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Photo 1

理大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推动国际空间科技创新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率领代表团访问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应用中心),并与空间应用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由赵汝恒教授及空间应用中心副主任王珂先生签署。双方将围绕太空制造丶月球探测丶电子信息丶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深化科研协作,支持国家空间战略部署和促进国际空间科学发展。 理大凭藉其国际化科研网路与创新技术积累,在探月工程等领域已取得突出成果,例如为「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研制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为国家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空间应用中心则在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丶载荷技术等方面具有深厚工程实力。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和创新资源的有效协同,打造跨地域科研平台,将合作建设太空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展开长期实质性的科研工作,并将联合举办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丶专题讲座等活动,共同推动国际合作丶推进人员互访交流,为国家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科技人才。 空间应用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强先生热情地欢迎理大代表团到访,并表示:「我们非常重视与理大的合作。理大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及参与国家航天任务,在太空制造丶卫星遥感丶信息通讯丶人工智能等多个优势领域深耕多年,我相信双方的合作必定能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推动国家航天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 赵汝恒教授衷心感谢空间应用中心对理大的信任及支持,并强调:「香港高校的国际化资源与内地的工程实践能力结合,将释放强强联合的创新潜力。理大将继续秉承『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的校训,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与空间应用中心同心同行,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香港智慧。」 此次合作标志着内地与香港科研协同迈向更高水准,未来将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空间科学丶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2025年4月9日

研究合作

Photo 1

理大举办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成立典礼暨学术论坛 促进跨学科研究协作 推动人工智能与新兴科技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积极响应特区政府扩展本地创新科技人才库的政策,于今年正式成立第十所学院——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Faculty of Computer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简称 FCMS),以推动应用数学、计算、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前沿研究与教育,为经济注入新动力。今日,理大举行学院的成立典礼暨学术论坛,邀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莅临,联同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及大学一众管理层代表主礼,与一众嘉宾共襄盛举,见证学院的诞生。活动亦设有以「未来人工智能运算」为主题的学术论坛,邀请多位顶尖专家学者出席,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随着新兴科技迅速推动社会转型,人工智能时代对高端人才与技术专业的需求殷切。为积极响应此趋势,理大于一月成立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整合应用数学系、电子计算学系及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系三大学术单位的资源与实力,提供多元化的本科课程、修课式研究生课程,及涵盖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计算、区块链科技、元宇宙科技等新兴科技的硕士课程,致力培育具备前瞻视野及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致辞中指:「政府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积极扩大创新科技人才库,并装备年轻一代掌握未来所需的技能。我们将继续推动科学及数学教育和加强数码教育,为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展望未来,创新科技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上升。理大的新学院必定在培育未来人才方面发挥关键角色,以应对人工智能与数码转型时代日益殷切的人才需求。」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表示:「新兴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与整个社会。而理大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能够迅速响应社会与业界不断演变的需求。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的成立,正响应人工智能时代对科技人才与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新学院将成为推动跨学科协作与创新的强大平台,为香港、国家及全球的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理大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暂任院长、视觉计算讲座教授陈长汶教授表示:「作为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理大于2022年率先在本科课程引入『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AIDA)元素,是全球首家将人工智能纳入本科生必修课的大学。众所周知,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建基于运算与数学这两大核心基础,这亦是我们新学院组成架构的独特之处。」 典礼后紧接举行的学术论坛,邀请多位重量级嘉宾担任主讲,包括香港大学同心基金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及讲座教授马毅教授、岭南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创新) 姚新教授、智像未来(HiDream.a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梅涛博士,及理大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 杨红霞教授。他们就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教育方向及技术应用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启发与会者思考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 此外,理大最近成立了「香港理工大学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为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提供协作平台,与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的学者携手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开发拥有深厚领域专业知识的人工智能模型,推动香港成为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创新高地。未来,理大亦将成立语文教育研究院,致力运用人工智能与其他科技,革新大学语言教育模式。 理大上月亦向特区政府提交建议书,争取设立全港第三所医学院,计划结合理大在医疗科技、工程及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以及逾四十五年来培育超过五万名医疗专才的经验,培养新一代未来医生以迎接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医疗新时代。 更多关于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数据,请参考:https://www.polyu.edu.hk/fcms/

