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認識我們的傑出學者

牛建磊教授
PolyU Scholars Hub

牛建磊教授

潘樂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
建築環境及能源學講座教授

  •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士
  • 國際室內空氣品質與氣候學會會士
  • 國際建築性能仿真協會會士
  • 美國採暖製冷與空調工程師學會會士
  • 「研究資助局主題研究計劃」獲資助項目統籌者

 

牛建磊教授的技術貢獻橫跨熱力學、流體科學與建築環境控制領域。他率先建立建築窗戶的浮力驅動通風氣流模型,為高層住宅建築跨戶空氣傳播風險的研究奠定基礎。他於2008年受聘於Google擔任全球最大資料冷卻系統設計顧問。 他是個性化通風技術的專利發明人,並定義了污染物暴露減少效果性能指標(PEER)。通過耦合計算流體力學技術(CFD)和熱力學分析,他開發了設計階段量化分層空調送風節能效益的算法框架。他是採用系統建模評估用以熱舒適控制的輻射冷卻技術的先驅,並與從事化學技術的同事合作,展示了相變材料作為未來可再生能源時代熱能儲存介質的潛力。他在城市微氣候工程領域領導多學科研究,結合基於物理機制的風熱氣候建模與人工智能優化演算法,以改善城市宜居性,並增強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
牛教授曾兩次獲得ASHRAE傑出講師獎,受邀在五大成員國作主旨報告。他被邀請參與撰寫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醫療環境自然通風感染控制設計指南》。2024年榮獲日本供熱、空調及衛生工程師協會的Uichi Inouye亞洲國際獎。他在通風和儲能技術領域的發明,分別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榮獲銅獎和金獎,並得到了評審團的祝賀。他在以人為本的戶外熱環境評估和優化設計研究獲得了2024年中國科學技術部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合辦的「APEC INPUT2《創新公共城市技術轉型比賽》」卓越獎。他亦是ASHRAE(美國供熱、製冷與空調工程師學會)、ISIAQ(國際室內空氣品質學會)及IBPSA(國際建築性能模擬學會)會士,並從2019年始入選史丹福大學發布的全球前2%科學家。 他於2012至2014年擔任Elsevier期刊《建築與環境》的副編輯,現在是Elsevier期刊《能源與建築》的主編,以及香港研究資助局工程專家組成員。

多年來,他獲得了來自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業界的研究資助,包括RGC CERG/GRF、CRF和TRS、ITF、RFCID/HMRF及RGC/NSFC聯合資助。他目前領導一項主題研究計畫(TRS)專案「健康與韌性城市的遍佈式戶外熱舒適中心(LoCHs)」,旨在通過設計開發基於模擬的優化方法,創建局地戶外熱舒適中心(LoCHs)。他的熱能儲存研究得到了中石化的資助,他的戶外熱舒適研究得到了港鐵公司的資助。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