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态

2025UFL

理大创新研究助减太空轨道碎片超高速撞击太空系统风险 获创新科技基金资助

太空轨道碎片(俗称太空垃圾)的超高速撞击对太空系统如宇宙飞船和卫星,构成了重大威胁。为应对这一挑战,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机械工程学系系主任、智能结构与系统讲座教授苏众庆教授及团队,研发了一项创新的感测技术,能够有效评估太空系统在超高速撞击下的健康状况。苏教授也是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的主要成员。凭借这项具转化价值的研究与发展(R&D)成果,该理大项目获得香港创新科技署(ITC)颁发的创新及科技基金(ITF)航天技术资助。 由苏教授领导的「全增材制造驱动的新型感测技术用于轨道垃圾超高速撞击下太空系统快速健康评估」项目,成功获得创新及科技基金——创新及科技支持计划(ITF-ITSP)逾港币447万的资助,项目为期三年。此计划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合作者共同进行。 过去十年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然而,近地轨道作为众多卫星和太空站的运行空间,正变得日益拥挤,充斥着人造轨道碎片和微流星体,俗称为「太空垃圾」。尽管这些碎片体积微小,但其速度极高,可能以超过每秒4公里的速度造成超高速撞击(HVI)对太空系统构成潜在风险。 苏教授表示:「因此,开发高效的感测技术来检测超高速撞击,并评估撞击后系统的受损情况,从而提高受损航天器的韧性和生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ITF-ITSP项目将引入一种创新的结构健康监测(SHM)框架,其中包括一个紧凑的一体化系统和新型基于纳米技术的传感网络涂层。而这些技术均可立即应用于轨道器。」 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的成功安装及技术应用在宇宙飞船上,将有效降低太空废弃物对通讯卫星和太空站造成的超高速撞击风险。此外,这项技术也将改善现有的安全设计理念,提升可维护性,并延长长期服役太空系统的使用寿命。 创新及科技基金由创新科技署管理,旨在提升经济活动的附加价值、生产力和竞争力。创新及科技支持计划(ITSP)的设立,旨在鼓励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大学与全球领先研究机构合作,推动重点科技领域的主题式跨学科及转化型研发工作。

2025年3月10日

奖项及成就

20250305 - Public Policy Research Funding Scheme-02

理大四項研究項目獲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2024-25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推动公共政策研究,运用其专业知识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理大四项研究项目于2024/25年度成功获得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PPRFS)的支持,为民生议题、环境保护、与内地合作以及土地房屋等重点议题提供创新见解。 四个项目由来自应用社会科学系、机械工程学系以及建筑及房地产学系的学者带领,合共获得约193万港元的资助,涵盖多个社会议题,包括收入不平等、可持续航空燃料、绿色基础设施融资及循环经济等多元领域。 四个项目分别是(按获批轮次)∶   首席研究员 项目名称 总资助金额 推行期 黃以恆教授 应用社会科学系 副教授 探讨香港人对收入不平等的接受性及政策回应的取向 HK$488,750 12 个月 成松教授 机械工程学系 助理教授 实现香港无碳航空:可持续航空燃料需要什么样的可靠性和弹性? HK$882,050 18 个月 沈建富教授 建筑及房地产学系 助理教授 气候政策风险与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绿色基础设施融资:对基础设施贷款证券化的政策建议 HK$503,470 12 个月 沈建富教授 建筑及房地产学系 助理教授 发展过渡性房屋组装合成单元再利用数据平台:迈向循环经济 HK$852,150 12 个月 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特首政策组负责管理,旨在促进公共政策讨论,从而加强政策制订,以满足社会需求。获资助的研究项目预期有助政府作出明智的决策、推动改变、让香港紧贴国家发展和国际动态,以及有助政策发展。 此外,由理大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学务统筹)、物流及航运学系暂任系主任、航运及物流讲座教授黎基雄教授带领的另一项目「利用大湾区发展机遇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政策建议」,亦获「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资助逾港币200万元。

