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動向

Journal of Chinese Lang Education_Special Issue_ISLS

《華文學刊》特刊出版 收錄由學院主辦之語言科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出版的《華文學刊》近日出版了以「中國語文教育與評估」為主題的特刊。該期特刊收錄了部分於2024年5月由人文學院主辦的「言科學國際研討會:趙元任學術思想與跨學科研究」中所發表的精選論文。研討會匯聚了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共同探討語言科學的交叉領域及趙元任教授的學術影響。 《華文學刊》獲收錄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海外版來源期刊。

2025年7月3日

人文學院

GRFECS_FH_2025r1

學院再創新紀錄 25個研究項目獲GRF及ECS資助並獲超過1600萬撥款

學院今年再創佳績,共有25項研究項目獲得研究資助局(RGC)轄下的「優配研究金」(GRF)和「傑出青年學者計劃」(ECS) 資助,創下歷年項目數量新高。 本年度共有21個GRF項目獲資助,分別來自中文及雙語學系(10個) 、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5個)及英文及傳意學系(6個)。此外,學院的中文及雙語學系和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亦分別有3個及1個項目獲得了「傑出青年學者計劃」資助。 優配研究金目的是為表現卓越或潛質優厚的學者提供額外資助。傑出青年學者計劃於2012/13年度成立,旨在培育新進學者,幫助他們為日後的教學及研究事業作好準備。審核準則包括科學及學術價值、原創性、能否應用於社會、文化或經濟方面等。 學院成員今年共獲得 1,600 萬港元的優配研究金(GRF)及傑出青年學者計劃(ECS)資助,另有 400 萬港元來自研究資助局的協作研究金(CRF)。

2025年7月2日

人文學院

InnoTech2025_Awardees_2000x1050

英文及應用語言學學生榮獲2025創新科技獎學金

英文及應用語言學課程一年級學生梁芷凝榮獲2025年度創新科技獎學金,為全港25位得獎者之一。芷凝觀察到疫情期間成長的兒童在溝通技巧方面面對挑戰,因此正致力開發一個元宇宙學習遊戲世界,讓兒童透過遊戲學習,從而培養解難能力、創意思維及團隊合作精神。 創新科技獎學金今年踏入第十五屆,由創新科技署、香港青年協會及滙豐銀行共同合辦,至今已培育出375位本地青年創科人才。

2025年6月27日

人文學院

3MT2025Gp_2000x1050

第三屆人文學院三分鐘論文比賽 中文及雙語學系博士生奪冠

第三屆人文學院三分鐘論文(3MT®)比賽於2025年6月18日圓滿舉行。賽事要求學院的哲學博士生於三分鍾內以淺白、非學術語言向觀眾闡述其研究論文的重點,強調清晰、簡潔和有效的溝通。是次比賽得獎名單如下: 第一名:彭穎瀅 (中文及雙語學系) 第二名:SRIVASTAVA Vasundhara (中文及雙語學系) 第三名:李欣睿 (英文及傳意學系) 三分鐘論文比賽起源於澳洲昆士蘭大學,旨在通過比賽鼓勵研究生培養他們與公眾溝通研究成果的技巧。是次比賽的冠軍將代表學院參與大學於7月2日舉辦的「理大三分鐘論文比賽」,祝願彭同學成功。

2025年6月20日

人文學院

OPAA2025_2000x1050

Call for Nominations: Outstanding Alumni Award of PolyU Faculty of Humanities 2025 (只提供英文版本)

We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the Faculty of Humanities(FH) is now calling for nominations for the Outstanding Alumni Award of PolyU Faculty of Humanities 2025. The award aims to give public recognition to FH graduates for their diverse accomplishments and contributions. Three specific areas of achievement would be given recognition, including: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Entrepreneurial Achievement Scholarly Achievement Outstanding Young Alumni Award Alumni who are aged at/under 40 in the award selection year would be eligible for the Outstanding Young Alumni Award. Eligibility The nominated candidate must be a graduate of the Faculty of Humanities* who h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a full-time or part-time programme offered by PolyU (or its forerunners: Hong Kong Government Trade School, Hong Kong Technical College, and Hong Kong Polytechnic) which led to academic award accredited by the respective Institution. The Outstanding PolyU Alumni Award has three levels, namely Department, Faculty and University levels. The nominees for the Faculty Award should be recipients of the Departmental Alumni Award or graduates of the Faculty level programmes, such as Doctor of Applied Language Sciences and BA(Hons) in Language Studies for the Professions. The proposer can be PolyU graduates, Honorary Graduates, University Fellows, PolyU staff, current PolyU Council and Court members and current Advisory Committee members. There is no limit to the number of nominations to be submitted by each proposer. However, the proposer cannot be the candidate himself/ herself. Faculty awardees of the current year may be nominated for the Outstanding Alumni Award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including graduates from the former Faculty of Communication Nomination Deadline 25 July 2025 Award Details and Nomination Form Completed forms shall be sent to fh.events@polyu.edu.hk by the nomination deadline. Contact Us Email: fh.events@polyu.edu.hk Tel.: +852 3400 8212

