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半湿式碳化:转化建筑废料为可持续资源

2025年9月10日

研究及创新

香港的高楼大厦每日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虽然部分会用于填海,最终仍有许多废物流落至堆填区。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Michael Anson教授暨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杰出研究教授潘智生教授,致力推动建筑废料循环再造,开发崭新的半湿式碳化技术,转化废料成具价值的建筑骨料,并在香港推广可持续的建筑方法。 

回收混凝土不仅让大量本应倾倒堆填区的废料重生,还有助减少碳排放。制作再生混凝土骨料(RCA)为这项回收工作的核心。天然骨料通常占新建筑混凝土体积的60%-80%,虽然RCA可作替代品,但其孔隙率与吸水率高于天然骨料,容易损害新混凝土的强韧度及耐久度,因此难以广泛采用。
 
为了解决这些不足,理大研究人员聚焦碳化技术,即以二氧化碳与RCA中的含钙相反应形成碳酸钙,从而改善骨料的性能。除了提高RCA的性能,碳化技术还提供永久封存二氧化碳的途径,切合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 
 
传统上有两种主要的碳化技术:半干式碳化与湿式碳化。半干式碳化以水蒸气为反应介质,通常在高湿条件下(50-100%相对湿度)进行。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但反应速度较慢,数天之后碳化程度才能达到10%到20%之间。半干式碳化过程中的水分有限,限制了二氧化碳与钙离子的扩散,因而阻碍碳酸钙形成。

相比之下,湿式碳化是将RCA浸入液态水之中,促进更快更完整的反应。水固比是其中的关键参数,通常在5到100之间,确保有效碳化所需的足够水分。湿式碳化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达到10%到20%的碳化程度。 
然而,这项技术并非毫无缺点,过程中要输入大量的水之余,亦涉及消耗大量能源的干燥、过滤和洗涤等事前与事后处理步骤。这些条件难以使其作大规模实践,也会引起水消耗及废水管理的问题。

潘教授与团队提出更实用和可持续的方法,遂于《水泥及混凝土研究》(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期刊中发表创新的半湿式碳化方法。该技术利用细水雾在RCA的固液接合处促成碳化反应,弥合了传统半干式与湿式碳化之间的差距。 
 
半湿环境会在RCA表面形成一层水薄膜,它受空间局限,且有效促进碳化反应。惊人的是,该过程可在30分钟内使RCA达到10.6%的碳化度,与湿式碳化下RCA的30分钟碳化度十分接近,甚至更胜一筹。 
 
半湿式碳化还能使RCA减少3.6%的吸水率及20%的孔隙率,两者对于提高RCA在建筑应用的质量与耐用度十分重要。
 
该方法另一关键创新之处,就是使用碳酸氢钠作为催化剂。分子动力学模拟证实加入碳酸氢钠可创造一个弱碱性环境,从而降低二氧化碳形态转化的自由能垒。这种环境有利于二氧化碳快速转化为碳酸盐离子,加速整个碳化过程。 

半湿式碳化和湿式碳化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几个重要区别。虽然在初始阶段,这两种方法能达到相近的碳化程度,但半湿式技术在水使用与能源消耗方面,明显更具有效率。此外,半湿式过程也会影响RCA中的硅酸盐相演化,增强处理过后的RCA反应性,并使RCA在新混凝土中黏合得更好。 
 
总而言之,半湿式碳化技术展示了再生混凝土骨料,对可持续应用的显著进步。该方法结合了高碳化效率、最少的水消耗与简化处理,解决了现有碳化策略的主要局限。以碳酸氢钠作为催化剂,可增强化学反应,提供实用的工业二氧化碳捕获与应用途径。因应建筑行业寻求减少环境足迹,采用半湿式碳化技术可将混凝土废物从负担转化为宝贵资源,对材料回收和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源: Innovation Digest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