2025年3月7日

奖项及成就

20250305 - Mike Lai HK01 copy

媒体报导:理大学者推动负责任航运 促进可持续发展

航运业承载全球九成贸易,随着国际贸易增长,航运活动对环境、资源、社会和人类生活质素的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为此,联合国将「负责任消费和生产」列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呼吁全球采取行动,提倡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并发展可持续基础设施。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学务统筹)、物流及航运学系暂任系主任、航运及物流讲座教授黎基雄教授及理大航运研究中心顾问于承忠博士撰写文章,就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享真知灼见。他们提出了「负责任航运」的「7R」框架,涵盖七大核心要素,包括:负责任的政策和程序、文件处理、采购、服务和产品、回收、设计和合规,以及报告,为航运企业提供清晰的实践指南,协助在日常营运中平衡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全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港口数码化转型,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建设智慧港口,深圳蛇口妈湾智慧港已成为全国最大的「5G+自动驾驶应用示范」港区,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广州南沙港四期智能港项目也在建设中,预计进一步扩大集装箱处理能力。 然而,大湾区智慧港口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港口间协同不足、新技术应用瓶颈以及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 为了推进智慧港口建设,黎教授建议凝聚共识,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并加强人才培养。此外亦展望新科技将驱动航运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企业对可持续供应链的需求增长,改善港口和小区的环境,并促进全球贸易和环境保护。 最近,黎教授带领的研究项目「利用大湾区发展机遇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政策建议」,获2024/25年度「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支持,为期30个月。  

2025年3月6日

研究及创新

20250305 - Soil Trust-02

媒体报导:理大「泥玩」团队以创新方法解决香港厨余问题

尽管香港的垃圾征费政策暂缓,但厨余问题依然严重。根据2023年的数据,厨余占城市固体废物的三成,但回收率仅有5%。为应对这个挑战,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设计学院研究助理教授Markus Wernli博士领导的小区研究及实验计划「泥玩」团队,采用创新方式解决香港厨余问题。他们改良日本的波卡西(Bokashi)家居堆肥法,积极连结社群合作,更获得国际奖项的肯定。 「泥玩」团队成员包括理大学生、少数族裔妇女及本地食材工作室参与者。他们曾于八乡大江埔建立实验农田,透过尝试生态友善农业实践和小区参与来解决食物浪费问题。此外,团队开发「泥玩无国界」服务学习计划,将生态友善农业理念实践与创意小区参与结合,促进可持续土地管理并解决食物浪费的关键问题。该计划鼓励来自不同背景的社群参与,推广环保农业实践,利用厨余作为天然肥料。 Markus Wernli博士在媒体报导中指出,「波卡西」属于无氧堆肥技术,利用微生物让厨余在密封环境发酵,继而转化为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过程不会传出臭味,适合家居操作。他强调,透过简单易行的堆肥制作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厨余的碳足迹,同时增强了小区的合作精神,为香港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泥玩」团队名为「Soil Trust: Co-producing Local Soil-to-Soil Food Economies」的项目,成功列入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奬中「区域发展杰出贡献」类别的前八强之列。彰显理大团队推动可持续小区发展与创新农业实践的卓越成就。  

2025年3月5日

研究及创新

20250226 - Prof Mike LAI-02

理大学者提出政策建议促进香港航运业发展 获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支持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致力以卓越研究成果,应对社会各种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具前瞻性的政策建议。面对全球航运市场的激烈竞争,理大学者深入分析香港航运生态系统,并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生态系统的合作,进一步巩固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项目应对2024年《施政报告》的长远发展策略,获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辖下2024/25年度「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支持开展。本年度计划共接获37份申请,仅两个研究项目获得资助。 由理大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学务统筹)丶物流及航运学系暂任系主任丶航运及物流讲座教授黎基雄教授带领的项目「利用大湾区发展机遇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政策建议」获逾港币200万元资助。项目旨在全面检视航运业生态系统,分析香港航运业的组成丶发展趋势丶产业互动以及对外部变化的适应能力等,以发掘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潜在机会,尤其是大湾区的发展机遇。 项目不仅识别航运生态系统的基准特徵,更评估了航运业内相关行业的互动影响,并深入探讨有关互动如何促进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香港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机遇,提出具体政策建议。研究方法结合定量分析丶个案研究丶业界调查及专家意见,并整合航运经济学丶政策研究与区域发展等多方面的专业见解。 黎基雄教授表示:「是次研究将提出关键的政策建议,加强香港在全球航运领域的竞争优势。透过促进与大湾区持份者的合作,并聚焦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应用等核心领域,我们期望研究成果能对香港的经济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为其他国际航运枢纽提供可借鉴的宝贵见解。」 「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旨在鼓励本地的智库专家和学者(包括大学及民间的智库团体)发挥其在各自领域的研究专长,对重点的公共政策议题进行以实证为本的研究,并促进成果转化以供相关政策局参考,为政府吸纳社会公共政策研究成果提供渠道。

