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0922_PolyU and AFCD forge partnership to adva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_TC

理大與漁護署攜手推動漁農業科技創新

理大與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於2025年9月22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探索在本地漁農業發展及應用創新科技的合作機會,為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漁護署署長黎堅明先生及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見證下,合作備忘錄由漁護署副署長黎存志先生及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黃家興教授代表簽署。 合作備忘錄為雙方未來五年的合作建立框架,目標是共同推動漁農業的創新發展,提升本地農業及漁業產品的產量、品質及價值。此次合作將加強發展具本地特色的農漁加工產品及精準農業方案,從而提升整體行業效率及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   網上報導: 巴士的報 - https://polyu.me/3I8KrFy 新浪(香港) - https://polyu.me/4pG0xYa

2025年9月22日

20250922_Twenty-five PolyU projects receive support from Health_TC

理大25項研究獲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

理大在最新一輪的醫療衞生研究基金(2023年度)中,共有25項研究獲支持,合共獲資助港幣2,291萬元。這些項目旨在應對迫切的健康挑戰及促進病人福祉,體現了理大致力於持續推動跨學科合作,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具影響力的解決方案,回應患者、照顧者及醫療人員的多元需求,從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全面提升長遠健康成效。 當中12個項目由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領導: 首席研究員 研究項目(只有英文) 資助金額(港元) 李天昕博士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智齡研究院成員 Exploring Spine Flexibility and Spinal Deformiti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urve Progression in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s with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Study $724,600 朱玉燕教授 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副教授、未來食品研究院及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成員 Investigating the translational potential of parthenolide for ameliorating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n obese adults $1,499,999 蕭傑恒教授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授、利民醫療化驗科學青年學者、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成員 Application of Targeted Capture Sequencing for Diagnosis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s – Simultaneous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Gene Detection and Strain Typing in a Single Reaction $1,499,950 黎田教授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未來食品研究院及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成員 Investigation of Time-resolved Magnetic Resonance Fingerprinting (TR-MRF) for Liver Cancer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Response Assessment in a Pilot Clinical Trial $1,459,000 黃千凌教授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未來食品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 Integrated AI-driven single-cell monitoring system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pathway discovery in infection-associated thrombosis: advanc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long COVID $1,499,000 黃頴思博士 語言科學及技術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智齡研究院成員 Utilization of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in 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 (IVR-CST) for Elderly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 $499,996 林晶霞教授 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成員及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成員 Enhancing Clinical Care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Using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A Feasibi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MotherCare” Mobile App $499,920 Jed MONTAYRE教授 護理學院副學院主任(策略)及副教授、智齡研究院成員 Dyadic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in older people with co-occurring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iabetes as a supplementary approach to Chronic Diseases Self-Management Program: A hybrid effectiveness-implementation study $1,345,318 楊頴輝教授 護理學院副教授、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An implementation Science Approach to Evaluate Self-administered Acupressur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in Older-Aged Adults in the Community $1,499,989 楊琳教授 護理學院副教授、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成員、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成員及視覺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A Personalized Interactive Patient Empowerme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tform (PIPE-AI) Enhanced by DiabetesGPT in Prediabetes and Diabetes Patients in Primary Healthcare Settings $500,000 謝瑤潔教授 護理學院副教授、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成員 Migraine features and silent brain infarction in predicting stroke risk progression: A cohort study with neuroimaging analysis in Hong Kong Chinese women $1,499,907 梁子榮教授 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未來食品研究院及視覺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the Magnocellular-Dorsal System in Reading Chinese: A Pilot Study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Middle Temporal Visual Area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499,550  

2025年9月22日

20250921_Prof WONG Ka-hing featured in TV programme_TC

黃家興教授於電視節目介紹將廚餘轉化為3D打印材料

理大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兼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教授黃家興教授,最近在無綫電視節目《破局解碼ESG》中作客,介紹其團隊研發、以廚餘製成的可持續3D打印材料。該材料是利用回收的咖啡渣,結合聚乳酸製成。這項技術不僅能減少碳足跡,亦展現了廢物再利用的巨大潛力。 黃教授補充,團隊已與多間本地咖啡連鎖店合作,利用他們的咖啡渣生產環保3D打印產品。這項創新的綠色科技為應對香港都市廚餘及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提供了新方案。 網上報導: 無綫電視 - https://polyu.me/4pA59ik(13:56-16:38)(需訂閱)

