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20250514  PolyU scholar unveils research on longterm effects of obesity on brain and cognitive healt

理大研发创新认知复康训练项目 以记憶编码策略为基础 为轻度认知障碍人士提供早期介入

香港面对严峻的人口老化,认知障碍症患者预料会持续上升。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设计以流动应用程序为媒介的创新认知障碍复康训练项目E-MinD Life,主要针对出现记忆力衰退、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以及患轻度认知障碍症(mild dementia)的人士。此项目运用了记忆编码策略进行早期介入,推迟因认知能力衰退造成的功能退化,支持他们独立生活及改善其生活质素。 认知功能和记忆力会随年龄增长衰退,影响独立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这种情况在轻度认知障碍人士身上尤其明显。轻度认知障碍是老龄化和认知障碍症研究的重要领域,多项研究指出它预示了与认知障碍症相关的早期神经病变,并早于认知障碍症临床确诊前已出现征状。记忆可分为编码(encoding)、储存(storage)及寻回(retrieval)三个阶段,而轻度认知障碍人士常见最先在编码阶段受影响,导致记忆力衰退。 由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教授廖佩仪教授带领开发、与澳洲西悉尼大学副讲师Nikki Tulliani博士合作完成的E-MinD Life认知复康项目基于语义(semantic)及感知(perceptual)记忆编码策略,将认知辅导训练融入日常活动中。项目作为早期介入方案,旨在让处于早期认知能力衰退的长者,在仍能学习新技能和记忆策略时接受训练。整个项目为期九周,每周会先安排一节个人化治疗师会面,随后再有两节自主管理训练,每节时长60分钟。 人类可以透过语义及感知记忆编码方式,将新信息转换为记忆,廖教授解释︰「语义记忆也称为概念知识或陈述性记忆,涵盖我们通过生活经验获取,对对象、词义、事实、概念、规则和人等的基本理解。这些知识会组织成多个相互关联的概念网络,语义编码正是将新信息与既有知识建立联系,以助我们更快记忆。而感知记忆编码则涉及捕捉信息的视觉讯息,如影像,并将其储存为记忆。」 当开始出现记忆力衰退时,轻度认知障碍人士会在独立完成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时倍感吃力,包括家务、购物及财务管理等基本任务,这些活动对维持独立的家居和小区生活至关重要。 E-MinD Life基于12项常见的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归类为「膳食准备和清理活动」、「洗衣活动」及「沟通和小区活动」三个区块,每区包含四项活动任务。训练项目将语义和感知编码技巧整合至这些环环相扣的任务中,有助培养参与者的认知参与度和促进其实际学习进度。 相关技巧旨在帮助参与者将有直接关联的人物、地点、时间、对象等的概念组织及联系起来,增强学习及记忆。当中包括以视觉想象(visual imagery)和位置记忆法(method of loci)协助连接记忆中熟悉的视觉信息;透过记忆分块(chunking)将活动分拆成多个步骤,再重组成有语境的故事;以及在自我创造(self-generation)任务中运用自己的文字描述活动步骤,促进主动参与。 E-MinD Life为流动应用程序,运用了从先前研究中衍生出来的知识及技术,可以根据参与者的需要调整个人化训练,并提供实时反馈。项目更可作为小区干预手段,接触更广大的年长人口,让认知复康训练得以推展至由专业人士领导的项目以外。 廖教授表示:「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措施提供非药物治疗,对于缓解记忆和认知能力的衰退非常重要。我们致力研发一种高成本效益、可自主管理且灵活的个人化干预方法。受惠长者和轻度认知障碍人士可利用E-MinD Life在家中轻松进行训练,学习将感知编码和语义编码技巧应用在日常活动,克服与记忆力衰退相关的挑战。此创新项目亦标志着以记忆编码策略辅助认知障碍复康的重大进展。」 为进一步完善E-MinD Life,研究经过专家小组修订管理,并向医护人员、长者及照顾者征询意见。项目已在澳洲进行先导研究实验,以评估其可用性。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参与者认为E-MinD Life方案有趣且有益,能增加日常生活中的记忆意识、激发学习新技能及提供适当的挑战程度。E-MinD Life 的中文版目前正在香港开发试用。 廖教授及其团队专注于中风复健的研究,自2006年起致力探索适用于长者的记忆编码策略。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以了解这些记忆编码策略的相关神经机制后,团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项目,评估其在临床人群中的适用性,E-MinD Life的开发工作亦应运而生,以推动长者在家居环境中得到有效认知训练为目标。

