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1004_RISA co-organises Hong Kong Arthritis Day 2025_TC

智齡研究院協合辦「2025香港關節健康日」

2025年10月4日,智齡研究院聯同香港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及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共同協辦「2025香港關節健康日」。活動吸引了超過300名參加者,包括長者、醫護專業人士及學者。 智齡研究院院長、理大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兼生物醫學工程講座教授、賽馬會智齡匯總監鄭永平教授表示活動展現了理大在專職醫療領域的雄厚實力。他認為是次活動不僅鞏固了大學應對老齡化社會護理需求的能力,亦為籌備成立香港第三所醫學院奠定了堅實基礎。 智齡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溫春毅教授強調,隨著人口老化,膝關節退化問題已成為主要健康挑戰。他指出推廣基層醫療及早期預防有助減輕社會醫療負擔。 在展覽環節中,智齡研究院展示兩項能用於肌少症篩查的創新研究成果,分別為基於人工智能(AI) 與超聲的肌少症評估系统及關於肌少症主要相關肌肉的皮下脂肪厚度的測量。展覽得到長者參加者的熱烈支持。   網上報導: HK01 - https://polyu.me/4hfYGFH 橙新聞 - https://polyu.me/4mUhGud

2025年10月4日

Event recap of PAIR Seminar by Prof Iain MCCULLOCH 2000 x 1050 pxTC

普林斯頓大學Iain McCULLOCH教授於理大高等研究院講座介紹新一代太陽能燃料

由再生能源從水生產出來的「綠色氫氣」,有望成為未來燃料的關鍵,為廣泛業界應用提供清潔、零碳能源。它亦可與間歇性的太陽能發電系統結合,以提供額外的能源儲存。然而,太陽能製氫在大規模應用及經濟成本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光化學水分解」是其中極具潛力的解決方案,透過利用吸光半導體納米粒子,驅動粒子表面上的氧化還原反應。 在2025年10月2日舉行的理大高等研究院講座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Iain McCULLOCH教授分享了光化學分解水的最新進展。他的講題為「以太陽能驅動化學反應」,重點介紹了能夠驅動粒子表面上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吸光半導體納米粒子。此次講座吸引了超過80位現場參加者,並有超過15,500名線上觀眾透過多個社交媒體平台同步收看。 McCulloch教授在演講伊始,簡要介紹了由有機半導體光催化劑的發展,這些材料可以通過化學調控,強烈吸收在紫外—可見光譜內的波長。他的研究證明,這些有機半導體納米粒子,裡面含有由兩種有機半導體形成的「供體/受體異質結構」,並具有第二型能帶結構,能夠實現比傳統無機光催化劑更高的太陽能轉氫效率。供體/受體異質結構顯著提升了納米粒子內部的電荷產生,從而大幅提高其產氫效率。此外,他的團隊也證明,產氫效率可透過調整納米粒子的組成得以大幅提升。 McCulloch教授的研究團隊還觀察到,這些納米粒子之所以具有高效率,是因為它們在光照下能夠產生壽命極長的活性電荷,從而增加參與光催化反應的機會。此外,他還介紹了可溶液製程、具有孔隙率的線性共軛聚合物,用於氣相二氧化碳的光催化還原,突顯這類高分子在轉化二氧化碳成太陽能燃料方面的潛力。 隨後的問答環節由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兼有機電子學講座教授嚴鋒教授主持。現場觀眾與McCulloch教授展開了富有成效的交流與討論。 按此重溫

2025年10月2日

20251001_PolyU researchers develop underground utilities inspection technologies_TC

理大研究團隊開發地下管道檢測技術 準確定位水管滲漏及空洞源頭

由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成員、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學)及教授賴緯樂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運用先進的地下勘探技術,開發出高精度地下管道檢測系統,有助及早發現城市基礎設施異常情況,包括空洞及管道滲漏,從而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這些應用於多通道及基於道路的地面穿透雷達的先進算法,非常適合香港複雜的地下管道網絡,能夠準確偵測和評估地下管道的滲漏情況。在土地及空間研究院 院長兼測繪及地理資訊講座教授丁曉利教授的指導下,團隊將光纖技術應用於管道內部,該系統可根據收集所得的地下管道造影進行客觀分析,識別水管滲漏及其嚴重程度和滲漏點的大概位置,有助後續的修復工作。研究團隊亦開發了一種基於聲學的漏點辨識及定位方法,透過分析噪聲特徵,區分不同類型及嚴重程度的滲漏。傳統工具如地面麥克風常受環境雜音干擾,故團隊正研究利用配備聲波傳感器的機械人,以提升檢測準確度。 團隊多年來與政府部門及業界密切合作,成立相關培訓中心及聯合實驗室,並建立探地雷達影像及滲漏噪音的專用數據庫及人工智能模型,團隊目標是實現大規模、高效的檢測,並支援以數據驅動的管理策略,以減少水管滲漏及預防道路下陷。 新聞稿:https://polyu.me/4nvg77q   網上報導: Mirage - https://polyu.me/42mKkgq 大公報 - https://polyu.me/488TXmD 文匯報 - https://polyu.me/3VIW896 巴士的報 - https://polyu.me/4o0IOsB

