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常任教學人員

dr-pan-lu-miasma_04
潘律博士
PolyU Scholars Hub

潘律博士

副教授、本科課程主任

視覺文化與藝術、城市文化、媒介理論、空間、電影、文化記憶、近代與當代大中華地區的戰爭紀念碑、亞際文化研究,東亞殖民主義、島嶼研究

研究概述

潘律博士的研究興趣涵蓋了文化研究中的諸多話題,特別是視覺文化、城市、媒介和記憶。她的三本專著分別關於東亞城市的公共視覺政治(2015),柏林和上海的記憶與都市空間(2016)以及大中華地區的戰爭紀念碑(2020)。

潘律博士积极参与创造人文学科的新方法,将学术研究和艺术/策展实践联系起来。

除了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之外,潘律還是活躍的策展人和影像藝術家,曾与艺术家王博合作制作散文電影《隱形城市的蹤跡》(2016)、《瘴氣、植物與外銷畫》(2017)和《湧浪之間》等作品。其中《瘴氣、植物與外銷畫》獲東京“影像論壇”電影節優秀獎。她也是2018台北關渡雙年展的策展人之一。2021年,她完成了與日本藝術家荒木悠合作拍攝的一部名為《倒錯的編年史:出/入亞洲之旅》的實驗電影,該片素材皆來自於1960至1990年代來自東亞各地的家庭錄像。

學歷

  •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哲學博士(2010)
  • 德國拜羅伊特大學跨文化研究文學碩士(2005)
  • 上海外國語大學對外漢語文學學士(2003)

學術和專業經驗

    • 台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訪問學者(2018年3月)
    • 德國柏林藝術與都市中心,駐場藝術家(2016年11–12月)
    • 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駐場研究員(2016年5–6月)
    •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與文化學院,講師(2013年9月–2014年5月)
    • 美國哈佛燕京學社,都市研究特別項目,訪問學者(2011年9月–2012年6月)
    • 香港大學附屬學院文化與傳媒系,講師(2010年8月–2015年7月)
    • 德國柏林科技大學大都會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8年6月–2008年9月及2009年7月–2009年8月)

研究興趣

  • 視覺文化與藝術
  • 城市文化
  • 媒介理論
  • 空間
  • 電影
  • 文化記憶
  • 近代與當代大中華地區的戰爭遺跡
  • 東亞殖民主義
  • 島嶼研究

研究成果

專著:

  • 《圖像,想像和想像之所:大中華地區的二戰紀念碑》。新加坡: Palgrave MacMillian,2020年。https://www.palgrave.com/gp/book/9789811596735
  • 《看不見的複寫城市:柏林和上海的記憶,空間和現代性》。伯爾尼: Peter Lang,歐華叢書第15卷,2016年。
  • 《公共空間的審美化:東亞城市的街頭視覺政治》。布里斯托和芝加哥: Intellect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15年。

 

編著:

  • 潘律主編,李繼忠副主編,《藝術檔案(庫)的可能與不可能:亞洲的理論和經驗》。上海/香港:迦梨圖書+ 虛無鄉檔案,2023年8月。
  • 潘律主編,《<70年代雙週刊>:香港七十年代的社會運動和另類文化生產》。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23https://hkupress.hku.hk/The_70's_Biweekly?fbclid=IwAR3M-jGJd9E5Q-5X18hgbJUkppFMj036VgPZdjbA4OlxixLQ61Bv3-cuQ4Y
  • 《創造力的政治和美學:東亞城市,文化和空間》,與王向華,周凌楓合編。洛杉磯和香港: Bridge21,2015年。
  • 與王博共同編輯,《過時和重生:考古電影在亞洲》,倫敦Open City紀錄片電影節電子期刊《非虛構》第五期,2023年2月。倫敦:https://opencitylondon.com/non-fiction/

