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半濕式碳化:轉化建築廢料為可持續資源

2025年9月10日

研究及創新

香港的高樓大廈每日都會產生大量的建築垃圾,雖然部分會用於填海,最終仍有許多廢物流落至堆填區。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Michael Anson教授暨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傑出研究教授潘智生教授,致力推動建築廢料循環再造,開發嶄新的半濕式碳化技術,轉化廢料成具價值的建築骨料,並在香港推廣可持續的建築方法。 

回收混凝土不僅讓大量本應傾倒堆填區的廢料重生,還有助減少碳排放。製作再生混凝土骨料(RCA)為這項回收工作的核心。天然骨料通常佔新建築混凝土體積的60%-80%,雖然RCA可作替代品,但其孔隙率與吸水率高於天然骨料,容易損害新混凝土的強韌度及耐久度,因此難以廣泛採用。
 
為了解決這些不足,理大研究人員聚焦碳化技術,即以二氧化碳與RCA中的含鈣相反應形成碳酸鈣,從而改善骨料的性能。除了提高RCA的性能,碳化技術還提供永久封存二氧化碳的途徑,切合全球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 
 
傳統上有兩種主要的碳化技術:半乾式碳化與濕式碳化。半乾式碳化以水蒸氣為反應介質,通常在高濕條件下(50-100%相對濕度)進行。這種方法相對簡單,但反應速度較慢,數天之後碳化程度才能達到10%到20%之間。半乾式碳化過程中的水分有限,限制了二氧化碳與鈣離子的擴散,因而阻礙碳酸鈣形成。

相比之下,濕式碳化是將RCA浸入液態水之中,促進更快更完整的反應。水固比是其中的關鍵參數,通常在5到100之間,確保有效碳化所需的足夠水分。濕式碳化可以在幾個小時內,達到10%到20%的碳化程度。 
然而,這項技術並非毫無缺點,過程中要輸入大量的水之餘,亦涉及消耗大量能源的乾燥、過濾和洗滌等事前與事後處理步驟。這些條件難以使其作大規模實踐,也會引起水消耗及廢水管理的問題。

潘教授與團隊提出更實用和可持續的方法,遂於《水泥及混凝土研究》(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期刊中發表創新的半濕式碳化方法。該技術利用細水霧在RCA的固液接合處促成碳化反應,彌合了傳統半乾式與濕式碳化之間的差距。 
 
半濕環境會在RCA表面形成一層水薄膜,它受空間侷限,且有效促進碳化反應。驚人的是,該過程可在30分鐘內使RCA達到10.6%的碳化度,與濕式碳化下RCA的30分鐘碳化度十分接近,甚至更勝一籌。 
 
半濕式碳化還能使RCA減少3.6%的吸水率及20%的孔隙率,兩者對於提高RCA在建築應用的品質與耐用度十分重要。
 
該方法另一關鍵創新之處,就是使用碳酸氫鈉作為催化劑。分子動力學模擬證實加入碳酸氫鈉可創造一個弱鹼性環境,從而降低二氧化碳形態轉化的自由能垒。這種環境有利於二氧化碳快速轉化為碳酸鹽離子,加速整個碳化過程。 

半濕式碳化和濕式碳化的對比分析,指出了幾個重要區別。雖然在初始階段,這兩種方法能達到相近的碳化程度,但半濕式技術在水使用與能源消耗方面,明顯更具有效率。此外,半濕式過程也會影響RCA中的矽酸鹽相演化,增強處理過後的RCA反應性,並使RCA在新混凝土中黏合得更好。 
 
總而言之,半濕式碳化技術展示了再生混凝土骨料,對可持續應用的顯著進步。該方法結合了高碳化效率、最少的水消耗與簡化處理,解決了現有碳化策略的主要局限。以碳酸氫鈉作為催化劑,可增強化學反應,提供實用的工業二氧化碳捕獲與應用途徑。因應建築行業尋求減少環境足跡,採用半濕式碳化技術可將混凝土廢物從負擔轉化為寶貴資源,對材料回收和緩解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資料來源: Innovation Digest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