2025年10月1日

20251001Prof HE Mingguang discusses noninvasive angiographyTC

何明光教授於電視節目談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術

理大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兼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何明光教授,於2025年10月1 日亮相HOY TV《健康關注組》節目,分享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術在眼科診斷中的應用。 何教授指出,傳統的眼底螢光血管造影需要在病人靜脈注射造影劑,過程不僅費時且昂貴,更可能對病人構成致命風險。為此,何教授及其團隊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把普通眼底照片在數秒內轉化為高精度的血管造影圖像和動態視頻,有效識別早期糖尿視網膜病變、中心性視網膜病變、高血壓視網膜病變等眼疾。   網上報導: 開電視 - https://polyu.me/4pOGCWH(07:17 - 11:13)

2025年10月1日

20251001_Prof Nathanael JIN Lings study reveals public health risks of drug-resistant_TC

金靈教授揭示抗藥性念珠菌構成城市公共衛生風險

未來食品研究院、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成員兼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及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金靈,近日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發表了開創性研究,揭示了念珠菌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裡通過空氣傳播,構成公共衛生風險。 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 城市空氣中存有抗藥性念珠菌:研究在城市空氣樣本中檢測到具有活性及抗藥性的近平滑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及熱帶念珠菌菌株,而這些菌株在沿海環境中並未發現。  • 與臨床菌株的基因相似性:從空氣中提取的菌株與臨床菌株具有高度基因相似性,顯示社區傳染可能通過吸入或皮膚接觸所引起。  • 多重抗藥性問題:值得關注的是,在近平滑念珠菌中發現了多重抗藥性,這惹來推測城市污染和氣候變化在促進抗菌素耐藥性形成的作用。 念珠菌嚴重危害健康,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重點真菌病原體。金教授的研究提出,列明城市空氣是傳播抗菌素耐藥性菌株的重要媒介已經刻不容缓。展望未來,他的研究團隊計劃擴大研究規模,進行更大型的多地研究,以更全面了解真菌傳播途徑,研究城市裡的抗藥性真菌宿主,並加強以「健康一體化」概念,應對真菌抗藥性所帶來的全球威脅。 閱讀研究全文: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lett.5c00795 (只有英文)

2025年10月1日

Event recap of DLS by Prof George MALLIARAS 2000 x 1050 pxTC

解鎖大腦訊號:George Malliaras 教授於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探索電生理學前沿

腦皮質與皮膚電測量的最新進展,大大提升了我們解讀神經信號的能力。2025 年 9 月 30 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George Malliaras教授於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中,以「關於皮質和皮膚的電生理學,我們知多少?」為題,分享了探索皮質與皮膚電生理學界限的近期研究。是次講座吸引近百名現場參加者,並有超過13,400名線上觀眾透過多個社交媒體平台同步收看。 Malliaras教授在演講伊始,簡要回顧了生物電子醫學的現代應用發展,從 1960 年代用於心律不整的心臟起搏器,到 2010 年代用於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神經電刺激器,並指出了這些技術的侷限。他隨後介紹了其團隊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及潛在應用,包括腦機介面、脊髓神經袖套、神經刺激器、皮質測量與刺激技術、周邊神經袖套、體表電位圖譜及電子紡織品等。 總結來說,Malliaras教授強調在電生理學中,侵入性與解析度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取捨。薄膜電極能夠對脊髓進行環繞式測量及電刺激,為新型脊髓搭橋技術鋪路,並可預測運動動力學。周邊神經袖套有助進行神經分支層級的測量及電刺激,為器官功能恢復帶來新契機。體表電位圖譜則提供了豐富資訊,並已在患有瓣膜性心臟病的犬隻研究中得以驗證。透過結合這些技術,我們能夠分析各種訊息,從而為神經義肢技術和健康監測領域的各種應用提供技術支撐。材料和界面工程學科的持續創新,可助從大腦和體內獲取的神經資訊的「量」和「質」有所提升。 隨後的問答環節由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兼有機電子學講座教授嚴鋒教授主持。現場及線上觀眾與兩位教授展開了富有成效的交流與討論。 按此重溫

