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專題

News and Events_Breadcrumb-Banner-20221007
20240904

理大於校園推廣全新心理健康計劃 以遊戲式訓練增強學生抗逆力

不少青少年面對越來越沉重的壓力和心理健康困擾,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護理學院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攜手在校園開展由研究驅動的教育及服務計劃「心理彈跳站」,推動大學成為促進心理健康及協助學生建立抗逆力(resilience)的生態圈,並於8月26日至9月3日推出首個大型校園推廣活動,吸引約3,000名學生參與。 理大過去研究發現,近四分三的香港大學生有最少一次嚴重或創傷性的童年不快經歷,對其自我意識、情緒管理和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能力造成負面影響,而建立抗逆力正是讓他們渡過逆境的關鍵。理大早前獲正愛慈善基金會慷慨捐贈成立「正愛慈善基金會健康及服務影響基金」,並在基金資助下開展「心理彈跳站」計劃,採用優勢為本(strengths-based)、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及預防性(preventative)的模式促進年輕人的心理健康。計劃致力為理大社群建立共同語境以談論心理健康話題,並讓學生在安心和輕鬆的環境下學習增強抗逆力的方法。 理大協理副校長(大學發展)羅璇博士、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聯同正愛慈善基金會主席陳文耀先生和正愛慈善基金會董事陳子君女士親臨支持活動。陳子君女士表示:「我們的青少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心理健康危機。英國作家Warsan Shire為難民發聲時曾指:『You have to understand that no one leaves home unless the water is safer than the land』作為社區的一分子,我們亦盼望能創造一個給予學生慰藉和安全感的環境。」 活動期間,學生可以即場報名參加「心理彈跳站」的項目,包括由研究團隊及200多名理大學生一同構思及設計、透過遊戲式介入方法協助建立抗逆力的「Mission ReST」。項目涵蓋自我探索、遊戲挑戰及與同儕組隊完成任務等環節,參加者可從中學習從逆境中復元的方法和技巧,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並以正向態度面對未來。此外,活動亦向學生介紹線上身心健康測試平台「理大,你好嗎?」,參加者可透過以實證為本的檢測工具了解自己的情緒、行為模式及人際關係等,平台會即時向他們提供意見及所需支援。計劃期望能透過以上項目提升學生及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並鼓勵他們主動尋求幫助,從而創建更和諧和強韌的社會。 大學一年級是由中學轉往高等教育的重要過渡時期,對不少學生而言或構成重大壓力和挑戰。「心理彈跳站」計劃首席研究員及理大護理學院副教授何穎嘉博士指:「在大學生涯的初期鼓勵學生參與有關心理健康的互動,提供機會讓他們提升抗逆力尤其重要。我們希望藉著為期一周的推廣活動,向剛入學的新生傳遞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讓學生明白在面對人生各種挑戰時,他們並不孤單。」 有關「心理彈跳站」計劃及其活動的更多資料,可瀏覽其網站或社交媒體專頁。

