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DrTerenceLau p1

理大食品安全联盟召集人获食品安全国际领袖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食品安全联盟(FSC)作为香港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安全组织,其召集人刘乐庭教授一直带领FSC积极推广食品安全及质量的重要性。今年,刘教授获国际食品保护协会(IAFP)颁发2021年度食品安全国际领袖奖, 以表扬其贡献。IAFP于1911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成立,于全球50个国家拥有超过4000个会员。 提升全球认受性和促进合作 FSC 在2015 年由刘教授创立,现时拥有 70 家公司会员,为香港和中国内地首个及目前唯一一个非政府组织获任为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观察员。作为IAFP的香港分会,FSC致力推动IAFP “提升全球食品安全”的使命。这亦促成DISH 环球食品安全及质量中心 (DISH) 的成立。该中心是由四个经济体系共同建立的平台,旨在促进欧洲 - 香港 / 中国以至亚太区的食品安及质量方面的合作。 带领技术发展、教育和研究 刘教授在分子生物学和食品安全方面拥有20多年的经验,其专业知识涵盖食品和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的检测、转基因生物 (GMO)、食品过敏原、食品认证,及通过分子诊断和跨学科方法进行的各种研究(结合工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带来创新、智能应用。刘教授亦负责管理一项耗资 1000 万欧元的「地平线2020计划」(Horizon 2020)中欧合作项目EU-China-Safe,而理大是香港唯一一所参与此项目的大学。刘教授参与制定5项转基因和禽流感病毒检测的中国国家标准,并为多项专利的共同发明者和多篇同行评审科学论文的共同作者,亦组织不同的国际食品会议。 “我深切感谢 IAFP 以及我的提名人、支持者和赞助这个奖项的Food Safety Net Services。食品安全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议题,而且自疫情开始,每天都出现各种挑战,导致全球食品供应链产生变化,因此我们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我期待与各专家携手合作,为世界带来更安全的食品供应。”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客座教授、FSC 召集人刘教授表示。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FSC 指导委员会成员黄永德教授表示:“通过全球合作促进食品安全在质量方面的进步,是理大的一个战略重点。这次IAFP颁发的奖项是对刘教授在该领域的奉献作出重大认同,我们感谢刘教授致力将理大在食品安全和质量方面的贡献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理大将继续支持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以造福国家及全球社会。” 此奖项于7月18 日至 21 日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举行的IAFP 2021年会期间颁发。 请按此浏览更多相关信息。 请按此浏览IAFP 新闻稿发布。

2021年7月28日

奖项及成就

理大代表获邀为大舜基金智囊团成员

理大创新及科技发展处经理廖铭杰十分荣幸被邀请成为大舜基金智囊团成员。大舜基金于2011年5月12日举行成立典礼,并于同日正式获税务局批准注册成为政府认可慈善团体。本着服务香港的精神,专业理性讨论社会,经济,民生等范的议题,我们坚持中肯,客观及专业的态度,大舜基金拥有92名学者和最有成就的知识分子担任顾问和630多名智囊团成员。