2025年9月21日

TWOPST

理大兩項目獲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撥款 助力航天科技研發

國家高度重視航天事業,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到,「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特別徵集(航天科技)」將撥款逾一億元,支持大學六項研發項目,其中香港理工大學有兩個項目入選。獲支持的航天科技研發項目,未來有望應用於嫦娥七號、天宮空間站及載人登月等任務。 理大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工程師,獲資助三千二百萬港元開展「關鍵太空技術能力研發可應用於地形相機」項目。該項目將延續理大於嫦娥三號、四號、五號、六號及天問一號任務中的成功經驗,研發新一代太空導航相機及相關技術。團隊將開發高強度/重量比、高熱導率、可控吸收率、反射率、發射率及折射率的新材料與新工藝。研究重點亦涵蓋空間氣候特性應對(如輻射特性)、空間環境中的化學相容性,以及無孔三維列印等關鍵製造技術。此外,團隊亦將探索與影像擷取及處理相關的核心技術,包括針對極端溫度波動下仍能保持中性光學性能的熱模型,以及用於月球表面不同日照角度下導航的地形識別人工智能演算法。 此外,機械工程學系系主任及智慧結構與系統講座教授、深空探測研究中心成員蘇眾慶教授、工程師,亦獲資助逾四百四十萬港元,開展「基於『全增材製造』理念的新型感知技術用以快速評估空間系統在太空垃圾超高速衝擊下的健康狀態」項目。此計劃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及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的研究人員共同進行。該系統將應用在航天器上,以有效降低太空廢棄物對通訊衛星和太空站造成的超高速撞擊風險。此外,這項技術也將改善現有的安全設計理念,提升可維護性,並延長長期服役太空系統的使用壽命。 國家把「商業航天」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理大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積極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推動航天科技發展,助力太空經濟蓬勃發展。   網上報導: 文匯報 - https://polyu.me/3K2RlN8 香港仔 - https://polyu.me/42y9Oax 紫荊 - https://polyu.me/4ncDBOg 鳳凰網 - https://polyu.me/47S7grl   閱讀更多: 容啟亮教授之項目 - https://polyu.hk/pjVEF 蘇眾慶教授之項目 - https://polyu.hk/jZoTU

2025年9月19日

20250917_Creation of intelligent wearable systems leading the innovation_TC

智慧穿戴系統的研發引領產業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院長、紡織科技講座教授、吳文政及王月娥紡織科技教授陶肖明教授及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系列智能可穿戴系統,可應用於運動、醫療、娛樂、工業等領域。 首先,智能可穿戴式冷熱交替運動復原系統COOLWEAR,採用獨特的流體織物結構及單向傳熱複合織物,結合人體工學設計。系統融合機電流體多功能偵測與控制技術,能於10秒內在攝氏5度至40度之間迅速進行溫度切換,且溫度分佈均勻,最大熱通量高達1.2千瓦/平方米。系統由主機及穿戴端組成,體積小巧,並具備三段式間歇加壓功能,適用於多個身體部位,能有效提升運動後肌肉供氧及彈性,並減輕延遲性肌肉酸痛。用家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自選治療模式,方便運動員可於場邊輕鬆使用,實現即時運動恢復。 在多感模擬穿戴技術領域,團隊專注於人類混合嗅覺感知及多感觸覺模擬研究,首度提出基於纖維集合體的仿生機制,並設計相應驅動裝置以模擬混合氣體與觸覺。透過人工智能及演算法,裝置能即時融合感測訊號,為使用者帶來高度沉浸式體驗。其研發目標包括:基於AI控制的可穿戴嗅覺模擬裝置、可調節硬度與溫度的織物觸覺模擬設備,以及可穿戴纖維基聲學聽覺器,用於連續監測人體臟器官聲學訊號。 此外,電子織物互動系統亦為陶肖明教授團隊的重要科研成果之一。團隊運用微電子晶片與纖維材料的異質整合技術,開發出新一代高性能、可程式化電子紡織品,並突破性研發出全球最細、直徑小於1毫米且耐水洗的電子紗線,可無縫應用於傳統針織及刺繡工藝。基於這些技術,團隊實現了全彩可編程電子織物顯示、智慧互動、複合電子紗線製程、新型纖維基電子材料及專用紡紗設備等多項創新,打造出能同時感知視覺、聽覺及觸覺的多模態智能織物互動系統。該系統不僅保持織物柔軟與舒適,亦具備防污、防水及多模態人機互動等優勢。 陶教授團隊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充分展現理大的科研卓越及創新精神,為智能可穿戴技術帶來多元應用,成為運動、醫療、娛樂、工業等領域的重要推動力量。   網上報導: 新華社 -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737062?docid=12737062&newstype=1001&d=1350125&channel=weixin&time=1758592082577

