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News1

媒体报导:理大博士生3D打印蚝礁助复育 荣获2025年James Dyson Award香港区大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博士生陈德强先生凭借其创新研究以3D打印模块蚝礁,荣获2025年James Dyson Award香港区大奖。研究旨在应对本地蚝礁衰退问题,同时提升海洋生物多样性。该发明将晋身James Dyson Award的国际赛事,有机会赢得3万英镑奖金。 获奖项目名为Reef of Hope「希望之礁」,采用创新的拓扑结构设计,并使用加入蚝壳碳酸钙的打印基材,以助修复蚝礁。过去数十年,由于污染、过度捕捞及城市发展的影响,全球已有超过85%的蚝礁消失。 「希望之礁」的突破性设计和技术,支持海洋生态的持续发展。其创新拓扑结构,采用弯曲且多孔的几何形状,不仅提升了水流中的稳定性,也提高物料使用效率,并优化水流动态。 该计划已于香港水域进行实地测试,展现显著的环境效益。蚝类附着率比传统方法高出三倍。仅一个月内,这人工礁体已明显提升当地生物多样性,吸引虾、小蟹、幼鱼及海藻类等多种生物聚居。 更多信息 : Reef of Hope – AR for Oyster Reef Restoration                  MediaOutReach    

2025年9月12日

研究及创新

Sustainability lecture - Photo 11

Sustainability Lecture Series Shines at ReThink HK

仅提供英文版本

2025年9月11日

活动

1

理大协办第二届GTI数智香江国际论坛 推动香港成为全球AI与6G创新枢纽

由GTI主办,中国移动与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等机构联合承办的第二届GTI数智香江国际论坛,于9月9日至10日在香港隆重举行。论坛吸引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500余位企业高层、学术界顶尖专家及青年创新人才,围绕人工智能(AI)前沿技术、创新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交流,彰显香港作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独特地位。 在9日主论坛上,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以「共促AI发展,弥合智能鸿沟」为主题发表致辞。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依赖技术突破,更需关注其包容性与普惠性。理大已与众多领先企业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推动AI技术的实际落地与产业创新,携手促进资源开放、能力共享和生态共建,致力于让AI技术真正赋能千行百业,惠及全球社会。 论坛期间,中国移动与GTI联合发布了「AI+全球产学研生态合作倡议」及「AI原生6G开放测试平台—香港节点」两项重要举措。理大作为首批参与并成为合作伙伴的香港地区高等院校,旨在构建全球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AI与6G等前沿技术的标准制定、测试验证与产业化应用,为全球AI协同发展蓝图注入新动能。理大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时装及纺织学院教授黄咏恩教授担任特邀嘉宾出席发布仪式。 10日,GTI论坛「分论坛三:网智融合」于理大举行,吸引逾200位来自不同界别的专业人士和科研专家参与。理大人工智能讲座教授、深圳研究院院长张成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理大致力推动AI技术的前沿研究与产业应用,积极搭建跨学科协作平台,鼓励科研人员合作解决AI在复杂实际应用环境中的关键难题。 理大计算器与数学科学学院暂任院长陈长汶教授以「AI驱动的6G语义通讯」为题作主题演讲,提出通过轻量化SGG(Scene Graph Generation)算法,实现物联网终端前端视频语义解析,并在网络不稳定环境下高效传输关键信息,有助于构建低碳算力网络、突破物联通讯瓶颈,为6G时代的智能网络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分论坛还邀请了香港大学刘元伟教授、马来西亚大学Saaidal Razalli Bin Azzuhri教授、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董颖工程师、爱立信Bo Hagerman先生、诺基亚白瑞先生等多位国际知名专家演讲,分享AI与6G融合创新的进展与应用实践。 GTI是在2011年由多个国际电讯营运商发起的国际合作平台,至今已汇聚六大洲6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全球营运商和合作伙伴,覆盖。本次GTI数智香江国际论坛以「开放、共享、合作,共促 AI 发展」为主题,共同推动 AI 科研应用、产业数智化转型。  