2021年5月6日

其他

20210127

理大食品安全联盟举办第五届亚太食品安全国际会议 - 迈向更安全的全球食品供应

2009首尔 >> 2011墨尔本 >> 2013台北 >> 2016槟城 >> 2021香港 (虚拟会议) 请按此浏览会议报告。 作为国际食品保护协会(IAFP)的香港分会,食品安全联盟(FSC)于2021年1月27日至28日举办第五届亚太食品安全国际会议(APFSIC)。APFSIC为IAFP的亚太区会议系列的一站,汇集来自全球业界、学术界、研究机构、政府、超国家机构以及学生等超过80位讲者及400 位与会者,组成强大的网络,提供两日全面、具启发性和教育性的知识、最佳实践、以及地区和全球食品安全及质量方面的最新动态。 第一日的主题及全会演讲涵盖了COVID-19和食品安全、FDA的智能食品安全新时代、香港最新法规的发展、促进食品安全文化、食品供应链分析引申的公共卫生风险管理、从动物健康和人畜共患病角度看食品安全、智能技术与创新、通过食品包装控制COVID-19传播、超国家级别应对COVID-19和大流行后时期的措施,以及IAFP区域分会在加强合作伙伴关系方面的积极讨论。 第二日的分组会议涵盖新的检测方法和干预技术、风险管理策略、食品服务和零售场所的食品安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在食品安全上的应用、培训和认证、与消费者沟通,食品安全制造,新兴的食品病原体与控制、食品掺假与鉴别,DISH 环球食品安全及质量中心的分享及EU-China-Safe的最新情况,为建立有效、具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中欧食品安全伙伴关系而进行的跨地区努力。 总部位于美国的IAFP成立于1911年,其超过4,000名的会员来自50多个国家的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员、微生物学家、食品业界管理人员和质量控制专家。他们的工作内容涉猎种植、储存、运输、生产、销售、加工以及准备各种食物等各方面。食品安全联盟(FSC)自2015年成为IAFP的香港分会以来,致力于为全球带来最先进的食品安全和食品科技,并积极与各持分者共同努力促进全球的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食品掺假及其他食品安全及质量问题对整个亚洲, 甚至全球都对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香港位处中国内地以及邻近地区正极速增长市场的中心点,,因此APFSIC为所有持份者提供聚首一堂的绝佳时机,共同解决在后COVID-19的食品安全问题。透过加强地区及全球共同努力合作和专业知识分享,我们已准备以最佳的创新科技、最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前所未有的适应力来迎接2021年。 请浏览会议网页以了解详情。

2021年1月27日

其他

2020年世界抗菌素关注周

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于11月18-24 日举办的世界抗菌素关注周(WAAW),强调每个人应改善抗生素的使用方法。 它旨在提高全球对抗菌素耐药性(AMR)的认识,并鼓励公众、医护人员和决策者采取最佳做法,避免耐药性感染进一步出现和传播。 今年度WAAW的主题是“守护抗菌素,你我做得到”,提倡所有相关部门的持份者以一致态度对抗抗菌素耐药性。并以“抗菌素:小心处理” 作为今年的口号。 FSC作为食品法典观察员,很高兴参与此活动,籍此提高大家对抗菌素耐药性的认识。 有关WAAW的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s://www.who.int/campaigns/world-antimicrobial-awareness-week/2020/campaign-materials。

