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0313_Prof NI Meng discusses hydrogen energy development on RTHK TV progr_TC

倪萌教授於港台電視節目探討氫能發展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研究)兼能源科學及技術講座教授倪萌教授,近日接受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鏗鏘集》專訪,分享其對氫能的專業見解。 倪教授闡述了灰氫、藍氫和綠氫的好處與限制,強調三者在推動全球邁向可持續能源系統轉型中的重要角色。他亦指出,可再生電力的生產和電力需求在很多時候和季節是不匹配的,導致電力的生產高於需求,因而造成再生能源浪費,如果能夠利用過剩的再生能源產生氫氣,這不但可以避免能源浪費,還能真正實現零碳排放的綠氫, 從而有助實現碳中和和可持續發展。 網上報導: 香港電台 - https://polyu.me/4hcfKKX (06:39 - 08:53; 15:05 - 16:23)

2025年3月15日

Event Recap of DLS by Prof Jesse ZHU on 12 March 2025 2000 x 1050 pxTC

著名學者祝京旭教授於PAIR傑出學人講座 為研究生講解科研生涯規劃的要訣

中國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校長特別顧問祝京旭教授,於2025年3月12日在香港理工大學校園主講第36場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講座,講題為「科研策略及規劃:如何為研究生涯作好準備?」講座吸引逾110名現場參加者,以及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超過13,300名線上觀眾通過嗶哩嗶哩、微信、微博和YouTube等多個社交媒體平台觀看直播。 祝教授以自身橫跨學術界與業界的經歷切入,強調「創新力、好奇心與社會使命感」是引領其科研之路的三大核心。他指出,選擇具實質意義的研究主題至關重要,既要確保學術嚴謹性,亦須兼顧現實應用價值,並坦言:「真正的科學突破,源於追尋本質真理,而非外在榮譽。」 祝教授進一步透過跨領域研究案例闡述理念,包括, 一, 醫療創新:研發「旋轉流化器」,透過均勻懸浮顆粒技術優化藥物遞送系統;二, 綠色製造:將納米粒子應用於塗料生產,提升流動效率並減少環境污染;及三, 城市永續:開創緊湊型污水處理技術,解決城市空間受限的環保難題。 總結時,祝教授重申科研對推動全球福祉的變革性作用,呼籲學術界平衡理論探索與實踐應用。他勉勵學子培養抗壓韌性、參與跨學科合作,並以社會需求錨定研究方向:「堅持初心與明確使命,方能成就充實的科研生涯。」 緊接的問答環節由陳清焰教授主持,觀眾就科研經費籌措、技術開發中的不同考慮因數等議題與祝教授深入交流,現場互動氣氛熱烈。 按此重溫

