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0611 PS by Prof YAO Jianping Recap 2000 x 1050 pxTC

姚建平教授主講理大高等研究院專題講座 闡述先進微波光子系統的創新發展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姚建平教授於2025年6月11日主講理大高等研究院專題講座,講題為「用於下一代微波光子系統的光子集成電路」。講座吸引逾70名參加者親臨出席,以及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超過15,300名線上觀眾通過社交媒體平台觀看直播。   講座由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致歡迎辭及介紹講者,為活動揭開序幕。姚教授首先綜述微波光子學(MWP)發展,指出該技術透過利用光子作為載體,以及光子和光電裝置,從而產生、傳輸、調控和處理微波訊號。他比較了磷化銦(InP)、氮化矽(Si3N4)、絕緣體上鈮酸鋰(LNOI)和絕緣體上矽(SOI)四種主要材料體系的特性,並強調SOI、Si3N4和LNOI在實現光子集成電路(PIC)中發揮重要作用。   姚教授進一步探討光子集成微波光子系統的實際應用。其中包括:基於真時延網路的寬頻波束成形技術、低相位噪聲高頻微波產生的光電振盪器、可程式化多功能光子訊號處理芯片、高敏度光學傳感器,以及集成微波光子雷達等。   姚教授在總結時強調,PIC的微型體積、高帶寬與低損耗、高功能、高擴展性,使這款電子元件為 MWP 系統帶來強大解決方案,有助推動雷達、無線通信(5G/6G)、人工智能運算等先進領域的下一代系統開發,從而實現更高速率、更高帶寬及更廣動態範圍的訊號傳輸及處理。他特別指出,異質集成儘管是該領域目前面臨的關鍵挑戰,卻同時為未來發展帶來新機遇。   緊接的問答環節由光子技術研究院院長及光纖光學講座教授呂超主持,參加者與姚教授展開深入交流。   按此重溫

2025年6月11日

20250610PolyU develops novel multimodal AI agent for long video understanding 2000 x 1050 pxTC

理大開發嶄新長視頻推理多模態框架

由理大高等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丶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暫任院長及視覺計算講座教授陳長汶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多模態智能體VideoMind,令人工智能模型能通過模仿人類思考過程,理解長視頻及回答內容提問,並結合創新的鏈式低秩適應(Low-Rank Adaptation,LoRA)策略,大大減低消耗資源和所需算力,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於視頻分析的商業化應用。研究成果已投稿至人工智能頂級會議。 團隊參考了人類理解視頻的過程,在其開發的VideoMind框架內設計角色化流程,以漸進式推理的方式,解決模型在理解時序上的困難。框架內的四個角色分別為負責決定如何調用其他角色的「規劃者」、搜尋及定位與問題相關片段的「定位者」、透過裁剪片段及放大畫面等方法驗證片段的「驗證者」,以及分析選定片段並生成答案的「回答者」。 VideoMind的另一核心創新在於採用了鏈式LoRA(Chain-of-LoRA)的策略。LoRA是最近兩年新興的大型語言模型微調技術,透過在既有模型內進行低階調整,令模型不需要重新接受全量訓練,亦能執行特定功能。團隊提出的創新鏈式LoRA策略,只需要在同一基礎模型上,載入四個輕量級的LoRA適應器,對應不同角色,即可令模型按需要自行啟動不同的適應器,動態切換角色,減省了需要動用的模型量及相關成本,同時提高單一模型的效能及靈活度。 VideoMind框架不但突破了人工智能在視頻處理的限制,更可作為一個模組化、可擴展、具解釋能力的多模態推理框架。展望將來,團隊開拓更多廣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範圍,如智能保安監控、體育競技及娛樂視頻分析、視頻搜尋功能等領域。 新聞稿: https://www.polyu.edu.hk/tc/media/media-releases/2025/0610_polyu-develops-novel-multi-modal-agent-to-facilitate-long-video-understanding-by-ai/

