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21208 Prof Chen Xiaojun conferred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Fellowship 2023 - website

RCSV管理委員會委員獲美國數學學會推選為2023年度院士

視覺科學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委員丶大數據分析中心實驗室總監丶理大應用數學系講座教授陳小君教授最近獲美國數學學會推選為2023年度院士,以表彰她對數學優化、隨機變分不等式和不可微函數分析的貢獻。 陳教授在學術研究和研究領導方面有著卓越的成就。 她在頂尖的應用數學期刊上發表了 90 多篇研究論文。 陳教授曾獲得澳洲研究委員會、日本學術振興會和香港研究基金共20多項資助。 她亦於 2022 年獲得協作研究金超過 300 萬港元的資助。 陳教授為促進和保持理大的數學研究專業作出重大貢獻。 她現為七本國際期刊的區域編輯和副主編,包括《SIAM Journal on Numerical Analysis》和 《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等。 美國數學學會2023年度院士名單可從以下鏈接下載:https://www.ams.org/cgi-bin/fellows/fellows_by_year.cgi

2022年12月8日

榮譽及成就

WEBSV4Z

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與香港太空館推出「月球|火星虛擬實境」互動展品 公眾可親身體驗「探月落火」之旅

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與香港太空館合作,從十二月起,於館內展出「月球|火星虛擬實境」展品,為期一年。公眾可於香港太空館新設的虛擬實境裝置,透過理大協助國家探測月球和火星的尖端技術,親身體驗「探月落火」之旅,遊走於中國「嫦娥四號」和「天問一號」的著陸區。 是次展出的虛擬實境展品利用由國家航天部門及理大張心瑜空間科學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教授團隊提供的數據,構建出月球及火星著陸區的虛擬實境,模擬在月球和火星表面進行探索。應國家航天局邀請,該虛擬實境系統早前亦在珠海舉行的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展出,吸引大批觀眾。 開幕禮於十二月三日於太空館舉行,並由理大吳波教授及香港太空館館長何萬雄先生出席主禮。 吳教授表示:「作為香港唯一一個參與國家航天計劃的院校,理大在國家多次月球和火星探測任務都深入參與其中。我們很高興這次與香港太空館合作,讓公眾可親身體驗理大多年的科研成果以及國家探索太空的成就。未來希望可以透過更多航天科技活動及展覽,培養公眾和年青人對航天科技以至科研的興趣。」 為推動國家的航天事業發展,理大近年除了於校內成立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促進探測及開發太空資源技術方面的交叉學科研究,亦與中國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成立「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早前校方亦全力配合特區政府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的選拔工作,於校內舉辦座談會,鼓勵有志為國家載人航天事業作出貢獻的優秀青年學者參與。理大會繼往開來,貫徹其辦學理念,透過培育人才和投入高端科研,貢獻國家和香港。 「月球|火星虛擬實境」虛擬實境展覽由理大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合主辦,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行星遙感實驗室及香港太空館合作籌劃,並獲國家航天局和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辦公室支持。相關活動詳情請瀏覽網頁: https://hk.space.museum/zh_TW/web/spm/exhibitions/permanent-exhibition/moon-mars-vr.html

2022年12月6日

宣傳

20221202 Construction RD Forumwebsite

可持續城市發展大學-政府-業界三方聯盟成功合辦建造研發論壇

發展局與「可持續城市發展大學-政府-業界三方聯盟」(三方聯盟)於十一月四日合辦建造研發論壇,主題為「以應用研發闖高峰」。作為三方聯盟的現任管理機構,香港理工大學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RISUD)很高興能與發展局合辦是次論壇,並看到政府在推動建築創新,特別是促進公共工程的應用研發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是次論壇匯聚約四百名參與者,包括本地大學的學者,以及政府和建造業界的持份者,就推廣業界採用應用研發,提升業界效能以應對未來挑戰進行交流。是次論壇邀請了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作開幕演講嘉賓,以及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及三方聯盟指導委員會主席陳嘉正博士作主題演講。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先生及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先生則分別主持全體會議及作總結發言。 是次論壇包括議題報告、討論環節以及大學研究項目展示。RISUD共有五個研究項目於論壇上展出。 https://www.polyu.edu.hk/risud/news-and-events/news/2022/2022_11_04/

2022年12月2日

學者動向

20221201 polyu policy research centre for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1000  525 px

融入大灣區與國家創科論壇暨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開幕典禮完滿舉行

理大於十一月二十四日成功舉辦「融入大灣區與國家創科論壇暨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開幕典禮」。近 300 名師生、校友、嘉賓,以及創科、金融和學術領袖出席盛會,就香港如何積極融入國家發展規劃交流意見。 在開幕典禮上,中國科學技術部港澳台辦公室副主任徐捷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中國科學院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李芳芳女士均以視像發表開幕致辭,祝賀理大校慶及 PReCIT 的正式啟動。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滴灌通聯合創始人兼主席、香港交易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先生、校長滕錦光教授、理大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 PReCIT 主任趙汝恒教授,以及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 PReCIT 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一同主持啟動儀式。 PReCIT 為理大的交叉學科政策研究中心,矢志成為香港及區內領先的創科智庫。中心專注於三個主要的研究範疇:碳中和城市、大灣區創科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以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並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理大高等硏究院(PAIR)熱烈祝賀論壇及PReCIT 啟動儀式的圓滿成功。   閱讀更多: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正式啟動 為融入國家發展規劃出謀獻策