2025年3月12日

Recap of PAIR Public Forum by Prof YANG Hongxia 2000 x 1050 pxTC

理大學者探討人工智能最新發展 彰顯理大人工智能教研領導地位

(2025年3月11日)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高等研究院今日舉辦首場「研究與創新公共論壇」,以「DeepSeek及更遠的未來」為主題,由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及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教授擔任主講嘉賓,深入探討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論壇吸引逾千名師生、校友、創科界領袖、學界翹楚和公眾人士出席,以及逾39萬人次透過多個平台觀看直播。 論壇由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兼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建築熱科學講座教授陳清焰教授致辭,為活動揭開序幕,並由理大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講座教授兼深圳研究院院長張成奇教授介紹講者。張教授表示:「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發展大模型成為了各國、各企業競爭的核心。DeepSeek以較低階、數量較少的尖端圖像處理器晶片訓練出高效能的人工智能模型,證明了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透過優化演算法來實現。」 中國內地初創公司DeepSeek開發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憑藉低成本、高效能及開源模型的優勢在全球獲得廣泛讚譽,顛覆了傳統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演算力至上」的邏輯。楊教授於論壇中強調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潛力,並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為醫療、金融、製造、零售物流、媒體和時尚等各行業領域帶來了龐大機遇,可應用於醫學影像分析、欺詐檢測、預測性維護、庫存管理、內容創作、設計及行銷等。」 她亦回顧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與觀眾分享了她在職業生涯中取得的成就,當中包括M6大模型的開發,驗證僅使用512塊圖形處理單元(GPU)即可訓練出具有十萬億參數的模型的可行性。楊教授也分享其生成式AI(Co-GenAI)項目如何提高人工智能技術的可及性,並減少對大規模集中計算資源的依賴,徹底改變人工智能的發展,助香港和內地在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中佔據領先地位。 隨後的討論環節由張成奇教授主持,楊紅霞教授以及理大電子計算學系系主任、數據科學講座教授兼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聯合主任李青教授,就人工智能發展為高等教育和研究帶來的機遇及挑戰分享真知灼見,並在問答環節中跟與會者進行深入交流。探討議題圍繞人工智能在業界的應用、資訊監管、對就業環境及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等。 理大一直致力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並於今年一月成立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通過卓越教育、研究和知識轉移,引領全球數碼轉型和人工智能的創新進步。 按此重溫 網上報導: 東方日報 - https://polyu.me/43FLmp5 明報 - https://polyu.me/3FySxVZ am730 - https://polyu.me/43C3j7S 大公報 - https://polyu.me/3R2ZMrK 文匯報 - https://polyu.me/4hvZnJg; https://polyu.me/41DYdp5 香港商報 - https://polyu.me/4kIe7aE 香港仔 - https://polyu.me/3Fxs4Il 點新聞 - https://polyu.me/41IXa7o; https://polyu.me/3FkPJfe 雅虎香港- https://polyu.me/3DAA2Qy Line Today - https://polyu.me/4bH1x7w 香港新聞網 - https://polyu.me/3XHWfCS 21世紀經濟網 - https://polyu.me/3FnRHLR 南方財經網 - https://polyu.me/3XGtd6K 網易 - https://polyu.me/4hsnAQC HK01 - https://polyu.me/4bM62xy 鳳凰秀 -  https://polyu.me/3FlcVK9 南華早報 - https://polyu.me/4bZmJ8Q (只限訂閱) (只有英文)  

2025年3月11日

PAIR Research Impact Video Series  Episode 32000 x 1050 pxTC

PAIR 科研成果系列|第三集|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溫室氣體變身塑膠原料

理大高等研究院很高興推出新一集《PAIR 科研成果》影片專輯,繼續請來PAIR科研人員分享其科研成果和應對社會重大挑戰的解決方案。 第三集以「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溫室氣體變身塑膠原料」為題,嘉賓為光子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深空探測研究中心成員、應用物理學系系主任及納米材料講座教授劉樹平教授。 劉教授於本集介紹其團隊研發的「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系統」。此系統能高效地把二氧化碳轉化為塑膠原材料乙烯,從而促進實現碳中和。團隊研發的「催化劑材料試驗裝置」已隨中國國家航天局的航空項目運載至太空,測試其於太空的隱定性。團隊目前正與業界合作,提升裝置的穩定性,並探索其在海外石化工廠和廢物轉化能源設施中的應用。 立即觀看影片,了解這化學過程的原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rzF8HsMGq8