2024年9月4日

20240827_2000x1050

兒童紓緩照顧 病童、家長和醫護相互合作

隨著醫療進步,被診斷為生命有限的病患兒童和青少年,壽命得以延長。長期與疾病共存,即病童的照顧需要,家長的壓力和負擔,以及醫療資源需求增加。有研究顯示,在照顧過程中,病童及家長均面對沉重的身心壓力和挑戰,可以影響家長的身心健康,甚至家庭的正常功能。醫護專業人員,尤其是專科兒科護士發揮關鍵的作用,提供心理支援並促進溝通,協助病童及家長得到整全的照顧服務。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於2017年制定《紓緩治療服務策略》,以指引成人和兒童紓緩治療服務的發展方向。當中闡明應建立有系統的綜合兒童紓緩治療服務,支援病童從醫院到社區的醫護照顧需要。回應醫管局的策略,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展開了一項具開創意義的質性研究來探討在疾病過程中,生命有限的病童,其家長和醫療提供者所需要的支援,並比較三者各自不同的看法。 研究由理大護理學院講座教授(高級護理實踐)及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金月教授和實務助理教授何美芝註冊護士領導。研究團隊於2019至2021年期間,在醫管局轄下的兒科部門* 訪問了25組受訪者,每組受訪者包括有一名8至19 歲、生命有限的長期病患兒童或青少年、其家長和醫療服務提供者,並進行了65次個人訪談。 研究採用質性個案研究法,在訪談內容中選取3,784 個單元並進行分析。這些單元之中,佔51.8%來自家長、23.5% 來自病童、24.7% 來自醫護專業人員。研究團隊分析這些單元後得出三大重要主題: (1) 資訊和對疾病的理解 佔選取單元27.4%,受訪者表達了對疾病資訊的需求,包括:資訊來源、有關兒童及家長和醫護專業人員的溝通,以及有助了解兒童病情和治療過程的資訊。病童和家長認為醫生是主要的資訊來源,但不同專科的醫生所提供的醫學資訊分散,使他們難以理解疾病和治療。(2) 與疾病共存 佔選取單元的55.8%,內容反映了病童和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挑戰,包括身體及身體以外的需求,舉例:家長要學習特殊護理技巧以照護在家病童。病童、家長和醫療提供者對生命各自有不同看法,這或會影響到各方認為可以如何與疾病共存。 (3) 護理支持和紓緩治療 佔選取單元的16.8%,受訪者談及護理支援和對紓緩治療的理解,表達了在疾病管理過程中,多個專業之間需要有更好的協調和合作,尤其是當患者由兒科過渡到成人服務的銜接階段。護士負責協調紓緩治療護理服務並促進跨專業學科合作,角色關鍵。 本研究揭示生命有限的兒童和其家長在醫療及生活照顧上有多方面的需求。研究團隊強調家長的聲音及早期參與兒童紓緩治療護理十分重要。研究亦顯示專科兒科護士提供的紓緩治療護理對提高病童及家人的生活質素起關鍵作用。完善的兒童紓緩服務亦有助減低醫療成本,減輕社會負擔。 首席研究員黃金月教授表示:「支援生命有限的病童之餘,也要關注全天候照顧孩子的家長,他們的需要同樣重要。病童、家長和醫護人員是兒童紓緩服務團隊的重要成員。」  香港兒童紓緩學會主席、兒科醫生陳昌煒建議:「以兒童紓緩服務來全程支援病童和家長,並用愛、安慰和尊嚴使他們在過程中賦權。」 兒科醫生李寶儀強調:「兒童紓緩服務,不單只關心患者的存活,更是講求家長、照顧者和家人的生活質素。」 兒科護士任惠蓮指出:「醫護人員齊心,大家行多一步,提供更全面的兒童紓緩服務,合力成就更大的改變!」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明愛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瑪麗醫院、屯門醫院、聯合醫院(排名不分先後)。  

