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CHC「科技、社会与文化」讲座系列 - 血肉与外伤:抗战时期传统医药的知识转型与现实应对(1931-1945)
-
日期
2025年11月20日
-
主办单位
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及文化学系
-
时间
18:30 - 20:00
-
地点
理大红磡湾校园 UG09
讲者
皮国立 教授
查询
罗嘉敏 小姐 34008979 rcchc@polyu.edu.hk
备注
此讲座将会以普通话进行
摘要
本次演讲,主旨在思考中医外科在近代战争与现代化进程中的位置。研究的出发点在于追问:战争如何可能改变了传统医学?中医在面对现代战争的创伤医疗时,是否仅仅被边缘化,或反而获得了自我反思的开始并开创新的历史发展契机?
首先,1931年以后的全面抗战,迫使中国社会重新思考医疗的社会责任。西医资源匮乏、军医制度败坏,使得中医以义勇、救护、制药等方式重返公共领域。各地中医学院成立救护团、出版急救教材,乃至与西医合作训练,反映出中医外、伤科在战争中被重新启动的过程。其次,中医外科的发展,并非仅是对古典技术的复兴,而是一种与现代医学接轨的再造。从冉雪峰、阮其煜等人的救护教育,到中医药在国府与边区的「国产药」政策中被纳入军医体系,我们看到的是知识的交融与制度的折衷。中药的药理逐渐以「杀菌」「消毒」等科学语汇重新诠释,既非纯粹的传统延续,也非全然的西化,而正是一种「非驴非马」式的创新。抗战成为中医现代化的实验场。无论是国统区推动国医救护、边区倡导中西医结合,抑或是中药制剂进入军医药品体系,皆显示中医在危机中以实用与灵活取胜。其历史的启示在于:中医的现代化不在模仿西方,而在于如何于时代转折中,发掘自身的可塑性与公共性。正是在战时的血肉与外伤之间,我们得以看见中医近代转型的历史现场。
讲者
皮国立 教授
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特聘杰出教授兼所长
皮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特聘杰出教授兼所长,并兼任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医疗社会史、疾病史、史学方法、地方史、中国近代战争与科技等领域。近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跟史家一起创作:近代史学的阅读方法与写作技艺》、《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国的真相:一段抗疫历史与中西医学的奋斗》、《大人之疾:近代中国的医疗和身体》、《晚清身体诊疗室:唐宗海与中西医的对话》、《华人壮阳史:从情欲诠释到药品文化,近代中西医学的滋补之道》等学术专书,截至2025年为止,含编着专书共31本,发表期刊、专书篇章等120余篇,另编有教科书和杂文60余篇。曾荣获台湾国科会2020年优秀年轻学者奖励、中央大学新聘卓越教研人员奖、二届全校优良导师奖、台湾中医临床医学会杰出医史研究奖、2023年财团法人中国医药研究发展基金会「陈立夫人文社会科学专书奖」、中央大学杰出研究奖、台北市中医师公会第94届国医节「中医药著作奖」等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