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皮膚內多樣化的機械感受器,為訊息傳遞與感知觸發提供了多功能的工程介面,具有在患者護理及其他關鍵產業中廣泛應用的潛力。然而,針對這些傳入單元進行多感官且精準的刺激,仍然面臨重大挑戰,尤其是在需於全身自適應運作的可穿戴、可程式化系統方面。
美國西北大學機械工程、土木與環境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系Jan and Marcia Achenbach講座教授及理大高等研究院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黃永剛教授,於2025年9月10日在理大高等研究院講座中,以「基於生物彈性狀態恢復的觸覺感官替代」為題,分享了生物彈性機械感受器的最新發展。此次講座吸引了超過120位現場參加者,並有超過16,700名線上觀眾透過多個社交媒體平台同步收看。黃教授在演講伊始,介紹了一種微型動機械裝置,當其與皮膚作為彈性儲能元件結合時,能支援雙穩態、自感知的變形模式。透過針對特定類型的機械感受器作為不同程式化感官反應的基礎,這一觸覺單元能夠傳遞動態及靜態刺激,並可施加為法向或剪切力。
隨後,黃教授進一步闡述了一系列系統性的實驗與理論研究,建立了針對人體皮膚機械性質自然解剖變異下,低能耗運作的基礎原理與實用標準。一種無線、貼合皮膚的觸覺介面,整合了這些雙穩態換能器陣列,作為高密度通道,可呈現來自智慧型手機3D掃描及慣性感測器的輸入。該系統的展示包括為視覺及本體感覺受損患者設計的感官替代,旨在提升其生活品質。
緊接的問答環節由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能源研究院及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成員﹑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姚海民主持,現場觀眾與黃教授展開了富有成效的討論。為感謝黃教授對理大高等研究院的鼎力支持及其學術成果分享,理大高等硏究院院長陳清焰教授特別給他致贈紀念牌匾,以表謝意。
黃教授現為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同時,他亦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中國科學院及歐洲、加拿大五所頂尖學會的外籍院士。按此重溫
主題 |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傑出學人講座系列 |
---|---|
研究部門 |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 |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