2024年8月27日

Edited_1

2024年國際卓越護理學研究博士先修獎學金計劃圓滿結束

香港理工大學 (以下簡稱 “理大”) 護理學院的國際卓越護理學研究博士先修獎學金計劃圓滿結束。今年,共13名準博士生參加計劃,透過交流分享,研究課題演說,提升研究知識和技巧,並深入了解在香港的就讀的專業和個人發展機會。 理大護理學院每年度的國際卓越護理學研究博士先修獎學金計劃,裝備表現優秀的準博士生來港修讀本院的博士課程。由2024年7月15至19日,一連五日,來自世界各地 (包括:內地、越南、印度、菲律賓及埃塞俄比亞) 的準博士生與本院教職員和科研人員會面交流,深入了解本院博士課程的特色、專注的研究範疇,以及香港的研究資助計劃等等。參加者與全球前2%最常被引用的科研人員交談,學習如何開展高質素研究,發揮影響力。他們並與博士生交流,了解就讀本院所得。本計劃亦提供一個平台,讓各方建立網絡以便利日後跨學院合作。 本計劃的重點活動是由準博士生演說他們的研究課題並由專家小組給予評價和意見,讓準博士生更清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反饋中學習及修正,為修讀博士學位課程,以及日後的專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自 2013 年推出以來,共有125 名準博士生參加了國際卓越護理學研究博士先修獎學金計劃,其中 18 人已完成理大護理學院的博士課程。 以下是參加者對計劃的評價:  “有機會參加這個獨特的課程,十分感謝。希望我能成功加入護理學院,成為博士生。” “這個計劃有意義,得到很多啟發,十分感謝。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在理大攻讀博士課程。”  “這段回憶十分美好,非常多謝護理學院給我機會參與。”  

2024年7月20日

20240429-2000x1050

何家欣博士獲委任為郭氏集團兒童和青少年健康青年學者

恭喜理大護理副教授何家欣博士獲理大「勵學青年學者冠名計劃」委任為郭氏集團兒童和青少年健康青年學者。 何博士是學院四大專注研究範疇中的「癌症紓緩護理及存活」共同領袖之一。她的研究興趣包括兒童和青少年健康、兒童癌症學、症狀控制、及成癮行為(戒煙和濫用藥物)。最近,她就分別完成了透過虛擬實境催眠來減少癌症兒童因接受化療而引起的噁心和嘔吐症狀、以及使用正向心理學來促進貧困兒童心理健康的兩項研究;現在,她正進行有關以數位說故事來減少香港華人兒童癌症倖存者的憂鬱症狀、增強自信和提高生活品質的研究計劃。 而理大「勵學青年學者冠名計劃」的目標是培育和支持出類拔萃的青年學者。透過配對捐贈者與學者,理大將會協助設立永久基金,讓青年學者可以專注於他們的研究領域之上,推動創新研究。 我們衷心為何博士送上祝賀,並期待她在兒童和青少年健康方面的持續研究和貢獻。  

