研發的人工智能衛星影像定位。未來,理大將繼續推動卓越的航空航天研究及培育相關人才,為國家深空探測事業作出貢獻。  

2025年10月6日

活動

20250929 - PolyU scholar named the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Person of the Year-02

理大學者獲選為「結構健康監測年度人物」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結構健康監測領域持續引領全球創新,致力提升基建安全。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海洋基礎設施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夏勇教授,獲選為「結構健康監測年度人物」(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Person of the Year),成為歷來第三位獲此國際殊榮的理大學者。 「結構健康監測年度人物」旨在表揚全球在結構健康監測領域作出卓越貢獻、造福社會的傑出人士,涵蓋理論、分析、應用、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成就,並聚焦近年來的重大突破。自獎項設立逾二十年以來,理大是香港唯一獲此殊榮的大學,並與另一所國際院校並列為歷來獲嘉許人數最多(三人)的大學。 夏教授對結構健康監測的發展貢獻深遠,其開創性研究包括:研發基於振動的結構損傷識別方法、橋樑受熱載荷反應的數值與解析解法、以及大型基建的子結構監測理論與方法。這些成果不僅影響設計標準及教科書編撰,也對全球教育與工程實踐產生深遠影響。 夏教授的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本地及國家級重大項目,包括青馬大橋、港珠澳大橋、廣州塔及上海中心大廈,並延伸至國際項目,如日本明石海峽大橋及英國亨伯橋。作為該領域的領軍人物,夏教授亦創立多個研究中心,包括粵港海洋基礎設施聯合實驗室,展現他在推動合作和創新方面的影響力。 此外,他亦開發多項獨特的科普系統,如高層建築結構健康監測基準、理大行人天橋即時數碼孿生系統,推動全球結構健康監測技術發展。 更多關於夏教授的科研成就︰ 理大學者榮獲2025年度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大中華區卓越領導獎章 橋樑結構健康診斷與運維決策的機器學習方法 基於數字孿生的長跨度橋樑健康監測 海洋基礎設施聯合研究中心 此獎項由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 SAGE Publishing 贊助,由期刊《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編輯委員會遴選,並於美國加州史丹福舉行的每年度國際研討會上頒發。 了解更多(只有英文)︰ Professor Xia Yong named SHM Person of the Year, solidifying PolyU’s leadership i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Pulse@PolyU)

2025年10月2日

獎項及成就

Photo 1 (1)

