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人工智能及醫工結合科研成果引領新世代醫療發展

2025年4月28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何明光教授及其團隊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眼科診斷領域,僅需普通眼底照片即可數秒內生成高精度血管造影影像和動態視頻,更自動識別微動脈瘤、出血點等早期病變特徵,以及整合超廣角成像技術,將檢測範圍擴大。

理大展示四個「醫工結合」創科成果項目。圖為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中)、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兼教授蔡璟教授(左二)、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何明光教授(右二)、機械工程學系智能機器人與自動化講座教授張丹教授(左一),以及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崔靜嫻博士(右一)。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致力推動「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精準醫療、預防醫學及基層醫療的發展,提升香港及大灣區的醫療服務質素及效率,並助力香港建設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理大擁有多個與醫療及健康領域相關的科研基建,當中包括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七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19所大學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以及四所中心實驗室,通過凝聚工程學、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科研力量,開發創新解決方案。最近成立的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則促進人工智能在藥物研發、精神健康、醫學影像、放射治療、中醫藥、生物醫學工程及細胞免疫治療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理大亦在全球延攬優秀研究學者加盟,領導多個結合醫學與人工智能、工程學及數據科學的跨學科研究項目,引領新世代醫療科技發展。

理大武漢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傑出創科學人教授何明光教授團隊獲邀展示科研成果。

AI賦能眼科  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術突破傳統診斷瓶頸

03Seeing the Invisible Generating Noninvasive Angiography as an Alternative to Invasive Retinal Exa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全球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統診斷依賴侵入性且昂貴的螢光血管造影檢查,不僅為患者帶來不適,也限制了基層醫療機構的篩查能力。理大武漢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視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傑出創科學人教授何明光教授帶領團隊,創新地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眼科診斷領域。技術實現三大革命性突破:首先,僅需普通眼底照片即可在數秒內生成高精度血管造影影像和動態視頻,完全避免傳統造影劑注射的風險;其次,智能診斷系統可自動識別微動脈瘤、出血點等早期病變特徵,診斷靈敏度達96.2%,特異性91.8%;第三,創新地整合超廣角成像技術,將檢測範圍擴大300%。技術目前已獲五項國際專利,現正於大灣區頂尖醫療機構進行多中心臨床試驗。其遠程會診系統更讓偏遠地區患者獲得眼科診療服務。這項突破性研究在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法國與歐洲發明家聯合會―法國最佳國際發明與創新獎」及「評審團嘉許金獎」。

了解更多「醫工結合」及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項目:https://polyu.hk/GkIyf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