2025年9月30日

20250929_PolyU research delegation visits Jiangxi_TC

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訪問江西

2025年9月26日至29日,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研究生院院長、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及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王鑽開教授,率領17人代表團於訪問江西,旨在拓展理大與當地的科技合作。代表團由來自多個高等研究院轄下單位的學者組成,其中包括先進製造研究院、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體育科技研究院、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 訪問期間,代表團分別參觀了多家企業,包括九江琥珀新材料、九江恒通自動控制器、江西漢可泛半導體技術、江西聯創光電科技、江西丹巴赫機器人、江西省金控科技產業集團、江西省數字產業集團、九江德安華遠針織、九江德安億陽紡織、江西南方尼龍黏扣。他們亦到訪南昌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西研究院、中國移動VR創新中心、南昌虛擬實境研究院、江西省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中心、江西服裝學院等機構進行交流考察。 代表團此行深入考察多家高科技企業及科研院校,積極推動贛港科技合作與交流,為兩地未來的產學研協作奠定堅實基礎,促進三界深度融合。

2025年9月29日

20250926_PolyU and Hebei Gucheng Incense Group enter agreement_TC

理大與河北古城香業簽署合作協議 共譜中式芳香保健新篇章

2025年9月26日,香港理工大學熱烈歡迎保定市中醫藥代表團蒞臨校園。校方同日與河北古城香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書,攜手推動中國傳統香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創新,促進熏香產業的高質量及科學化發展。 在理學院院長黃維揚教授、研究及創新事務總監黃詠恩教授、保定市衛生健康委黨組副書記兼副主任尹剛亮,以及河北古城香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楊蘭英的共同見證下,協議書由理大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黃文秀教授及河北古城香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雪明代表簽署。 協議為雙方未來兩年的合作奠定基礎,目標是通過經典中醫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的交叉研究,開發具有明確康養功能的新型薰香產品,建立科學客觀的功效評價體系,並主導制定行業技術標準,攜手引領全球薰香產業的升級與發展。

2025年9月26日

20250925_Prof XIA Yong receives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Person_TC

夏勇教授榮獲2025年度結構健康監測年度人物獎

熱烈恭賀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深空探測研究中心成員兼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夏勇教授,獲《結構健康監測》期刊編輯委員會評選為「2025年度結構健康監測年度人物獎」得主。 該獎項旨在表彰全球在結構健康監測領域具傑出成就及社會貢獻的人士。獎項涵蓋理論、分析、應用、教育或其他範疇的卓越成就,特別著重近年來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理工大學是本港唯一獲此殊榮的大學,而夏教授亦是自獎項設立二十年來第三位獲此殊榮的理大學者。 夏教授專注於大型土木工程結構健康監測、結構損傷識別及大型基建子結構方法等領域。作為該領域的專家,他的創新技術已應用於多個重要工程項目,包括青馬大橋、港珠澳大橋及上海中心大廈等,為結構健康監測的科技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025年9月25日

20250925_Ten PAIR members win PolyU Patents Achievement Award 2024_TC

理大高等研究院10位成員榮獲2024年度理大專利成就獎

「理大專利成就獎」於2023年設立,旨在表彰在知識產權、科研成果商業化及知識轉移方面作出積極貢獻的學術部門及發明人。今年,共有11位學者獲頒個人獎項,其中10位為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按姓氏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專利申請卓越獎 」及「最活躍專利申請獎」 張志輝教授、工程師 超精密加工與計量學講座教授 視覺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成員 先進製造研究院成員   黄鑫炎教授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副教授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成員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成員   「專利申請卓越獎 」 倪一清教授、工程師 嚴、麥、郭、鍾智能結構教授 智能結構與軌道交通講座教授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史文中教授 地理資訊系統及遙感講座教授 潘樂陶慈善基金城市信息學教授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   「專利申請卓越獎 」及「商業化卓越獎 」 杜嗣河教授 科研眼科視光學訪問講座教授 視覺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商業化卓越獎 」 陶肖明教授吳文政及王月娥紡織科技教授 紡織科技講座教授 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院長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   謝欣然教授 眼科視光學院副教授 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成員 視覺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黃家興教授 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教授 未來食品研究院院長 碳中和資源工程研究中心成員   楊洪興教授、工程師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成員   鄭永平教授、工程師 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 生物醫學工程講座教授 智齡研究院院長

2025年9月25日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