2025年9月10日

活动

20250725 - Prof CS POON-01

半湿式碳化:转化建筑废料为可持续资源

香港的高楼大厦每日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虽然部分会用于填海,最终仍有许多废物流落至堆填区。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Michael Anson教授暨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杰出研究教授潘智生教授,致力推动建筑废料循环再造,开发崭新的半湿式碳化技术,转化废料成具价值的建筑骨料,并在香港推广可持续的建筑方法。  回收混凝土不仅让大量本应倾倒堆填区的废料重生,还有助减少碳排放。制作再生混凝土骨料(RCA)为这项回收工作的核心。天然骨料通常占新建筑混凝土体积的60%-80%,虽然RCA可作替代品,但其孔隙率与吸水率高于天然骨料,容易损害新混凝土的强韧度及耐久度,因此难以广泛采用。   为了解决这些不足,理大研究人员聚焦碳化技术,即以二氧化碳与RCA中的含钙相反应形成碳酸钙,从而改善骨料的性能。除了提高RCA的性能,碳化技术还提供永久封存二氧化碳的途径,切合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    传统上有两种主要的碳化技术:半干式碳化与湿式碳化。半干式碳化以水蒸气为反应介质,通常在高湿条件下(50-100%相对湿度)进行。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但反应速度较慢,数天之后碳化程度才能达到10%到20%之间。半干式碳化过程中的水分有限,限制了二氧化碳与钙离子的扩散,因而阻碍碳酸钙形成。 相比之下,湿式碳化是将RCA浸入液态水之中,促进更快更完整的反应。水固比是其中的关键参数,通常在5到100之间,确保有效碳化所需的足够水分。湿式碳化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达到10%到20%的碳化程度。  然而,这项技术并非毫无缺点,过程中要输入大量的水之余,亦涉及消耗大量能源的干燥、过滤和洗涤等事前与事后处理步骤。这些条件难以使其作大规模实践,也会引起水消耗及废水管理的问题。 潘教授与团队提出更实用和可持续的方法,遂于《水泥及混凝土研究》(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期刊中发表创新的半湿式碳化方法。该技术利用细水雾在RCA的固液接合处促成碳化反应,弥合了传统半干式与湿式碳化之间的差距。    半湿环境会在RCA表面形成一层水薄膜,它受空间局限,且有效促进碳化反应。惊人的是,该过程可在30分钟内使RCA达到10.6%的碳化度,与湿式碳化下RCA的30分钟碳化度十分接近,甚至更胜一筹。    半湿式碳化还能使RCA减少3.6%的吸水率及20%的孔隙率,两者对于提高RCA在建筑应用的质量与耐用度十分重要。   该方法另一关键创新之处,就是使用碳酸氢钠作为催化剂。分子动力学模拟证实加入碳酸氢钠可创造一个弱碱性环境,从而降低二氧化碳形态转化的自由能垒。这种环境有利于二氧化碳快速转化为碳酸盐离子,加速整个碳化过程。  半湿式碳化和湿式碳化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几个重要区别。虽然在初始阶段,这两种方法能达到相近的碳化程度,但半湿式技术在水使用与能源消耗方面,明显更具有效率。此外,半湿式过程也会影响RCA中的硅酸盐相演化,增强处理过后的RCA反应性,并使RCA在新混凝土中黏合得更好。    总而言之,半湿式碳化技术展示了再生混凝土骨料,对可持续应用的显著进步。该方法结合了高碳化效率、最少的水消耗与简化处理,解决了现有碳化策略的主要局限。以碳酸氢钠作为催化剂,可增强化学反应,提供实用的工业二氧化碳捕获与应用途径。因应建筑行业寻求减少环境足迹,采用半湿式碳化技术可将混凝土废物从负担转化为宝贵资源,对材料回收和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源: Innovation Digest   

2025年9月10日

研究及创新

1

理大代表参与第八届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

以「Sky Link:面向未来的可持续航空」为主题的第八届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于9月8日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开幕,聚焦新能源飞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航空运输体系变革等专题,吸引来自各国家和地区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客户、行业协会等合作单位逾500名专家学者参与。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航空工程讲座教授 、中国商飞 –香港理工大学大飞机研究院(大飞机研究院)院长温志涌教授,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钟思阳教授 ,理大研究及创新事务处代表和大飞机研究院等代表受邀出席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并在开幕式、科技创新与青年人才论坛、低空经济主题研讨会等专题活动现场,与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阿联酋哈利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航空学会等机构代表深入交流,探讨未来合作机遇。 中国商飞—香港理工大学大飞机研究院 中国商飞—香港理工大学大飞机研究院成立于2024年11月,结合理大在航空工程及数字技术方面的专长,以及中国商飞在飞机制造与运营方面的丰富经验,大飞机研究院致力于推动大飞机技术的发展、创新与应用,支持国家航空产业的战略目标。 目前,大飞机研究院加紧推动数字智能制造、预测性维护、运营优化及可持续回收解决方案等重点领域的科研项目合作。通过在科研合作、专利申请、联合发表以及研究生培训等方面的协同合作,理大和中国商飞致力提升中国大飞机的竞争力、可靠性与可持续发展,并巩固香港在国家及全球航空航天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2025年9月8日