2024年7月1日

20240508_2000x1050

理大護理學院與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共同舉行「勞動友善健康調查發佈會」

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下稱:計劃)旨在促進清潔工友的健康、安全與尊嚴。協助清潔工友提升自我管理健康意識,提升面對工作處境的效能感,並建立友善社區,以社區資源承托工友的長遠需要。本團隊與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合作於2022年5月19日至2023年5月31日期間進行量性研究,以方便採樣形式,面談訪問了463位清潔工友,以進一步了解清潔工行業前線工友的健康、勞損及工作模式與職業健康風險的關聯,期望社會各界能深入清潔工友工作狀況,並參與改善勞動者的工作環境。 勞動清潔工以老年及女性工友爲主 是次健康調查主要在清潔工友工作地點,以健康檢查及問卷調查形式收集數據。受訪背景中有接近六成工友(58.4%)屬61歲以上,而41至60歲則佔四成,平均年齡為62歲。性別比例方面,有七成女性,男性則佔三成。是次受訪者工種中,有超過四成半(46.1%)為街道潔淨組,而其他則包括車隊﹑單棟大廈及工廈清潔﹑防治蟲鼠或其他工種,當中超過九成工友(91%)屬外判制度下工作。從上述背景反映,清潔勞動市場行業以中老年及女性為主,而未來清潔行業工作人口會持續老化,需關注目前工作模式能否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在職配套﹐及早關注中年邁入至老年的工友的體力及健康需要。 工友壓力大年長工友成趨勢 調查發現接近四成工友(38%)有工作壓力,分別處於有壓力(34%)及非常感到壓力(4%)的狀態。而未來工作動機方面,有超過八成工友(83%)表示沒有辭職的想法,當中有近八成工友(77%)表示會在現時工作崗位上多工作兩年,而只有3%表示不會。有受訪工友表示因職業選擇不多,因此偏向留於原來職位繼續工作。 睡眠質素差慢性疾病多困擾 是次調查從受訪工友之健康狀況及休息狀態進行了解。調查發現有超過四成工友(44%)感知自己的健康狀況未如理想。就睡眠質素而言,近一半工友(47%)表示睡眠質素處於一般(21%)或差(26%)水平,可見工友於日常生活中未能得到良好休息。調查訪問工友在過去12個月被診斷的慢性疾病方面,首四位的病患順序為高血壓(35.9%);高血脂(16.9%);糖尿病(14.8%);關節炎及關節疾病(11.4%)。對照到訪工作地點的健康檢查數據顯然,仍然有超過四成(46%)工友為高血壓水平,另有兩成正處於高風險水平﹐反映工友的生理健康問題應被受關注。 八成勞損周身痛五個就有一個曾工傷 根據是次調查發現,清潔工友工作期間勞損及工傷狀況頻繁,有兩成工友(21%)過去12個月中曾在工作期間受傷,即是每五位就一個清潔工友上年經歷因工受傷。勞損方面,超過八成工友(83.6%)身體至少一個部位有勞損,更有近六成工友(58.2%)表示身體有兩個或以上的部位出現勞損。當中超過四成工友(42.8%)為膝蓋勞損,其次為肩膀(34%)及下背部(30.7%)勞損,更有超過四成工友(42.9%)表示因勞損而影響日常生活。關於上述訪問的勞損情況,有近七成工友(67.3%)表示是由工作引致的,反映工作模式很可能影響工友身體出現勞損及受傷,並且影響日常生活。 捱痛工作是主因四成工友「頂硬上」 清潔行業工作模式以「工作量」、「社會反應」、「工作休息」、「捱痛工作」進行分析。數據發現,「捱痛工作」及「工作休息」對身體勞損有主要關連。「捱痛工作」數據中,約有四成工友(42%)表示處於經常及幾乎總是在疼痛、不舒適的情況下繼續工作,以不影響工作質量。