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01

理大与新华都签署合作备忘录 共建「数字化营销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新华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华都)于7月28日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成立「数字化营销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开启双方在智能营销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产学研合作。 签约仪式于理大举行,在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与新华都董事长倪国涛先生的见证下,理大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及新华都全资子公司久爱致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妍女士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成立「数字化营销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建立坚实合作基础。 该联合实验室将结合理大在多模态大模型、智能数据挖掘及消费者行为分析的领先科研实力,以及新华都丰富的品牌营运、数字营销及新零售经验,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消费行为预测、个性化推荐、内容生成及市场洞察等方面的应用。 在会上,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李力恒教授介绍了首个研究项目,将聚焦人工智能驱动的品牌互动与智能零售解决方案,协助企业精准分析市场与高效决策。此次合作不仅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还建成一个创新营销科技与专业人才培育的重要平台,为香港及大湾区企业的数位转型注入新动能。

2025年7月29日

研究合作

20250722  Prof Peter Tsang AP Optics and Photonics02

光学与光子学的跨学科研究 推动创新应用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利用大学的跨学科优势,致力研究材料合成、特性以及装置制备,推动其在激光、光传感器与光热的创新应用。由理大应用物理学系教授曾远康教授领导的跨学科团队,聚焦研究低维材料的合成、加工和表征,并将其应用于光学与光子学等不同范畴。 用于非线性光学与超快光子学的二维材料 超快激光器是光子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其应用范围涵盖精密微加工、医学成像与光谱分析。凭借其极短脉冲的独特性,超快激光可产生出高分辨率成像与先进材料加工技术,让它成为科研与工业应用方面不可或缺的工具。 近年,二维(2D)材料为光子学装置的研发带来了不少突破。曾教授的团队在实验室,更专注于利用2D材料的非线性光学(NLO)特性,研发出可用于超短激光脉冲技术的新材料。近期,团队为2D三元GeSeTe纳米片的非线性光学反应进行了重点研究,成功将其用作可饱和吸收体,因而开发出1.017皮秒与531飞秒的超短脉冲输出。 透过发掘这些材料的独特性质,团队进一步提升了超快激光系统的性能与功能,为通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及基础研究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开辟了新道路。 多功能光电装置范德华二极管的多元化改良研究 曾教授的研究主要围绕范德华(vdW)光电二极管展开多重要素的分析。透过比较功率指数α、复合阶数β等关键性能参数及其在多种装置中的演变规律,研究团队成功为全范德华(a-vdW)装置的各参数带来接近的理想值,展现出对复合-陷阱效应的强耐受特性。相较之下,采用传统光刻技术图像化的同类装置中,α值显著降低至一半。这表明大多数复合捕获和性能下降出现在金属-2D界面处,亦验证了团队提出有关2D光电二极管接触集成策略的新方法之论点。 此外,效率分析以及团队在a-vdW装置的异质接面处测量的费米能阶排列的实测数据表明:透过精确调控材料的厚度,可带来稳定的p-n结,从而为光生载流子的生成-复合、分离、传输与提取过程带来了关键的平衡性。此外,由于光电二极管具有优异的光伏性能,它已成功用于演示多波段成像应用,既可用作单像素探测器,亦可用作闸极可调的光电逻辑与闸,让它有机会成为多功能光电子装置的理想组成部份。 用于可持续水源与能源解决方案的光热材料之研究 曾教授的研究重点包括合成并分析各类光热材料(等离子体、半导体和碳基材料)的特性,以解决实际应用的挑战。这些材料可以吸收阳光并将其高效地转化为热能。透过将光热材料融入低导热率的多孔基板上,研究团队制作出多种太阳能蒸发器。这些太阳能蒸发器可漂浮于水面,透过吸收宽谱太阳光并将其转化为热能,在空气-水界面处直接蒸发海水或废水,产生的蒸汽经冷凝后可转化成淡水。 与传统系统不同,这种技术无须从储水池底部加热,从而大幅降低热量损失,并使光热转换的效率大幅提升至80%以上。此外,系统全程无须电力或使用昂贵的聚焦光学组件即可运作,非常适合用于水净化和太阳能转换等应用。 此外,曾教授的团队还开发了可用于医疗设备消毒的太阳能高温蒸发器,其不仅具有成本效益,还可以减少碳排放量而带来更绿色的未来。 资料来源: PolyU Science Newsletter    