理大研究團隊開發地下管道檢測技術 準確定位水管滲漏及空洞源頭

妥善維護地下基建設施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影響,然而香港地下管道密集程度冠絕全球,令相關設施的檢測及保養工作極具挑戰性。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利用多項先進的地下勘探技術,開發出高精度地下管道檢測系統,能預早偵測、定位及分析管道滲漏及空洞等異常情況,有助優化城市管理。 地下管線支撐着供水、供電及通訊等民生所需服務,當管道逐漸老化和耗損,並出現爆裂及滲漏時,不但有機會導致服務中斷,更會引起道路沉降,甚至交通事故。由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學)及教授賴緯樂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研發的嶄新技術,能透過分析地下影像及滲漏噪音,偵測管道狀況及鎖定問題所在位置,並分辨管道受損情況。相關技術可應用於香港縱橫交錯的管網環境,有效預防上述潛在城市風險。 多通道及車載式探地雷達進行大範圍檢測 目前,建築界經常使用探地雷達技術檢測地下設施的狀況,它基於電滋波反射原理,可掃瞄地下結構並生成地下造影。研究團隊利用了多通道及車載式探地雷達進行大範圍掃瞄,收集地下管道造影,並解讀土壤中管道出現滲漏時的特徵,並由此制定量化基準,協助客觀判斷管道範圍是否存在洩漏及滲漏程度。 這項技術令研究人員可在地下管道出現空洞及滲漏前作預先檢查,並透過分析雷達數據隨時間推移的變化,持續偵測滲漏情況。研究的關鍵之一是開發出一套統一分析框架,生成一致、可量化方式解讀的探地雷達成像。賴教授說:「在傳統應用中,探地雷達是主觀近地表地球物理測繪及勘探技術,這項研究將其發展為具有客觀標準的測量診斷工具,用以識別、定位災害並評估其嚴重程度,進一步推進探地雷達的應用。」 分析滲漏噪音尋找滲漏源頭 藉着探地雷達技術發現特定範圍的地下管道出現滲漏後,找出問題大概所在位置,並進行修復工作至關重要。修復工作依靠精確定位以進行挖掘,這時就需要用上另一種科技——漏點噪音辨識及其定位。研究團隊多年來分析了大量滲漏點及遠離滲漏點的噪音,從而識別出兩者在振幅及強度上的特徵,並發現噪音模式會因應滲漏情況(如管道爆裂、閥門鬆脫)及其嚴重程度而出現明顯差異,因此可根據這些聲音數據鎖定滲漏位置,並進一步分析問題。 業界過去主要透過地面麥克風、噪聲儀等相關工具,在懷疑滲漏源頭及閥門處等高風險位置定點收集聲音數據,但往往因環境雜音干擾而影響分析結果,很多時候未能準確找出滲漏位置及判斷問題狀況。他們正研究結合配備聲波傳感器的機械人,直接深入地下管道收集聲音,冀更精準定位滲漏源頭,協助快速安排維修工作。 結合機械人及人工智能科技 賴教授從事地下管道檢測研究長達十餘年,獲多個政府部門及行業機構支持。其中,他的研究團隊與水務署在2021年合作成立「地下水管測漏中心」(Q-Leak),共同推動先進水管測漏技術。雙方早前與深圳市博銘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成立管道機械人聯合實驗室,就研發智能水管檢測機械人開展合作。 研究團隊亦與政府和業界合作,利用過往收集所得的探地雷達成像和滲漏噪音,建立數據庫及人工智能模型,快速比對和分析影像及聲音,未來有望處理更大量的數據,並提供更準確及可靠的檢測,支持香港以至其他地方進行大規模的地下管道檢測。 賴教授指出:「水務署計劃在2030年底前將政府水管的滲漏率由13.4%降至10%以下;同時,路政署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3年間共有52宗道路沉降事件,當中不少是由於高水壓導致地下管道爆裂。我們期望結合不同技術,發展數據驅動的預警系統及監測方案,並協助制定以風險為本的管理策略,全面提升地下滲漏及空洞探測的準確度和效率,並為相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2025年9月30日

研究及創新

Photo 1

理大與強腦科技簽署備忘錄 探討共建「腦機接口聯合研究中心」  推動智能義肢配置使用計劃落地香港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強腦科技今日於數碼港舉行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探討共建「香港理工大學 — 強腦科技腦機接口聯合研究中心」,並聯合推動強腦科技智能仿生手與智能仿生腿在香港的配置使用計劃,加快先進醫療科技轉化應用,惠及香港傷健群體。 是次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強腦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韓璧丞先生的共同見證下,由理大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及智齡研究院院長鄭永平教授,與強腦科技合夥人何熙昱錦女士代表雙方簽署。 滕錦光教授表示:「強腦科技落戶香港並與理大展開深度合作,標誌著香港創科生態在智能康復科技領域邁向新台階。理大半世紀以來培育逾五萬名醫療專才,長期深耕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賦能醫學,並積極推動醫療創新,現正全力爭取籌辦香港第三所醫學院,進一步發揮科研與人才優勢。其中,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更是本港唯一提供獲國際義肢及矯形學會認可的本科教育與培訓,1999年有第一届畢業生就開始持續為香港醫療服務提供具備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人才。透過這次合作,我們呼應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透過科創基金支持新科技義肢落地的規劃,將積極參與智能仿生手及仿生腿的兩年配置使用計劃,按行業標準進行安裝與評估,讓本港截肢人士免費配置新科技義肢,切實改善民生。」 韓璧丞先生表示:「強腦科技致力研發非侵入式腦機接口與智能義肢技術,成功研製全球首款量產直覺控制智能仿生手,並在康復、運動健康、教育等領域開發多項創新應用方案。我們與理大攜手,將有助在臨床與生活場景中加速驗證與應用,讓科技真正走向大眾。我們期待透過聯合研究中心的平台,連結產學研資源,推動產品研發、行業標準建立與國際化,為香港、大灣區及全球用家帶來更多元、可負擔且可持續的創新解決方案。」 強腦科技成立於 2015 年,是中國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領域的領先科技企業,亦是首支入選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Harvard Innovation Lab)的中國團隊、內地首家腦機接口領域獨角獸企業。公司在智能仿生手等腦機接口產品研發上取得多項技術突破,擁有逾 420 項專利授權,並在殘疾人康復、腦疾病輔助治療等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技術與產品已在全球多個市場應用。 雙方將結合理大的學術、人才及研發實力,以及強腦科技在產品、商業化和先進技術的優勢,聚焦腦機接口相關產品的研發、應用拓展、臨床評估及技術升級,共同打造新一代腦機接口技術平台,並開展教育與培訓,包括課程設計、分齡競賽及培訓基地等。此合作將由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聯合其他院系與強腦科技共同執行。 本次合作由理大鄭永平教授擔任學術牽頭。鄭教授長期專注超聲成像、醫工結合、智能復康及樂齡科技,團隊在基於大腦及肌肉超聲成像的新型腦機接口信號技術方面具開創性成果,包括在2024年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的基於理大原創的「聲肌圖」(Sonomyography) 信號和AI算法控制的新型前臂義肢ProRuka。鄭教授也累積豐富的醫療器械發明及商品化經驗,包括提供超聲檢查脊柱側彎設備(Scolioscan) 和肝纖維化和脂肪肝評估設備 (Liverscan) ,在15個國家及地區服務超過10萬名患者。鄭教授將帶領團隊與強腦科技共同搭建新一代腦機接口研發、應用、評估和技術轉化平台,統籌智能仿生手及仿生腿的臨床評估、裝配、訓練、隨訪,推動標準化及可擴展的配置體系。