2020年11月18日

其他

20211117_1

理大三项科研成果勇夺「TechConnect全球创新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三项科研成果于「2020 TechConnect商业网上峯会暨展览」(TechConnect)勇夺「全球创新奖」。TechConnect乃全球最具规模的跨业界科研盛事,旨在推动创新技术的研发及商品化,理大的科研团队已连续四年在此国际科研盛会中获得殊荣。 今年,全球顶尖院校及科技企业共提交超过400个项目,参选TechConnect「全球创新奖」,评审小组根据项目的创新技术对业界所产生的正面影响,颁授奖项予最优秀的15%参选项目。今年大会仅颁发了13项「全球创新奖」予非美国资助的项目,而理大荣获其中三项。其他得奖者包括墨尔本大学及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 理大三项创新发明的获奖项目分别为: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李蓓教授所研发的「自发荧光的水分散性纳米粒子」的潜在应用范畴广泛。 (一)由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李蓓教授研发的「自发荧光的水分散性纳米粒子」 这种新型的光致发光纳米粒子使用低成本的非共轭聚合物作为构建基块,在有水份或干燥状态下被激活时均可显示超亮及多色荧光。它具有优良的水分散性、低毒性、高吸收性,以及良好的光稳定性,适合大规模生产。此创新技术的潜在应用范畴广泛,包括:用于体外细胞成像生物标记;影像引导治疗的自发荧光纳米载体;发光二极管扩散器中的纳米填料;防伪应用的荧光墨料;以及用于重金属检测和结构健康监测的化学传感器。 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郑永平教授(右)及Monzurul Alam博士(左)研发的「超声波供电压电刺激器(PolyUStimulator)」无需配置电池,可有效应用于肌肉、神经及骨骼的功能性电疗。 (二)由生物医学工程学系郑永平教授及Monzurul Alam博士研发的「为神经肌肉骨骼复康而设计的超声波无线供电压电刺激器(PolyUStimulator)」 由于传统的电疗刺激器体积大且寿命短,以致传输效能及安全性欠佳,因此业界一直希望研发一种能为植入体内的刺激器进行无线充电的技术。这项由理大研发的超声波供电压电刺激器(PolyUStimulator)无需配置电池,可有效应用于肌肉、神经及骨骼的功能性电疗。超声波能深入人体体内,安全性远高于现时常用的电感方式,而且不受射频干扰,也同时可与磁力共振影像及X光完全兼容。这项创新发明可让神经科及骨科病人,例如瘫痪、患有不愈合骨折或神经肌肉骨骼痛症的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 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哲学硕士学生李浩轩先生(右)及陈乐晋先生(左)在温春毅博士(中)督导下所研发的人工智能膝骨关节炎恶化时序预测系统,为他们夺取殊荣。 (三)由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哲学硕士学生李浩轩先生及陈乐晋先生在温春毅博士督导下研发的「基于机器学习的膝骨关节炎恶化时序预测系统」(项目以CLAIRE Clinical AI Research名义提交) 膝骨关节炎如能尽早发现,可让患者及早治疗,有助控制病情,甚至可减低日后需要接受更换人造关节手术的机会。然而,一直都没有可靠预测膝骨关节炎病情的方法及方便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方案。有见及此,理大研究团队研发了一个人工智能的膝骨关节炎预测系统,能预测未来不同时段膝骨关节炎病情会否出现恶化的风险。此创新方案透过全面分析多重医学数据,包括健康电子记录表及膝骨射线影像,让医疗人员有效地为患者进行分流及为个别患者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研究团队亦正开发手机应用程序,让患者可定期记录相关的生理数据,方便持续跟进和自我管理病情。 理大暂任协理副校长(创新及技术发展)刘乐庭博士恭贺各获奖团队,他表示:「对于理大的研究团队再次获得全球创新奖,我们实在引以为荣。这些获奖的创新技术既有惠及人类健康的,也有可应用于不同行业的。理大一直致力研发创新,不仅积极推动透过基本科学探索世界,更以创新科技解决全球面对的问题,令世界变得更美好。此外,这些国际奖项亦充分肯定理大致力成为世界级科研大学的发展策略。」 理大现正于TechConnect网上峯会展示其最新科研成果,包括获奖的项目,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行业用家、顶尖跨国企业及学术机构交流,探讨科研和合作的机会,期望进一步推动创新科技的应用,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大裨益。 有关「2020 TechConnect商业网上峯会暨展览」详情,请浏览: 大会网页 及 得奖名单