2025年7月28日

研究及创新

Picture1

理大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设立香港分中心落实合作意向签约仪式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代表团于2025年7月24日到访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National Centr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Intelligent Design and Numerical Control, NCDC)。与会双方对设立「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香港分中心」 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并充分探讨了建设方案之合作机会。 理大代表团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带领,工程学院院长院长文効忠教授、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副教授郑湃教授、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助理主任吴池力博士、知识转移及创业处助理总监陈翠芳女士等同行。与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NCDC中心主任高亮教授、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新宇教授、NCDC常务副主任杨建中教授、科学技术发展院柳子逊老师、工业工程系李好教授、肖蜜教授等座谈交流。 是此备忘录为双方进一步探讨在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香港分中心,围绕人机共融制造系统、超精密加工数控系统、车间与物流调度规划管理、工业领域模型与具身智能、智能设计与交互系统等专业领域的共建框架,面向国家经济主战场与重大需求,发挥香港的区位优势与国际化前沿创新能力,合作互补、攻坚克难。 并共同约定,在双方对合作的详细条件及安排达成一致,并取得所需的相关部门批准后,签署正式合同。就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将作为该中心的执行部门。    

2025年7月25日

研究合作

20250724 - PolyU scholars receive RGC SRFS and RFS-02

理大学者凭卓越科研成果 获颁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及研究学者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推动具影响力的学术研究,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应用,造福人类生活。在最新公布的2025/26 年度研究资助局(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及「研究学者计划」中,共有三名理大学者获颁殊荣,以表彰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和先进材料等关键领域,取得具深远影响的杰出科研成果。 其中,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教授孙雷教授、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系主任兼计算智能讲座教授陈家进教授,获颁「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名衔,理大应用物理学系教授赵炯教授则获颁「研资局研究学者」名衔。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恭贺三位获得嘉许的学者,并表示:「有关殊荣不仅彰显了理大在追求学术与科研卓越成就的不懈努力,也展现了我们在培育研究人才与促进学者专业发展的坚定承诺。这些杰出成就凸显了理大在全球学术与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助力香港发展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所作出的贡献。」 孙雷教授带领的「开发非人灵长类动物适用的声遗传学」项目获「高级研究学者计划」资助。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针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新型声遗传学方法,并评估其在细胞特异性、空间精确性和穿透能力的表现。此非侵入性方法可调控特定大脑区域,为超声波刺激开启崭新的应用前景,并为实现非侵入性、深层脑部穿透和高准确的大脑刺激,提供突破性的关键方法。成功建立声遗传学有助剖析神经网络的连结机制,理解与神经和精神疾病相关的迴路,为日后发展具潜力的治疗工具提供新思路。 陈家进教授带领的「面向医学图像分析的自适应预训练视觉─语言基础模型」项目获「高级研究学者计划」资助。研究旨在制定关键路线图,以指导基于视觉─语言模型的医疗保健模型的开发和部署,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系统框架、数据、实际应用和模型泛化。最终目标是开发一套综合性的智能可解释系统,能提供个人化、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并具备视觉问答、放射学报告分析和电脑辅助诊断等关键功能。研究有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纾缓医疗资源压力,巩固香港在创新人工智能医疗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 赵炯教授带领的「从滑动电子学到扭转电子学:一个无耗散铁电性的扭曲结构平台」项目获「研究学者计划」资助。研究专注于穿透式电子显微镜(TEM)及二维材料研发,涵盖结构表徵与物理场测量等领域,所应用技术包括原位TEM、扫描式TEM(STEM)、四维STEM(4D-STEM)等。通过将这些尖端技术与材料合成、器件製作及理论模型相结合,有助促进材料品质的提升,推动其在实际器件的应用。这些先进二维材料及二维铁电材料有望改变未来电子与光电子技术,显着提升器件的性能。 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及「研究学者计划」旨在为卓越非凡的学者提供教学及行政职务方面的持续支援。两项计划均涵盖所有学科,每年各颁发 10 个获奖名额,其所属大学将获得约港币820万元(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及约港币550万元(研究学者计划)资助,为期 60 个月。