2025年9月17日

Event Recap of DLS by Prof WANG Yong 2000 x 1050 pxTC

催化創新技術驅動可持續能源的變革

催化作用能加速化學反應,在生產更潔淨、更具經濟效益的燃料方面扮演關鍵角色。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王勇教授於2025年9月17日的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中,以「催化作用:推動經濟實惠的清潔能源」為題,分享了先進催化技術在革新燃料生產及減排方面的潛力。是次講座吸引逾120位現場參加者,並有超過17,900名線上觀眾透過多個社交媒體平台同步收看。 王教授在演講伊始,闡述了催化的定義,即利用催化劑降低引發化學反應所需的活化能,從而使反應在最少能量的情況下更迅速、更高效地進行。優良的催化劑需具備高度穩定性,方能有效促進反應物相互碰撞及生成產物。 隨後,王教授介紹了其團隊於「費托合成」領域的研究成果。他們發現,這項於上世紀開發的工藝,不僅能將煤、天然氣或生物質轉化為液體燃料,其反應速率亦會自然地在高低之間波動,這奇特現象有望為未來更高效的燃料生產鋪路。 王教授亦探討了汽車廢氣排放系統中的催化轉換器,如何利用鉑、鈀及銠等金屬淨化廢氣及降低排放,並指出水熱老化技術可以用於穩定單原子催化劑及增強其催化活性。 總括而言,這些研究顯示先進催化技術在革新燃料生產及排放控制方面具備巨大潛力,為更潔淨、更高效的能源系統奠定基礎。 隨後的問答環節由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能源材料講座教授王連洲主持,現場及線上觀眾與兩位教授展開了富有成效的交流與討論。 按此重溫

2025年9月17日

20255NX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到訪理大 暢談國家航天科技發展

理大熱烈歡迎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及首席科學家兼國際深空探測學會理事長吳偉仁院士於2025年9月17日親臨校園,以「逐夢太空叩問蒼穹」為題,與逾600名理大師生、校友及嘉賓分享國家航天事業的重大進展與戰略規劃。   吳偉仁院士是航天測控通訊與深空探測工程總體技術專家,長期從事航天測控通訊和深空探測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他帶領團隊領導和完成「嫦娥」系列多次歷史性任務,為國家月球與深空探測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目前,他與團隊正推動由國家倡議、多國參與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吳院士在講座中回顧了全球太空探索的歷史,並重點介紹了中國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導航衛星系統以及高分辨率地球遙感衛星等方面的重大成就。他指出,中國在二十年內完成了月球探測的三個階段,“繞”、“落”、“回”,創下了多項世界第一。嫦娥五號任務帶回了月球樣品,並發現了一種新礦物,嫦娥石。吳院士還提到,目前已有三十多個月球地點以中文命名,包括天河基地、嫦娥四號著陸點,打破了西方在月球命名上的壟斷。展望未來,吳院士強調了深空資源(如礦產和氦-3)在經濟和科學上的潛力,並指出太空太陽能發電、旅遊、農業和製藥等領域的未來機遇,這些都將推動經濟增長與創新。講座結束後,由吳波教授擔任問答環節主持人,現場觀眾與吳院士展開了富有成效的討論。   作為香港唯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大學,理大自 2010 年起一直積極參與國家的太空探索計劃。近年,理大成立了「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並與國家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共建「先進空天推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深空探測研究中心為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研究單位之一,由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擔任主任,以及張心瑜空間科學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波教授擔任副主任。兩位學者先後協助國家「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及「嫦娥六號」探月任務和「天問一號」火星任務取得成功。   理大科研團隊亦通過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樣品管理辦公室的審核,成功借用多批次由「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採集的月球土壤樣品,以便開展多項科研項目。此外,理大學者亦積極參與其他國家航天科技及深空探測領域的研究項目,包括搭載於「實踐19號」衛星上的研究項目,以及有關降低太空廢棄物對通訊衛星和太空站造成的超高速撞擊風險的項目等。   新聞稿:https://polyu.hk/NUiRP   網上報導: 無線新聞 - https://polyu.me/46sfBj9 東方日報 - https://polyu.me/4mnvnls 星島日報 - https://polyu.me/4njdZiT(需訂閱) 星島頭條 - https://polyu.me/4gtzLxV 大公報 - https://polyu.me/4n9ykqZ 文匯報 - https://polyu.me/3KeeewZ 巴士的報 - https://polyu.me/467fTNw Line Today - https://polyu.me/48kEsry

