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0510 PolyU journal Nexus hosts forum on smart_1

理大《Nexus》交叉學科期刊舉辦智慧可持續發展論壇 推動跨學科研究及創新交流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細胞出版社合辦的「Nexus Forum 2025」於5月8日至10日舉行,取得圓滿成功。論壇以「協同創新,賦能智慧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旨在推動跨學科研究和創新技術的交流合作,促進智慧科技及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為期三天的論壇設專題講座、研討會、成果匯報會及編輯工作坊,吸引逾170位來自加拿大、英國、美國、澳洲、日本、新加坡、瑞典、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香港及內地的學術專家及作者、駐港領事館及業界代表等,以及逾300名理大教職員及學生參與活動。 開幕典禮上,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長兼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系建築熱科學講座教授陳清焰教授,以及能源與建築講座教授兼Nexus主編嚴晉躍教授致辭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嘉賓。 滕錦光教授表示:「《Nexus》創刊一周年以來,致力於探索應用科學、工程技術及跨學科和多學科領域的創新研究,以應對全球最迫切的挑戰。是次論壇及《Nexus》的創立,彰顯理大始終致力於推動開創性研究和學術發展,以造福社會的堅定承諾。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透過轄下多個策略性平台推動變革性研究,包括通過理大高等研究院,針對具有社會經濟價值的前沿領域,開展突破性的跨學科研究;透過新成立的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加強理大在尖端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並借助我們在內地多個城市的技術創新研究院,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回應當地產業和社會的需求。」 是次論壇共設三場專題講座,圍繞三大核心主題,包括可持續城市的創新科技、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與跨學科解決方案,以及碳中和與能源系統轉型,共同探討相關領域的最新技術和行業發展,如何以協同創新和研究,共創可持續未來。 主講嘉賓包括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院院長Michael Obersteiner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教授及塗善東教授、瑞典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Louise Bergholm女士、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楊紅霞教授,以及來自清華大學、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嶺南大學、中華電力、香港電燈、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及騰訊戰略發展部等學者及業界代表。 首兩場講座演講主題涵蓋瑞典推動可持續城市發展的經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構建可持續建築環境的創新科技,以及電動汽車電池儲能技術發展等。由理大國際城市能源研究中心及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合辦的「碳中和與能源系統轉型」講座則聚焦碳與地球科學、環境科學、能源與動力工程、數據科學與智能技術等前沿多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涵蓋氣候風險管理策略、「組裝合成」建築法應用、人工智能如何令電力及碳市場產生協同效應等主題。 在「電力行業去碳化的技術創新」為題的研討會上,來自理大、本地、內地及海外院校的學者,以及兩所本地電力公司代表等介紹獲香港研究資助局「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支持的研究項目,並進行主題報告和交流。 另外,論壇設多場成果匯報會議,讓與會者就不同主題分享見解和交流研究成果,促進知識交流和傳遞。與理大研究生院合辦的編輯工作坊則吸引逾180名理大研究生和本科生參與,由《Nexus》及《Nature Energy》等七個學術期刊主編和編輯為年輕研究者介紹撰寫科研論文所需的技巧和研究工具,以提升論文的可讀性和影響力,以及如何將先進技術融入研究。 《Nexus》為細胞出版社在交叉學科領域的首個合作期刊,也是其首度與大學合作出版的刊物。如欲了解更多資訊,請瀏覽:https://www.cell.com/nexus/home。

2025年5月10日

20250508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mart Ageing driv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healthy_TC

