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诗贊博士
返回 理动人心
唤醒Maker因子 造大世界
"设计最根本的定义是识別需要,然后进行改善。"
常说香港是一个功利社会,着重得失成败,不但令生活紧张乏味,更埋沒了大家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潜藏的创意天份。
理大设计学院助理教授蔡诗贊(Clifford)博士对生命和生活都很有要求,认为「人人都是 Maker」,他希望带领社会各阶层人士发掘自己的Maker因子,从而增加生活趣味,也令到自己的世界越造越大。
理大设计学院助理教授蔡诗贊(Clifford)博士对生命和生活都很有要求,认为「人人都是 Maker」,他希望带领社会各阶层人士发掘自己的Maker因子,从而增加生活趣味,也令到自己的世界越造越大。
Maker文化讲求自学,创作和分享,可以是利用创意将一些现有的事物重新改造,并赋以新的意义;可以是无中生有,因为需要所以动手创作;可以是通过自学去探索新科技的应用;Maker文化在外国早已盛行,鼓励善用资源、信靠自己,多元互动。
「创」与「造」不但是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也是整个社会竞争能力的关键,苹果电脑创办人 Steve Jobs 在车库中构想及制作出第一代电脑,就是最佳的诠释典范,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1年成立Fab Lab,也是鼓励创造实作和相互分享知识。
理大在 2012年成立亚洲首间社会创新设计院,旨在通过设计改革社会,提升效能及生活质素,持续地成就优质生活。Clifford 是忠实信徒,知道香港很需要Maker文化的滋润,于是积极推广这种文化和相关活动,并于2015及2017年负责策划 Maker Faire Hong Kong活动,为Maker文化壮大声势。
Clifford毕业于理大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系,并于2000年加入母校的设计学院,从事有关设计过程、互动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工作,并以设计知识管理、创意支援、Maker 文化等为主要研究范畴。
他知道要培养新世代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就要从校园开始,鼓励更多的Maker出现,并引入整个社会甚至国际社群的互动参与, 让他们从兴趣出发,学会思考,学会分享,学会自学,更学会动手自造。这样不但可以令年青一代接触到不同的知识,激发创意和求知慾,以及锻鍊个人的应变能力,更可以从动手制作过程中的尝试和失败,培养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Clifford 的努力下,Maker Faire Hong Kong非常精采: 有大学生不用一根钉子,利用木材去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梦想家园;有由四千人以狮子山为蓝本共同筑构的巨大模型;有专供非技术人士参加的「废柴机械人大战」;有以轴为主去创作四驱车的 「轴物作乐」 ; 也有人用半年时间制造出一双巨型机械手,在会场招摇过市;有13岁的中学生开发了一个智能眼镜装置;有女生们用从海里捡来的贝壳制作的独一无二的手工品。整个Maker Faire Hong Kong的会场展现无边无际的创意,既有独乐乐,也有众乐乐。
Maker Faire Hong Kong欢迎全港市民参加,Clifford 的目标不只是培育学生,他希望整个社会都受惠于Maker文化,变得生意盎然。他坚持创作和设计不是一些只属于艺术范畴的事,他说:「设计最根本的定义是识別需要,然后进行改善。」他认为创作和设计并不限于某个年龄层或社群,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Maker,透过自己双手去解决问题,改善生活。
Clifford生于斯、长于斯,很关心香港人口不断老化,认为今时今日的长者应该有高品味的生活、对产品可以有高要求,更要活得够「潮」,他于是举办为长者而设的「银龄设计创意学堂」,希望与长者一起发挥创意,以解决日常的生活需求。他认为银龄可以帅靓正,登六绝对可以不留痕。
理大校训「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中,「开物成务」的意思就是让人都懂得万物之理,且按所知所会的去把事情做好;Clifford推动的Maker 文化,正是体现了「开物成务」的校训精神,而他也切切实实的做到「励学利民」。
![]() |
蔡诗贊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