2025年9月17日

Event Recap of DLS by Prof DAI Jiansheng 2000 x 1050 pxTC

機器人的蛻變: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戴建生教授主講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

「變態」是物種演化與生存中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研發可變形機器人是智能結構領域的核心範疇。透過結合計算智能,有望在當今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世界中實現真正的具身智能。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講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聯合學院、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戴建生教授,於2025年9月15日的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中,以「嵌入式智能於機器人的應用」為題,分享了機器技術的最新發展。此次講座吸引了超過140位現場參加者,並有超過14,900名線上觀眾透過多個社交媒體平台同步收看 戴教授在演講開場時介紹了其研究團隊如何突破傳統機器人設計框架,省略繁瑣的組件添加與結構拆卸步驟,將變形機制直接融入機器人本體結構,帶來顛覆性的創新。他指出,這項設計理念深受自然界生物變態現象及摺紙藝術的啟發,並透過幾何學、力學、數學與運動學的跨領域融合,推動機器人朝向多形態、多結構、多拓撲及高自由度的方向發展。此技術不僅與人工智能的演進相輔相成,更大幅提升機器人在多變環境及高挑戰任務中的適應能力。 戴教授其後指出,變形拓展了機器人結構設計的可能性空間,催生出新型變胞足式機器人、類人靈巧手、太陽能陣列、超材料及變胞柔性電子等創新成果。他進一步表示,現今機器人融合剛柔特性,兼具合規性與安全,並以彈性動力學、新型變剛度機構及高度整合的感知驅動系統為特點。未來機器人將以形態創新、本質安全為核心,並結合新材料、軟體或連續體、變形、仿生等特徵,預示未來十年將邁向生物整合、生命體、高性能生命體及混合生命系統等新科技紀元。總括而言,機器人未來發展的關鍵在於持續變革與創新。 緊接的問答環節由機械工程學系智能機器人與自動化講座教授張丹教授主持,現場觀眾與戴教授展開了富有成效的討論。   按此重溫

2025年9月15日

20250912PolyU and Lands Department join forces to drive innovations 2000 x 1050 pxTC