2025年4月8日

活动

2025TNF

理大研究发现持续肥胖加速大脑退化

肥胖已成为全球日益普遍的问题,探索其相关的神经机制以及对大脑与认知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然而,肥胖对大脑的影响十分复杂,且分多个层次。为了深入剖析这一问题,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教授丶杰出创科学人教授仇安琪教授开展了一项创新研究,以加深我们对肥胖相关之神经机制的理解,以及其对成人认知健康的影响。 肥胖会影响大脑和认知健康,但肥胖趋势对大脑和认知退化的长期影响,我们尚未充分了解。现有研究大多依赖横断面样本,因此难以区分慢性肥胖与暂时性肥胖。而且,目前还未清楚解析不同程度的肥胖,是否会随着时间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同程序的影响。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仇安琪教授对肥胖趋势及其对成年人大脑和认知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纵向分析。 利用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的多方面肥胖测量数据,研究确定了五种不同的肥胖趋势:低稳定丶中度稳定丶高稳定丶上升及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探讨了这些肥胖模式如何影响中丶老年人的大脑形态丶功能及认知,并深入剖析其对神经系统之长期影响。 与低稳定群组相比,处於下降趋势群组在大脑结构和认知表现方面,受到的不利影响最小。相较之下,上升丶中度稳定与高稳定趋势的群组,反映出与大脑结构丶功能连结及认知能力的相关渐进损害。具体而言,这些不良影响出现於上升趋势群组时,开始於前额中脑边缘区域;在中度稳定群组影响范围延伸至顶叶和颞叶区域;在高稳定群组最终导致大范围的大脑异常。 该研究突显了肥胖发展与大脑认知健康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强调透过多种方法长期监测和管理肥胖具临床重要性。研究同时揭示了一套明确丶渐进且与肥胖相关的大脑退化规律,指出持续肥胖可能加速大脑退化。这些发现显示,持续肥胖是可用作评估大脑退化的潜在生物标记,所以减轻肥胖的严重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对於保持大脑健康至关重要。 仇安琪教授表示:「随着人口老化加剧,阿兹海默症丶帕金逊症等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目前这些疾病尚未有根治方法。这项研究显示,长期控制体重有助於改善大脑健康。研究团队计划日後融入单一细胞多体学的方法,以探索影响大脑和身体健康的生物路径。」 仇教授的研究题为《长期肥胖影响成年人大脑形态丶功能连结及认知》(Long-term obesity impacts brain morphology,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d cognition in adults),已於《自然心理健康》(Nature Mental Health)期刊上发表。研究的肥胖指标丶大脑图像及认知能力数据皆取自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而该数据库汇集了来自超过50万名年龄40岁以上丶不同种族背景的参与者。