2020年11月17日

奖项及成就

20200803_1

香港理工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团队合作研发新冠病毒重组RBD蛋白疫苗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持续蔓延,近日香港更出现第三波疫情,数星期内确诊宗数激增至逾三千,情况相当严峻。自疫情爆发以来,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一直与不同科研团队紧密合作,开展多项诊断及预防研究项目,早前理大亦与澳门科技大学(澳科大) 以及多所国内院校携手进行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这项名为「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为靶点的重组疫苗诱导保护性免疫力」(A vaccine targeting the RBD of the S protein of SARS-CoV-2 induces protective immunity) (文章连结) 的研究近日已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感染新冠病毒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是SARS-CoV-2病毒利用其刺突(Spike)蛋白受体结合区域(S-RBD)与宿主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介导宿主细胞进入。研究团队发现,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域作为靶点的重组疫苗,可于单剂注射后的7天或14天内,在免疫的小鼠,兔子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中诱导出强烈而有效的抗体反应。实验动物产生的免疫血清成功阻断了受体结合区域(RBD)与宿主细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CE2)的结合,中和了SARS-CoV-2伪病毒并防止新冠病毒的感染,其重要性在于,该疫苗能为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提供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保护。团队在感染新冠病毒人士的血清中亦发现提升了的RBD特异性抗体。 文章的通信作者、来自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的张康教授表示:「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建基于RBD结合区域的候选新冠病毒疫苗的潜力,同时亦审视合适的使用剂量,测试其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动物身上制造的对抗新冠病毒反应,以确定产生免疫反应的免疫途径,并成为设计新冠病毒疫苗的基础。」研究亦发现,该疫苗为接种了疫苗的动物(包括猴子在内)提供有效而全面的保护。张教授补充,是次研究突显了RBD结合区域在新冠病毒疫苗设计中的重要性,为通过诱导RBD结合区域的抗体而开发的疫苗提供重要的依据。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客座教授刘耀南医生指出,是次研究选用商业上可行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并应用于多种蛋白之中,如候选疫苗研发成功,便可作大规模生产。刘医生表示,研究团队证明了重组RBD区域疫苗有效诱发体内强效的免疫反应,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用于制造重组RBD疫苗的生物技术亦已相当成熟,可用于大规模生产疫苗,并有望成为抵御新冠病毒的可行方案。 理大与澳科大代表合照:(左起) 理大应用科学与纺织学院院长黄永德教授、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客座教授刘耀南医生、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卫炳江教授、澳科大医学院院长霍文逊教授、暂任协理副校长(创新及技术发展)刘乐庭博士、澳科大医学院张康教授。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卫炳江教授认为:「疫情仍未缓减,我们迫切需要有效对付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究人员除了着力研发各种检测系统及防护工具,以减低小区的传播之外,亦早已预期该病毒在有效疫苗面世之前仍会持续爆发。在理大、澳科大及研究团队的努力下,发现重组RBD蛋白疫苗可以成为对抗这场疫症的最佳疫苗选择。我们会继续运用自身的专业和防控方面的科技,让大众能够与新冠病毒共存,并在这种『新常态』下生活。 」 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霍文逊教授亦指: 「面对种种挑战,研究团队仍然成功设计出最有效且副作用最少的疫苗,并解决了诸多的生产问题。团队将于短期内为这项研究进行人体临床测试,以评估和验证其效能。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定能为新冠疫苗的研究带来新突破,并在不久将来开展大规模的疫苗接种。」