活动

Photo 1

理大与李宁公司共建联合运动科学研究中心 推动运动健康创新及产业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李宁公司)今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李宁—香港理工大学联合运动科学研究中心」。双方将联合开展运动科学与人体工学相关研究,推动高性能体育用品的创新设计与优化,培養运动科学及体育技术人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运动健康领域的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李宁品牌创始人、集团董事长李宁先生见证下,理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及李宁集团副总裁、首席运动官洪玉儒先生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立「李宁—香港理工大学联合运动科学研究中心」。 滕锦光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于体育人才培養、科研创新和技术转化,其中理大高等研究院辖下的体育科技研究院以跨学科运动科学研究为基础,持续为体育领域提供先进解决方案。此次成立的研究中心将整合理大的科研实力与李宁公司的市场经验,推动运动科学与体育科技创新,为行业和社会带来积极影响,亦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品質发展贡献力量。」 李宁先生表示:「基于运动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创新,既是运动品牌实现研发升级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中国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香港理工大学在运动科学研究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擁有国际顶尖的科研实力和卓越的学术影响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发挥李宁公司在行业趋势理解、产业实践经验以及体育与市场资源方面的优势,与香港理工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推进运动科学前沿领域的探索研究,共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李宁—香港理工大学联合运动科学研究中心」由理大体育科技研究院及李宁公司联合营运,未来将携手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首任中心协调员为理大体育科技研究院院长、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系主任及生物力学讲座教授张明教授,以及李宁公司运动科学研究中心田野教授。 中心将开展运动科学及人体工学相关的基础研究,聚焦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表现、青少年运动特征及肌肉关节健康、女性运动特征等课题,并支持新一代高性能体育用品的创新设计、功能验证与优化。双方将携手培養运动科学与体育技术领域的科研与工程人才,以及推动产学研结合,提升运动健康领域的科技应用和产业转化能力,实现协同创新。 理大将发挥学术优势,协助科研人员、体育专家和业界人士组成专业团队开展相关研究。李宁公司亦会运用其丰富产品研发、市场需求及用户回馈等资源,为研究项目提供实践方向,支持其顺利开展。

2025年9月8日

研究合作

image-2000x1050 (98)

理大协办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

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以「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利用」为题,于9月4日至5日在安徽合肥隆重举行。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大使、国际组织领袖、航天机构代表,以及科研院所专家逾400人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小行星探测、防御及地外资源开发利用等前沿问题。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作为此次盛会的协办单位之一,在会议期间组织了「行星科学探测分论坛暨与港澳科学家交流研讨会」。理大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在分论坛致辞表示,理大十分重视在深空探测领域的科研投入与跨界合作,科学家团队多年来深耕于月球、火星、小行星探测、航天器导航与控制等领域的科研,并在多个国家级和国际性重大任务中作出了切实贡献。期望与港澳、内地、以及国际的科研团队,在深空探测等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 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副主任、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波教授主持分论坛,并介绍理大的深空探测研究与展望。此前,理大正式加入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为学会成立之后的首批会员单位,吴波教授代表学校在大会开幕式上领取会员证书。 为进一步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大代表团将于9月29日至10月3日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第76届国际宇航大会,并设立展位,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将于9月30日举办「理大国际太空友谊交流会」,邀请全球航天研究人员、专家和企业家交流及分享,探讨未来合作机遇,诚邀各界合作伙伴报名参与活动。  

2025年9月5日

活动

Photo 1

理大与金川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携手推动有色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川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推动有色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双方将聚焦镍丶铜丶钴及稀贵金属的绿色低碳发展及新材料开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展开深度産学研合作,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签署仪式早前(8月21 日)於理大校园举行。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及金川集团董事长阮英先生见证下,理大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及金川集团国际业务总监程永红先生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随後,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材料技术讲座教授林建国教授介绍双方合作情况。 滕锦光教授表示:「作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行业领军企业,金川集团在科研创新和综合实力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理大期待以此次签约爲契机,充分发挥自身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及金川集团的産业资源和行业经验优势,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进行业实现高效绿色生産的目标,并爲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注入新动能。」 阮英先生表示:「理大作爲全球百强高校,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爲香港丶国家乃至全球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希望依托理大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结合金川集团在有色金属冶炼丶新能源丶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战略布局,共同探索産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金川集团愿与理大深化合作,在前沿技术研发丶高端人才培养等领域携手共进,爲行业技术进步及建设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贡献更大力量。」 理大及金川集团将秉持「立足长远丶优势互补丶资源共享丶互惠共赢」的原则,在平台建设丶科技攻关丶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金川集团代表团此行亦到访理大工程学院进行深入交流,并参观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丶三维打印技术中心实验室和工业中心。