2025年4月7日

研究及创新

Photo 1

理大获潘乐陶慈善基金支持成立「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 推动创新方案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挑战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潘乐陶慈善基金慷慨捐助成立专注於全球气候变化的开创性策略研究院—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RICRI)。该研究院旨在成为全球领先的研究与发展机构,致力为城市与乡郊地区提供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理大今日於唯港荟酒店举办研究院成立典礼,同场并举办学术论坛,吸引近300名师生和专家出席。 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汇聚来自香港及中国内地顶尖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包括知名学府清华大学丶南京大学丶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多个政府部门与业界的合作夥伴。研究院将提供一个跨学科研究平台,构建高效协同的科学智库,达成「政丶产丶学丶研丶用」深度融合,为香港丶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於欢迎辞中表示:「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的成立,是理大应对气候变化迫切挑战的重要里程碑。这个具前瞻性的项目能够落实,有赖潘乐陶慈善基金的慷慨支持。潘博士是理大杰出校友丶大学院士,长期以来一直支持理大的发展,让我们能够为社会福祉作出重大贡献。」 潘乐陶慈善基金创办人兼理大院士潘乐陶博士於典礼上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社会各界必须携手合作,透过科研与创新技术,提升基础设施的韧性。我十分高兴能支持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的成立,期望研究院日後能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研究中心,聚焦城市与乡郊地区的气候适应型韧性基础设施,推动创新及政策交流,并为香港丶国家及全球社会制定基础设施的指引丶标准及最佳实践。」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先生在致辞中阐述了政府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制定的减碳策略及措施,以及加强气候适应能力和韧性的相关努力,同时强调在绿色科技与绿色金融领域取得的进展。他说:「建设具气候韧性的城市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保护我们的财产,更关乎保护我们的生命。在我们庆祝理大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成立之际,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建构一个具气候韧性的香港,为我们及我们的下一代缔造新的生态文明。」 研究院由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丶环境科学及技术讲座教授及高赞明可持续城市发展教授李向东教授出任院长,致力於以下四大研究方向,包括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丶城市基建与韧性丶乡村社区与灾害应对,以及气候适应政策与实施。 理大於成立典礼同场举办公开论坛,主题涵盖香港及周边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测丶基础设施的监测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丶发展和提升能源—建筑—交通—水多部门协同效应以增强城市韧性丶基於自然解决方案的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和水灾害管理丶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气候韧性研究丶以及智慧平台与韧性城市基础设施技术模组多个范畴。 为支持理大在智慧城巿及可持续能源的相关研究工作,潘乐陶慈善基金近年已助理大成立两所研究院—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SCRI)及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RISE),以及设立两个相关领域的励学教授席。最新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RICRI)的成立将进一步巩固理大在气候适应和基建韧性方面的科研实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将设立多个研究项目与基金,包括「韧性基础设施」研究基金(CRIRS)丶「韧性基础设施」访问学者计划(CRIF)及「韧性基础设施」杰出学人讲座(CRIDLS)。 更多关於研究院资料,请参考:https://www.polyu.edu.hk/ricri/ 潘乐陶博士表示期望研究院将达成「政丶产丶学丶研丶用」深度融合,推动相关科技的创新与交流,为香港丶国家及全球带来实质贡献。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先生在致辞中阐述了政府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制定的减碳策略和措施,以及加强气候适应能力和韧性的相关努力。 滕锦光教授表示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的成立,是理大应对气候变化迫切挑战的重要里程碑。 世界可持续发展科学院院长周晋峰博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先生祝贺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成立。 研究院由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丶环境科学及技术讲座教授及高赞明可持续城市发展教授李向东教授出任院长。 理大同场举办公开论坛,吸引数百位师生和专家出席。

2025年4月3日

活动

20250328 - Prof CHUNG Kwok-fai copy

媒体报导:理大高强钢技术推动香港建筑业转型

香港建筑业面临的挑战,如高昂成本、工人老化及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为了提升效率和安全,业界需迅速引入新技术,尤其组装合成法和轻量化设计,推动行业国际化发展。 香港各项大型基建,如将军澳跨湾连接路和北部都会区粉岭绕道东段,早已成功采用高强度钢材,成为全球的参考案例,展示了高强钢在实际工程中的潜力和价值。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NERC)香港分中心主任钟国辉教授在媒体访问中分享了如何利用高强钢技术,藉此提升香港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 理大CNERC专注研究高性能钢结构和组合结构技术,推动高强钢应用。钟教授指出,高强钢的轻量化设计不仅提升承重能力,还能减少材料消耗。以S690钢材为例,虽然成本较高,由于材料用量可半,有效抵消成本增加,带来长期经济效益。 CNERC不断与本地设计及建造公司合作,积极掌握新技术,持续创新,钟教授期待高强钢技术能扩展到更多基建项目,并引进至其他地区应用。理大继续促进建筑技术转型升级,利用纳米技术提高强度和耐腐蚀性,拓展全球市场至深海钻油台等海洋工程,为本港基建项目带来更多新机遇。   更多 理大成功研发超高强S960钢材应用的焊接技术 获香港首个公共工程项目采用  