智齡研究院推動健康老齡化科技創新

智齡研究院致力推動跨學科健康老齡化研究,透過結合醫學工程與人工智能醫療科技,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個人化治療及關護方案。 研究院院長、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鄭永平教授,首創應用於肌肉測量的三維超聲波成像技術。該技術能清晰呈現肌肉結構,讓醫護人員可透過三維影像分析患者行走功能與肌肉運動模式,結合人工智能動作分析以評估其肌肉流失風險。該技術亦以可視化的方式引導長者進行肌肉訓練,從而實現預防、延緩及逆轉肌少症的目標。鄭教授指出此技術亦能應用於診斷柏金遜症,透過分析中腦特定區域影像,精準定位病變,提升診斷的準確度,同時可用於評估長者中風風險。 研究院副院長兼護理學院副學院主任(研究)、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總監梁綺雯教授,專注於實踐「內在能力」理論與「長者綜合護理」模型。她的團隊開發的快速篩查工具以標準化評估框架辨識長者健康需要,有助提升他們的自主生活能力與生活品質。梁教授的團隊與護理、物理治療、營養學及言語治療的專家合作,設計出針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雙重任務訓練方案。方案包含森巴舞認知訓練、平板遠距支援系統並結合營養計劃、體能鍛鍊與認知任務以提升長者身體機能。 同為研究院副院長的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兼言語治療師鄺伊蘭教授,致力於開發便攜且由人工智慧(AI)算法驅動的超聲波評估工具,以用於吞嚥評估。此技術填補傳統方式的不足,讓吞嚥評估得以在社區及居家內進行,毋須使用X光造影與入侵性內窺鏡,大幅提升診斷效率與準確度。 智齡研究院會繼續透過跨專業協作,推動醫學創新發展並積極拓展國際合作網絡,引領全球的智齡研究與創新。 網上報導: 星島頭條 - https://polyu.me/3F1PWnH  

2025年5月8日

20250507 PolyU research unveils hidden microbial threats to ecosystem caused_TC

理大研究揭示塑膠廢物潛藏微生物群落或引發生態危機

由未來食品研究院成員、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金靈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揭示了常被忽略、依附在塑膠廢物上的微生物群落所帶來的生態危害。團隊正推動建構全球數據庫及模型,評估有害微生物隨塑膠廢物流動的軌跡及潛在風險。 研究團隊結合實地採集的樣本及可開放取用的數據,分析在淡水、海水和陸地三種環境系統內,塑膠際及自然環境的微生物樣本,從而對塑膠際獨特且多樣的微生物群落作出全面概述。研究成果已在跨學科國際期刊《The Innovation》上發表。 研究發現,無論在哪一種環境系統中,塑膠際和該環境本身的微生物群落,在微生物的種類及共存模式上都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塑膠際的微生物群落是由相互連結薄弱的特定微生物組成,在自然界中很罕見。 與自然環境的微生物群落相比,塑膠際具有更顯著的分解有機化合物能力,或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並加速碳循環。尤其在淡水系統中,塑膠際中有大量能擾亂氮循環的細菌,會釋放亞硝酸鹽、一氧化二氮等有害物質。此外,塑膠際中對人類、動物及植物健康構成威脅的病原體也明顯增加,當中更包括了部分本身不存在於該環境系統中的品種,顯示塑膠際或能攜帶病原體穿梭於不同的生態系統。 研究結果揭示了正視塑膠污染問題的迫切需要,因為塑膠不僅對環境造成危害,更是傳播病原細菌的媒介,可引發連串生態及公共衛生影響。透過優先推動交叉學科研究與政策行動,社會才能更有效預測並遏制塑膠微生物群帶來的隱患。在當今日益依賴塑膠製品的社會裡,這對保護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至關重要。 新聞稿:https://polyu.hk/tzZAv 論文全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675823001716(只供英文) 網上報導: Mirage News - https://polyu.me/3GHySnw 點心日報 - https://polyu.me/4d871sQ 大公報 - https://polyu.me/4iOENnZ 文匯報 - https://polyu.me/3GHDuKm 中央電視台 - https://polyu.me/4iTBs7q 香港新聞網 - https://polyu.me/4jNKXWZ 華人頭條 - https://polyu.me/3RTmRhe