2025年2月27日

奖项及成就

1

A delegation from the Consulate General of Italy in Hong Kong and the Xori Group visited PolyU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lyU) was honoured to host a delegation from the Consulate General of Italy in Hong Kong on 27 February, aiming to strengthen ties between Italy and Hong Kong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The delegation was led by Mr Carmelo Ficarra, Consul General of Italy in Hong Kong, and Mr Luca Rollino, CEO of the Xori Group, a leading Italian company specialising in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architectural, energy and consulting services. The delegation was warmly welcomed by Prof. Christopher Chao, Vice Presid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PolyU, along with Prof. Christina Wong, Director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f PolyU, and Prof. Henry Duh, Associate Dean (Global & Industry Engagement) and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Design of PolyU. Discussions focused on future collaborations for the upcoming Business of Design Week (BODW), as well as cultural, academ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s. The visit was concluded with tours of PolyU’s state-of-the-art research facilities, including the Research Centre for Deep Space Exploration, University Research Facility in 3D Printing, and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Lab. This occasion marks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s fostering stronger collaboration between Italy and Hong Kong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Both parties expressed their commitment to exploring joint initiatives that contribute to cultural exchang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5年2月27日

活动

1

吉利控股集团代表团访问理大

吉利控股集团代表团于2月26日访问理大,双方就科研合作、人才培育等议题进行交流。 理大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董澄教授介绍理大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及产学研融合等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吉利中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任向飞先生则详细介绍了吉利集团的发展现状、未来规划,以及在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 会议期间,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杰出讲座教授陈清泉教授、理大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环球事务)杨红霞教授与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赵海涛教授分别就电动车、大语言模型、智能制造等研究进行了专题介绍,展示了理大在相关领域的领先科研实力。 会后,代表团参观了理大电动车研究中心,深入了解学校的科研设施和研究成果。此次访问活动为吉利集团与理大建立沟通平台,为未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2月27日

活动

Photo Chung 1

理大研发实时监测系统 有效评估大气腐蚀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香港位处亚热带,面向南中国海,夏季来自海洋暖湿空气的高浓度盐分,会对建筑物的金属结构造成隐形腐蚀。为应对香港的潮湿环境,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学者研发了一套实时腐蚀监测系统,能评估建筑物钢结构及组件长期暴露在大气环境下的腐蚀状况(大气腐蚀),现已应用於本地新建科研大楼及房屋项目的建筑结构腐蚀及技术监测,并提出针对性保护措施,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兼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锺国辉教授及其团队自2010 年起,在香港七个不同地点进行大气暴露测试,结果显示常用於建筑组件的碳钢,其腐蚀速率为每年30到40微米,而用於户外建筑的锌和镀锌钢则为每年约3微米。位处香港维多利亚港两旁的商业建筑群更是首当其冲,全年均受大气侵蚀,腐蚀不但影响其耐久性,甚至可能构成安全风险。 为协助工程师及专业人士更有效制定建筑物的维护策略,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博士生袁嘉辉先生在锺国辉教授指导下,开发了一套实时腐蚀监测系统。他在2020年至2024年期间,於七幢位处香港不同地区的建筑物,每年收集约40,000个腐蚀及环境相关的实时数据,并利用先进电化学技术,以及结合遥测感应和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全面评估腐蚀性化学物质如氯离子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气候数据如温度和湿度等,对钢结构和组件的影响。系统显着提高了传统腐蚀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更能对香港各区建筑物提供长期腐蚀实时监测和评估。 锺教授带领的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目前已分别获香港建造业议会和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邀请,将系统应用於香港科技园创新斗室的建筑腐蚀监测,以及社联统筹的「南昌220」社会房屋项目技术监测,以验证系统的有效性,并为建筑物的维护策略提供关键数据。 创新斗室为香港首座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建造的高层建筑。为期两年监测期内,团队评估了室内和室外环境下钢结构及其组件的腐蚀速率。结果发现,在室内环境下,钢材的腐蚀率仅为室外的三分之一,证明大气环境条件是影响腐蚀评估的重要因素。因此,室内与室外的钢构件应采取不同程度的腐蚀保护,并优先保护外部钢构件,以提升钢材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南昌220」为全港首个以组装合成建筑技术兴建的钢结构过渡性房屋项目。团队的监测结果显示,这类建筑的腐蚀情况与香港典型建筑相若,且未出现重大腐蚀损坏。研究结果与建筑物在拆卸搬迁过程中的钢构件检验结果一致,证明组装合成建筑技术适合重复使用,是过渡性房屋再用及迁移的理想方案。 锺国辉教授表示:「香港的独特热带气候和海洋环境,令建筑物的大气腐蚀问题不容忽视。是次研究成果将有助制定更有效的建筑物维护策略,以较低人力和成本资源延长建筑物及结构的使用寿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袁嘉辉先生表示:「理大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科研实践机会,让我能将所学知识和研究成果真正应用於解决社会面对的挑战。这些经验对我未来的研究工作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2025年2月25日