近三成半工友(33.1%)表示處於經常及幾乎總是在身體不同部位感到疲勞,更有超過兩成工友(23%)表示經常及幾乎總是筋疲力盡。 調查研究清潔工友捱痛工作與多項工作因素的關聯,其中回應外界期望、天氣好壞與市民垃圾處理、自我工作要求及工作人手分配,這四項因素與捱痛工作之關聯性較明顯。趨勢方面,發現越年輕的清潔工友捱痛工作越明顯。其次「工作量」亦與上述提及的四項數據出現高關聯性。調查亦收集工友工作休息數據,有超過五成半工友(55.8%)表示從不或很少於日常工作期間會中途停下來休息進行伸展;亦有近四成工友(38%)表示從不或很少工作期間不時停下休息。配合「捱痛工作」情況,可見大部分工友需經常捱痛工作,難以透過休息以補充體力,有機會增加患上勞損及工傷之風險。 從個案分享中亦反映工友真實狀況,工友因需滿足上司及工作要求需繼續捱痛工作,而極端天氣頻繁亦增加工友負擔,獨自工作或人手分配不足亦減少了工友休息時間。 個案分享啊花:掃到骨刺筋膜炎十號風球後釀椎間盤突出 啊花現時63歲﹐任職清潔工超過5年﹐負責清潔康文署轄下公園﹐工作包括「掃公園」及清理「包頭」(即收拾公園垃圾桶內的垃圾包)。啊花身體多處勞損﹐包括肩部、手臂、手指及腳,工作時多個重複性動作加劇痛楚及令勞損惡化。啊花:「我之前用葵葉掃同鳳尾掃把﹐但因為太重﹐唯有自己再買家庭掃把代替﹐但係更加難掃﹐最辛苦係掃凳底下樹葉同垃圾﹐要彎腰又要用更多手力﹐每掃一下由肩頸至手指都要發力﹐手指更加掃到生骨刺、關節腫哂﹐醫生都話係平日工作勞損引致。」  工作引致的勞損亦影響日常生活﹐啊花難以在工作以外時間得到充足休息。平日長時間行走亦會累積不少傷患「最近醫師話因為長時間行走令我患上筋膜炎﹐宜家走路腳底都會隱隱作痛﹐夜晚都會痛到瞓唔到覺,要花好多錢同時間睇醫生。」 在極端天氣過後,無額外的支援及工具下,令前線工友承受傷患的風險。 啊花就曾經因颱風後大量清理工作而引致傷患。「有一次十號風球(「蘇拉」)打完之後﹐成個公園都係垃圾﹐包頭由平日的兩包變成十包。濕咗樹葉黏喺地上好難掃﹐滿地都是樹枝﹐大嘅樹枝我們處理唔到﹐但比較細嘅我需要徒手折斷,再放入垃圾袋。一來無工具又好用力,二來包頭變得好重。上次掃完之後﹐就傷咗條腰,搞到椎間盤突出﹐宜家坐又痛企又痛。」 個案分享小鳳:斜路、重物靠自己忍痛工作無假期 小鳳現時58歲,擔任清潔工約3年,任職食物環境衛生署潔淨組的替工,負責收拾垃圾桶附近的大型垃圾及「磨地」(深層清潔街道)。小鳳以前從事洗碗工時會腰痛,但入行做街道清潔工後,因重覆性動作及長時間處於同一姿勢,令肩膊、手肘內側、膝蓋及小腿疼痛。   高風險的崗位入職欠培訓及工具落後,導致意外頻生。小鳳表示「一個人推住架車仔上條大斜路,中間又無得剎停,上到斜路頂仲要搬衣櫃,又無人教過,只係識用死力抬,要用全身嘅力托起個櫃挨喺欄杆,再用一隻手慢慢攝架車仔落底,因為太重,推落山又要用膝頭嘅力控制部車唔好跣落去,有兩次直情失手扭親隻腳!」面對嚴峻的工作處境令她的膝蓋發炎腫痛,不能屈曲,走路一瘸一拐。 「磨地」的工作更讓她手臂抬不起,「個磨好重,地下凹凸不平,要用手臂控制住唔俾個磨跣走,近餐廳、街市嘅地下都好多油漬,同一個位置要用來來回回推大約4-5分鐘先磨得乾淨。」重覆性工作及環境衞生問題令小鳳的上半身都有多個部位痛得像針刺,但她會忍痛工作,「好多時痛都無計,一定要做曬先心安理得,因為驚阻住其他人,最多郁兩三下鬆一鬆,當扭螺絲咁。」 小鳳曾因走路太痛而四出求醫,包括針炙、拔罐和物理治療,但因勞損嚴重而療程時間長、費用昂貴,「睇醫生要攞假好麻煩,有時太痛又要睇多幾次先舒服啲,嗰度都洗唔少錢!」可見工友長年累積的勞損,求醫的金錢和時間成本也較高,令他們對治療也較卻步,形成惡性循環。 