2022年12月1日

宣傳

20221201 website - RILS project on rainfall characterisation awarded Public Policy Research Funding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降雨特徵研究項目獲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撥款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成員、土地測量與地理資訊學系助理教授王碩博士,獲2022/23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撥款港幣470,350元,其資助題為「結合氣候變化對降雨空間異質性的影響於香港斜坡排水設施設計」項目。 該項目旨在通過捕捉和結合降雨空間分佈隨氣候變化而發生的改變,以優化香港目前採用的降雨強度-持續時間-頻率 (IDF) 曲線。IDF曲線是顯示降雨強度、持續時間和頻率之間關係的數學函數。雨量分佈已被研究證實,在全球暖化加速地球的水循環的情況下,雨量分佈因而變化多端。香港現時採用的IDF曲線是根據預定位置的雨量計測量結果而得出的。因此,該曲線不適用於香港周邊的非測量地區,數據結果亦可能不可靠,甚至具有誤導性。 此項目將構建具有更高解析度的柵格型IDF曲線,以提高IDF曲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新曲線將根據模擬城市氣候而創建,以更有效地捕捉降雨的異質空間分佈,從而增加IDF曲線對香港其他非測量地區的適用性。研究成果將有助制定政策,以應對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暴雨,及促進香港具有氣候韌性和可持續性的城市基建規劃和發展。

2022年12月1日

資助與捐贈

JCTHxPolyU event poster_21112022 Website Banner-20221209-2392  1048 px

「自我關懷」精神健康網上工作坊(只供理大教職員及學生參與)

壓力是生活中正常且無可避免的部分。 壓力本身其實是一種中性的動力,給予我們奮鬥的動力,但過多的壓力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工作表現和學習。 我們如何能夠在生活挑戰中保持積極的心態?   精神健康研究中心(MHRC)誠邀請理大教職員及學生於2022年12月9日(星期五)下午4時30分參加「自我關懷」精神健康網上工作坊。工作坊由中大多元文化及全人健康研究室主辦,以及MHRC、理大大學醫療保健處、賽馬會心導遊聯合策劃,旨在教授參與者保持積極心態和自我關懷的方法和工具。   詳情及報名:https://t.edm.polyu.edu.hk/activities_web/sample/click?msgid=7aac8279-073a-47b2-9fbc-db69515891ea&linkid=637b4254054104000171a800

2022年11月29日

研究院/研究中心講座

20221212 Seminar Hero Banner

MHRC研討會:精神健康問題的決定因素和治療

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身體健康。 研究人員對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因素和有效干預措施有甚麼發現? 在疫情期間,我們可如何保護我們的精神健康?   現誠邀你參加由精神健康研究中心(MHRC)於2022年12月12日(星期一)下午3:00舉辦題為「精神健康問題的決定因素和治療」 (Determinants and Treatment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研討會。MHRC研究人員將介紹他們的研究成果,當中涵蓋心理創傷的風險和預測因子、神經反饋訓練、社會認知。歡迎你線上或在場參與。   詳情及報名: https://www.polyu.edu.hk/mhrc/news-and-events/event/2022/july-dec-2022/dec-12-prof-david-shum/

2022年11月25日

研究院/研究中心講座

20221122 website - Eight PAIR academics recognised amongst the world most cited researchers

八位PAIR學者獲選為「2022年度全球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十二位學者(包括兩位理大前教員)獲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選為「2022 年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2),入選學者之多名列全港第三。此項殊榮代表他們的學術著作在其研究範疇極具影響力,獲國際學者廣泛徵引。本年度十二位入選學者中,其中八位為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 本年共有 6,938 名來自 69 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獲此殊榮。科睿唯安是根據科學家過去 10 年所發表,並在 Web of Science 引文數據庫中,被引用次數高踞同學科、同發表年份前 1% 的論文數量,而遴選出全球具有重大和廣泛影響的頂尖科學家名單。 八位高等研究院學者於本年獲選上榜,肯定了PAIR追求交叉學科研究的努力,並為社會於不同領域帶來正面的影響。   郭嵩教授 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領導成員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電子計算學系教授   曽超華教授 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成員 未來食品研究院成員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成員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黃勃龍博士 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成員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   李剛教授 光子技術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副院長 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成員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鍾士元爵士可再生能源教授 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嚴鋒教授 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 光子技術研究院成員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應用物理學系教授   余嘉明博士 未來食品研究院成員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研究)   張曉博士 先進製造研究院成員 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趙昕博士 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成員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

2022年11月22日

20221122 website RISUD researchers establish first atlas of global airborne bacteria unveiling invis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研究人員編製首份全球空氣微生物圖譜 為公共衛生研究提供重要新視角