2025年9月5日

研究合作

2025U31

理大创新技术精准量度人体组织变形 提升运动及医疗压缩服装紧身度与效能

服装设计为实现最佳的称身度与舒适度,必须考虑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软组织的变形情况,这也是设计运动与功能性医疗服装的一大挑战。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成功研发出创新的人体测量技术,能有效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以提升压缩服装的性能和设计。 理大时装及纺织学院副院长及教授叶晓云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运用糅合图像识别演算法的创新人体测量学方法,系统化地测量人体组织变形情况,有效降低因动作造成的测量误差。团队亦以弹性理论及应力函数方法为基础,运用弹性力学的Boussinesq解和应力函数构建了一个可以预测人体组织变形的分析模型。值得注意的是,该项创新技术能够透过图像识别演算法,准确量化人体在动态状态下组织变形的情况,解决长久以来紧身运动服和可穿戴式装置服装设计时面对的技术挑战。 若变形测量不够精准,尤其是运动过程中,往往会导致服装不称身,并令其功能大打折扣。这项创新技术能有效减少因运动产生的伪影,并建立系统化的分析框架,有效关联服装压力与组织反应,这对可穿戴式装置的生化功效至关重要。 人体软组织变形直接影响服装外观丶舒适度丶功能性,以及生理机能如血液流动与肌肉支撑等关键因素。研究团队结合力学性能测试,能准确地预测组织变形情况。根据人体扫描测量数据的验证结果显示,在静态条件下偏差不超过1.15毫米,而在动态条件下偏差则在2.36毫米之内。此测量方法非常精准,准确反映软组织的变形情况,为服装设计师提供可靠数据。 叶晓云教授指出:「我们研发的技术特别适用於各类压缩服装,例如紧身裤等运动服装,以及压缩袜和手术後使用的功能性医疗服装等。透过分析模型,还可以依据不同服装类型,调整材料的机械性能与周长尺寸等参数。」 研究选取了不同材料力学性能丶版型设计及周长尺寸的紧身运动裤作为实验样本。研究结果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分析方法,成功建立了材料特性与服装称身度及性能之间的关联。该技术框架不仅推动了可穿戴应用生物力学模拟技术的发展,亦为提升运动服装人体工程学提供了实用工具。透过数据驱动的压缩服装设计,能有效提升运动表现,同时降低肌肉骨骼损伤的风险。 这项创新技术实用性及成本效益兼备,能为服装产业带来深远的转化潜力。由於技术可整合到现有的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系统中,能有效简化原型设计,并减少对反覆试验的依赖。透过量化个别的组织反应,辅助个人化服装设计,特别适用於因应特定患者需求而度身订造的医用压缩服装。此外,图像工具亦可以减少对高成本动作捕捉系统的依赖,因此该技术十分适合中小型企业使用。 这项研究题为「准确评估组织变形的创新人体测量技术」(A novel anthropometric method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issue deformation),已於《生物工程及生物技术前沿》(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学术期刊发表。 这项突破性技术充分凸显理大在跨学科转化研究的雄厚实力,能有效融合时装丶生物力学丶材料科学丶电子计算学及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专长,以解决紧身运动服和可穿戴式装置服装设计的实际难题。

2025年9月3日

研究及创新

20250902 - IASSAR Early Achievement Research Award-01

理大学者荣获 IASSAR学术成就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年轻学者以卓越研究引领科研前沿推动影响力,并享誉国际。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副教授董优教授,在由国际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学会(IASSAR)于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会议」(ICOSSAR 2025)上,获颁发「早期学术成就奖」。 董教授的研究旨在推动新一代工程系统的发展,使其更具适应性、韧性及可持续性。研究融合数据科学、机器人技术及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为应对恶化、环境灾害及气候变化等挑战,提出多项创新科研成果。 董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专注于开发数据驱动的计算模型、检测与维护机器人、物理引导的深度学习技术,以及数位分身支援的智能维护策略等。其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关键系统,包括土木基础设施、能源系统(如风力发电机及电力网络)、交通网络、网络物理系统,以及相互依存的基础设施系统。 了解更多董教授的研究成就: 理大研究促使沿海基建适应气候变化 获法国国家科研署与研资局合作研究计划支持 CEE Member Secured RGC Collaborative Research Fund (CRF) 2024/25 IASSAR是目前工程可靠性领域最权威的国际学术组织,致力推动工程分析与设计中的安全、风险与可靠性等科学原则研究与应用。 每四年举行一次的ICOSSAR大会,在各大洲之间轮流举办,旨在为全球学者提供交流最新发展与创新成果的平台,是该领域中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国际学术会议,自1969年迄今已举办了14届。 来源∶Prof. You Dong Received IASSAR Early Achievement Research Award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2025年9月3日

奖项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