2025年4月2日

其他

Photo 1

理大培育生物医药初创ABRAM 成为首家香港初创企业入选罗氏中国加速器

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学者联合创立的「亚伯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ABRAM)成功入选罗氏中国加速器(Roche Accelerator),为首家获选加入此着名创新孵化中心的香港初创企业。ABRAM为理大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培育初创,其研发的突破性药物ABarginase为肥胖症丶糖尿病和脂肪肝等相关代谢疾病提供理想治疗方案。入选罗氏中国加速器将有助加速ABarginase 的开发进程和临床应用,让全球更多病患者受惠。 ABRAM由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教授丶卢家骢慈善基金药物科学教授丶生命科学中心实验室主任梁润松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副教授沈秀媛教授联合创办,旨在进一步将团队合作研发的ABarginase产业化。 ABarginase是利用创新药物设计和先进蛋白质工程研发的新一代重组人类精氨酸酶长效制剂,以提供持续的治疗效果,增强疗效,同时减少给药频率。临床前数据显示,ABarginase 在显着减轻体重丶回复健康身体成分丶逆转胰岛素阻抗和减轻炎症方面具卓越潜力。因此,其特性可有效针对导致肥胖相关慢性疾病的根本原因,为代谢病提供崭新治疗方法。ABarginase凭突破性成果荣获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国际发明家协会最佳发明奖」及「评审团嘉许金奖」。 瑞士跨国企业罗氏(Roche)是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和体外诊断的领导者,致力於不断探索从前沿科学到疾病诊断与治疗药物的成果转化,在抗肿瘤丶免疫丶抗感染丶眼科丶神经科学丶心血管丶肾脏和代谢领域拥有差异化药物。罗氏中国加速器是罗氏全球首个自主建立并运营的加速器,为专注於制药丶诊断丶个体化医疗丶数字化及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的成员企业提供支持。「颠覆性创新」是罗氏中国加速器筛选成员的关键标准之一,少於5%申请者可成功入选。作为成员企业, ABRAM可获罗氏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资源,促进ABarginase 的临床开发,将此前沿疗法从实验室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 梁润松教授表示:「能成为首家香港初创企业入选罗氏加速器这个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我们团队莫大的荣誉,同时也肯定了理大和中大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相信,罗氏与ABRAM之间的战略合作,结合跨国制药公司的资源和香港的基础科研优势,将加速ABarginase的临床转化。」 沈秀媛教授表示:「ABRAM的目标与罗氏的愿景『先患者之需而行』同出一辙,罗氏中国加速器的指导和资源将大大提升我们的优势,让团队更好地将ABarginase带给数以百万计肥胖症患者,为他们带来新希望。」 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衷心祝贺ABRAM,并表示:「理大致力赋能科研人员和初创企业,以推动其科研成果转化丶开发具影响力的实际应用方案。ABRAM的成就证明了大学在推动科研创新的努力,也体现了跨校合作如何促进生物制药科技的发展。我们期待ABarginase能为全球医疗保健行业带来正面影响,亦会继续支持理大初创追求创新,开发更多拯救生命丶提升生活品质的科技,并推出市场,造福社群。」 理大积极培养创新和创业精神,栽培有志以创新解决方案应对社会问题的新一代企业家,透过独有的PolyVentures初创生态系统培育初创,并让它们在各个发展阶段,从教育丶研发构思,到孵化丶加速和融资,都得到全面支持。理大至今已培育超过 500 家初创企业,其中包括四家独角兽企业。