地球表面佈滿微生物,但我們對身邊空氣中的微生物種群所知甚少。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由理大領導的團隊編製了一份詳盡的全球空氣微生物圖譜,為相關物種如何與地表環境相互作用,以及它們未來可能產生的變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由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向東教授領導的團隊與內地和美國研究人員合作,用大約一年時間對世界各地的空氣微生物進行採樣,範圍遍及地面至高山。研究團隊把樣本結果與過去研究所收集的最準確全球數據結合,編製了歷來第一份全球空氣微生物圖譜,為公共衛生研究提供重要的新視角。 該份圖譜就漂浮於地表空氣的微生物群落提供了豐富研究成果。空氣是細菌生物的獨特藏身之地。研究所進行的基因學分析顯示,空氣中的核心細菌群落(即在微生物物種群中佔比巨大的少數關鍵物種),與海洋或土壤生態中的核心群落並不一樣。事實上,儘管空氣是一種自由流動和似乎沒有內部邊界的介質,空氣中的核心細菌群落卻顯然具有局部特徵和穩定的特性。 研究團隊從全球 63 個地點收集了 370 個空氣顆粒樣本,並對當中的細菌群落進行分析。為確保採樣覆蓋各種海拔高度和地理區域,收集地點包括 1.5 至 2 米高的地面、5 至 25 米高的屋頂和 5,238 米高的山脈,也廣及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以至杳無人煙的北極圈。 研究團隊由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兼環境科學與科技講座教授李向東教授帶領,他表示:「我們的研究證實,人類活動的確改變了自然環境空氣中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尤其是城市空氣中有更多的致病細菌。經歷三年的疫情後,人們現在更加關注這種看不見但影響深遠的微生物群落。研究結果可用作重要參考,幫助我們預測在未來環境變化下,地球微生物群落的反應,以及可吸入微生物群落對人體健康影響。」 研究人員估計,海洋或土壤微生物的總數,要比存在於空氣中的微生物總數多出數千倍。儘管如此,微生物在空氣中的多樣性 (或稱「豐富度」)於其它環境也是不相伯仲,意味著地表棲息地直接貢獻空氣中的微生物。這項發現推翻了此前的假設,說明植被並非空氣細菌的主要陸地來源,而地球上的大量土壤幾乎貢獻不大。海浪的撞擊、樹葉搖晃甚至動物和人類的頻繁活動及呼吸,才是驅動細菌在地表與空氣之間交換的重要因素。 宏觀而言,生物,特別是動物和植物,在溫暖潮濕的熱帶雨林等赤道地區最為多樣化,其多樣性越靠近兩極地方便越為降低。這個情況對於微生物來說更為有趣,從赤道出發起計,微生物的多樣性在中緯度地區最高,然後再次降低。這種模式在陸地和水生微生物中已經確立,但新圖譜證實同一模式也出現於空氣微生物群。研究論文的作者推測,多樣性集中於中緯度地區,是由該地區微生物擁有的更大投入源所致。 研究人員整體估計,空氣中的細菌中有一半來自地面來源。城市空氣中的人類相關細菌含量特別高—有些是無害的,有些是致病的。細菌從人類呼吸直接傳播到空氣並非人類對空氣微生物所構成的唯一影響。工業化和城市化等大規模活動破壞了自然環境並影響了空氣質素,削弱了環境對微生物結構的「過濾」 作用,使空氣細菌的組成更容易受隨機的作用影響—儘管天氣仍然在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現代人類活動與我們身邊微生物之間的密切關係,強調了人類準確預測未來變化的必要性。有鑑於城市化快速推進,以及我們在新型冠狀病毒研究中對空氣傳播的日益瞭解,在城市中擴散的可吸入傳染性細菌尤其值得關注。氣候變化是空氣微生物生長的另一股驅動因素,正如圖譜所揭示一樣,溫度對微生物豐富度有顯著影響。因此,是項研究為未來的公共衛生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重要的新視角。 理大團隊與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傑出教授 James M. Tiedje 和中國內地多名科學家攜手進行是項研究。研究結果已於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同儕評審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204465119)中發表。

2022年11月22日

研究成果

website TC  logo PAIR 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 221206

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講座系列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誠邀您於 2022 年 12 月 6 日(星期二)下午 5:00-6:30(香港時間)透過Zoom平台參加我們的傑出講座。 是次題為 「西湖大學的高等教育改革實驗」 的線上講座﹐將由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主講。施教授將結合個人在學術界37年的求學、科研、執教經歷,反思當今全球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他亦會介紹西湖大學在辦學模式、治理體系、人才引用、學生培養、研究和學術評估、以及交叉學科等方面的教育改革,為面向未來的高等教育提供新機遇。   千萬不要錯過向傑出學人學習的機會! 詳情或報名: https://www.polyu.edu.hk/pair/news-and-events/events/2022/12/20221206-pair-distinguished-lecture---prof-yigong-shi/?sc_lang=en

2022年11月18日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