2025年7月24日

奖项及成就

20250717 - PolyU research on online child sexual exploitation_V3-01

理大研究儿童网络性剥削 获研资局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支持

随着社交网络和通讯科技迅速发展,未成年人士面对网络性剥削的风险日益增加。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项研究,从儿童及青少年的角度,探讨学童网络性剥削的社会问题。该项目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的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2025/26年度拨款支持,资助金额为港币503,000元。 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李紫媚教授获资助的研究,项目题为「与学童同行共创防止网络性剥削:一项使用影片小插图的定性研究」。该研究计划直接邀请儿童参与,为防止和解决儿童网络性剥削问题提出建议。 儿童网络性剥削是一个总称,涵盖各种针对儿童的性虐待形式,包括网络性诱骗、传送色情讯息如性讯息、性勒索、直播性虐待、以及分享儿童色情图片等。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害者更容易迅速接触潜在受害者,特别是未成年儿童。此外,受新冠疫情期间的居家措施影响,儿童在网络上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大幅增加,无形中提升了他们面对网络性剥削的风险。 本研究项目是以李教授2023年获研资局优配研究金资助的另一项研究为基础,该研究主要探讨学校人员对儿童网络性剥削的应对。这获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资助的研究,引入创新的定性小插图方法,并以犯罪学者费尔森与科恩(Felson and Cohen)日常活动理论中的监护者概念为指导,建构并验证多个案例场景。透过与专家小组和学校人员的协作,以创新方法深入探讨预防儿童网络性剥削的实际背景和挑战。 在这个坚实的研究基础上,该项目计划在一年内进行的10个焦点小组收集学生的反馈,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整合多元化的观点,制定实用的见解和策略,以加强学校环境中预防儿童网络性剥削的保护机制。计划的主要预期成果包括:学术性出版物、运用小插图提升学生网络风险意识的实用手册、以及用于培训工作坊的受训者指引。 李教授表示:「本研究直接由儿童及青少年参与相关儿童网络性剥削的研究,并致力提供及时、具成本效益、实用的研究成果。研究旨在透过建立一套可于香港、华人小区,乃至整个亚洲地区推行的全面战略框架,以支持儿童网络性剥削的长期预防工作。」 研资局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计划于2012/13年度成立,旨在为拥有优良研究成果纪录的人文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资深研究员,获资助项目最长为期12个月。 更多: https://polyu.hk/KKyrz  

2025年7月21日

奖项及成就

image-2000x1050 (54)

理大专题短片《科创前瞻AI与工业》荣获首届「粤港澳纪录片盛典」奖项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及创新事务处的专题短片《科创前瞻AI与工业》,荣获首届「粤港澳纪录片盛典」奖项,从370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评为科技创新题材好作品。「粤港澳纪录片盛典」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及广东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于7月18至19日在深圳举行开幕礼。 短片全长4分钟,以人物专访形式,记录理大工业中心近五十载的变迁历程,并传递「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讯息,生动地呈现理大工业中心如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服务大众。 此外,短片回顾了理大工业中心由传统工业工程的培训工场,锐意转型为融合创新科技的教学设施,服务范围更拓展至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先进资源,以及全方位研发及生产支持。 片中特别提及理大工业中心与时并进,积极应对社会挑战,利用创新科技改善医疗服务质素,实现医工结合,展现人文关怀。 本届大会公开征集以「影像记录湾区活力,文化联结粤港澳」为核心的影片作品,主题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发展变迁、人文与文化融合等方面,旨在以多元视角展现历史传承、创新发展,以及人文精神。  