2025年9月30日

研究合作

image2000x1050  20250930T105330997

媒體報導:理大於國際宇航大會2025展示最新太空研究成果

第 76 屆國際宇航大會(IAC 2025)於 9月 29 日至10月 3 日在澳洲悉尼舉行。憑藉深厚的航天研究基礎以及國家航天任務中積累的實踐經驗,理大展示了多個與航天相關的研究項目。通過這些研究成果的展示,促進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航天研究人員、專家和企業家之間的溝通和技術交流。 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接受鳳凰衛視專訪,詳述理大參與國家航天相關活動的進展及貢獻。在年度會議開幕上,逾十位理大教授和研究人員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合作夥伴展示了多項創新科研計畫,彰顯理大在航天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 理大未來將繼續秉持多元、包容、創新的理念,推動教育、科研及知識轉移,為國家航天事業國際化,以及建設香港成為國際航天合作重要樞紐作出貢獻。 此外,理大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頒發「3G+」多元化獎(內部影響力),獎項旨在表揚理大致力締造多元共融的學術及科研環境,為全球航天領域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  

2025年9月30日

活動

Photo 1

理大研發3D微打印傳感器 推動以生物芯片傳感技術檢測早期疾病

早期疾病診斷依賴高靈敏的生物標誌物檢測。光學回音壁模式(WGM)微腔傳感器作為一種精準、毋須標記的生物檢測技術,展現巨大潛力。然而,要快速製造大規模WGM 微腔傳感器陣列,並集成於可作生物醫學應用的芯片實驗室器件*,仍面對不少挑戰。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新型3D微打印WGM微激光器傳感器,具有高靈敏度的特點,適用於芯片上集成生物傳感功能。這項創新研究促進新一代生物檢測技術的發展,實現直接、超靈敏與量化的生物標志物測量,推動早期疾病診斷技術的發展。 理大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張阿平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結合靈活的3D微打印技術與WGM微激光器的光學優勢,成功研發出一款新型傳感器——3D微打印蝸線形WGM微激光器傳感器。這項創新技術不僅簡化了光耦合過程,亦展現卓越的生物傳感效能,為芯片上集成生物傳感應用奠定重要基礎。 張阿平教授表示:「未來可將這些WGM微激光器傳感器與微流控芯片集成,研製成新一代的芯片實驗室器件,為多種生物標誌物進行超靈敏的量化檢測。這項技術有望應用於癌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早期診斷,亦可用於應對類似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衛生危機。」 新研發的微激光傳感器設計克服了多種障礙,讓傳感器能夠更順利地集成到可用於即時醫療診斷的芯片實驗室器件上。研究進一步顯示,這款微激光器傳感器具備優異的諧振特性及極窄的激光線寬,能夠檢測極低濃度的人體免疫球蛋白G(IgG),一種常見於血液或其他體液中的抗體。 實驗結果顯示,該款微激光器傳感器能夠檢測濃度低至約70阿克/毫升的人體IgG,突顯其在早期疾病診斷中,實現超低濃度生物標誌物檢測的應用潛力。這項研究以「面向無標記生物檢測的3D微打印聚合物蝸線形回音壁模式微激光器傳感器」為題,已於國際期刊《光學快報》(Optics Letters)上發表,並獲國際光學專業學會OPTICA發布新聞稿進行更廣泛的報道。 理大的先進科研設施是支持研究人員實現創新突破的關鍵。張教授表示:「這款新型微激光器傳感器的研發,受惠於我們團隊自主研發的3D微打印技術,能快速製造特殊設計的3D WGM微腔,並對微腔懸掛微盤進行高精細加工定制。」 在芯片上集成3D WGM微激光器傳感器,對高性能生物傳感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光學WGM微激光器傳感器通過微小微腔讓光波進行諧振循環傳播。當目標分子在微腔表面結合時,就會引起激光頻率的微細變化,從而實現對生物分子的高靈敏檢測。 