2020年8月3日

研究及创新

20200702_1

理大食品安全联盟成为香港及内地首个食品法典委员会非政府组织观察员

香港理工大学 (理大) 成立的食品安全联盟 (Food Safety Consortium)近日获委任为食品法典委员会 (Codex Alimetarius Commission)的观察员。食品法典委员会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辖下的国际食品标准制定机构。 食品安全联盟是香港和中国内地首个及目前唯一一个非政府组织获任为食品法典委员会观察员,可参与并就国际食品标准制定提出意见。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国际标准、指南和操作守则,以至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并确保公平食品贸易,成为食品法典委员会观察员标志着食品安全联盟在推进食品安全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卫炳江教授表示:「我们很荣幸理大的食品安全联盟作为香港领先的食品安全及质量机构,于制定国际食品标准的过程中提供意见,为解决世界食品安全问题作出贡献。食品安全联盟将会继续促进超国家机构与政府、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合作,提升协同效应。」 食品安全联盟自201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通过创新科技解决食品安全方面的需求,彰显理大在推动全球食品安全方面的决心和承诺。食品安全联盟现有60多名会员,分别来自学术界、业界及其他组织,借着其全球网络,通过研发和应用尖端的科技应对食品安全的挑战,且适时与各持份者作深入沟通,探讨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食品安全联盟召集人兼理大暂任协理副校长(创新及技术发展) 刘乐庭博士表示:「我们认为食品安全是全球共同承担的责任,只有通过不断交流和共享讯息,才能共同应对世界各地的食品安全挑战。成为食品法典委员会的观察员,意味着食品安全联盟可以进一步将其成员的专业意见和建议提请到国际平台上,在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标准的过程中直接表达意见,促进各方的交流。」刘乐庭博士续称:「通过食品安全联盟委员会会议、研讨会和聚会 ,我们定期与公司成员和业界持份者交流,让他们借着食品安全联盟的全球网络,获得更多尖端科技的知识及建议,从而建立更安全的全球食品供应链,共同为大众健康福祉而努力。」 自1963年成立以来,食品法典委员会已为大约200种食品制定标准,并在食品安全、质量和贸易相关的议题上制定120多种指南和操作守则,亦设定了数千种食品添加剂以及农药和兽药的最高残留量标准。 食品法典委员会秘书长Tom Heilandt先生表示:「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核心价值是加强协商、包容性、透明度和建立共识。为确保食品法典的内容维持高水平,并以科学为基础,政府、非政府机构、公共及私营机构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我们很高兴理大利用其专业知识,与食品法典委员会并肩为世界食品安全开辟新的一页。」 作为食品法典委员会的观察员,食品安全联盟可以更直接地与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在制定食品标准过程中进行交流。食品安全联盟顾问委员会成员以及达能集团前企业质量总经理Yves Rey先生表示:「食品安全联盟一直为业界提供一个绝佳的平台,联系不同的持份者并促进互动。 随着食品安全联盟成为食品法典委员会观察员,将加强我们在全球标准制定方面的联系与参与,是公营及私营机构合作的新机遇。」 关于食品法典 食品法典集合国际公认、统 一的食品标准、指南和操作守则。这些食品标准和相关文本旨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并确保公平食品贸易。 食品法典系统一直以开放、透明和包容的方式发展,以应对新的挑战。食品法典涵盖所有主要食品的标准,包括加工、半加工或天然食品,以供消费者查阅。食品法典同时包含食品卫生,食品添加剂、农药和兽药残留、污染物,标签和介绍、分析和采样方法以及进出口检验和认证的规定等范畴。 有关食品法典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网站:http://www.fao.org/fao-who-codexalimentarius/home/zh/ 关于食品安全联盟 食品安全联盟由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于2015年正式成立,通过创新科技解决食品安全的需求及推动全球食品安全。食品安全联盟积极建立业界与学术界之间的网络,以创新科技为业界提供支持,并通过学术与产业之间的研发合作、大型国际会议和交流等方式提高整体食品安全的能力和竞争力。食品安全联盟亦是国际食品保护协会(IAFP)的香港分会,该协会在保护全球粮食供应方面拥有百多年历史。在各食品持份者继续支持下,食品安全联盟将全力贡献其专业知识和建议,以提高全球食品安全质量标准。 有关食品安全联盟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网站:https://www.polyu.edu.hk/itdo/fsc/sc/index/home 有关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有逾八十年的辉煌历史,是一所活力充沛、抱负远大、具前瞻性愿景的大学。理大致力培育人才、拓展科研实力,矢志为香港、国家及世界发展作出贡献。理大提供最优质的全人教育,栽培敢于面对未来挑战的世界公民和怀抱社会责任的领袖,开展富有深远影响的跨学科研究,并积极转移知识以创造价值、造福世界。透过建立策略伙伴关系和合作计划,理大落实教学及科研国际化,并与国家的发展接轨。 理大以「启迪思维 • 成就未来」作为教研承诺。透过属下八个学院,理大目前开办一百六十多个课程、参与三千二百多项研究,并与超过六百六十家内地和海外院校携手推出不同类型的项目。理大逾四十万名校友遍布全球,现时就读学生人数达二万八千人。 有关理大详情,请浏览以下纲页:www.polyu.edu.hk 按此浏览新闻稿  