2025年7月19日

奖项及成就

20250514  PolyU scholar unveils research on longterm effects of obesity on brain and cognitive healt

理大研发创新认知复康训练项目 以记憶编码策略为基础 为轻度认知障碍人士提供早期介入

香港面对严峻的人口老化,认知障碍症患者预料会持续上升。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设计以流动应用程序为媒介的创新认知障碍复康训练项目E-MinD Life,主要针对出现记忆力衰退、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以及患轻度认知障碍症(mild dementia)的人士。此项目运用了记忆编码策略进行早期介入,推迟因认知能力衰退造成的功能退化,支持他们独立生活及改善其生活质素。 认知功能和记忆力会随年龄增长衰退,影响独立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这种情况在轻度认知障碍人士身上尤其明显。轻度认知障碍是老龄化和认知障碍症研究的重要领域,多项研究指出它预示了与认知障碍症相关的早期神经病变,并早于认知障碍症临床确诊前已出现征状。记忆可分为编码(encoding)、储存(storage)及寻回(retrieval)三个阶段,而轻度认知障碍人士常见最先在编码阶段受影响,导致记忆力衰退。 由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教授廖佩仪教授带领开发、与澳洲西悉尼大学副讲师Nikki Tulliani博士合作完成的E-MinD Life认知复康项目基于语义(semantic)及感知(perceptual)记忆编码策略,将认知辅导训练融入日常活动中。项目作为早期介入方案,旨在让处于早期认知能力衰退的长者,在仍能学习新技能和记忆策略时接受训练。整个项目为期九周,每周会先安排一节个人化治疗师会面,随后再有两节自主管理训练,每节时长60分钟。 人类可以透过语义及感知记忆编码方式,将新信息转换为记忆,廖教授解释︰「语义记忆也称为概念知识或陈述性记忆,涵盖我们通过生活经验获取,对对象、词义、事实、概念、规则和人等的基本理解。这些知识会组织成多个相互关联的概念网络,语义编码正是将新信息与既有知识建立联系,以助我们更快记忆。而感知记忆编码则涉及捕捉信息的视觉讯息,如影像,并将其储存为记忆。」 当开始出现记忆力衰退时,轻度认知障碍人士会在独立完成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时倍感吃力,包括家务、购物及财务管理等基本任务,这些活动对维持独立的家居和小区生活至关重要。 E-MinD Life基于12项常见的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归类为「膳食准备和清理活动」、「洗衣活动」及「沟通和小区活动」三个区块,每区包含四项活动任务。训练项目将语义和感知编码技巧整合至这些环环相扣的任务中,有助培养参与者的认知参与度和促进其实际学习进度。 相关技巧旨在帮助参与者将有直接关联的人物、地点、时间、对象等的概念组织及联系起来,增强学习及记忆。当中包括以视觉想象(visual imagery)和位置记忆法(method of loci)协助连接记忆中熟悉的视觉信息;透过记忆分块(chunking)将活动分拆成多个步骤,再重组成有语境的故事;以及在自我创造(self-generation)任务中运用自己的文字描述活动步骤,促进主动参与。 E-MinD Life为流动应用程序,运用了从先前研究中衍生出来的知识及技术,可以根据参与者的需要调整个人化训练,并提供实时反馈。项目更可作为小区干预手段,接触更广大的年长人口,让认知复康训练得以推展至由专业人士领导的项目以外。 廖教授表示:「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措施提供非药物治疗,对于缓解记忆和认知能力的衰退非常重要。我们致力研发一种高成本效益、可自主管理且灵活的个人化干预方法。受惠长者和轻度认知障碍人士可利用E-MinD Life在家中轻松进行训练,学习将感知编码和语义编码技巧应用在日常活动,克服与记忆力衰退相关的挑战。此创新项目亦标志着以记忆编码策略辅助认知障碍复康的重大进展。」 为进一步完善E-MinD Life,研究经过专家小组修订管理,并向医护人员、长者及照顾者征询意见。项目已在澳洲进行先导研究实验,以评估其可用性。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参与者认为E-MinD Life方案有趣且有益,能增加日常生活中的记忆意识、激发学习新技能及提供适当的挑战程度。E-MinD Life 的中文版目前正在香港开发试用。 廖教授及其团队专注于中风复健的研究,自2006年起致力探索适用于长者的记忆编码策略。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以了解这些记忆编码策略的相关神经机制后,团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项目,评估其在临床人群中的适用性,E-MinD Life的开发工作亦应运而生,以推动长者在家居环境中得到有效认知训练为目标。

2025年7月17日

研究及创新

20250715 - Top50-01

理大学者获选全球首50位最多产市场学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于推动各个领域的创新研究,应对社会不同需求。理大市场学讲座教授兼管理及市场学系副系主任姜宇威教授,荣获「全球最多产市场学学者五十强」之一的殊荣 。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最新发表的研究生产力报告,姜教授于今年全球排名第18位,并且是唯一入选该榜单的亚洲市场学学者。 此项荣誉是根据姜教授于2015至2024年间,在四大顶尖市场学期刊,包括《消费者研究杂志》、《市场行销研究杂志》、《市场行销杂志》及《行销科学》的论文发表次数,评定其成就。这项荣誉充分彰显姜教授于市场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 姜教授的研究焦点是消费者心理学,特别关注社会因素、自我概念及视觉行销资讯等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判断与决策。 因应科技与市场的迅速变化,姜教授近期的研究方向之一,聚焦于探索「营销互动」例如人商互动、人机互动,这些行销交流方式对消费者认知与行为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理论机制。 在此基础上,姜教授亦提出相应的政策与管理建议,并计划进一步研究多维数位身份对其他消费者、人工智能、品牌互动及决策过程的影响。 凭藉其卓越的学术贡献,姜教授曾获得多项殊荣,包括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美国营销科学院杰出学者、以及消费者研究杂志杰出审稿人奖等。

