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

20250725_2

國際應用寫作學會第十八屆學術大會在長春成功舉辦 香港理工大學助力AI時代應用寫作創新

2025年7月18日至20日,由國際應用寫作學會和長春理工大學主辦,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與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聯合承辦的第十八屆學術大會暨第三屆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在長春召開。本次大會以“人工智慧時代的應用寫作研究暨紀念《應用寫作》創刊四十周年”為主題,匯聚了來自美國、越南、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等200余位元專家學者,共同探討AI技術驅動下的應用寫作理論重構與教學實踐創新。本次大會共評選出79篇優秀論文(含36篇學術大會優秀論文獎、43篇青年學者優秀論文獎)。   (1) 香港理工大學的學術領導力與核心貢獻  作為聯合承辦單位,香港理工大學在大會中展現了突出的學術影響力: 陳瑞端教授(學會會長)致開幕詞,聚焦 “學術誠信和真實性” 等關鍵問題,指出在人工智能興起的當下,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如何成為寫作教學和研究的盟友,批判性地審視它的局限性以及它所引發的關於作者身份、原創性和評價的深刻問題,對於應用寫作邁上一個新高度具有重要意義。她還主持了 7 月 18 日的國際應用寫作學會第十八次理事會議,統籌學會事務決策,保障會議流程有序推進。 鄭紹基博士(中國語文教學中心首席講師)主持了7月20日上午第一場大會精選報告的發表與評議,有力推動了討論深度。 其他三位來自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的學者分別做了關於“人機協同商務寫作”“AI+應用文教學”“應用文的實用性與專業性”等議題的學術報告,並分別獲得了優秀論文獎。   (2) 香港高校協同創新:多元化學術參與    除香港理工大學外,香港其他高校學者亦深度參與了學術研討: 香港大學:羅嘉怡教授主持了大會主題發言以及關於“AI+應用寫作教學”的分會場討論,從學術視角提出了回饋。 香港浸會大學:吳學忠博士做了關於香港新聞公報研究的報告,並擔任了分會場報告的學術觀察員及大會自由發言的主持人。 香港教育大學:共三位元學者在“超語視角下的應用寫作”、“AI+古詩詞應用寫作教學”等方面做了學術報告。  

2025年7月25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50117_2

零基礎學廣東話

好消息!理大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最新推出了一門面向全球學習者的慕課(MOOC),教授廣東話和本地文化。 你有沒有親戚或朋友是廣東人或香港人?或者,你自己是廣府人的後裔嗎?你想不想有一天去香港、澳門、廣東等地?或者,你已經在這些地方?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可能想了解一些廣東話和本地文化,以便更好地與周圍的人交流。    課程大綱 課程將包括四個單元: 單元一: 廣東話語音及常用語  單元二: 飲食  單元三: 詢問 單元四: 自我介紹 除了學習語言和文化,你還可以通過課程體驗一下香港理工大學的校園生活,以及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你將經歷一趟精彩的學習之旅。 我哋歡迎你!快來報讀本課程吧! 課程鏈接(edX 平台): https://www.edx.org/learn/language/the-hong-kong-polytechnic-university-cantonese-language-and-culture-for-beginners 課程開始日期:2025年6月8日 課程結束日期:2025年8月31日 自定進度的 MOOC 課程 「零基礎學廣東話」宣傳視頻的 YouTube 鏈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71QjygHCA 查詢電郵 clc.mooc@polyu.edu.hk

2025年6月5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50604_1

歡迎訂閱《理大人文》Podcast節目

人文學院推出全新的Podcast 節目《理大人文》!節目將從多個角度探討人文學科知識,展示學院成員的創新研究成果,並邀請學院及校外專家,分享他們的真知灼見。     如欲了解人文學科的多樣性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歡迎立即訂閱。  