2025年6月20日

人文學院

UBSNBestPaperAward2025r

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榮獲2025年度UBSN最佳論文金獎

學院院長李平教授與兩名中文及雙語學系博士生彭穎瀅及古嬋媛榮獲2025年度UBSN(神經科學中心實驗室)最佳論文金獎。獲獎論文題為《Onscreen presence of instructors in video lectures affects learners’ neural synchrony and visual attention during multimedia learning》,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論文獎旨在表彰過去一年於學術期刊發表優秀論文的UBSN用戶,藉此推動神經科學研究,並提升社群的研究質量。

2025年6月13日

人文學院

Sensory_1

理大研究發現感官及運動信息有助大語言模型表達複雜概念

沒有聞過花香、觸摸過花瓣,或在花園散步過,有可能真正了解什麼是「花」嗎?這個問題引發了不少的哲學與認知科學爭論;有認知理論專家認為,親身感受和體驗是概念形成的關鍵,但目前飛速發展的大語言模型研究卻表明,僅憑語言便有可能建立對現實具有意義的真實表徵。 由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研究人員與合作者組成的團隊,透過分析大語言模型和人類在概念表徵上的相似度,為語言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動複雜概念的形成和學習提出了新見解。研究並揭示「具身化訓練」(grounding),即為大語言模型提供感官(如視覺)及運動信息,讓模型能將抽象與具體概念聯繫起來,可以影響其對複雜概念的理解並生成接近人類的表徵。此研究與俄亥俄州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及紐約市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成果最近於《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發表。 理大冼為堅基金人文與科技講座教授、人文學院院長兼理大杭州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李平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選取大語言模型ChatGPT(GPT-3.5和GPT-4)和 Google LLMs(PaLM 和 Gemini)所生成的詞彙評分,並將其與公開發表及經過驗證的《格拉斯哥詞彙範本》(Glasgow Norms)和《蘭卡斯特詞彙範本》(Lancaster Norms)數據集中近4,500個詞語的人類評分進行比較。這些評分涵蓋了非感官運動領域,包括情感效價、具體性、可意象性等維度;感官領域,包括視覺、嗅覺、聽覺等維度,以及運動領域,包括腿/腳、嘴巴/喉嚨等維度。 研究團隊以人與人之間的配對結果作為基準,首先將個別人類和大語言模型生成的數據進行比較,以探究人類與大語言模型的詞彙評分在上述領域各維度中的相似程度,從中找出大模型和人類在理解不同領域概念上的一致性,例如兩者是否都認為某些概念相較其他概念更加具體。然而,這種分析或會忽略不同維度如何共同影響詞彙的整體表徵。以 「pasta」(意大利麵)和「 roses」(玫瑰)為例,兩者同樣在嗅覺維度擁有較高的評分,但實際上「pasta」與「roses」遠遠不及「pasta」與「noodles」(麵)接近,因為概念之間的相似度需要綜合考慮其外觀和味道。因此,團隊再運用了表徵相似性分析(representational similarity analysis),將每個詞彙在各領域多個範疇的評分數據整合成一個向量(vector),以進行更全面的人類與模型比對。 研究結果表明大語言模型生成的詞彙表徵與人類表徵的相似度,在非感官運動領域最高,感官領域次之,而在運動領域表現最差。這凸顯了大語言模型在表徵人類概念上的局限;模型雖然能夠有效掌握非感官運動領域的概念,但在理解涉及視覺外觀、味覺等感官概念,或需要肢體動作體驗的運動概念時,表現明顯較為遜色。其中,動作性概念較少被文字完整描述,且高度依賴具身經驗,相對於色彩一類能從文本數據學習到的感官概念,對模型而言更具挑戰性。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人員進一步檢驗具身化訓練能否提升大語言模型的表現。他們比較了同時接受語言及視覺輸入訓練的具身化模型(如GPT-4和Gemini),跟僅接受語言訓練的模型(如GPT-3.5和PaLM)之間的差異,結果發現結合視覺輸入的模型生成的表徵與人類表徵相似度明顯更高。 李平教授表示:「純語言訓練及語言+視覺輸入(如圖像及視頻等)訓練的大語言模型,為研究感官及運動信息如何影響人類概念形成提供了獨特的機遇。我們的研究具體展現了多模態學習的潛在優勢,因為實時整合多種模態的信息正是人類學習和表徵的特點,如大模型能吸取到這個特徵,就可更趨近人類的認知模式以及更如人類行為一樣高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發現與以往提出人類表徵遷移現象的研究結果吻合。人類透過視覺和觸覺的多模態經驗獲取物件形狀知識,如當我們觀看或觸摸物件時,大腦中同一區域會被激活。研究人員指出,正如人類一樣,經過多模態輸入訓練的大語言模型在接收了多種信息後,或能在連續的高維度空間中進行表徵融合或遷移。李教授續解釋:「大語言模型嵌入空間所具有的平滑及連續特性或許能解釋為何我們觀察到源自單一模態的知識能夠擴散至其他相關模態。此發現也可能揭示了先天失明人士與視力正常者之間為何會在某些領域上有相似表徵。目前的大語言模型在這方面還有明顯不足。」 展望未來,研究團隊指出今後可以透過類人型機械人技術把大語言模型與多模態數據整合,使其能主動解讀真實世界,並作出相應行動。李教授指:「相關技術發展或將催化大語言模型真正實現具身人工表徵,從而更切實反映出人類認知所具有的複雜性和豐富性,屆時人們將無法指出大模型對玫瑰花的表徵與人類的表徵有何分別。」