2025年7月17日

奖项及成就

Photo 1

理大研发创新二维材料强韧兼备技术 推动电子及光子领域应用

工程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往往不可兼得,这种情况令材料的设计和选择备受考验。为此,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应用物理学系研究团队开发了一项创新方法,只须扭转二维材料的双层结构,便可在不影响材料固有强度下增加韧性,有利设计出强韧兼备的新型二维材料,未来更有望广泛应用於光子和电子器件上。研究结果已於国际期刊《自然材料》刊登。 二维材料具高强度但易碎的特性,而断裂通常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二维材料在须承受重复变形装置的应用有限,例如高功率装置丶柔性电子产品及穿戴式装置等。若要增强材料的韧性,一般会透过引入缺陷,例如空位与晶界来达到目的,但此举会降低材料固有的电气性能,令机械耐用度和电子效能不可兼得。因此,如何同时提高材料的强度及韧性是工程界的一大挑战。 为了突破这些限制,理大应用物理学系教授赵炯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发了一项创新方法,利用材料的连续断裂扭曲双层结构,开创性地透过扭转工程,令二维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兼得,成果已获纳米压痕及理论分析的验证。 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TMD)是具有独特电子丶光学及机械性能的二维材料,获广泛应用於电子及光电子丶能量储存及转换丶感测器及生物医学装置丶量子技术丶机械及摩擦学等领域。因此,团队聚焦研究TMD,如二硫化钼(MoS₂)及二硫化钨(WS₂)等,结果发现扭转二维材料双层结构的崭新断裂机制。 透过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团队发现二维材料的扭曲双层结构中,当裂缝扩展时,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晶格错配,会形成互锁的裂纹路径。初次断裂後,两层的裂纹边缘会自动组合,形成稳定的晶界结构。这种独特的「裂纹自愈合」机制可保护後续的断裂免受应力集中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抑制裂纹进一步扩展。与传统断裂情况相比,这一过程会消耗额外的能量,但可透过调整材料的扭曲结构和角度,达到不同的韧性增强程度。 赵炯教授表示:「研究突破了传统断裂力学理论的框架,首次展示了二维材料的自主损伤抑制机制,为设计和集成强韧的新型二维材料带来突破性的创新方法。研究将扭电子学的应用扩展至设计材料的强度等机械特性,为电子和光子器件的设计带来新思路。随着二维扭曲材料制造技术日益成熟,新一代智能材料将兼具卓越的机械性能和独特的电气特性,为柔性电子丶能源转换丶量子科技与仿生传感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开拓广阔前景。」

2025年7月15日

研究及创新

20250715 - Smart Traffic Fund-02

理大三项研究提升驾驶安全与交通管理 获智慧交通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直致力于引领先进技术,推动更安全、更高效的交通方案。理大的三项创新项目涵盖提升道路安全、优化交通管理及推动可持续交通发展等,获智慧交通基金支持,合共获资助约港币1,060万元。 三项获资助项目的焦点分别是∶自动化交通数据监测系统、重型货车车速提示系统、以及智能路线规划系统,旨在构建更高效、更安全的香港交通生态。 由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助理教授(研究)余跃博士带领的项目,名为「智能路线规划系统」,获资助约港币353万元,为期21个月。 该项目旨在开发一个备有人工智能的能源消耗估算模型,透过考虑道路环境、平均速度及不同车款与年份等因素,制定更准确及本地化的估算模型,从而优化燃油车、电动车和混能车的路线规划。 由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钟金鑫教授带领的项目,名为「探测器状态及非经常性事件的自动化交通数据监测系统」,获资助约港币222万元,为期24个月。 该项目旨在研发一套自动化系统,以监测交通探测器包括侦测器、视像摄影机等辅助设备的状态变化或非经常性交通事件,从而能及时制定维修及数据处理建议。项目将提供即时提示及探测器定期运作状况报告,以提升数据质素及整体交通管理效率。 由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黄海龙教授带领的项目,名为「重型货车行车及车速提示系统」,获资助约港币484万元,为期24个月。 该项目旨在为重型货车司机研发一套行车及车速提示系统,透过分析道路状态、车辆动态、前视影像、实时重心估算及驾驶风格,提供车速建议,以降低翻车风险及提升驾驶安全。 理大一直致力于交通相关的创新科技研究与应用,至今已有26个项目获智慧交通基金支持。 智慧交通基金资助本地机构或企业进行创新科技研究和应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网络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驾驶安全。  

2025年7月15日

奖项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