2025年4月1日

奖项及成就

20250212  Prof Yao Zhongping02

理大基于质谱的跨学科研究 解决科学基础与应用难题

由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姚钟平教授领导的跨学科团队,专注于质谱(MS)、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及多组学的研究。团队致力开发和应用基于质谱的方法,以解决化学、生物学、医学、食品科学及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问题。 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   分子数据存储 姚教授的团队正在研发用于数据存储的氨基酸序列。相比传统及其他新兴方法,这种序列技术具备更高的储存密度及更长的储存期限。通过指定不同的氨基酸代表不同的字节合,便可将数字信息的位元序列转换为氨基酸序列,这些序列可进一步被合成或表达为多肽或蛋白质,以实现数据存储。 在取回数据时,对承载数据的肽或蛋白质进行测序,并根据先前的指定,将获取的氨基酸序列转换为字节合,最后再进行译码得到原来的数据。 目前,团队已成功将一些文本和音频数据存储在多肽中,并通过LC-MS/MS测序成功将其读回。,此外,团队正积极研究如何用蛋白质进行数据存储,包括将数据存储在细菌和植物等物种之中。这项研究将数据存储与多肽合成、蛋白质工程及蛋白质组学联系起来,为这些领域开创全新的发展机遇。   蛋白质动态构象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姚教授的团队运用氢/氘交换质谱、原态质谱、离子迁移质谱及分子动态仿真等技术,来研究蛋白质动态构象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信息往往难以透过传统技术获得。 目前,团队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包括: 研究β-内酰胺酶的动态构象及其与抗生素和抑制剂的相互作用,以及SARS-CoV-2蛋白质与ACE-2、抗体及抑制剂的相互作用等。.   分子组装与识别 质谱技术具备快速且灵敏的特点,并能提供不受溶剂或其他物质干扰的气相环境,使其成为获取分子组装与识别内在特性的理想工具。 姚教授正在使用串联质谱、离子迁移质谱及分子建模技术,以深入了解生物分子(特别是在金属离子协调下)如何进行组装,探讨基本分子的手性识别如何被诱导及传播,并开发新的异构体区分方法,包括药物的手性识别。   疾病与生物运作机制寻找生物标记物 理大团队致力运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脂质组学技术来研究生物与临床样本,以了解生物学中的基本运作机制并寻找疾病的生物标记物。例如,透过与香港科技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团队郭玉松教授合作,团队成功利用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系统性地揭示了运送蛋白如何被分拣并进入囊泡进行运输。   食品安全 团队致力应用并开发质谱技术,以鉴定食用油、葡萄酒及草药等食品。例如,团队积极寻找方法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包括根据MALDI-MS技术开发出快速分析食用油的方法,以及地沟油筛查方法,建立食用油的质谱数据库,并开发了快速定量分析调和油的方法。团队更与香港特区政府合作,制定了香港油炸用油的使用指引,并已在香港公布执行。  

2025年4月1日

研究及创新

20250328 - EU Hong Kong Research Cooperation Co-funding_Artboard 2

理大数理研究获欧盟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合作计划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国际科研合作,探索创新研究项目。理大一项数理研究项目,凭藉其世界级的科研潜力,获得欧盟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合作计划的支持。 由理大应用数学系教授、研资局研究学者李步扬教授带领的项目,名为「几何有限元法」,与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胡凯博博士合作,获欧盟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合作计划支持,获资助约港元43万,为期54个月。 张量值偏微分方程(PDEs)在曲面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并在非线性弹性、广义相对论、计算机图形学以及微分几何与拓扑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该研究旨在通过发展内在张量有限元方法和先进的数值分析技术,为流形上的张量值偏微分方程,特别是内在几何流如里奇-哈密顿流(Ricci flow)——微分几何与拓扑中的基本工具,构造稳定、高效且高精度的数值格式。 李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将对数值逼近方法进行严格的理论分析,包括稳定性、收敛性和误差估计。研究成果预计将推动流形上偏微分方程的数值分析发展,并促进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 李教授的研究重点在于为物理、工程和几何模型中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研发高效计算方法,并对数值近似的稳定性和收敛性进行严格分析。欧盟与香港研究资助局研究合作计划接受在食品、农业、与农业食品相关的生物技术、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研究项目申请及交流项目申请,旨在推动欧盟与香港学者在两地共同关注的领域上合作,以取得世界级的科学成果,并资助香港研究人员参与在欧盟「欧洲地平线」框架下的合作研究项目。