  • 《沒有老左的新左:<70年代雙週刊>與1970年代香港的青年運動》。《近代中國》,第48卷第5期(2022),1080-1112頁。
  • 蘇哲安,潘律。《界址香港:朝向異托邦的“他處”》,《中國當代藝術研究》8.1,特刊“界址香港:美學與政治” ,2021年7月: 第3-12 頁。
  • 〈在標誌性圖像與(人工)廢墟之間。上海四行倉庫與中國的二戰記憶〉,《視覺傳達》(Visual Communication),2021年。
  • 〈(被遺忘的)殖民城市中帝國戰爭記憶的景觀: 香港和平紀念碑及其他(1920–1960年代)〉,《中國歷史評論》(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2020年 27 卷 第2期,第93-118頁。
  • 〈通過「東方之旅」想像亞洲:國泰航空1965年 「亞洲當代藝術展」〉,《二十世紀中國》(Twentieth Century China),2020年45卷 第3期,第308-330頁。
  • 〈「共」的生產: 視覺檔案庫和當代東亞的共有概念〉,《亞際文化研究》(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卷19期3 ,2018年,431–48頁。
  • 〈社會參與性檔案庫: 東亞的藝術、媒體和公共記憶〉,《媒體理論[線上]》(Media Theory [Online]),卷2期1 ,2018年7月29日,222–244頁。見: http://journalcontent.mediatheoryjournal.org/index.php/mt/article/view/44.
  • 〈翻譯視覺檔案: 從香港三個案例論「新」的產生〉,《視覺藝術實踐雜誌》(Journal of Visual Art Practice),卷16期3 ,2017年,1–18頁。
  • 〈檔案流:存在/來自於福岡亞洲美術館的碎片、材料和記憶〉,《藝術: 中國當代藝術雜誌》(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卷16期4,2017年,14–24頁。
  • 〈被遺棄的負片、沒有主題的公園: 兩個攝影項目中的當代中國圖像〉,《文化研究雜誌》(Journal for Cultural Research),卷21期1,2017年,33–50頁。
  • 〈寫在歷史的盡頭: 對香港兩個塗鴉案例的思考〉,《公共藝術對話》(Public Art Dialogue),卷4期1,2014年,147–166頁。
  • 〈記住「他人」的痛苦: 對上海猶太難民博物館及其他地區的反思〉,《書寫在亞洲的戰爭》(Writing the War in Asia – a Documentary History),艾塞克斯大學,香港大學和康斯坦茨大學建立的在線檔案館,見: http://www.warinasia.com/iris-pan-lu,2014年3月。
  • 〈誰在佔領牆壁和街道?——當代中國的塗鴉與都市空間政治〉,《Continuum: 媒體和文化研究雜誌》(Continuum: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卷28期1,2014年,136–153頁。
 
  • 《前言》及第五章《1970年代香港美學反公共的生產:探索〈70年代雙週刊〉的視覺策略》,收入潘律編《〈70年代雙週刊〉:香港七十年代的社會運動和另類文化生產》,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23,第1-25頁及第113-140頁。
  • 《台北忠烈祠:一座處於困境中的紀念碑的前世今生》,收入Huang, Shu-Mei. Hyun Kyung Lee, and Edward Vickers 編著《亞太記憶文化前沿:困境襲產和後殖民國族主義的跨國政治》。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22,頁64-80.
  • 〈刻奇、山寨和醜陋:構建當代中國城市的建築烏托邦〉,佐々木玄太郎譯。《東亞的創意產業:文化的政治》。谷川建司・须藤遥子・王向華[编]。東京:森話社,2015,47–74。(〈キッチュ、”山寨”、丑さ──现代中国の都市における建筑ユートピアの创造〉,佐々木玄太郎訳。 「东アジアのクリエイティヴ产业:文化のポリティクス」,谷川建司・须藤遥子・王向华[共編]。東京:森話社,2015,47–74。)
  • <再現"海之南":重探海南島在歷史與文化想象中的地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研究資助局一般研究基金,(獲得資助時間:2023年1月)
  • 〈從《 70年代雙周刊》到《黑鳥通訊》。香港1970–1990年代的自主媒體,社會行動主義和另類文化生產〉,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研究資助局一般研究基金,(獲得資助時間:2018年6月)
  • 〈通過當代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的紀念碑重現二戰記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研究資助局早期職業計劃(獲得資助時間:2016年6月)
  • 〈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的新和藝術檔案〉,香港理工大學大學新進人員研究基金(獲得資助時間:2016年4月)

 

Other Grants Received

  • 歌德學院(中國)“翻譯資助項目”:鮑里斯・格羅伊斯《論新》 (2016年11月)
  • 2019年8月,〈必須成為另類: 自主媒體和社會活動主義以及1970年代的香港〉,跨亞洲文化研究會議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Conference),西利曼大學,菲律賓,杜馬蓋特市
  • 2019年7月,〈想像中的幻想: 國民革命忠烈祠在台北及其他地方〉,亞洲崛起 (Asia on the Rise),AAS–in–Asia,泰國,曼谷
  • 2019年6月,〈反思積累方式: 參與藝術和視覺檔案的方法和實踐 /當代亞洲的檔案〉,國際電影節論壇,廈門大學,中國,廈門
  • 2018年11月,〈1968年之後,70年代來了: 自主媒體,社會行動主義和70年代香港的另類文化生產〉,全球六十年代: 跨國連通性和全球意識,上海大學,中國,上海
  • 2018年4月,〈東方之旅: 國泰航空「亞洲當代藝術」展覽(1965年)〉,第44屆年會暨書展,藝術史協會, Courtauld藝術學院與倫敦國王學院,英國
  • 2017年7月,〈活躍檔案館: 亞洲的圖像,臨時性與共性〉,2017年亞洲文化研究會議,聖公會大學,韓國,首爾
  • 2017年6月,〈社會參與檔案: 大中華區的藝術,藝術化與公共的製造〉,中國數字媒體工作坊,崑山杜克大學,中國,江蘇
  • 〈1970年代香港青年抗爭運動回顧。70年代雙周刊及其他〉,日本東京無規則節奏庇護所,日本,東京(2019年12月21日)
  • 〈忘記難忘的: 紀念碑與戰爭記憶的變化空間〉,亞洲協會香港中心,Para Site國際會議,香港(2019年10月10 – 12日)
  • 講座: 〈忘記難忘的: 紀念碑與戰爭記憶的變化空間〉,方明遠講座,利物浦大學,英國,利物浦(2019年5月14日)
  • 〈瘴氣,植物與外銷畫: 論視覺史上的空間與權力重構〉,廣州美術學院,中國,廣州(2018年12月14日)
  • 〈關於新: 檔案材料,檔案與藝術研究方法論〉,OCAT,中國,深圳(2018年10月21日)
  • 譯自鮑里斯・格羅伊斯 (Boris Groys),《論新》,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
  • 譯自魏簡 (Sebastian Veg),〈民主現代主義:再探二十世紀早期中國與歐洲小說之政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期6,2014年,1–27頁。
  • 《湧浪之間》,與王博合作導演,2019年,125分鐘)
    • 2020年國際競賽單元,Arkipel – 雅加達國際紀錄片和實驗電影節,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 2020年國際電影節啟示錄,澳大利亞,珀斯
    • 2020年忍不住轉身,中間美術館,北京
    • 2020年香港的星期天,柏林藝術節,馬丁葛羅皮亞斯展覽館,德國,柏林
    • 2020年塞薩洛尼基紀錄片節,希臘,塞薩洛尼基
    • 2019年香港亞洲電影節,香港
    • 2019年Asiatica電影節,義大利,羅馬
    • 2019年fARAD紀錄片節,羅馬尼亞,阿拉德
    • 2019年亞洲競賽單元,DMZ國際紀錄片節,韓國,高陽
    • 2019年開放城市紀錄片節,英國,倫敦
    • 2019年國際競賽單元Burning Lights,Visions du Réel 瑞士, 尼永