2025年5月7日

Event Recap of DLS by Prof Pedro ALVAREZ on 6 May 2025 2000 x 1050 pxTC

第38場理大高等硏究院傑出學人講座:Pedro Alvarez教授探討水處理中的納米技術突破

美國萊斯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George R. Brown教授Pedro Alvarez於2025年5月6日在理大校園主講第38場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講題為「納米技術賦能水處理」。講座吸引超過60名現場參加者,以及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超過13,000名線上觀眾通過嗶哩嗶哩、微信、微博和YouTube等多個社交媒體平台觀看直播。 講座由理大高等研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致歡迎辭及介紹講者揭開序幕。Alvarez教授在演講伊始強調,水處理及相關創新對保障公眾健康、確保大眾享有潔淨食水及推動可持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他同時指出傳統水處理技術的局限,並強調迫切需要科技突破以應對這些挑戰。 Alvarez教授探討了納米技術為革新水處理系統所帶來的新機遇,尤其是在提升污染物去除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及實現具成本效益的分散式處理方案方面。他列舉了多個實例,包括: 利用高導電性及高選擇性電極進行電吸附,以去除易沉澱或結垢的多價離子; 透過納米光子學實現太陽能熱過程,以進行膜蒸餾脫鹽; 使用納米催化劑進行消毒及高級氧化;以及 對新興難降解有機污染物進行電催化降解。 總結時,Alvarez教授重點說明納米技術在推動可持續資源管理、實現安全且低能耗的水處理及回用方面潛力巨大。他展望高性能模組化系統將能以最簡單基礎設施提供多功能解決方案。 緊接的問答環節由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管理委員會成員、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成員、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大氣環境學講座教授王韜教授主持,參加者與Alvarez教授就納米技術於水處理的實際應用、安全考量及成本效益等議題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討論。 按此重溫

2025年5月6日

20250501 Prof QIU Anqi appointed as Director of Mental Health Research Centre_TC

仇安琪教授獲委任為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我們欣然宣佈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仇安琪獲委任為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轄下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任期由2025年5月1日起生效。 仇教授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傑出創科學人計劃」授予「全球創科學人」名銜。她亦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客座教授。其過往職務包括: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系主任(研究及企業發展)、新國大蘇州研究院生物醫學工程創新中心主任,以及該校尤索夫宿舍舍監 仇教授專於計算分析領域,致力探究人類生命週期存在健康差距的根源。其團隊開發基於深度學習的醫療數據分析技術,可用於與疾病表型、神經影像及基因組學等相關的多種複雜醫療數據。研究成果屢獲發表於多本權威期刊,包括《自然》、《自然神經科學》、《自然心理健康》、《美國精神醫學期刊》、《生物精神醫學》、《IEEE醫學影像匯刊》及《醫學影像分析》等。 仇教授近日獲選為國際人腦圖譜學會主席,該組織致力以神經影像學促進對人類大腦結構及功能的理解。    