2025年7月17日

研究及创新

20250715 - Top50-01

理大学者获选全球首50位最多产市场学家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于推动各个领域的创新研究,应对社会不同需求。理大市场学讲座教授兼管理及市场学系副系主任姜宇威教授,荣获「全球最多产市场学学者五十强」之一的殊荣 。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最新发表的研究生产力报告,姜教授于今年全球排名第18位,并且是唯一入选该榜单的亚洲市场学学者。 此项荣誉是根据姜教授于2015至2024年间,在四大顶尖市场学期刊,包括《消费者研究杂志》、《市场行销研究杂志》、《市场行销杂志》及《行销科学》的论文发表次数,评定其成就。这项荣誉充分彰显姜教授于市场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 姜教授的研究焦点是消费者心理学,特别关注社会因素、自我概念及视觉行销资讯等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判断与决策。 因应科技与市场的迅速变化,姜教授近期的研究方向之一,聚焦于探索「营销互动」例如人商互动、人机互动,这些行销交流方式对消费者认知与行为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理论机制。 在此基础上,姜教授亦提出相应的政策与管理建议,并计划进一步研究多维数位身份对其他消费者、人工智能、品牌互动及决策过程的影响。 凭藉其卓越的学术贡献,姜教授曾获得多项殊荣,包括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美国营销科学院杰出学者、以及消费者研究杂志杰出审稿人奖等。

2025年7月17日

奖项及成就

Photo 1

理大研发创新二维材料强韧兼备技术 推动电子及光子领域应用

工程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往往不可兼得,这种情况令材料的设计和选择备受考验。为此,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应用物理学系研究团队开发了一项创新方法,只须扭转二维材料的双层结构,便可在不影响材料固有强度下增加韧性,有利设计出强韧兼备的新型二维材料,未来更有望广泛应用於光子和电子器件上。研究结果已於国际期刊《自然材料》刊登。 二维材料具高强度但易碎的特性,而断裂通常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二维材料在须承受重复变形装置的应用有限,例如高功率装置丶柔性电子产品及穿戴式装置等。若要增强材料的韧性,一般会透过引入缺陷,例如空位与晶界来达到目的,但此举会降低材料固有的电气性能,令机械耐用度和电子效能不可兼得。因此,如何同时提高材料的强度及韧性是工程界的一大挑战。 为了突破这些限制,理大应用物理学系教授赵炯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发了一项创新方法,利用材料的连续断裂扭曲双层结构,开创性地透过扭转工程,令二维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兼得,成果已获纳米压痕及理论分析的验证。 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TMD)是具有独特电子丶光学及机械性能的二维材料,获广泛应用於电子及光电子丶能量储存及转换丶感测器及生物医学装置丶量子技术丶机械及摩擦学等领域。因此,团队聚焦研究TMD,如二硫化钼(MoS₂)及二硫化钨(WS₂)等,结果发现扭转二维材料双层结构的崭新断裂机制。 透过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团队发现二维材料的扭曲双层结构中,当裂缝扩展时,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晶格错配,会形成互锁的裂纹路径。初次断裂後,两层的裂纹边缘会自动组合,形成稳定的晶界结构。这种独特的「裂纹自愈合」机制可保护後续的断裂免受应力集中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抑制裂纹进一步扩展。与传统断裂情况相比,这一过程会消耗额外的能量,但可透过调整材料的扭曲结构和角度,达到不同的韧性增强程度。 赵炯教授表示:「研究突破了传统断裂力学理论的框架,首次展示了二维材料的自主损伤抑制机制,为设计和集成强韧的新型二维材料带来突破性的创新方法。研究将扭电子学的应用扩展至设计材料的强度等机械特性,为电子和光子器件的设计带来新思路。随着二维扭曲材料制造技术日益成熟,新一代智能材料将兼具卓越的机械性能和独特的电气特性,为柔性电子丶能源转换丶量子科技与仿生传感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开拓广阔前景。」

