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先進鈷基催化劑 提升氫燃料電池車效率並節省成本

2025年10月8日

研究及創新

隨著再生能源與電動車的興起,氫能汽車也逐漸受到關注。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助理教授李孟蓉教授,致力於研究以氨作為氫載體,成功開發出高效、低成本的催化劑,推動氫能汽車的應用。 

全球轉向採用可持續能源,氫能汽車已成為綠化潔淨交通的前沿方案。各國政府及行業積極推動低碳出行,氫燃料電池汽車因其高能源效率和零排放等優勢,日漸獲得大眾青睞。然而,氫能汽車能否廣泛應用,並非僅取決於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還需仰賴安全、高效和經濟的氫氣儲存及釋放方式。

李教授與研究團隊積極探索以氨作為氫燃料載體的可行性,並研究氫能儲存的穩定性,以推動氫能汽車的普及化應用。研究介紹了一種高效、低成本的催化劑,可促進製氫反應,相關成果已刊載於《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期刊。 

當氫(H₂)用於燃料電池時,會與氧(O₂)反應而產生電能,過程中僅會釋放水(H₂O)為副產物。這項反應提供了一個極具吸引力、可替代燃燒化石燃料的方案,在環境與運作上均具優勢。然而,氫的體積密度較低,且在儲存與運輸方面面臨挑戰,因此其實際應用長期受阻。

在各種已提出的策略中,以氨(NH₃)等物質作為化學載體,是目最具潛力的解決方案。NH₃擁有完善的生產及輸送基礎設施,且具有高氫密度,並可在不產生碳氧化物的情況下釋放氫。因此,將NH₃ 分解為N₂ 和H₂ ,成為燃料電池氫能供應的關鍵步驟。

雖然NH₃ 裂解技術頗有前景,但其實際應用仍面臨一項重大障礙,就是對釕(Ru)基催化劑的依賴。釕催化劑能夠有效分解低溫NH₃ ,卻因其極為稀有且成本高昂,難以實現大規模應用。全球正積極展開研究,尋找地球儲量豐富的非貴金屬,作為替代催化劑。

鈷(Co)具有良好的氮結合能力,與其他過渡金屬相比,其催化劑中毒的敏感性亦較低,因此成為非常吸引的候選材料。可是,傳統的鈷基催化劑須在高溫(>600°C)條件下,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氫產率,而出行應用方案重視能源效率與反應器的小型化設計,這使其實用性因而受限。

為解決這些難題,李教授聚焦研究創新的催化劑設計策略,提升鈷基體系的低溫活性。其中一項方法,是利用催化劑載體介面的晶格應變工程,調節活性位點的電子結構,從而優化其與反應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團隊借鑒了其他催化體系在應變工程的進展,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核殼催化劑,例如Co@BaAl₂O₄₋ₓ的異質結構。

Co@BaAl₂O₄₋ₓ催化劑的性能測試顯示,其於中等溫度對NH₃分解具有顯著活性。在高空速環境下,該催化劑的產氫速率達到64.6 mmol H₂ gcat-1 min-1,並可在475°C至575°C之間維持NH₃近乎完全轉化。這些結果足可媲美甚至超越許多釕基催化劑,卻沒有相應的成本及供應限制。透過同步加速器X光吸收光譜與電子顯微鏡等先進表徵技術,證實了反應後介面會形成明確的核殼結構,及含氮物質的存在,顯示出異質結構對促進催化過程的重要作用。

為了進一步闡明核殼設計的優勢,研究團隊針對沒有包覆的傳統負載型催化劑Co/BaAl₂O₄₋ₓ進行了比較研究。為確保公平,兩種催化劑均採用尺寸相近的鈷納米顆粒製備。

比較結果令人震驚,雖然兩種系統的NH₃轉化率皆隨溫度提升而增加,但核殼型Co@BaAl₂O₄₋ₓ催化劑的活性起始溫度顯然較低(200°C 對 250°C),且能在500°C時實現近乎完全轉化,而負載型催化劑則需更高溫的反應條件。此外,在高流速條件下,核殼結構展現非常穩定,而負載型催化劑的性能則急劇下降。

研發Co@BaAl₂O₄₋ₓ核殼型催化劑,有望大幅加速實現以高效無Ru催化劑進行氫能汽車氨裂解。透過利用晶格應變工程與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該系統展現出過去僅貴金屬才能達成的低溫活性及穩定性。

這項研究的機制洞見,不僅為設計新世代潔淨能源催化劑提供了寶貴參考,亦凸顯出介面工程在非均相催化領域的變革潛力。隨著氫能經濟持續發展,這類創新將可充分發揮出氫能的潛力,成為未來出行領域中的可持續燃料。

資料來源: Innovation Digest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