2025年3月31日

奖项及成就

Photo 1

理大与中信集团携手成立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 促进前沿技术产学研协作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集团)昨日签署框架协议,探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创新,透过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创新发展及加速科研成果落地,助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双方亦达成协议,正式成立「香港理工大学 – 中信集团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推进校企之间的创新合作。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女士及数字政策办公室副数字政策专员(数字基建)张宜伟先生出席框架协议签署及揭牌仪式。在张曼莉女士丶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丶中信集团董事长奚国华先生及总经理张文武先生的见证下,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中信集团副总经理王国权先生代表双方签署框架协议。滕锦光教授及奚国华先生随即为「香港理工大学 – 中信集团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进行揭牌仪式,标志着实验室正式成立。 此外,在滕锦光教授丶赵汝恒教授丶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钻开教授丶奚国华先生丶张文武先生丶王国权先生及中信集团科技与数字化部总经理赵磊先生的见证下,理大应用数学系讲座教授陈小君教授亦分别与中信集团旗下四间子公司,包括中信重工丶中信国际电讯丶中信泰富特钢及中信银行的代表,签署三项合作协议及一项合作意向书。 张曼莉女士致辞中表示:「中信集团作爲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理大作爲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双方在人工智能领域均拥有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产业应用场景。此次双方合作共建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必将爲香港科创建设注入新活力,发挥香港『背靠祖国丶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打造一个具有世界级水准的『産学研企 』一体化创新平台,推动基础研究丶技术开发与産业转化的无缝对接。人工智能是香港全力发展的关键产业,特区政府更高度重视,通过多项措施推动发展及引导更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和投资於人工智能等策略性产业,我们亦将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促进人工智能的上游研发与中下游应用场景开拓。」 滕锦光教授表示:「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理大今年一月成立『计算机及数学科学学院』,进一步深化数智科技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并将成立『香港理工大学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我们很荣幸能与中信集团合作,在香港成立首个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这不仅是对理大科研实力的认可,更是双方优势互补丶合作共赢的良好开端,既能为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挥积极作用,亦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大的创新动力。」 奚国华先生表示:「中信香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和人工智能数智创新联合实验室成立,不仅标志着中信和理大校企合作迈出了新步伐,更爲中信集团创新发展增添了新动能,爲推动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对於中信集团与理大未来合作,奚国华先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共促科技研发攻关,二是共育高端创新人才,三是共建繁荣合作生态。」 理大与中信集团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涵盖人工智能丶具身智能丶工业智能丶金融科技丶数据优化和数字转型的前沿科技探索,积极培育工程和研究人才,推动学术交流,实现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 在滕锦光教授(後排左三)丶赵汝恒教授(後排左二)丶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钻开教授(後排左一)丶奚国华先生(後排右四)丶张文武先生(後排右三)丶王国权先生(後排右二)及赵磊先生(後排右一)的见证下,理大应用数学系讲座教授陈小君教授(前排中)亦分别与中信集团旗下四间子公司,包括中信重工丶中信国际电讯丶中信泰富特钢及中信银行的代表,签署三项合作协议及一项合作意向书。 一众政府丶理大及中信集团代表合照。

2025年3月28日

研究合作

1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到访理大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光机所)、上海市人才工作局以及各相关单位代表于3月26日到访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就科研创新、人才培育及产学研融合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携手推进沪港合作。   访问期间,理大举行了隆重的「中国激光杂志社香港分社」揭牌仪式。由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及中国激光杂志社香港分社社长赖溥祥教授、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及中国激光杂志社香港分社秘书长张阿平教授、上海光机所副所长冷雨欣教授、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编辑王晓峰博士,以及《Advanced Photonics》杂志编辑部主任张毓青女士共同揭牌,标志着内地与香港在光学领域合作迈进新的里程碑。   随后的交流会上,赵教授对来访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理大一直重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育。作为「中国激光杂志社香港分社」的依托单位,理大将充分发挥其学术优势,深化沪港协同,为光学领域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市人才工作局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徐慧女士表示,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沪港合作,并期待双方在更多领域拓展合作空间。   此外,冷教授详细介绍了上海光机所的科研方向与成果,而理大多名教授也分享了各自在超精密加工、光子学材料及技术、生物光子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示理大的卓越成就。   会后,代表团还参观了理大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光子技术研究院,实地考察了微米级加工设备及光子技术的前沿科研技术。此次访问增进了双方了解,为未来理大与上海各方在科研、人才培育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3月27日

研究合作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