2025年7月15日

研究及创新

20250715 - Smart Traffic Fund-02

理大三项研究提升驾驶安全与交通管理 获智慧交通基金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直致力于引领先进技术,推动更安全、更高效的交通方案。理大的三项创新项目涵盖提升道路安全、优化交通管理及推动可持续交通发展等,获智慧交通基金支持,合共获资助约港币1,060万元。 三项获资助项目的焦点分别是∶自动化交通数据监测系统、重型货车车速提示系统、以及智能路线规划系统,旨在构建更高效、更安全的香港交通生态。 由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助理教授(研究)余跃博士带领的项目,名为「智能路线规划系统」,获资助约港币353万元,为期21个月。 该项目旨在开发一个备有人工智能的能源消耗估算模型,透过考虑道路环境、平均速度及不同车款与年份等因素,制定更准确及本地化的估算模型,从而优化燃油车、电动车和混能车的路线规划。 由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钟金鑫教授带领的项目,名为「探测器状态及非经常性事件的自动化交通数据监测系统」,获资助约港币222万元,为期24个月。 该项目旨在研发一套自动化系统,以监测交通探测器包括侦测器、视像摄影机等辅助设备的状态变化或非经常性交通事件,从而能及时制定维修及数据处理建议。项目将提供即时提示及探测器定期运作状况报告,以提升数据质素及整体交通管理效率。 由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黄海龙教授带领的项目,名为「重型货车行车及车速提示系统」,获资助约港币484万元,为期24个月。 该项目旨在为重型货车司机研发一套行车及车速提示系统,透过分析道路状态、车辆动态、前视影像、实时重心估算及驾驶风格,提供车速建议,以降低翻车风险及提升驾驶安全。 理大一直致力于交通相关的创新科技研究与应用,至今已有26个项目获智慧交通基金支持。 智慧交通基金资助本地机构或企业进行创新科技研究和应用,以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网络或路面使用效率和改善驾驶安全。  

2025年7月15日

奖项及成就

1

强脑科技访理大 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合作

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强脑科技)联同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于2025年7月10日到访理大,就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行深入交流,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会议期间,理大梁显利生物医学工程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兼智龄研究院院长郑永平教授,介绍理大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及产学研协作的成果,并重点展示理大在义肢矫形教育与科研、脑机接口相关研发及医工结合领域的探索与成效。 此外,神经康复治疗学讲座教授及康复治疗科学系系主任彭耀宗教授,以及康复治疗科学系副系主任、辅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及教授方乃权教授,分别介绍了康复治疗科学系在脑机接口技术于中风康复及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应用的研究进展。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工业专员(创新及科技)葛明博士介绍了香港新型工业的发展现状,并指出香港在协助企业开发创新产品及拓展国际市场具备独特优势与战略地位。 强脑科技合伙人何熙昱锦博士随后分享了公司在智能仿生手等脑机接口产品的技术突破,以及其在康复、运动健康和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方案。 来自理大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和中文及双语学系的教授们也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展示了在与脑机接口技术融合方面的广阔应用潜力。 会后,代表团一行参观了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的义肢及矫形实验室,加深认识理大相关科研设施。此次交流进一步明确强脑科技与理大的广阔合作空间。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携手推动脑机接口技术迈向更高水平。  