2025年6月4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50207

獲獎喜訊

蒼梧文學社曹睿文同學早前以《卜算子》「杜甫江閣」一詞,榮獲「第三十四屆全港詩詞創作比賽」學生組亞軍,得獎作品已於香港公共圖書館網頁刊登,並於2025年2月起在各大圖書館展出,歡迎公眾閱覽。   蒼梧文學社自2019年成立以來,一直以傳承人文精神、闡揚文學理念、彰顯文化活力為使命,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文藝活動,「以文會友」。

2025年2月7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50117_2

CLC MOOC: 零基礎學廣東話

好消息!理大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最新推出了一門面向全球學習者的慕課(MOOC),教授廣東話和本地文化。 你有沒有親戚或朋友是廣東人或香港人?或者,你自己是廣府人的後裔嗎?你想不想有一天去香港、澳門、廣東等地?或者,你已經在這些地方?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可能想了解一些廣東話和本地文化,以便更好地與周圍的人交流。    課程大綱 課程將包括四個單元: 單元一: 廣東話語音及常用語  單元二: 飲食  單元三: 詢問 單元四: 自我介紹 除了學習語言和文化,你還可以通過課程體驗一下香港理工大學的校園生活,以及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你將經歷一趟精彩的學習之旅。 我哋歡迎你!快來報讀本課程吧! 課程鏈接(edX 平台): https://www.edx.org/learn/language/the-hong-kong-polytechnic-university-cantonese-language-and-culture-for-beginners 課程開始日期:2025年1月20日 課程結束日期:2025年2月28日 自定進度的 MOOC 課程 「零基礎學廣東話」宣傳視頻的 YouTube 鏈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71QjygHCA 查詢電郵 clc.mooc@polyu.edu.hk                

2025年1月17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41219a

致賀

香港理工大學華語辯論隊(理大華辯)在香港電台普通話台主辦的2024大專普通話辯論賽以三戰三勝的佳績晉身總決賽,最後榮獲亞軍。中心特此致賀,冀望同學繼續努力,在辯論台上再展鋒芒。 

2024年12月19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41121_1a

理大中華文化節「2024年港澳和內地高校大學生中華經典誦讀交流展演」圓滿舉行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積極傳承及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日前(11月16日)於蔣震劇院成功舉辦「2024年港澳和內地高校大學生中華經典誦讀交流展演」。來自港澳及內地逾40位大學生,透過朗誦不同時代的經典作品,展現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魅力,活動旨在提升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欣賞水平,並推廣朗誦藝術和中華文化。 是次活動是貫穿全年的「理大中華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由理大、江蘇師範大學及澳門大學聯合主辦,香港大專普通話朗誦社協辦,並獲國家教育部「港澳與內地大中小學師生交流計劃(萬人計劃)」支持。理大副校長(教學)黃國賢教授、江蘇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主任楊亦鳴教授、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及理大人文學院院長李平教授,聯同一眾嘉賓為活動揭開序幕。 黃國賢教授致辭時表示:「理大一直積極弘揚中華文化,薈萃各界優秀學者,培育多方人才,貢獻香港、報效祖國。理大去年成立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致力推廣中國歷史文化教育和研究。透過是次交流展演,與江蘇師範大學、澳門大學,以及香港大專普通話朗誦社合作,凝聚師生、校友和各界友好,讓大家沉浸於優秀的中華藝術和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 此外,理大亦邀請江蘇師範大學的師生主持「語言文字藝術工作坊」,讓參加者體驗經典詩文、戲劇、手語、漢服及書法等與語言文字相關的中華文化。 有關理大中華文化節的最新資訊,請瀏覽: https://www.polyu.edu.hk/tc/cpeo/chinese-culture-festival/

2024年11月21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41016_1_d

活動回顧:與時偕行‧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7):轉變中的世代經驗——談香港七十後的創作軌跡