2025年6月10日

人文學院

CROSSLING2025_1

香港理工大學與華東師範大學合辦跨語言數據庫與常模國際研討會

「跨語言數據庫與常模國際研討會」於2025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上海順利舉行,吸引來自澳洲、比利時、新加坡、美國、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等地的百餘位學者、學生及相關領域人士參與。 研討會由本院院長李平教授與華東師範大學蔡清教授共同發起,旨在通過推動跨語言數據庫的建設和共享、探討人類語言與認知理解的核心問題、促進跨語言、跨學科的深入合作。研討會由華東師範大學主辦,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心理學會語言專業委員會及上海市心理學會協辦。 來自本校的主題演講嘉賓包括李平教授、以及學院講座教授及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Brian MacWhinney。李平教授分享了他在兒童語言習得及大型語言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並介紹了其團隊在模型與人腦對齊領域的最新進展。MacWhinney教授則介紹了他創建的全球語言數據共享平台TalkBank 的最新發展。其他主題演講嘉賓包括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Uri Hasson、比利時根特大學教授Marc Brysbaert、北京大學畢彥超教授,以及深圳市神經科學研究院的譚力海研究員。 本次研討會在語言資源建設與跨領域交流方面取得積極成果,為未來語言與認知科學的國際合作奠定了基礎。

2025年6月6日

人文學院

APLO_banner_FHnews_1

香港年輕語言學代表在2025亞太語言學奧林匹克表現出色

2025亞太語言學奧林匹克(APLO)已於2025年4月20日順利舉行。來自 13個亞太國家/地區的465名參賽者中,共有15名本地中學生參與。他們拆解了包括米桑特拉托托納克語、盧馬語、唐薩語、馬科語和卡西語在內等多種語言相關的問題。 在國際評審團評選中,8名香港參賽學生被評為前72名。香港在13個亞太國家/地區中排名第六,獲得一枚金牌、三枚銀牌、三枚銅牌和一張榮譽獎狀。他們均是由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所舉辦的香港語言學奧林匹克中培訓與選拔。 這八名香港學生分別是來自漢基國際學校的Maxwell JI和 Cici CAI (分別在APLO中排名第一和七十二);來自皇仁書院的Daniel LIN (排名第四);來自迦密柏雨中學的Alex YEUNG (排名第九); 來自聖若瑟書院的Marcus CHIU (排名第十六);來自聖保羅男女中學的 Jayden KONG (排名第三十);來自拔萃男書院的Theo LOMONE (排名第五十七),以及來自德瑞國際學校的 Jenny CAO (排名第五十九)。他們將於2025年7月21日至2025年7月26日代表中國香港前往台北參加第22屆國際語言學奧林匹克競賽(IOL)。 恭喜獲獎的同學們!

2025年6月3日

人文學院

Podcast announcement

學院推出全新podcast節目《理大人文》

學院推出全新podcast 節目《理大人文》!節目旨在從多角度探討人文學科,展示學院成員的創新研究成果,並邀請學院內外的專家,分享他們的真知灼見。立即訂閱,了解人文學科的多樣性和其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

2025年5月30日

人文學院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