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CHC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and Culture" Talk Series - 血肉與外傷:抗戰時期傳統醫藥的知識轉型與現實應對(1931-1945)
-
Date
20 Nov 2025
-
Organiser
Research Centre for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Depart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
Time
18:30 - 20:00
-
Venue
UG09, PolyU HHB Campus and Online via Zoom
Speaker
皮國立 教授
Enquiry
Ms Carmen LAW 34008979 rcchc@polyu.edu.hk
Remarks
This talk will be delivered in Mandarin
Summary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本次演講,主旨在思考中醫外科在近代戰爭與現代化進程中的位置。研究的出發點在於追問:戰爭如何可能改變了傳統醫學?中醫在面對現代戰爭的創傷醫療時,是否僅僅被邊緣化,或反而獲得了自我反思的開始並開創新的歷史發展契機?
首先,1931年以後的全面抗戰,迫使中國社會重新思考醫療的社會責任。西醫資源匱乏、軍醫制度敗壞,使得中醫以義勇、救護、製藥等方式重返公共領域。各地中醫學院成立救護團、出版急救教材,乃至與西醫合作訓練,反映出中醫外、傷科在戰爭中被重新啟動的過程。其次,中醫外科的發展,並非僅是對古典技術的復興,而是一種與現代醫學接軌的再造。從冉雪峰、阮其煜等人的救護教育,到中醫藥在國府與邊區的「國產藥」政策中被納入軍醫體系,我們看到的是知識的交融與制度的折衷。中藥的藥理逐漸以「殺菌」「消毒」等科學語彙重新詮釋,既非純粹的傳統延續,也非全然的西化,而正是一種「非驢非馬」式的創新。抗戰成為中醫現代化的實驗場。無論是國統區推動國醫救護、邊區倡導中西醫結合,抑或是中藥製劑進入軍醫藥品體系,皆顯示中醫在危機中以實用與靈活取勝。其歷史的啟示在於:中醫的現代化不在模仿西方,而在於如何於時代轉折中,發掘自身的可塑性與公共性。正是在戰時的血肉與外傷之間,我們得以看見中醫近代轉型的歷史現場。
Keynote Speaker
皮國立 教授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傑出教授兼所長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傑出教授兼所長,並兼任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史學方法、地方史、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近年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大人之疾: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晚清身體診療室:唐宗海與中西醫的對話》、《華人壯陽史:從情慾詮釋到藥品文化,近代中西醫學的滋補之道》等學術專書,截至2025年為止,含編著專書共31本,發表期刊、專書篇章等120餘篇,另編有教科書和雜文60餘篇。曾榮獲臺灣國科會2020年優秀年輕學者獎勵、中央大學新聘卓越教研人員獎、二屆全校優良導師獎、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傑出醫史研究獎、2023年財團法人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陳立夫人文社會科學專書獎」、中央大學傑出研究獎、臺北市中醫師公會第94屆國醫節「中醫藥著作獎」等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