2024年10月16日,我們很榮幸邀請到香港恆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郭詩詠博士,社區文化工作者、文字耕作者李維怡女士蒞臨,主講「與時偕行‧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第七場講座,以「轉變中的世代經驗——談香港七十後的創作軌跡」為題,分享她們最新著作《差異與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對談》的編寫過程和方法論述,並有幸請到此書的「對談者」之一——張婉雯博士加入分享討論。是次講座共吸引了將近70位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人士參與。     郭詩詠博士在講座伊始,先說明了新書的編撰源起,以及帶領聽眾進入七十年代的香港記憶,介紹七十後香港作家共同經歷過的生活體驗和流行文化。繼而,郭博士邀請李維怡女士和張婉雯博士分享各自的生活和創作經驗,兩位講者也都大方分享了自己成長史、家族史和創作經驗。         如張婉雯女士分享了自己小時候在香港的生活經歷,也提到香港作家在「搵食」和「創作」之間的掙扎求存。李維怡女士則分享了自己的跨文化移民家庭背景,以及政策和社會運動對於市民和個人創作帶來的衝擊和啟發。兩位講者也都提到香港作家在創作上是比較單打獨鬥的,鮮少出現像臺灣一樣的作家社群,雖然少了凝聚力,但各人也就順着自己的個性喜好創作,因而各有特色。最後,郭詩詠博士還補充了有關於同時代人、同時代性的學術理論背景,希望有助於讀者理解《差異與連結——香港七十後作家對談》。  

2024年10月25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40919-1b

活動回顧:與時偕行‧言文行遠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 系列公開講座(六) 漢語語法感性教學法試探

2024年9月19日,我們很榮幸邀請到日本大阪大學人文學研究科外國語學部教授古川裕教授蒞臨,主講「與時偕行‧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第六場講座,分享其多年來的在日漢語教學及研究心得:「漢語語法感性教學法試探」。是次講座共吸引了60多位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人士參與。   古川教授從自己在日本的教學經驗提出「感性教學性」。他認為,對於日本學生而言,學習漢語字詞及語法有一定困難,老師必須想辦法,將抽象的字詞意思及語法規則,化為具體的視覺經驗,並通過漢語與學生母語的對比,以及漸進式的分析、歸納,幫助學生了解及掌握漢語知識。   他以「把」字為例,「把」既是動詞,又是量詞,還是介詞,更可以搭配其他字詞成為名詞,對於日本學生而言,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繼而,他通過大量圖片,先讓學生理解「把」與「手」部動作及日語的「握」有密切關係,而「把」的其他詞性及語用也是由此延伸而來,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把」的意思。     講座後,線上線下的聽眾紛紛趁此機會,向古川教授請教對外漢語的教學心得和方法,以及日語思維對於漢語句子的理解問題,古川教授也都一一予以回應。  

2024年9月20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20240917_1_b

活動回顧:與時偕行‧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5):從報應到藥理——唐宋時期「癢」的觀念史

2024年9月13日下午4時30分,我們很榮幸邀請到英國牛津大學亞洲及中東研究學系副教授許明德博士蒞臨,主講「與時偕行‧言文行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成立25周年系列公開講座」第五場講座,分享其最新的研究課題:從報應到藥理——唐宋時期「癢」的觀念史。是次講座報名反應熱烈,共吸引了200多位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人士參與。 講座開始,許博士先提出,感官史在西方及現當代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然而中國古代感官史的研究較少,關於身體觸感的更少,因此他希望從「癢」切入,嘗試梳理「癢」在唐、宋的義涵演變。 他發現唐代以前,「癢」的義涵多止於生理及醫學層面,唐詩中有少數詩歌提及「癢」,且將身體的癢演變為心理的「癢」。唐宋小說中,「癢」進入了因果報應的框架,成為人犯罪的體現,或是懲罰罪人的手段,而宋代文人對於如何治療「癢」展示了更大的興趣。講座後,在場的不少老師學生舉手提問或是提供更多思路線索,許博士一一予以回應及道謝。    

2024年9月17日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CLC)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