運動拉筋做唔足工友病左無時間醫 調查發現,從工友運動習慣方面來看,有超過一半工友(63%)運動不足,更有超過四成(42%)工友處於差及極差的運動習慣水平。而數據當中只有不足兩成(18%)的工友能經常保持每週至少3次,每次20 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習慣。其次,有六成半工友處於很少(19%)及幾乎從不(46%)水平。工友現時主要從西醫服務接受診療(44.8%),其次為外敷藥物(27.6%),之後為接受由非註冊醫生處方的藥物(20.7%)。另外,有受訪工友亦表示因工時長加上身兼多職或照顧家人,沒有空間接受醫療服務,只能自行購買藥物舒緩不適。 個案分享李女士:勞損醫到心都灰自主習慣更治本 李女士現時57歲,任職清潔行業超過二十年,現負責寫字樓清潔,主要負責日常拖地掃地、洗廁所等工作。李女士表示長年工作引致身體出現各種勞損,最嚴重包括肩部,下腰及膝蓋。   她曾經因此多次求醫,但奈可因價錢太高及等待需時未能得到舒緩。「一係太貴,每次成五百幾蚊,真係有困難,政府果啲有時又要拎籌睇,好彩排到專科都排好耐期,又要請假休息睇,真係好難。」可見價錢及時間成本都阻礙工友求醫。 李女士曾多次因痛到急症室求診﹐醫生卻說勞損沒有方法治本﹐只處方了止痛藥。李女士感覺到十分灰心「醫生說我依啲年長必有,無可能醫到,一係唔好做。我心諗好似判了定案永遠都會咁,又無可能唔做,咁可以點呀,止痛藥都唔可以多食!」反映工友即使能夠求診﹐亦未能得到合適的治療﹐令工友感到無力。 李女士去年開始參加了由計劃及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主辦的「多元化骨胳肌肉健康促進課程」,進行一系列針對勞損痛症的訓練及伸展動作。「每個痛位都有拉筋方法,唔止係自己fing 吓,而有導師教路,每次做完都一身鬆曬,對痛位好有效。」李女士更表示伸展過程中﹐一直得到導師鼓勵﹐讓她更有動力面對痛楚及養成運動習慣。可見工友可透過參與拉筋及運動抵銷對痛症的無力感,並能達到舒緩勞損之效﹐更能體現到自主管理健康。   總括而言,從調查反映清潔工行業結集中老年勞工,近四成患有慢性疾病,身體勞損比率高達八成,捱痛工作是四成工友的日常﹐而捱痛工作及工作休息不足與工友勞損有相當高的關聯。工作量大、休息及運動不足下造成惡性循環。基層勞工只剩下「做到做唔到」的選項,以損耗身體換取工作崗位。有見及此,我們建議改善清潔工工作模式,以「治未病」及社區為本的方式及早介入,設立極端天氣的支援配套及制定人手規劃長遠改善生活環境。 建議 1. 社區支援:基層醫療及早介入脆弱社群 ○ 針對脆弱社群,加強宣導慢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知識,並提供定期健康檢查與諮詢服務。 ○ 推動生活形態處方,由醫護團隊為勞工進行個別評估,提供飲食、運動等全面生活建議,協助改善生活習慣。 2. 在職支援:設立“職安健時段” (Wellness Hour) ○ 鼓勵企業設立“職安健時段”,讓勞工在工作時間內進行運動或健康檢查。 ○ 舉辦職安健講座或課程,提高勞工的健康意識與預防工傷的能力。 ○ 提供職場面對面的健康諮詢服務,方便勞工尋求協助。 3. 系統改善:極端天氣的支援配套 ○ 制定清潔行業極端天氣應變計畫,明確規範工友在不同情境下的工作權利與義務。 ○ 提供工友必要的防護裝備與應急物資,確保工作安全。 4. 政策配套:完善廢物管理政策的人力資源規劃 ○ 檢討現行廢物管理政策的人力資源配置,必要時增聘人員或調整工作內容。 ○ 將源頭減廢納入企業的職安健評估項目中,並提供必要的技術與資金協助。 ○ 強化循環經濟人才的培訓,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2024年5月6日