2025年2月28日

20250228 Innovation Digest is now available 2000 x 1050 pxTC

理大研究通訊《Innovation Digest》第 2 期現已出版

我們很高興地分享,香港理工大學研究通訊《Innovation Digest》第 2 期現已出版! 今期通訊的主題是「整合創新:材料與製造領域的進步」。走在技術前沿的先進材料和製造技術推動著持續、高效的未來。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緊迫性凸顯了研究持續能源解決方案的必要性。這兩個相互關聯的要素——材料和製造——推動創新和能源解決方案,提高效能,同時減少資源消耗和浪費。 十篇介紹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科研項目的重點文章: Flexible Electronics: Permeable 3D Integrated Electronic Skin in Liquid Metal Circuits and Fibrous Substrate (鄭子劍教授) https://polyu.hk/PGcUL Advancements in Ferroelectric Untwisted Heterobilayers: A Novel Approach (劉樹平教授)  https://polyu.hk/fVNje Fabrication of Ultrathin Black Phosphorus Films on Silicon Substrates using Wet Transfer Technique (郝建華教授) https://polyu.hk/IgsZJ Synthesis of Low-Cost Metalated Graphyne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黃維揚教授) https://polyu.hk/PIizC Novel Strategy in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Tin-bas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嚴鋒教授) https://polyu.hk/ZmmLH Harnessing Polymer Carbon Dots: A New Era of Free Cooling Solutions for Urban Environments (呂琳教授) https://polyu.hk/oZyFy Advanced Fluidic Fabrics: Pioneering Material Innovations for Enhanced Thermal Therapy (陶肖明教授) https://polyu.hk/iKKyV Innovative Air Electrode Material Boosting Efficiency and Durability of Reversible Protonic Ceramic Electrochemical Cells for Green Energy Application (倪萌教授) https://polyu.hk/kOPbc Innovative Spring-structured Elastic Surface for Spontaneous Ejection of Freezing Droplets (王鑽開教授及姚海民教授) https://polyu.hk/iASdF A Novel Deep-learning Generative Model for Surface Quality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i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張志輝教授) and his research team https://polyu.hk/gpAnN 閱讀完整電子版:https://www.polyu.edu.hk/publications/innovationdigest/ (只供英文)

2025年2月28日

ISSUE 13  March 2025 2000 x 1050 pxTC

PAIR 通訊 · 第 13期 · 2025年3月號現已出版

我們很高興發布最新一期的《PAIR通訊》! 第13期通訊新增了「理大高等研究院三年周期報告」,這特別內容回顧了高等研究院由2021/22至2023/24年度的工作,總結了本院在首個三年營運周期裡的主要發展和成果。理大高等研究院完成了首期營運,並取得巨大進展。報告概述了本院在科研、資助、知識轉移和合作方面的豐碩成果。 今期「封面故事」專訪了本院高級院士Philip RUSSELL教授,分享他在「光子晶體光纖」開發和應用方面的真知灼見。他於1991年提出的空心光纖,徹底改變了光在玻璃纖維中的傳播方式。本期故事亦報導了地理資訊學和人工智慧講座教授翁齊浩教授的研究工作,他利用地理空間人工智能技術,揭示了都市化所帶來的變化,並研發相關方案以減低都市化的相關影響。 「科研成果」部分涵蓋本院近期的研究發現,其中包括火星數十億年前上曾存在海洋的證據。「人物」部分報導了近期得獎及入選知名學術學會的高等研究院學者。「消息及活動」部分回顧了高等研究院過去幾個月的學術交流活動、媒體報導,以及在科研項目和成立聯合實驗室方面的合作。 請即閱讀,獲知更多有關高等研究院的最新發展! PAIR 通訊 · 第 13期:https://www.polyu.edu.hk/en/pair/publications/issue-13/

2025年2月27日

Four PAIR members appointed leadership positions at new Mainl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 T

四名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任內地新成立技術創新研究院領導人員

四名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近日獲委任為內地兩所新成立技術創新研究院的領導人員,進一步推動理大在轉化研究與產學研協作方面的使命。 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范金土教授及成員壽大華教授,分別擔任港理大興國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及副院長。該院於2025年2月11日正式成立,致力推動紡織及時尚科技、智能穿戴系統、智能製造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前沿創新。憑藉理大在技術轉移及孵化方面的優勢,該院致力支持打造興國縣成為內地紡織及時尚產業的區域性及國家級製造與創新樞紐。 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副院長陳武教授,以及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嚴鋒教授,分別出任港理大合肥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及副院長。該院於2025年2月13日成立,重點開展深空探測、低空經濟及傳感技術等領域的開拓性研究。研究院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推動技術研發、創業孵化及人才培育,並結合合肥市的雄厚科研資源與理大的學術優勢,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研創新在產業端的實際應用。 研究院的成立彰顯了理大在推動區域創新網絡、深化產學研協作以應對全球挑戰的關鍵角色,進一步展現了理大於國家戰略科技領域的貢獻和影響力。  