2025年6月10日

20250607_PolyU medical technologies showcase at China Industry Conf and Expo TC

理大醫療科技於第四屆中國(南昌)國際大健康產業大會暨博覽會展出

理大醫療科技於第四屆中國(南昌)國際大健康產業大會暨博覽會展出 理大在2025年6月6至7日於江西南昌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南昌)國際大健康產業大會暨博覽會中,展出多項前沿智慧醫療科技。作為全港唯一高等院校代表,理大邀請校內十一支研究團隊參與展覽,藉此介紹各項大健康相關的最新研究和技術成果。 是次活動共有十項由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研發的創新項目參展: 項目:人工智能眼底照相機 主要研究員: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及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何明光教授 項目:踝關節康復機械人 主要研究員:先進製造研究院、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及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成員、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張丹教授 項目:人工智慧輔助的醫藥產品開發平台 主要研究員: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成員、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馬聰教授 項目:專為視覺障礙人士設計的穿戴式智慧導航與交互系統 主要研究員:先進製造研究院、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及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成員、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文偉松教授 項目:無線掌上式超聲脂肪肝和肝纖維化評估設備 主要研究員:智齡研究院院長、生物醫學工程講座教授、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鄭永平教授 項目:無輻射三維超聲脊柱側彎評估設備 主要研究員:智齡研究院院長、生物醫學工程講座教授、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鄭永平教授 項目:用於為行動不便人士緩解憂鬱的「數字漫步」 主要研究員: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成員、護理學院助理教授李妍教授 項目:用於癌症成像和治療虛擬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 主要研究員: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及智齡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兼教授蔡璟教授 項目:智雲行健步儀 主要研究員:智齡研究院及體育科技研究院成員、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胡曉翎教授 項目:針對認知障礙症照顧者的電子閱讀療法應用程式 主要研究員:智齡研究院成員、護理學院助理教授王珊珊教授   網上報導: 明報 - https://polyu.me/3Hx7QQ8 中新社 - https://polyu.me/3FLvmIz 鳳凰網 - https://polyu.me/43UASkk 東方財富 - https://polyu.me/3FDdsI4 網易 - https://polyu.me/4kv6KD0 新浪 - https://polyu.me/45Rgu5Y 今日頭條 - https://polyu.me/4kOx4b0  

2025年6月7日

RILS study got ITF grant 2000 x 1050 pxTC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以尖端地理空間技術揭示馬六甲文化遺產

由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成員、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學)及教授賴緯樂教授領導的「揭示和發現遺失的古代文化遺產:推廣21世紀地理空間技術」項目,獲香港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一般支援計劃」撥款約港幣322萬元。 該項為期兩年的項目與香港浸會大學以及本地業餘戰爭歷史學家合作進行,旨在利用先進地理空間技術,發掘並記錄香港隱密的歷史遺跡。團隊運用空間對位及測繪技術、航空及地面雷射掃描、地貌分析科技等技術,對埋藏於地下的戰時遺物與古蹟的進行圖像採集,讓這些失而復得的歷史遺跡重現眼前。 為推動社區參與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及數學)教育,團隊將籌辦一系列公眾活動,包括香港戰爭遺址和歷史文化古蹟實地考察、STEAM主題研討會和講座、互動工作坊,以及沉浸式展覽等。團隊亦積極與政府部門、大學、業界夥伴、科學雜誌、非牟利機構和本地村民等多方合作,推動公眾教育及推廣地理空間技術在發掘香港隱藏歷史的應用。 2025年5月,團隊更擴大考察範圍至馬來西亞馬六甲,並於當地對聖地亞哥城門和聖保羅教堂進行三維掃描及測繪。團隊結合數碼化舊地圖和掃描及測繪技術,發現了埋藏已久的殖民地時期防禦城牆遺跡。團隊更計劃將考察行動擴展至馬來西亞其他地區和印尼等。   新聞稿:https://www.polyu.edu.hk/tc/media/media-releases/2025/0604_polyu-study-uncovering-hong-kong-s-hidden-history-with-cutting-edge-geospatial-technologies/ 網上報導: HK01 - https://polyu.me/4mNd5LL 巴士的報 - https://polyu.me/4ktud7O 點新聞 - https://polyu.me/4ksFCEP 香港新聞社- https://polyu.me/4kR8y9a 香港經濟日報 - https://polyu.me/45eqdTL (subscription required) 紫荊雜誌社 - https://polyu.me/43Jt84w

2025年6月4日

ISSUE 14  June 2025 2000 x 1050 pxTC

PAIR 通訊 · 第 14期 · 2025年6月號現已出版

我們很高興推出最新一期的《PAIR通訊》! 知識轉移是研究發展及影響力的基礎。本院第14期通訊刊載了高等研究院近期的知識交流和技術轉移活動,當中包括本院今年度的國際顧問委員會會議、首屆研究與創新公共論壇、多項重大活動,以及在植物營養素研究、藥物開發和剩食升級再造方面的外界合作。 互補合力對於釋放大學的科研影響力至關重要。今期「封面故事」輯錄了三位知名學者對於各種科研合作的看法。本院高級院士、普林斯頓大學 Iain McCULLOCH 教授闡述了靈活應變、協作文化對於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的重要性。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牛津大學崔占峰教授探討了全球大學加強與中國進行科研合作的趨勢。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范金土教授分享了理大透過轉化紡織技術研究推動中國紡織時尚產業發展方面的最新進展。 「科研成果」和「人物」部分報導了本院研究員在鐵電體、健康、能源、氣象水文學、電子計算、水力學和環境工程領域的最新突破和成就。我們最新一集的《PAIR 科研成果》影片專輯介紹了本院研究員開發的新型「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系統」,該系統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塑膠原材料,從而促進實現碳中和。 請即閱讀,獲知更多有關高等研究院的最新發展! PAIR 通訊 · 第 14期:https://www.polyu.edu.hk/pair/publications/issue-14/