2025年5月1日

20250428 PolyUs AI and medicine-engineering integration empowers a new era 2000_TC

理大人工智能及醫工結合科研成果引領新世代醫療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推動「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精準醫療、預防醫學及基層醫療的發展,提升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服務質素及效率,並助力香港建設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理大擁有多個與醫療及健康領域相關的科研基建,當中包括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七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19所大學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以及四所中心實驗室,通過凝聚工程學、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科研力量,開發創新解決方案。最近成立的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則促進人工智能在藥物研發、精神健康、醫學影像、放射治療、中醫藥、生物醫學工程及細胞免疫治療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理大亦在全球延攬優秀研究學者加盟,領導多個結合醫學與人工智能、工程學及數據科學的跨學科研究項目,引領新世代醫療科技發展。 理大在爭取醫學及健康領域研究資助方面亦表現突出。在香港研究資助局(研資局)去年底公布的2024/25年度資助項目中,理大共有14個項目獲「協作研究金」撥款支持,項目數量及資助額均為全港之冠;在 2023/24 年度,理大獲研資局撥款資助的總金額在本地院校中排名第二。過去五年,理大多項健康和醫學領域研究亦獲得研資局撥款。2018年至2022年間,理大從特區政府醫療衞生研究基金獲得的平均撥款於全港院校排名第三。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貫徹『以病人福祉為中心』的理念,發揮『醫工結合』和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的獨特優勢,致力推動醫療科技創新和知識轉移。憑藉強大的科研團隊和完善的科研設施,以及在醫療教育和培育專職醫療人才的豐富經驗,理大有信心成功爭取籌辦香港第三所醫學院。我們期待在不久將來為社會培育兼具臨床醫療和科研能力的醫學人才,為促進全民健康貢獻力量。」 探索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七所與醫療及健康領域相關的研究院及研究中心: 未來食品研究院 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 智齡研究院 體育科技研究院 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 精神健康研究中心 視覺科學研究中心   新聞稿:https://polyu.hk/AVext   網上報導: 有線電視 - https://polyu.me/4jvqA0o 中央電視台 - https://polyu.me/3YfX0Uf ; https://polyu.me/4iFcQil 中國日報香港版 - https://polyu.me/4jQ2Jbs 東方日報 - https://polyu.me/3EtVCGZ;https://polyu.me/3GxpN0E 明報 - https://polyu.me/4jGNrWQ 信報 - https://polyu.me/3Gw88WX(需訂閱) 香港經濟日報 - https://polyu.me/3RA6tSD 星島日報 - https://polyu.me/42S7Z7I am730 - https://polyu.me/3SckO7U 大公報 - https://polyu.me/3Sb23lg 文匯報 - https://polyu.me/42xQBX6;https://polyu.me/4cOGeRY 香港商報 - https://polyu.me/4joL376 紫荊雜誌社 - https://polyu.me/44NiImv;https://polyu.me/42ToLDE Line Today - https://polyu.me/3EKAnk9 中新社 - https://polyu.me/4iDq4fO 鳳凰網 - https://polyu.me/4lQFQqg 21世紀經濟網 - https://polyu.me/4cXcrXG 南方財經網 - https://polyu.me/4cP13g9 澎湃新聞 - https://polyu.me/3SaapcR 無錫日報 - https://polyu.me/4jwVjuc 科學網 - https://polyu.me/44LXNjI 東方財富 - https://polyu.me/42xJ5eJ 網易 - https://polyu.me/3EsIrpN 新浪(香港)- https://polyu.me/432c1vw 搜狐 - https://polyu.me/3ENII6A 騰訊網 - https://polyu.me/3EHhuP4 一點資訊 - https://polyu.me/4juQjWX 華人頭條 - https://polyu.me/3EsLnml 大灣區時報 - https://polyu.me/3RDpjbq 第一黃金網 - https://polyu.me/3Ethi69 HK01 - https://polyu.me/4cPdkRI 人民網 - https://polyu.me/42zEvNa 廣州日報 - https://polyu.me/43f9m0H 看看新聞(上海廣播電視台)- https://polyu.me/42VsfFu 羊城晚報 - https://polyu.me/42XHpu5 粵港澳大灣區之聲(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https://polyu.me/4iSHJjK  

2025年4月28日

RCDTQY

理大「旅客滿意指數」以大型語言模型作全面分析 助提升香港旅遊服務質素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中心推出採用全新評估框架的「香港旅客滿意指數」,利用大型語言模型深入研究2012至2024年間入境旅客對香港的滿意度,涵蓋不同旅遊服務範疇、時間尺度及地區。研究結果顯示,香港的整體旅客滿意度已回升至疫情前的最高紀錄,但不同地區的表現存在顯著差距。 這項指數於 2009 年首次推出,以問卷形式調查旅客對各種旅遊服務的滿意度。為提供更全面及準確的分析,研究團隊整合管理科學、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的跨學科理論,並借助先進的大型語言模型技術,全面改造指數的評估框架。 全新框架可從不同維度(如服務主題、服務範疇和旅程類型等)、時間尺度(如每月和每年)以及地區等方面靈活地進行測量,為持份者提供及時的、以數據驅動的分析,為提升服務質素、政策制定及作出策略性決策提供參考。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旅遊目的地和旅客的決策越來越依賴訊息和通訊技術。通過結合人工智能、大型語言模型和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全新框架的「旅客滿意指數」預料可就香港旅遊業發展提供精確及客觀分析,針對性地提升旅遊服務質素,增強香港的全球競爭力,並支持旅遊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新聞稿:https://polyu.me/432LOgg 網上報導: 香港電台 - https://polyu.me/3RyFwi5 中國日報- https://polyu.me/4lNRYIz Travel Daily News - https://polyu.me/4jqr9bR Hospitality Net - https://polyu.me/3ExiyVL Mirage News - https://polyu.me/3S4laNR 信報 - https://polyu.me/4jtSJoP 星島日報 - https://polyu.me/3EIcPwh(需訂閱) 文匯報 - https://polyu.me/4jBPPy4 點新聞 - https://polyu.me/4cUFPhc 香港電台 - https://polyu.me/3GvxRPq (42:14 - 55:46)