2025年7月10日

活动

WhatsApp Image 20250702 at 15582119f5840a

理大学者开发Co-Gen AI提高模型训练效益 构建可持续人工智能生态 获研资局主题研究计划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推动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及电子计算学系教授杨红霞教授,凭藉开创性项目「协作生成人工智能(Co-GenAI)」,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5/26年度主题研究计划」支持。 此项目共获得港币6,260万元资助,其中约港币4,179万元由研资局提供,其馀由理大和参与的大学提供配对资助。项目旨在通过去中心化方式,重塑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格局。方案有望推动香港成为GenAI创新的重要枢纽,实现跨领域的应用,让医疗和科技等行业受惠。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我们很高兴理大学者获得这项重大支持。这一开创性项目充分展示了理大对推进尖端人工智能研究的积极投入,以及我们对技术发展共融性与可持续性的重视。理大将继续发挥世界级研究实力,为香港以至全球未来发展作出深远贡献。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跨学科合作,开拓人工智能应用的新境界。」 获资助项目由杨红霞教授带领,旨在开发一种崭新的协作GenAI范式,名为「Co-GenAI」,通过集成数百个特定领域的模型来创建强大的基础模型,提供极低资源消耗的替代方案,打破目前GenAI模型训练依赖GPU算力和资源垄断的限制,从而有效降低GenAI的训练门槛。这一创新方法有望推动人工智能的民主化发展。 Co-GenAI以加强不同领域的应用与跨界协作为本,长远是创建一个多元灵活的新平台,以支援下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态的发展。核心研发任务包括开发领域自适应持续预训练基础设施;设计强大和通用的模型能力排名方法论;以及採用先进的模型融合方法来整合各类领先的领域模型等。 杨教授感谢研资局提供资助,并表示︰「我们的研究团队具备丰富的国际科研经验,深信Co-GenAI在推动人工智能民主化方面将发挥变革性的作用。提升成本效益是促进人工智能在不同学科领域普及化的关键,这一创新范式将释放更多科研潜能和促进多元发展,最终构建可持续、具包容性的GenAI生态系统,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构建Co-GenAI的应用案例,研究团队将与数码港、香港科技园、阿里巴巴等业界伙伴,以及復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领先医疗机构合作,于不同领域实施和部署该系统。 研资局「主题研究计划」旨在集中教资会资助大学的学术研究力量,就对香港长远发展具策略重要性的主题进行研究。评审准则包括学术水平达世界一流水准、对香港的影响等。

2025年7月10日

奖项及成就

Photo 1

理大与北京协和医院签署合作备忘录 共同促进人工智能赋能肿瘤精准诊疗及医科人才培育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就放射治疗、医学影像和健康信息学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及人才培育开展合作。是次合作将重点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并致力培育医工结合尖端人才,透过双方优势互补,推动科技创新与医学发展深度融合。 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今日于北京协和医院举行,在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教授应天祥教授、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化学讲座教授兼理大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黄嘉良教授,以及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教授及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系主任张福泉教授的见证下,由理大医疗科技及信息学系系主任及教授蔡璟教授和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常务副主任胡克教授代表签署。 黄永德教授表示:「理大致力推动跨学科创新研究,特别是在医疗健康领域。我们正申请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期望以大学在医疗、工程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独特优势,培育能够引领未来智能医疗发展的新一代医学人才。今次合作正是希望将理大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与协和医院百年积淀的临床经验深度融合,推动医学创新。」 杜斌教授说:「首先代表院班子对理大领导与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医学进步离不开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放疗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研实力,而理大作为亚洲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在医疗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此次合作在科学研究创新突破的引领下,透过人才共同培养的坚实支撑,加速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蔡璟教授、黄嘉良教授及理大电子计算学系研究助理柳泽宇先生,联同胡克教授随后分别作专题报告,分享各自最新的研究项目及临床成果,包括人工智能在精准放射治疗的应用、抗癌诊断及治疗双功能探针及多模态医疗大模型构建与优化等,进一步深化双方的专业及学术交流。 双方代表亦就多个重点合作方向作深入探讨,并提出多项具潜力的联合科研项目,涵盖肿瘤精准诊疗、高端医疗设备及肿瘤治疗药物研发等领域。此外,在医工结合人才培养方面,理大期待未来若最终获特区政府支持筹办香港第三所医学院,协和医院可望成为医科生实习医院之一;同时,理大亦可以为协和医院的技术骨干成员提供人工智能驱动医疗的前沿技术培训,并积极推动双方交流互访,共同培养研究生,甚至合办双学位课程项目等。

2025年7月9日

研究及创新

image-2000x1050 (49)

理大与全球贸易协会汇聚专家 共建可持续供应链机遇

由全球贸易协会 amfori 主办,联合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举办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把握机遇与应对挑战」研讨会于7 月 9 日圆满举行,吸引超过 70 位业界领袖、买家及重要持份者聚首一堂,探讨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最新趋势、监管挑战及实用解决方案。 理大物流及航运学系教授兼副系主任汪玉兰教授在专家主题演讲环节中深入分析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区域化趋势作。理大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筹款与发展)及会计与金融学院副教授金涌教授则参与专题讨论,从学术角度阐述全球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专题讨论环节还邀请业界专家,包括北江纺织(香港)有限公司及Stella Blu Textile Limited 总监刘子能先生及Otto International (HK) Limited Global Head of Compliance王伟雄先生,分享宝贵的实战经验。 研讨会由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崔永康教授及全球贸易协会亚太区总监周卓颖女士以简短闭幕辞作结。 会后,大会参观团先后到访理大物料资源中心及三维打印技术中心实验室,进一步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顶端技术与创新解决方案。