 

  • 《瘴氣、植物、外銷畫》(與王博合作導演,2017年,28分鐘)
    • 2020年忍不住轉身,中間美術館,北京
    • 2020年一園六季,香港
    • 2019年DOKUARTS,德國歷史博物館 / Zeughauskino,德國,柏林
    • 2019年烏拉爾工業當代藝術雙年展,俄羅斯,葉卡捷琳堡
    • 2019當代藝術學院論文電影節,英國,倫敦
    • 2019年不明風景,亞洲酒店項目2019,日本,沖繩巴拉克
    • 2018年日本影像論壇節(獲得優秀獎)
    • 2017深圳 / 香港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

 

  • 《隱形城市的踪跡: 香港三記》(與王博合作導演,2016年,70分鐘)
    • 2019年首爾建築與城市設計雙年展,韓國,首爾
    • 2019年當代藝術學院論文電影節,英國,倫敦
    • 2017年自主影院,香港
    • 2017年我們時代的故事,古根海姆博物館,美國,紐約
    • 2016年亞洲競賽單元,DMZ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韓國

 

  • 《基建禮讚》(多媒體裝置)
    • 《基建江山》(展覽裝置),OCAT上海(2018年6月30日 – 2018年9月9日)
    • 《基建禮讚》(個人作品,聯合製作),META畫廊,上海,中國(2016年10月22日 – 12月10日)

聲譽項目

期刊編委

  • 華語出版物索引作者,美國當代藝術史學者協會外語資料索引項目 (自2020年6月始)
  • 書評編輯:《中國與亞洲:歷史研究期刊》
  • 《中國當代藝術雜誌》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
  • 《Nuart雜誌》國際諮詢委員會成員

獎項及榮譽

  • 電影節提名
    • 2020年國際競賽單元,Arkipel – 雅加達國際紀錄片和實驗電影節,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 2019年國際競賽單元,開放城市紀錄片節,英國,倫敦
    • 2019年國際競賽單元Burning Lights,Visions du Réel瑞士,尼永
    • 2016年亞洲競賽單元,DMZ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韓國
  • 電影獎項
    • 2018年影像論壇節優秀獎,日本
  • 電影基金獎
    • 2020年ACC電影基金,韓國
    • 2016年電影資助,電影市場, DMZ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韓國
The (Im)possibility of Art Archive: Theories and Experience in/from Asia

潘律主編,李繼忠副主編,《藝術檔案(庫)的可能與不可能:亞洲的理論和經驗》。上海/香港:迦梨圖書+ 虛無鄉檔案,2023年8月。

dr-pan-lu-publication-the-70-s-biweekly

潘律主編,《<70年代雙週刊>:香港七十年代的社會運動和另類文化生產》。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23。

dr-pan-lu-publication-image-imagination-imaginarium

《圖像,想像和想像之所:大中華地區的二戰紀念碑》。新加坡: Palgrave MacMillian,2021年。

dr-pan-lu-publication-in-visible-palimpsest-memory

《看不見的複寫城市:柏林和上海的記憶,空間和現代性》。伯爾尼: Peter Lang,歐華叢書第15卷,2016年。

dr-pan-lu-publication-aestheticizing-public-space

《公共空間的審美化:東亞城市的街頭視覺政治》。布里斯托和芝加哥: Intellect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15年。

dr-pan-lu-publication-politics-aesthetics-of-creativity

《創造力的政治和美學:東亞城市,文化和空間》,與王向華,周凌楓合編。洛杉磯和香港: Bridge21,2015年。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