2025年2月25日

20250311 Lecture on DeepSeek by Prof YANG Hongxia2000 x 1050 px

理大高等研究院研究與創新公共論壇:DeepSeek及更遠的未來

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DeepSeek最近發布的模型震驚了全球科技界。DeepSeek以其低成本、高性能的開源模型備受關注,挑戰了美國科技巨頭的領導地位。DeepSeek的突破改變了人們對人工智慧發展的看法,同時亦引發了人們對隱私安全、技術競爭等議題的擔憂。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工具的爆炸性成長是既定的趨勢。香港可以如何在全球人工智能競賽裡佔據一席位?香港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又可如何分一杯羹,應對人工智能浪潮及掌握面前的巨大機遇?科學家和研究員又可從何途徑為提升香港的人工智能慧競爭力做出貢獻?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高等研究院將於2025年3月11日舉行首場「研究與創新公共論壇」,講題為「DeepSeek及更遠的未來」。理大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及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教授將介紹其生成式 AI(Co-GenAI)項目,項目中研發的平臺擁有創新特點,讓 AI 開發變得更容易上手,不再需要超大規模的集中計算資源。這個項目有望幫助香港在全球生成式 AI 發展中佔據重要地位。 楊紅霞教授是一位傑出的人工智能科學家,擁有超過15年的經驗,專注於大規模機器學習、數據挖掘和深度學習。在她卓越的職業生涯中,楊教授開發了十套重要的算法系統,提升了多家企業的運營效率。她的研究重點包括預訓練模型、大數據分析,以及大語言模型系統在實際環境中的應用。楊教授學術成就斐然,至今發表了頂級論文100多篇,引用次數約12,000次,H指數爲46。她還擁有50多項專利。她於其專業領域的貢獻獲多項殊榮肯定,包括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卓越人工智能引領者獎」和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楊教授於2022年獲評選爲「福布斯中國科技女性50强」之一,並於2023及2024年入選「人工智能全球2000位最具影響力學者」名錄。她在字節跳動和阿里巴巴創立了基礎模型團隊,並曾在雅虎公司和IBM T.J. 沃森研究中心擔任重要職務。楊教授擁有美國杜克大學博士學位和中國南開大學學士學位。她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被公認爲全球先驅。 從速報名參加,別錯過向傑出學者科學家學習的機會! 理大高等研究院研究與創新公共論壇:DeepSeek及更遠的未來 日期:2025年3月11日(星期二) 時間:下午3時正至4時30分(香港時間)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 語言:普通話 報名:https://polyu.hk/nYjLT

2025年2月24日

理大人工智能醫療技術亮相香港電台電視節目

香港理工大學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兼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何明光教授,以及智齡研究院院長、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鄭永平教授,於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凝聚香港》介紹了理大兩項結合人工智能和醫療科技的創新發明,其中包括用於篩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便攜式人工智能相機,以及便攜式無輻射三維超聲脊柱側彎評估系統「Scolioscan」。 網上報導: 香港電台 - https://polyu.me/3QrsOB7(04:09 - 08:52)

2025年2月21日

Event RecapPAIR DLS by Prof John A Rogers 2000 x 1050 pxTC

美國西北大學著名生物科技專家John A. Rogers教授主講PAIR講座

美國西北大學John A. Rogers教授於2025年2月19日在香港理工大學校園主講第35場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講座,講題為「生物電子學—融合科技及生物學的前沿領域」。講座吸引逾130名現場參加者,以及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超過12,800名觀眾通過嗶哩嗶哩、微信、微博和YouTube等多個社交媒體平台觀看直播。 講座由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致歡迎辭及介紹講者。Rogers教授在演講中首先概述了設計用於與生物體穩定、緊密結合的先進電子技術。這些技術為患者監測和疾病治療奠定了基礎。具體而言,將微型化、生物相容的電子系統注入軟組織或將其貼附於重要器官表面上的能力,為追蹤和操控生物活動開創了獨特的機會,對人類醫療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Rogers教授還討論了支持這些技術的材料科學、電路設計和製造的核心概念,包括設計用於與自然過程同步在體內溶解的生物可吸收或「瞬態」設備。他介紹了與長期合作夥伴黃永剛教授的多個交叉學科研究合作項目,包括用於監測生命體徵的仿皮膚狀無線設備和用於神經再生和臨時心臟起搏的生物「電子藥物」。 緊接的問答環節由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及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講座教授鄭子劍主持,一眾參加者與Rogers教授進行了富有成效的討論。 按此重溫  

2025年2月19日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