2020年7月2日

奖项及成就

20200615_1

香港理工大学联同澳门科技大学 • 研发推进新冠肺炎诊断技术

新冠肺炎(COVID-19)影响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对大量个案,如何快速、准确地诊断及识别高危患者以进行早期治疗尤其重要。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积极参与抗疫,并与各界伙伴合作,推展多项防控工作。理大今天宣布,与澳门科技大学(澳科大) 以及一些国内院校合作,成功开发一套用作快速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工智能(AI)系统,这项名为「人工智能辅助影像学对新冠肺炎进行精准诊断、定量测量和重症预测」(Clinically Applicable AI System for Accurate Diagnosis,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and Prognosis of COVID-19 Pneumonia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的研究(文章连结),经已在国际著名科研期刊《细胞》上发表。 这套崭新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通过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hest CT),能有效地区分新冠肺炎和其他类型肺炎(其他病毒性和细菌性),并于20秒内预测严重程度,其准确率高达90%以上。它可以在医疗系统严重负荷的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协助放射治疗人员和医生进行快速诊断,加快诊断效率,节省时间。 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澳门科技大学张康教授表示,研究团队使用来自3,777名病人的大型计算机扫描(CT)数据库进行深度学习和测试,以建立一个人工智能诊断模型用作区分新冠肺炎(NCP)和其他类型肺炎;该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能够提供准确的临床预测,协助临床医生作出诊断,及早安排合适的临床管理和资源分配,为一众医生的抗疫工作提供支持。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客座教授刘耀南医生表示,人工智能团队使用深度学习,语义分割和多种神经网络架构等技术,创建一个包含文本分析、量化分析和诊断分类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此外,根据国际标准上有关肺部病变、肺及肝损害的相关研究和临床指标,开发了一个全面的综合评分系统,用以更准确地预测肺炎严重病变从而进行后续治疗。 理大与澳科大的科学家,亦继续就新冠肺炎进行不同范畴的研究合作,为诊断和治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方向。其中一项有关新冠肺炎患者感染SARS-CoV-2 (COVID-19) 的血清研究,最近亦于另一知名科学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文章主题为「抗SARS-CoV-2的免疫球蛋白M和G抗体的血清反应研究」(Seroprevalence of immunoglobulin M and G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in China”) (文章连结)。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卫炳江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运用自身的专业和网络,并透过与不同界别合作进行研究,为人类福祉而努力。疫情期间,我们开发了可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自动快速诊断系统,亦进行了各项抗疫相关的科研。我们与澳科大自2018年起合作,并联同多间粤港澳大湾区院校与美国合作伙伴组成联盟,共同构建生物科技和转化医学合作研究平台以进行多项高影响力科学研究。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令我们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得以迅速反应,开发这项针对新冠肺炎的诊断和预测新技术。」 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霍文逊教授亦指,此人工智能系统已在不同国家的多间医院中使用,现正与美国贝勒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和史丹佛大学在内的几所著名大学合作以应用于当地。相信这个应用系统能够在香港、中国大陆不同地区以至全球采用。 COVID-19是一种新的高度传染性病毒。截至6月10日,全球已有超过700万人受到感染。在这关键时刻,理大和澳科大的研究团队在合作伙伴的支持下,将继续进行针对新冠肺炎的研究,将科技应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等范畴,以对抗疫情。 点击浏览相关照片