Edited_2

合作夥伴及榮譽臨床導師表揚典禮

本院的合作夥伴和榮譽臨床導師一直在各醫療機構及社區組織培育及指導護理學生,全心全意協助學生從低年級過渡到有經驗的護士學生,成為註冊護士。本院過去讓學生在一年一度的表揚典禮向這些機構代表和導師致敬。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令表揚典禮一度暫停。今年典禮得以恢復,於2024 年 5 月 3 日舉行,有超過 56 間臨床合作夥伴機構(代表 27 間醫院和 3 個社區組織) 出席了這個期待已久的活動。  劉陳小寶健康延年教授Janelle YORKE 教授,護理學講座教授,護理學院學院主任,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特別行政區傑出創科學人在典禮開幕上說: “疫情帶來不確定使我們在臨床教育上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也使我們更緊密合作實現共同使命,即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傑出護士。” 她在隨後的研討會中概述本院如何嘗試利用浸沉式虛擬現實科技,減低模擬學習和即場臨床實踐的差距,並說明新技術可促進跨專業溝通和合作。 學生代表感謝榮譽臨床導師給予充滿挑戰的學習體驗,令他們得到啟發。一位學生代表致謝時說: “在臨床實習崗位,我的導師瞭解到我的憂慮,並與我一起練習護理程序。我永遠不會忘記她的鼓勵。” 副學院主任(本科教育)陳胡安琪教授對學生的致謝表示贊同並感謝臨床合作夥伴全力支持本院學生,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在典禮上,本院向合作夥伴機構代表和榮譽臨床導師頒發感謝證書。其後本院教職員與各機構代表和導師就如何豐富臨床實習訓練內容和加強合作交換意見。 截至2024年10月23日,本院與49間臨床機構夥伴合作,包括:醫院管理局轄下的醫院、私家醫院、衛生署及社區組織。學生有機會在各式不同的環境實習,以完成所需的學習要求。此外,共有超過 400 名榮譽臨床導師,每年指導約 1,600 名理大護理學生。

2024年5月3日

20240411_Website Banner copy

理大護理學院在2024年QS世界大學護理學科排全球第31位

在 2024 年 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理大護理學院躍升至全球第31位及香港第2位,是僅有的進入前 50 名的5所亞洲護理學院之一。 理大護理學院護理學講座教授及學院主任 Janelle Yorke 教授表示「我很高興看到這些結果,這代表了我們在護理教學、學習和研究方面實現卓越的奉獻及承諾,理大護理學院的所有團隊都做得很好。」 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突顯各個學科領域中的世界頂尖大學,截至 2024 年涵蓋55 個學科。它旨在幫助未來的學生識別其所選領域的世界領先學校。排名是基於學術聲譽、雇主聲譽和研究影響力。下表詳列了理大護理學院的得分:   理大護理學院 2024年的排名 31 整體得分 84.6 學術聲譽 81.1 雇主聲譽 76.4 每篇論文的引用次數 91.9 H指數被引用次數 83.4 詳情可瀏覽: 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subject-rankings/nursing   

2024年4月11日

InfographicDr Justina LUI  Arkers WONG 2024 for Feature

理大護理學院學者獲國際護理榮譽學會頒授國際性獎項

理大護理學院副教授雷逸華博士憑其卓越成就,將於今年7月入選由Sigma Theta Tau國際護理榮譽學會頒授的國際護理研究員名人堂。該名人堂於2010年成立,旨在表彰在國際上享負盛名、致力改進護理專業以惠及其服務對象的護理界領袖。    雷博士是一位開創性的研究員和創新的護理教育家,致力於改善老年人的健康和福祉。她的研究計劃著重於利用尖端的老年技術來管理健康問題,例如疲勞、肌少症、體力活動水平低、跌倒和體弱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低。她的工作極具影響力並受到國際護理界別的高度評價。她亦成功地把研究成果商品化,並獲得多項區域性及國際性獎項。 而理大護理學院助理教授王鈞正博士亦獲頒授2024年度國際護理榮譽學會新進護理研究員/學者獎。該獎項於2015年成立,旨在嘉許新進護理研究員/學者其學術研究於護理專業領域具影響力。 王博士因其在護理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豐富經驗而獲得認可,並獲頒多個獎項。他的研究興趣包括遠程醫療、mHealth手機應用程式、基層醫療、自我照顧,以及健康促進和預防。 恭喜雷博士和王博士,他們將繼續履行改變醫療保健未來的使命,造福人類。