研究及创新

111

顺德区代表团到访理大

顺德区委组织部代表团于2月24日莅临理大,进行产学研交流及分享,藉此探索合作机遇,共同探讨科研项目、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人才联合培养等合作。 理大协理副校长(内地研究拓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细胞工程及免疫医学讲座教授董澄教授欢迎代表团,并介绍理大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及产学研融合的卓越成就。理大致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助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理大多位教授也分别介绍了各学院的最新科研进展及其产业应用。设计学院副院长(环球与企业事务)、文化与艺术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杜本麟教授简述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跨领域的创新发展;电子计算学系副教授刘焱教授特别介绍了新成立的计算器及数学科学学院,并分享人工智能及人机交互技术如何分析及改善个人心理抗压能力,提升表现效能;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黄海龙教授分享了感知模块和尖端传感器技术如何促进低空技术的发展及经济应用潜力。双方围绕机器人技术及产业人才培养等议题作深入交流讨论,并表达合作意愿。 同时,代表团亦参观理大的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深入了解理大的卓越科学研究和实验室设施。 理大将继续发挥学术和科技创新优势,携手顺德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2月24日

活动

2025HCT

理大学生荣邀为首位香港本科生于国际微波研讨会发表研究

在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及射频微电子电路实验室负责人周新宇博士指导下,理大射频微电子电路实验室本科生毕景云先生荣幸获邀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2025年国际微波研讨会(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2025),并将于会上发表其题为「Frequency-Query Enhanced Electromagnetic Surrogate Modeling with Edge Anti-aliasing Pixelationfor Bandpass Filter Inverse Design」的开创性研究成果,成为首位香港高等教育的本科生获此殊荣, 此成就充分展现了理大在微波工程领域的卓越地位。 该研究创新地采用了基于Transformer的全新频域注意力建模框架。就面对微波器件智能设计的挑战,该框架别于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全连接网络(MLP),通过频率查询机制和动态注意力权重分配,实现了电磁响应的全局建模,并有效解决在微带结构建模中的参数耦合问题。 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仅需少量数据即可高精度预测器件性能,并成功应用于超紧凑带通滤波器的设计,展现出卓越性能,为复杂微波集成电路的设计提供了新方法。 香港青年科研人员的成功表现,不仅展现了理大在跨学科人才培育的卓越成果,也激励了更多年轻学子投身前沿科技研究,为学术界注入新活力,并向国际学术界彰显香港的科研实力。 国际微波研讨会由电机暨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辖下微波理论与技术学会(MTT-S)主办,汇聚全球最新的微波、射频、无线技术以及高频半导体技术的研究成果,并透过会议、研讨会、小组讨论和商业展览等多种形式,促进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2025年2月24日

奖项及成就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