理大與地政總署合作推動創新測繪及空間地理科技 支持香港數碼轉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地政總署今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就共同發展符合官方標準的智慧測繪及地理空間服務建立合作框架。雙方將透過在相關領域開展領先研究、提供技術培訓及推動技術進步,加快香港數碼轉型的步伐。   簽署儀式於理大校園舉行,由理大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與地政總署副署長(測繪事務)張國輝先生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系主任陳武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院長丁曉利教授、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史文中教授、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翁齊浩教授及地政總署助理署長(測繪事務)朱紹基先生等一眾嘉賓亦出席見證。   王鑽開教授表示:「從城市規劃、環境監測,到災害應對和資源管理,空間數據和人工智能科技從方方面面改變着我們如何理解環境及與其互動。透過結合測繪處的專業及經驗,以及理大卓越的學術、前沿研究和創新實力,我相信此次合作能鞏固香港作為世界領先智慧城市的地位,為社會帶來創新及繁榮的氣象。」   張國輝先生在簽署儀式表示,是次合作結合理大的卓越科研能力與地政總署的實務經驗,是香港地理空間技術現代化的重要一步。藉此,署方將推動應用創新方案,以提升土地行政效率,並支持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   在是次的合作架構下,理大四個學術及科研單位,包括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及地理空間智能研究中心,將與測繪處在科研、教育及知識轉移範疇進行合作,聚焦於土地測量、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技術、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及定位技術等多個跨學科領域。   雙方亦計劃成立聯合研究中心,由理大投放人才和技術資源,測繪處則提供專業經驗及業界見解。中心將致力優化和應用各項與土地測量、衛星定位參考網、無人機、空間數據整合及分析、智慧地址管理相關的實踐和技術方案,以提升香港城市規劃及發展的效率和精準度。此外,理大與測繪處亦會探討為業界及相關政府員工提供技術培訓,加深他們對最新測量和地理空間技術的了解。   陳清焰教授強調理大的交叉學科研究對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具重要意義,並表示:「智慧及可持續城市是理大交叉學科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在這一主題下,我們融合多個學科的專業,包括土地測量、地理資訊學、土木工程、電子計算及人工智能,並在空間數據分析、系統整合、基礎設施設計和感測技術等領域推動創新研究,致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供業界和政府採用的技術和政策建議,為改善城市規劃作貢獻。」   陳武教授亦闡釋了此次政學合作的重要價值,他指出:「測繪處擁有重要的空間數據、對監管框架的了解和應對城市挑戰的實際經驗,而理大則具備推動前沿研究、提升技術專業及提出創新解決方法的深厚實力。通過此次合作,我們將攜手築起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樑,確保科研成果能被轉化為實際應用,並發揮各自優勢應對複雜的城市發展挑戰,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加快建設香港成為智慧可持續城市。」   參與此次項目的高等研究院轄下研究單位將發揮其獨特優勢,推動智慧香港發展。兩所轄下研究院的院長強調了其專業領域在本次合作中的重要角色。丁曉利教授表示:「此次合作將促進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和地政總署的人員互助合作,共同就香港可持續發展中關鍵的土地議題出謀獻策。」史文中教授補充:「土地測量對於未來智慧城市的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至關重要。」   此次合作促進了學界、政府與業界之間的緊密聯繫,並通過依托測繪與地理空間領域的創新,以及深度整合用於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技術,為發展智慧香港注入重要動力。   新聞稿: https://polyu.me/4mYiQWp   網上報導: Mirage - https://polyu.me/3K1qtwO 香港商報 - https://polyu.me/3VMJvtn 巴士的報 - https://polyu.me/4pm4WPu 經濟通 - https://polyu.me/46zLXtw 新浪(香港) - https://polyu.me/3VhwHLt 鳳凰網 - https://polyu.me/42uOtia 觀點 - https://polyu.me/4giAh1w 東方財富 - https://polyu.me/4ns7A4D 網易 - https://polyu.me/48eiRkA 今日頭條 - https://polyu.me/463A5zU 華禹網 - https://polyu.me/46ltJL0  

2025年9月12日

20250910_PolyUs study reveals potential planetary health impacts_TC

理大研究揭示空氣懸浮塑膠生物圈對地球健康的潛在影響

未來食品研究院、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成員兼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及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金靈,最近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One Earth》發表特邀綜述論文,探討空氣懸浮塑膠生物圈對地球健康的影響。 微塑膠是常見的空氣懸浮粒子成分,長期以來卻未受到足夠關注。這些塑膠粒子的表面為微生物提供了獨特的生存空間,統稱為「塑膠生物圈」。在水域及陸地生態系統中,塑膠生物圈孕育著具有獨特組成、結構和功能特徵的微生物群落,對地球健康構成潛在風險。然而,關於空氣懸浮中微塑膠相關微生物群落的特性、命運及其影響,目前仍知之甚少。 在這篇綜述中,研究團隊通過探討空氣懸浮微塑膠如何成為微生物的主要棲息地,以及其對地球健康的潛在影響,填補了相關知識空白。他們指出,微塑膠很可能導致微生物在大氣中長距離、長時間傳播並存活,進而將病原體、抗生素抗性基因及其他生物活性因子傳播至整個生態系統。這些相互作用可能在全球範圍內擾亂生態過程及生物健康。金靈教授強調,急需交叉學科研究及創新方法,以更好地理解並減緩空氣懸浮塑膠生物圈的相關風險。 閱讀論文全文:https://www.cell.com/one-earth/fulltext/S2590-3322%2825%2900272-6(只有英文)

2025年9月10日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