2024年4月2日

01

理大護理學院一站式治療性音樂律動程式項目閉幕禮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護理學院「一站式治療性音樂律動程式」項目今日舉行閉幕典禮,標誌著理大護理學院的智齡科技創新發明成功在社區應用,護理有認知障礙的長者。 項目得到創新科技署的創科生活基金撥款港幣超過446萬元,以及何張淑婉慈善基金慷慨撥款港幣50萬元資助研發,而得以順利完成。理大協理副校長(大學發展)羅璇博士、何張淑婉慈善基金的代表何晶潔主席、何康潔女士及陳翠琼博士應邀蒞臨典禮,與來自 22 間長者服務單位的 30 名代表(包括曾參與項目的中心職員),以及理大護理學院一同慶祝項目完成。 「一站式治療性音樂律動程式」最大的意義是改變了護老中心及服務機構所提供的心理社交干預方式的模式。項目結合實境技術、動作感應樂器和雲端智能平台,令使用者透過程式便可以享受音樂律動的樂趣,同時鍛練認知能力和增加社交機會。理大護理學院的研究團隊亦可以透過分析儲存的活動數據,監測長者的認知和身體狀況。研究初步證明,項目能有效促進長者的記憶功能以及社交支援感;而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長者,其整體安康也有所提升。長者中心職員和家庭照顧者接受音樂律動培訓後,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和態度都有所改善。 過去兩年,項目服務了56 間長者中心、超過一千名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並培訓了 140 名長者護理中心職員和家庭照顧者,使他們成為導師,將音樂律動延續下去。另外,理大護理學院亦有150 名護理學生參與項目,有機會在社區進行實踐學習。項目獲得2022 年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美國國家哈特福老年護理卓越中心頒授2023 年Claudia J. Beverly 創新獎,並在今年的美國消費電子產品展上獲得創新獎,成就非凡。 理大護理學院護理學講座教授及學院主任Janelle Yorke 教授向資助項目的機構和合作夥伴及組織表示感謝。她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音樂律動程式』奠下穩固的基礎。期望日後能與本地機構及夥伴有更多合作,研發創意項目來提升長者及照顧者的健康。」 項目的首席研究員、理大護理學院副教授張詩琪博士說:「研究的療效令人鼓舞,對在融入樂齡科技於改善本地安老服務的護理質素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2024年3月23日

20240314-2000x1050

傑出理大校友選舉(學系獎項)現已接受提名

傑出理大校友選舉現已接受提名。   選舉旨在表揚於所屬行業表現出色,以及對母校和社會貢獻良多的理大畢業生。自2022年起,選舉新增獎項類別,分別是專業成就、創業/ 工商業成就、學術成就和社會服務成就,以表揚校友於不同領域的卓越表現。選舉同時增設青年校友獎,頒獎年度內年齡在40 歲或以下的候選人均可參選,對傑出的年青畢業生予以肯定。   提名及選舉: 選舉從學系、學院及大學三個層面進行。   參加資格: 所有於理大(包括其前身院校: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香港工業專門學院及香港理工學院)完成全日制或兼讀制之課程及獲頒認可畢業證書的畢業生均有資格獲提名為候選人。 提名人包括理大畢業生、理大榮譽畢業生、大學院士、現任理大教職員、現任理大校董會或顧問委員會成員、現任理大學系顧問委員會成員。每位提名人所推薦的候選人數量不限,惟提名人不能為候選人本人。   截止日期: 護理學院的傑出理大校友提名截止日期為2024年4月30日。請把已填妥的提名表格電郵至 evangeline.lam@polyu.edu.hk (林佩樺女士)。   更多有關選舉的參加資格、獎項類別及評選準則等詳情,歡迎參考提名表格內的資訊。

2024年3月14日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