2025年5月30日

理大舉辦首場名師講堂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教授分享抗擊大流行的醫學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理大高等研究院聯同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今日舉辦首場理大名師講堂,邀得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感染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張文宏教授擔任主題講者,以「傳染病演變與人類科技的博奕」為主題,分享醫學創新和技術如何在下一場大流行爆發前,快速預判並抗衡傳染病演變帶來的挑戰。活動吸引近450名理大師生、校友、醫療健康業界及公眾人士參與。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感謝張教授親臨分享他在傳染病防控領域的深刻見解,讓參與者獲益良多,並表示:「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理大研究團隊開發的病毒基因組監測系統成為特區政府精準防控的重要工具。近年理大積極推動交叉學科創新研究,通過理大高等研究院及其他研究平台,於人工智能(AI)和醫療健康等多個前沿領域開展深入研究。理大已就籌建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向政府提交一份具前瞻性與創新性的建議書,期望發揮大學在醫療科學、醫工結合及AI賦能醫學方面的雄厚實力,培育具社會責任感和精通創新科技的新一代醫護人才。」 張文宏教授為國際知名傳染病控制專家,專注於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治和防控工作,兼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感染與免疫科技創新中心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內科學系主任,更獲理大聘任為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榮譽教授,亦是理大籌建第三所醫學院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張教授在中國傳染病學領域舉足輕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現出卓越專業能力,曾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及「國家衛建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並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等科技成果獎。 會上,張教授分享了傳染病的起源與演變、大流行爆發期間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和挑戰,以及如何利用醫學創新技術預測和抗衡下一次大流行的爆發。張教授表示,傳染病以難以預測的模式不斷演變,其形態的持續重塑挑戰著醫學界預判下一種危險變體的能力。儘管醫學研究人員通過嚴謹的科研流程系統性開發疫苗和療法,致病微生物仍可通過隨機突變快速適應,繞開精密的防禦機制。 張教授續指,接種疫苗能有效減低感染後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但社區中的隱形傳播鏈和變異病毒株的出現,會減弱疫苗提供的防疫力。新型疫苗的研發將有助全球更有效應對及預防潛在的新疫情及傳染病流行。實現群體免疫和疫苗大規模生產化、改善治療方案,以及開發可用於檢測、應對和遏制未來傳染病威脅的工具和方法等都是應對下一次大流行的關鍵。 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楊紅霞教授及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蕭傑恒教授隨後主持問答環節,張教授與在場人士深入交流,為與者會帶來啟發。 網上報導: Now TV - https://polyu.me/4kkxWo0 商業電台 - https://polyu.me/44YCXhk 香港商報 - https://polyu.me/4kJRxhj 雅虎香港 - https://polyu.me/4jpXa35 Line Today - https://polyu.me/453bLOx 東方日報 - https://polyu.me/4mN7GV6 明報 - https://polyu.me/3Z8Kmqz 信報 - https://polyu.me/4kJj0zt 大公報 - https://polyu.me/3T1LGbc 文匯報 - https://polyu.me/4jzyULL 香港商報 - https://polyu.me/4jtxuT6 HK01 - https://polyu.me/3HlACmM 點新聞 - https://polyu.me/3HgmWJQ 橙新聞 - https://polyu.me/45ocytB 紫荊雜誌社 - https://polyu.me/3SwSzBe Line Today - https://polyu.me/3HgVxrd 環球網 - https://polyu.me/4khGr36 鳳凰網 - https://polyu.me/4dGdgEi 天天要聞 - https://polyu.me/3HnWkqa

2025年5月28日

20250528_PolyU research reveals rising soil nitrous acid emissions driven by climate_TC