2025年7月9日

活动

Photo

理大医疗科技项目获研资局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支持 推动新一代免疫疗法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5/26年度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拨款港币3,240 万元,支持一项跨学科生物医学研究项目,致力研发新一代癌症免疫治疗的综合技术平台,应对当前癌症治疗中一些迫切挑战,造福人类健康福祉。 癌症免疫疗法虽然是临床肿瘤学的重大突破,但仍面对不少挑战。为突破现有限制,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兼教授赵燕湘教授带领跨学科研究团队,研发了一套创新整合的技术方案,释放癌症免疫治疗的巨大潜力。 该研究项目名为「开发新一代癌症免疫疗法的综合技术平台:从发现肿瘤新抗原到研制创新的治疗性疫苗」,为期五年,获得总额港币3,600万元的资助,其中90%由研资局提供,其馀10%由相关大学资助。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凭藉优秀的科研人才丶前瞻性的跨学科研究能力,以及先进的设施和资源,在医学研究和科技创新领域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此次获得研资局的重大项目资助,充分凸显理大坚实的学术基础及卓越创新能力,尤其於综合医疗和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技术发展取得显着成果。」 免疫疗法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清除肿瘤细胞,为癌症治疗带来创新方案。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为代表的创新免疫药物,在临床上已取得显着成功,尤其在延长部分患者的长期存活期方面表现卓越。然而,这些免疫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许多癌症类型对ICIs反应有限,而CAR-T疗法则主要适用於血液系统肿瘤,但对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不佳。 近年来,基於新抗原的肿瘤疫苗,作为新一代免疫治疗策略,展现出极具潜力的应用前景。部分领先的候选疫苗,特别是信使核糖核酸(mRNA)新抗原疫苗,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已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然而,新抗原免疫原性不足,以及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性等关键难题,仍然是此类疗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为应对这些挑战,赵教授和研究团队计划建立一体化创新综合技术平台,专注於研发多肽新抗原免疫疫苗(PIN-Vax)。该平台获得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中「利用先进技术应对逼切的医疗挑战」研究主题的支持,平台设计由四个相互连接的核心模组构成,协同涵盖整个临床前开发周期,并结合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疫苗的开发效率。 该研究计划首先把PIN-Vax平台应用於HPV相关的子宫颈癌和HBV相关的肝细胞癌,因为这两种癌症均含有病毒源性新抗原,具备疫苗开发的理想基础。研究团队亦将系统性开发PIN-Vax 候选疫苗管线,并评估其抗肿瘤功效。此外,团队亦将同时探索 PIN-Vax与ICI联合疗法的协同机制。在未来的研究中,PIN-Vax平台将扩展至更多癌症类型,尤其是目前对ICIs或CAR-T疗法反应有限的癌症类型。 赵燕湘教授表示:「我们组建了一支由学术研究人员丶临床医生和行业合作夥伴组成的跨领域团队,共同研发PIN-Vax平台。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前期研究基础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长远目标是将此平台发展为新一代癌症免疫疗法的创新引擎,造福广大癌症患者。」 策略专题研究资助金旨在资助就协助香港应对当前挑战,抓紧新兴发展机遇的协作研究项目。每个项目的年期最长为五年,研资局资助金额上限为港币4,000万元(不包括间接费用)。

2025年7月8日

奖项及成就

AVIC_1

中国航空科技工业代表团访问理大

中国航空科技工业香港有限公司(中航科工)代表团于7月3日访问理大,双方就航空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进行深入交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理大研究及创新事务处于会议中,展示理大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及产学研合作的卓越成就。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黄海龙教授和关昱教授,以及工业及系统工程系助理教授张晓革教授出席会谈,分别介绍了安全低空飞行技术、热声不稳定解决方案,以及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与可信度保障技术,充分展现理大在相关领域的前沿科研实力。 中航科工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郝伟迪先生介绍了公司的战略规划及低空经济的创新方案。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规划总监谭飞先生分享了航空产业的发展与关键挑战。 会后,代表团参观了理大的航空工程实验室、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院及航空服务研究中心,深入了解其先进科研设施与研究成果。此次访问为中航科工与理大搭建了重要的沟通桥梁,为未来科研成果转化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7月8日

活动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