然而,實際應用這些傳感器的一大挑戰,是需要將光波耦合進出3D WGM微腔傳感器。通常這需要用上直徑小於兩微米的拉錐光纖。如此纖幼的光纖不僅難以對準耦合,亦容易受到各種環境干擾影響。此技術瓶頸限制了WGM微腔傳感器與芯片實驗室的技術融合,因而影響其在高靈敏生物分子即時檢測的應用潛力。 利用微激光器傳感器直接發射出的光波,為取代拉錐光纖進行光耦合,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替代方案。然而,傳統WGM微激光器所採用的圓形微腔,在遠場光波收集效能上表現有限,導致傳感器微弱訊號難以準確解讀。 為了克服這項挑戰,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採用蝸線形懸掛微盤的3D WGM微激光器傳感器。該創新設計使微激光器傳感器,兼具低激光閾值與定向光發射特性,有效提升光耦合效率,實現實用芯片上集成。 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高分辨率及高靈活的3D微打印技術,可以快速製備3D WGM微激光器生物傳感器陣列。實驗結果顯示,該微激光器生物傳感器具有極低的激光閾值,僅為3.87μJ/mm²,而激光線寬度約為30pm。值得注意的是,該傳感器能夠檢測濃度低至阿克/毫升的IgG,充展現其在早期疾病診斷中,超靈敏檢測生物標誌物的應用潛力。 展望未來,張教授計劃將WGM微激光器傳感器集成到微流芯片中,以開發光流控生物芯片,用於多種疾病生物標誌物的快速同時量化檢測。   *註:芯片實驗室器件(Lab-on-a-chip device)是一種將化學或生物分析的多種功能集成到一個微小尺寸的集成電路(芯片)上的技術。

2025年9月25日

研究及創新

20250923 - EDUtech Asia 2025-02

理大學者憑教育智能創新 入圍EDUtech Asia 2025兩項大獎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在教與學中善用先進科技,培育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理大教學發展中心總監、英文及傳意學系副教授(兼任)陳小華博士,在EDUtech Asia 2025大獎中入圍「高等教育傑出教育者」,另與理大電子及電機工程學系高級講師賴寶欣博士合作的項目,入圍「高等教育最佳人工智能創新獎」。 從全球近400位參加者中脫穎而出,陳博士憑藉其前瞻性的領導能力和對教育創新的堅持獲得認可。她在推動教與學中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改革課程評核,以及率先將學習分析應用於語言教育各方面,作出卓越貢獻。 獲獎項目旨在支援非英語母語的大學生,團隊運用混合智能(人類與人工智能)開發了兩個AI平台:AIReAS及NinjOrAItor,為學生的寫作及口語表達提供個性化反饋,全面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 陳博士的教學經驗豐富,致力支援具多元專業背景的學習對象,包括帶領多項校內及跨院校的「跨學科英語課程」項目發展,以及引領在全港八所大學的教學與學習中應用GenAI。 她並曾開發及教授專為博士與碩士生設計的跨學科研究論文寫作課程,現時於理大人文學院的專業博士學位課程教授課程發展與管理。她近期研究項目之一,是探討現代科技對語言學習的潛在效益,並與史丹福大學合作開發具備自動錯誤修正功能的線上學習平台。 陳博士現擔任香港高等教育卓越教學聯盟(HKTEA)主席,該聯盟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於2019年成立,旨在提升教資會教學獎的影響力,並推動全港高等教育界實踐高品質教學。 憑藉卓越教育貢獻,陳博士獲頒多項殊榮,包括榮獲2022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協作團隊組別)、2022年度Quacquarelli Symonds(QS)全球教學創新大獎中「國際類別獎:創新教育科技組別銀獎」、入圍「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年度教學策略獎」終選名單等。她於2021年獲 Association for Writ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AWAC)授予傑出院士的終身榮銜。

2025年9月25日

獎項及成就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