理大研究揭示化肥及氣候變化 導致土壤亞硝酸排放上升 加劇全球臭氧污染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大氣環境講座教授王韜教授帶領團隊進行的一項研究揭示,土壤亞硝酸(HONO)排放是導致臭氧濃度上升的重要原因,並會對植被帶來負面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1980至2016年間全球土壤亞硝酸排放數據。研究指出,全球土壤亞硝酸排放量從1980年的9.4 太克氮(Tg N)升至2016年的11.5 太克氮。團隊利用化學氣候模型模擬這些排放對大氣成分的影響,發現全球表面臭氧濃度會因此每年平均上升2.5%,局部區域的增幅更高達29%。團隊亦指出,土壤亞硝酸排放受氮肥使用及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含量等氣候因素的共同影響,排放量因而有明顯的季候性及地域性差異。 研究通過將多項變量,包括土壤溫度、土壤含水量等氣候因素以及肥料類型及施用量納入參數化方案,成功建立了全面的數據集。針對微生物活動、土地利用及土壤質地等難以量化的因素,團隊基於相應土壤樣本的緯度、經度和土地利用數據應用不同的參數。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閱讀全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7161-6(只供英文) 新聞稿:https://polyu.me/4dB8NCN 網上報導: 大公報 - https://polyu.me/3HbRc8x Tech and Science Post - https://polyu.me/3Sp8bXq 中國評論通訊社 - https://polyu.me/4khPQry  

2025年5月28日

20250527 PolyU participates in Asia Summit on Global Health_1

理大參與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 展示醫療健康科技創新發明科研成果

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令全球醫療需求持續增加。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初創公司和科研團隊於5月26及27日參與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與來自全球醫療衞生領域的業界專家代表分享真知灼見,並展示大學在醫療健康科技創新發明的科研成果。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一直凝聚人工智能、醫療和公共衞生及工程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科研力量,發揮醫工結合和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的獨特優勢,開發創新解決方案,配合社會發展需求。作為創新創業的先驅,理大致力培育初創企業與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為社會乃至全球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 理大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統生物學與人工智能學講座教授、傑出創科學人章偉雄教授參與以「如何利用數據化醫療重塑病人旅程」為主題的專題討論環節,與業界共同探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在優化患者健康護理流程中的創新應用和發展前景。章教授指,醫療數據對科研人員尤其重要,長遠而言需要各持分者相互協作,共同推進醫療研究和創新。 此外,理大七家初創公司、三隊科研團隊及InnoHK眼視覺研究中心分別於「InnoHealth Showcase」及展覽專區,展示大學醫療健康科技創新發明的研究和技術成果,涵蓋醫藥與治療、智能醫療、醫療器械與診斷,及社區健康與保健等前沿創新,突顯理大在相關領域的優勢。 理大積極推動創新創業,透過其獨有的PolyVentures初創生態系統培育初創企業,讓這些初創在各個發展階段,從教育、研發構思,到孵化、加速和融資,都得到全面的支持。至今已培育近600間初創企業,當中包括兩間上市公司、三間獨角獸企業及26間小馬企業。 網上報導: 文匯網 - https://polyu.me/43iuswc

2025年5月27日

20250527_Two PAIR members receive PolyU Young Innovative Researcher_TC

兩位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獲頒理大2025年度「青年創新研究者獎 」

熱烈恭賀以下兩位理大高等研究院新晉之星榮獲理大2025 年度「青年創新研究者獎」! 此獎項為35 歲以下的理大研究人員而設,旨在表彰其研究展現出原創性,推動科技進步,及為應對全球挑戰提供變革性創新解決方案。每位得獎者將獲發50萬港元的研究經費資助和2萬港元的個人現金獎勵,以鼓勵他們繼續發展創新且具影響力的研究。 得獎者 學系及職位 高等研究院轄下單位 重點研究領域 林婉瑜教授 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及電子計算學系助理教授   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成員 用於晶體材料設計的可解釋性深度學習計算框架 陶勇博士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研究助理教授   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成員 面向可持續未來的二氧化碳礦化和廢棄混凝土再利用技術  

2025年5月27日

20250523_RCTFF and RI-IWEAR co-host The Fiber Society 2025 Spring_TC

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與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合辦「美國纖維學會2025春季國際學術會議」

「美國纖維學會2025春季會議」於2025年5月21日至23日在理大校園圓滿舉行。本次會議由多個理大單位包括時裝及紡織學院、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纖維創新與可持續材料聯合研究中心及理大興國技術創新研究院合辦。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成員壽大華教授為會議籌委會主席。大會以「未來纖維——健康、智能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匯聚約2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學者、專家和業界代表參與,共發表了200份高水準學術報告,聚焦纖維科學領域的最新突破。 美國纖維學會創立於1941年,致力於推進與纖維、纖維產品和纖維材料相關的知識。其會員涵蓋紡織化學、纖維物理及纖維工程技術等交叉領域專家學者。

2025年5月23日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