2025年4月25日

20250418 Prof John SHI shares low-altitud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_TC

史文中教授於報章談低空經濟及城市信息學可持續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理大深圳技術創新研究院(福田)院長、潘樂陶慈善基金城市信息學教授及地理資訊科學與遙感講座教授史文中,早前接受《南方都市報》採訪時指出,智慧城市建設需融合物聯網、雲端運算、大數據及空間地理信息等技術,並善用無人機與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低空經濟,從而強化城市感知與治理效能。 史教授強調,城市信息學的發展可受惠於城市科學、計算機科學與地理信息科學的跨學科融合,以及跨界共享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他建議借鑒香港空間數據共享平台的成功經驗,以深圳為起點,於粵港澳大灣區構建同類平台,從而提升資源運用,實現精細化智慧管理,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 網上報導: 網易 - https://polyu.me/4lCoNYT 搜狐 - https://polyu.me/42k6gJw

2025年4月18日

Event Recap of DLS by Prof SO Kwokfai on 17 April 2025 2000 x 1050 pxTC

蘇國輝教授於理大高等硏究院傑出學人講座分享促進精神健康的生活模式干預

中國廣州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教授,於2025年4月17日在理大校園主講第37場理大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講題為「精神健康與生活模式干預」。講座吸引約100名現場參加者,以及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超過13,300名線上觀眾通過嗶哩嗶哩、微信、微博和YouTube等多個社交媒體平台觀看直播。 講座由理大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章偉雄教授致歡迎辭揭開序幕,其後由理大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介紹講者。蘇教授在演講開始時強調疾病預防對保障人類健康的重要性。他指出,經濟迅速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社會競爭加劇等因素,令精神健康問題、慢性疾病、亞健康問題和老年疾病越趨普遍。 蘇教授闡述了多種神經病理學機制,例如單胺類神經遞質、神經迴路和神經膠質細胞。除了這些中樞性因子外,他還探討了糖皮質激素等循環激素如何對精神功能產生深遠影響,顯示著外周組織與中樞神經系統核團之間相互影響。 此外,蘇教授強調了光療法的抗抑鬱功效,並特別指出丘腦連結核能介導此類治療對空間記憶增強的作用。蘇教授還引用研究結果,證明預防性服用糖肽可以減輕抑鬱症症狀及傳統治療藥物對身體的副作用。 最後,蘇教授強調醫療體系的重心應從治療轉向預防疾病,並提倡定期運動、光療法和服用枸杞糖肽補充劑等生活方式干預策略作為有效的預防措施。 緊接的問答環節由暫任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兼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陳曉華教授主持,參加者與蘇教授就專題報告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探討。 按此重溫

2025年4月17日

2025046 Nine PolyU projects awarded Environment and Conservation Fund_TC

理大九個項目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

九項由理大學者帶領進行的科研項目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合共資助約699萬港元。獲資助項目旨在透過技術研發及創新研究推動環境保育工作。項目涵蓋減排、噪音問題、臭氧形成、海水處理等多個嚴峻環境挑戰。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為環境及保育相關的項目提供資助,涵蓋教育、社區減廢及回收、技術及研究等。獲資助項目必須有助提升香港的整體環境質素、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以及推動公眾參與綠色低碳生活。 由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員帶領的項目包括: 主要研究員 高等研究院轄下研究單位 項目名稱 資助金額 杜良芬教授 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及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 一種用於降低交通噪音的新型聲學光柵屏障 HK$760,592 王韜教授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大氣環境講座教授 土地及空間研究院及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 香港大氣氧化性研究:羥基自由基、氫過氧自由基及羥基自由基反應活性的測量與模擬 HK$1,469,500 蔡逸思教授 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 用於寬頻吸聲和波浪操縱的聲波元屏障 HK$472,000 梁志堅教授 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 先進製造研究院及 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 發展一基於近場聲功率測量與數值傳播的整合技術針對香港城市環境中輪胎/道路噪音滋擾的現實預測與評估 HK$1,060,140 曾遠康教授 應用物理學系教授 先進製造研究院、光子技術研究院及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 設計同時進行太陽能海水淡化和製造氫氣的原型機 HK$500,000   閱讀更多: https://polyu.hk/krYMP  

2025年4月16日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