2020年6月15日

研究及创新

20200520_1

理大研发新一代数据存储技术 透过国家新一代载人飞船进行太空试验

太空任务需要长时间存储大量数据,然而现有的数据存储装置,其存储密度及保存期限均已到达一定的极限。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团队成功研发使用多肽的新一代生物数据存储技术,并透过「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进行太空试验,期望日后能将此项技术应用于太空探索等大数据管理。 由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姚钟平博士及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系刘重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一项新技术,利用多肽存储数字信息及串联质谱测序以进行数据读取。相比现有的商用数据存储装置,以及脱氧核糖核酸(DNA)等其他研发中的存储技术,多肽存储技术具备存储密度更高、存放时间更久等优点,较之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降解的DNA,多肽即使经过数百万年仍可进行测序,是执行航天任务期间存储大数据的崭新技术。 姚钟平博士认为,多肽合成工业的普及令多肽合成变得更快速,成本亦得以降低;而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成千上万条多肽的序列亦能于短时间内进行测定。此项新技术是全球首个结合蛋白质组学与数据存储技术的成果,有望为现时的数字信息存储业带来改变。这项科技除可用于存储太空实验室大数据之外,亦能广泛应用于会产生大数据并需要作长时间存储的政府及商业机构。姚博士指出,随着多肽合成工业和测序技术的发展,应用新技术的成本亦会更趋合理。 随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于2020年5月5日发射,理大在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的支持下,已将多肽存储的信息加载太空,以验证多肽存储数据数据置于太空环境后,会否影响其读取时的可靠性及稳定性。该样本存储了理大校训「开物成务‧励学利民」和「香港理工大学,八十周年校庆」的双语文本档案,以及歌曲「平安夜」的音乐档案。理大团队将进一步读取及分析所回收的数据,这项崭新的生物信息存储技术,可望为未来太空探索提供更可靠的数据管理方案。 理大拥有丰富的航天技术研发经验,其研究人员自1990年代以来参与了多个国家和国际太空探索项目,现在透过这项太空生物实验,理大有幸参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升空的历史性任务,以支持国家探索火星的计划。理大期望继续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和华润生命科技集团等研究伙伴作进一步合作,为未来航天飞行和太空探索取得更具前瞻性的成就,以造福更多人。 关于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有逾八十年的辉煌历史,是一所活力充沛、抱负远大、具前瞻性愿景的大学。理大致力培育人才、拓展科研实力,矢志为香港、国家及世界发展作出贡献。理大提供最优质的全人教育,栽培敢于面对未来挑战的世界公民和怀抱社会责任的领袖,开展富有深远影响的跨学科研究,并积极转移知识以创造价值、造福世界。透过建立策略伙伴关系和合作计划,理大落实教学及科研国际化,并与国家的发展接轨。 理大以「启迪思维 • 成就未来」作为教研承诺。透过属下八个学院,理大目前开办一百六十多个课程、参与三千二百多项研究,并与超过六百六十家内地和海外院校携手推出不同类型的项目。理大逾四十万名校友遍布全球,现时就读学生人数达二万八千人。 有关理大详情,请浏览以下纲页:www.polyu.edu.hk 关于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 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神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与华润生命科学公司合作专业从事空间生物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开展航天搭载与太空生物实验的管理方和运营方,建立了太空生物实验服务平台,配置返回式卫星、飞船、太空站等资源,为科研院所、高校、农业及生物企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实验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2020年5月20日

研究及创新

20200420_1

香港理工大学与鹏城实验室携手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研应用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各行业领域实现技术创新及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鹏城实验室经过多次交流后达成合作意向,于4月20日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开展紧密的科研合作。合作协议由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卫炳江教授及鹏城实验室高文主任代表签署,以视像形式进行。 理大与鹏城实验室将会运用双方在应用研究的优势,透过实验室设备和科研技术的资源共享,推展大数据分析、先进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机械人、区块链以至智慧医疗等创新技术发展与应用,以及学术交流和人才培训。 在签约仪式上,鹏城实验室高文主任介绍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以及共建合作机制的实际成效,期待与理大强强联合就优势领域展开全面、深度的合作。鹏城实验室由广东省政府批准,深圳市政府投资组建,汇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在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和网络空间安全等研究方向,已建设多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平台。 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卫炳江教授表示,理大透过不同学院,致力推动高影响力科研发展,并一直积极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其中参与是次合作的理大电子计算学系,在数据科学和信息检索、网络和移动计算、安全和私隐、基础理论和软件技术、计算器图形和人机互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以及自然语言理解等主要研究领域成绩卓越。而大数据分析中心实验室汇聚校内电子计算、应用数学及信息科技的专家,重点研究智能城市及物联网、金融和医疗健康三个范畴,有助开展跨学科研究合作、强化与工商界别的协作,并在香港推动大数据培训与教育。 这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能够进一步发挥各自的科研优势,为双方合作带来新的契机,共同引领未来科学发展方向,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香港、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其他国内、外城市, 共同造福社会发展。 点击浏览相关照片  

2020年4月20日

研究及创新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